2013年2月23日 星期六

札記-醫健-能吃是福

這見解無一星半點文獻佐證,全是我憑空想像。


閩南話有句諺語:「能吃就是福 」。
多半的人將其解釋,一個能吃(能喝)是種福分,這代表生理機能正常,生命力旺盛。
就像戰國時代,老邁的廉頗,想在趙國使節表現出的那樣(註一)。
然而,現今台灣食物富足,吃多、吃胖、吃出富貴病來的人越來越多了,
不禁令人質疑「能吃就是福 」嗎? 這句的古義今釋應有所商榷吧!

我想,從前的物資普遍缺乏,
大多的百姓,要求一頓全家溫飽,是個多麼不簡單的奢求。
閩南話就用「甲霸沒(吃飽了沒)?」來打招呼、表現關心。
因此,「能吃就是福 」,我認為最好解釋成「能吃到東西就是福氣」。

另外,其他的地方會拿「別來無恙(以身體癢不癢,象徵有沒有病)」來問候(註二)。
可想而知,該地因為當時衛生條件不佳,生活最大困擾是恙蟎螫傷的皮炎。
總而言之,看待「能吃」、「無恙」的解釋,應在古代的時空背景下確立比較好。

或者說:它根本不是「能吃就是福 」,而是「能者就是福 」。
有能力的人能開創自己一片天地,不就是一種福嗎?
閩南語的「吃」與「者」音相近,這會不會又是一樁「蘇州賣鴨蛋」的誤傳呢?(註三)



註一:《史記》的【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趙王派使節去魏國打探,年高的廉頗能復用嗎?
廉頗為了顯示能用,在使節面前,一次吃飯,米食一斗、肉啖十斤,還披戰甲上馬。
可惜使節早被廉頗的仇人收買,
回報趙王說:「他雖然老了,卻很能喫,但飯後才一會工夫,他便拉屎三次。」

註二:無恙出自《易傳》:「上古之世,草居露宿。恙,噬人蟲也,善食人心,
故俗相勞問者云無恙,非為病也。」


註三:蘇州賣鴨蛋
解釋一:人在先人的墳前祭拜以後,把鴨蛋殼撒在墳墓隆起的土丘上,
「土丘」台語念起有點像國語的「蘇州」,於是「土周剝鴨蛋」變成了「蘇州賣鴨蛋」。

解釋二:有些閩南人,會把石頭、熟鴨蛋放入死者棺材,
在封棺的那一刻向死者說:「石頭爛了,鴨蛋孵出來,你再回家罷。」。
熟鴨蛋是孵不出鴨子的,這種話,有勸告死者不要執著於人間的意味。
而鴨蛋被死者帶到墳場(土丘),所以「死亡」被戲稱為土丘賣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