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風俗-《筷子,不只是筷子》

黑字是敘述,藍字是引用。


這本書,最有趣的,莫過於書背上資訊,以及開篇的筷子歷史。
書背上文字如下:
第一雙象牙筷是3100前紂王下令製作。
第一個使用公筷的是宋高宗,
收藏筷子最多的是明代奸相嚴嵩(兩萬雙)。


何以中國的老祖宗不用刀叉吃飯,偏要發明筷子呢?
(這就是開篇的內容,稍後提)

筷子能夾、撥、挑、爬、撮、剝、戳,撕,
種類有...
金筷只有帝王的餐桌上才有,銀筷試毒並不可靠,
而「拾到象牙筷弄窮人家」又是為什麼?(覺得不重要,沒記)
用冬木筷吃飯可防口瘡,棗木塊則有防餿的功效。

古人詩云:「不可依日無此君」。
但是用筷民間忌諱多;朱元璋請唐肅吃飯,
唐肅因橫著而丟了官,這又是為了哪一樁?

(Page 82 出自《翦勝野聞》,把筷子橫放在碗上,
是民間習俗,出自對同桌親友的尊重。
意指:我先吃飽,筷子尚未放下,還在陪著諸君。
朱元璋認為俗禮不可以用於天子,唐肅因而獲罪)
一邊擺一根犯「分離」的忌,船家將筷子橫放碗口是犯「觸礁」的忌。

筷子還有重大功用:
求婚示愛、鬧洞房、掀頭蓋、...祈子順產、有助於兒童智力發展...




筷子的歷史,我大體點一下:
傳說,筷子的發明自於大禹。
他日夜忙於治理(黃河)水患,時刻緊迫,片刻不得少緩。
有次吃肉,等不及肉鍋冷卻,就從旁砍兩根樹枝,從湯夾出肉塊吃食。
久而久之,他也習慣如此。旁人從而效仿,筷子的雛形就此現世。
若根據這說辭,筷子自夏朝時漸漸出現 ,這不無可能。
然而,從前人有歸功於名人的習慣(如黃帝內經,並非黃帝所寫),
原創者或許不是大禹。

戰國時代,《韓非子,喻志》稱筷子為「櫡 」,
古代「者 」與「煮」同字,所以「櫡 」跟煮食有關。
中國最早的烹調方法,肉多用烤的,菜多用煮的,
因此,筷子最初是湯羹中撈菜的器具。

《廣雅,釋器》:梜謂之箸。箸又稱「梜 」,與夾菜入口有意謂。

(Page 29)由考古分析中得知,中國人全面用筷子(不再用手)吃飯,
是在戰國晚期,因為在此之前的陪葬品,有洗手的(用餐)禮器,
戰國晚期及秦統一之後,就消失無蹤。

漢朝,《史記》有時寫「櫡 」,有時寫「箸 」。
說明:有木筷跟竹筷的不同。(南方多竹筷,北方多木筷)

魏晉南北朝:又有新名稱:「筯 」,音同字不同。

唐宋時,從唐詩中考據,「箸 」與「筯 」並用。
附帶提(Page 274)日本的筷子也稱「箸 」,想必與唐朝有關。
其材質多以樸素木製為主,沒中國象牙筷、金筷...,
估計是仿效中國去日本的鑑真和尚,出家人用的餐具,以樸素為主。
跟中國最大的不同,日本筷子頭尖,依實用性推測,是因挑魚刺方便。

元朝,「箸 」與「筯 」兼用。

明朝,《菽園雜記》 ,
民間漁家 諱「住(船走不動)」,諱「翻(翻船)」,
將「箸 」改稱「快兒或快子」,「幡布」改稱「抹布」。
流傳之後,「箸 」變為「快」,即今日叫的「筷子」音。

清朝的文人認為要將他與原本快字區隔,加了竹字頭。
之後,筷子還被附上吉祥意思:筷子筷子,快生貴子。

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札記-政治-對付台灣人的三方法

清末及日據,對台灣這片土地的人民的負面描述,還真不少筆。
有甲午戰敗,李鴻章於馬關(下關)談判時,曾講出:

「台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 (事實是李鴻章沒說過這話);
有蔣渭水醫生說台灣人:「畏威不懷德」;
亦有流言傳:「(台灣)三年小叛,五年大亂。」(這可能指林爽文...等之事。)

其中,我覺得最生動、趣味的,
是自安平古堡附近某一蜜餞店家夥計聽到,辜顯榮對台灣人的描述。

而那夥計是從聊辜先生是何號人物起頭的:
台灣割讓給日本後,台北城人心惶惶、秩序大紊,
商家店面不時遭暴民亂兵洗劫,生意人不勝其擾。
因此商會推舉年青的辜先生,潛出城至水返腳(今 汐止),迎請日軍(皇軍)接管維安。
在裡應外合下,台北城很快便回復治安。


後來,辜先生又代表眾賈,到基隆港碼頭,接台灣首任總督的駕。
辜先生在等待時,不經意地拱右手貼眉,眺向總督所搭的軍艦。
於此同時,總督也遠看港上,正巧瞧到他,便說:
「岸上不著軍裝的是誰,怎那麼有禮貌,距離遙遠就已敬手禮候我」。
(正常禮儀是打躬,軍人才行敬手禮)
於是這個美麗的誤會,讓總督對辜先生一直懷好印象,特別尊重,禮遇有加。

之後的某次機緣,總督請教辜先生:
「你怎麼看台灣的民性?如何治理較妥當?」
辜先生鏗鏘有力(用台語)答言:
「台灣人!怕死(驚死)!愛錢!愛做官!抓這三點,台灣人很好管!」
從此,日本人就根據這三特性,管理台灣。


怕死!愛錢!愛做官!現在觀來,這說詞形容臺灣人依然有效。
不過...這故事是假的,
並非是辜先生的手筆,而是後藤新平醫生的治台三策,
他是第四任總督 兒玉源太郎的幕僚。
維基百科有談及這事,如下(條目:後藤新平):
後藤新平更利用人性的弱點,提出「治台三策」:
臺灣人貪財愛錢,可用利益誘惑。
臺灣人貪生怕死,得用高壓手段威脅。
臺灣人非常愛面子,可用虛名攏絡。
後衍生為評斷台灣人民性的知名論點,即:「貪財、怕死、愛作官」。
後藤新平依此三策,採用「糖飴與鞭」的兩手策略,
一方面以嚴刑峻法對待異議人士,另一方面積極致力於建設臺灣經濟。


由於此策,1912年台灣總督府(今總統府)的建造,亦貫徹這統治邏輯。
左邊是銀行(今台灣銀行),右邊是法院(今司法院),即「糖飴與鞭」。
聽話的,去銀行領錢;不聽話的,去法院領死領罰。

2013年3月23日 星期六

旅遊_司馬遼太郎《台灣紀行》

讀這本書,
讓我認識了多位對建設台灣,非常有貢獻的日本人,
他們用極其認真,負責的態度與作為,
興辦諸多台灣現代化的基礎建設,至今仍受其德澤。
我由衷的感謝,及欽佩他們。他們是

八田與一:嘉南大圳,烏山頭水庫,自此嘉南平原稻米產量躍增。
William.k.Balton與浜野彌四郎:William.k.Balton是台灣自來水之父。
    目前台北市的地下水道,不少就是他們的設計,且仍在使用
    (當時臺北下水道覆蓋率已是亞洲第一高)。
後藤新平:台灣衛生軟硬體之擘畫者
新渡戶稻造:台灣糖廠之父
伊澤修二:台灣皇民教育的奠基者,且不論日文教育對台灣人民是對是錯,
    讓台灣生活教育、國民素質的集體提高,光這點,就足以說明他的了不起。
兒玉源太郎:第四任台灣總督,帶來後藤新平,一同開發台灣

尤其在兒玉源太郎(第四任台灣總督)、後藤新平(第五任台灣總督)這兩位總督,
對經營這片土地,最有建樹,最為用心,乃至我覺得,倍蓰於清廷付出。
清廷,只能提一個劉銘傳而已。

而且,本來日據時的台灣第三任總督,乃木希典曾一度要放棄台灣,
若不是兒玉源太郎的堅持,台灣又歸返清廷,再被當成化外之地吧。 


我在台灣作家/漫畫家漁夫的部落格讀到,
國民黨將嘉南大圳及自來水吹噓成國民政府的功勞,
直至近幾年(民進黨主政時)才一一糾正回來。如此掠人之美的行徑,可悲可笑。

2013年3月22日 星期五

旅遊_澤木耕太郎《旅行的力量 : 深夜特急最終回》

藍色字是引用原文
深夜特急,共四班車 (四冊書)。
前三冊寫真實遊記,而這冊談涉是思想面:
啟程之因、描述旅程的成書構想、
旅遊的過程和過後,所帶給作者的省思及讀者反饋。
人文思想濃吧!我唯獨對這一冊特別有感想,
認為應該先讀完這本,後讀前三冊才對。


當有人踏向陌生、一望無垠的廣袤世界,
不要害怕,但請一路小心」,這是作者對他說的話。
當人面對未定、無限可能的茫茫未來,不也如此,「不要害怕,但請一路小心」。
書裡的不少情境,都可輝映上現實人生態度。

如第224頁的一段話:
攀岩家山野泰史:『(一切皆已就緒,登山卻發生意外情形)...
這時千萬不要想說「啊!出現無法預期的狀況」而驚慌失措,
首先告訴自己「這種事經常發生」乃是培養自己因應無法預期狀況之力量的第一步』

常聽人說:「計畫趕不上變化」,
這並非意味放棄(不再小心謹慎)、不準備了,那會更危險。
而是一切備妥,卻面臨上變化,就是要像山野先生,視之平常,當作常態處置它。
況且事前有準備,會比不準備更容易解決它,先放輕鬆吧!

而在前三冊(東南亞之旅)同有此例,
作者尋想「為何會覺得東南亞比不上香港?」
其原因在於他到那,都找香港的影子,才直直不快樂。

後來,他的心態便轉變成:
要看見美,得拋除既有之想法,欣賞各地殊別他處的民情風光。」
此心此境,何嘗不是一席人生閱歷之談嗎?


其次,書中有一個觀點,我很認同!
在第195頁:
漫畫世界將從動作派(action)走向反應派(reaction)
作者被這句話啟發而認為:「各地交通路線、飲食的遊記,如過江之鯽,不多我這一篇
所以著眼點在此地之旅,這國、這城市、這民情感發我什麼。這才會是有特色之文章。」

對此,我深有同感,
旅行的樂趣,本不是要把自己代入別人發現的公式、俗套的窠臼,
而是能趁著此良機,脫離習慣環境的麻痺,
讓生疏刺激,喚醒沉睡已久的情智,燃起熱情,走出自己的一番風味吧!
又如第41頁所言:
報導文學要有清晰的頭腦,閃耀的才能(我認為是文采),及行動力
作者都具足了吧!而且這種文章唯有這個人可以寫出來,即如第106頁,
山野井先生說不帶通訊工具的理由:「我希望盡可能將單純的自己放在山上。」
這書是作者的旅遊談,亦是獨特的人生觀。也相應到首章援引的話:
「旅行是一種個體。自有其性格、風格、個性和獨特性。旅行是人,絕無雷同。」
--美國作家 約翰.史坦貝克

2013年3月20日 星期三

札記-心理--常提醒自己別慣性思維

黑字是引用之敘述紫字是我感想

 剛剛讀到一個故事(註一),有位數學教授考學生一道題:
「現有3個數字,2,4,6。它們順序遵守某一規則,規則已寫在這張紙的背面。
你可以問我任何數字,我將回答你,你的數字符不符合該規則。
最後,要告訴我,規則是什麼?」

大多的學生接著會問:「8符合嗎」,教授答:「是」;
「10呢?」,「是」;「12?」,「是」。
於是,學生便說出自己的答案:「每個數字差2」。但是,教授說「不對」。

有位學生,他是這樣問教授的:「4呢?」,教授答:「否」;
「7?」,「是」;「-4?」,「否」;187,-56,0,1‧‧‧‧一連問了好幾個數。
終了,他對教授講規則是:「後說的數字,要大於前面那個」。教授回「正確」。


我們喜歡在習慣的思維、規則中,觀察外在的一切,及定義內在的自我。
人若要成長,應當要冒險,大膽嘗試陌生的「不合理,我不會」,離開舒適圈。
如果要高飛,就該忘了地平線;如果要突破自我,就該忘了我是誰。




 --------------------------------------------------------
註一:《思想的藝術》,Page 45~46 

2013年3月18日 星期一

札記-醫健-古早味

有時我會懷疑,坊間如此多打著"古早味"旗號的美食,
真會招引人潮,造成市場嗎?

從前人吃得比我們健康嗎?如果是,為什麼平均壽命比我們低?
有人會答:「當時衛生條件差,而現今遵古法所製的飲食,在清潔已無虞慮。」

那又得問添加物呢?
早年台灣的貢丸、魚丸、肉丸等和了硼砂,現在加,算復古口感嗎?
香腸、臘肉...等含亞硝酸鹽食材,可能致癌,系傳統食物吧?


「古早味」就像一個黑盒子,錯誤地暗示人,是天然、是健康。
究竟放了多少有害人體的化學添加物質,無人知曉。

從前的人,活動量大,大概能靠新陳代謝掉。
今天的人沒辦法,要靠西藥解毒。
然而,何苦這樣,不如多多少少建立一下正確的飲食觀,
別輕信「古早味」這類含糊其辭的廣告說法。

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傳記小說-司馬遼太郎《鎌倉戰神 源義經》part 5 政治低能

源義經只想爭個平等,與兄長平起平坐!
偏偏政治的世界,一開始就劃分成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平等存在於外相。
最後的下場,被兄長源賴朝逼得自殺。


他太過於天真相信血緣關係了。
可能是他自小失怙,六歲離母,十分渴望親情,
竟無視源氏家族,屢見不鮮的蕭牆操戈史。
對於源家,血親是永遠比不過政治的。
他一廂情願地想:「四戰大勝,我居首功。
為哥哥鼎定江山,天下由我倆兄弟共享。」
他錯了,錯在政治低能。
一山不能容二虎,源氏的首領獨有一人。
付出再多,兄長僅當他是臣,不認他做弟。

自他不徵詢鎌倉方面的同意,
單方面接受朝廷的冊封,就已被看待成謀逆、埋下殺機。
更有甚者,他還與鎌倉的敵人,同時是他的階下囚結親,還試圖保護之。
此可見卷下‧第十章「都大路」Page 337~345,
他娶了鎌倉未審判之俘虜的女兒,因而還歸還證物給這俘虜。
(竟沒調查為何 時忠 要回日記)。
殺身之禍終難苟免,可悲一代軍事奇才,三十歲就結束一生。

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傳記小說-司馬遼太郎《鎌倉戰神 源義經》part 4 四場戰役之三四

第三場 屋島
這戰役制勝關鍵,與前兩場有基本雷同,放火恐慌,擒賊擒王
不過,他這次人數比上次還少,僅率領一百五十人,
分兵後,自己帶其中的八十人,連弁慶都面露難色。(註一)

這次有多了兩棲作戰,
義經不是將敵人引到岸上對決,以發揮坂東人擅長的陸戰、馬戰,
就是用箭「海戰」,我猜當時的海戰是這模式。
(三國演義的諸葛亮,草船借箭,就是為了海戰。)
義經將不諳之海戰,想辦法弄成陸戰,是主要敗敵關鍵。



第四場 壇浦的最後海戰
這場關鍵,則在於二:
第一:破壞海戰禁忌(註二)
他謊稱射死船頭,尾舵搖櫓者,是「水軍的常規戰法」,造成敵軍船隻失控。
我覺得這應了中國有一句話:春秋無義戰。戰場基本上就是沒有道德。

第二:熟悉潮汐變化
這是正規作戰法,義經的學習,勢所絕對。(註三)
抵禦了六小時平氏的順流攻擊後,終究等到海流轉向,
換源氏主控戰局,於是乘潮殲滅敵船。


----------
註一:Page 207 下下卷‧第六章「讚岐之海」
註二:Page 270 下卷‧第六章「壇浦」
註三:Page 256~257&267 下卷‧第六章「壇浦」

2013年3月13日 星期三

傳記小說-司馬遼太郎《鎌倉戰神 源義經》part 3 四場戰役之一二

源義經這一生,因這四場重要戰役,讓他揚名立萬,被後人尊為鎌倉戰神。
先講他第一場與第二場的制勝關鍵。


第一戰 宇治川到六條河原
得勝關鍵有二:
第一,兵貴神速(註一)
源義經行軍路線,由伊勢、伊賀,走捷徑到宇治。
走過的區域,當時幾乎都尚未開發出道路,也就是後人所謂的伊賀路。

坂東武者雖然是天生的騎兵,可是他們的故鄉是日本最大的原野,
所以很不會走山路,馬疲人倦之下,軍監向源義經請求休息。
但他不回應。

「速度」正是他戰術要件之一,是他領先世界戰史的騎兵作戰關鍵。
速度就是勝利!是他的原則,甚至類似信仰,
這是他在奧州山野縱馬奔馳時自然學會的。



第二,一帥指揮,運用戰術(註二)
在攻入京都最後的決戰,源義經把手上軍隊分成四隊,
遭梶原為首的小名們反對,然而,源義經堅持這戰術不變。

他腦中似乎以為,不必信任大家的智慧,
只要相信自己的直覺,統率軍隊,只有靠將領的獨斷與強力意志。
若對照他在奧州讀過的中國兵書,他的態度是正確的。

可是,這對關東武士團是很怪異的。
他們是由血統關係所組成的作戰團體,
由各族族長(各自為政)率領自己的兵隊來集結一塊,共同參戰。
當要採取統一行動時,必須經得到族長們的認可。
而源義經用強壓式的手段,讓「源氏聯軍」聽命一人。

再者,坂東武士普遍認為,
作戰就是要氣勢進攻,沒有所謂戰術,一切都是看個人的武勇,
戰事不過是靠大家殺死的人數,總和來看結果罷了。
然而,源義經卻使用戰術。




第二戰 一之谷
用不到敵軍十分之一人數的軍隊大贏,其關鍵有二:
第一:詭道用奇,攻其不意
源義經善用騎兵團的機動性,長襲敵人,這在當時是創舉。
而且最誇張的是,他就領總數兩百人中的三十人,
走不可能走的進攻路線聲東擊西,打敵人的不知防禦。(註三)


第二,製造恐慌,擒賊擒王
突如其來的攻擊,已造成驚恐。
源義經又令手下放火,凝造更大混亂,風聲鶴唳。
他自己則直搗主帥營帳,
雖最終沒殺死首腦,然群龍無首下,龐大的敵軍只能潰逃。


第三,人格特質的倔強(勉強是個理由)
源義經相信,若自己比別人膽小一百倍,就可以產生比別人多一百倍的勇氣。
他這麼相信,也用這種話來鼓勵自己。他的異常之處就是在於他的倔強,
他這種倔強的尖銳氣質,常常能將膽小轉成勇氣。
(註四)


看完上述,很難想像在這兩戰役後的分功受賞,源義經竟然是無功勞的
理由是:
坂東人無法理解義經的戰功。他們所謂的戰爭,
都是在敵人之間的「個人」格鬥,綜合這些個人格鬥,合起來就叫「會戰」。
可是義經去不一樣,他擁有完全不同的會戰觀念,把敵我雙方視為對立的組織。
在後世來看,這不足為奇,是理所當然的平凡概念。
但是,在那時代,只有他有這概念‧‧‧
在戰術下功夫,靠戰術來運用自己的軍隊,瓦解敵人。
(註五)


-----------------
註一:Page 21~22 下卷‧第一章「旭將軍一射」

註二:Page 26~27 下卷‧第一章「旭將軍一射」

註三:Page 97~98 下卷‧第三章「鵯越」
坂東五是沒有精度的思想,不會把騎馬武士當成單純的騎兵團運用,
騎兵的特徵,就是利用長距離移動來突襲。
‧‧‧在三百七年餘年之後,織田信長曾經利用前往‧‧‧
騎兵機動部隊突襲成功,可是後來再也沒有類似的例子了。
維新後,近代騎兵思想傳入,才終於學會騎兵述的運用方法。
可是就連在歐洲,像義經這樣俐落的騎兵活動之力也不多。

明治時代 秋山好古 認為‧‧‧簡單的說,騎兵就是要攻敵不意,
以全體毀滅的心理,準備所做的長距離活動與突擊。
義經在明治還早以前,成為近代戰術思想的世界性先驅。

註四:Page 103~104 下卷‧第三章「鵯越」
註五:Page 126~127 下卷‧第四章「八葉之車」

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傳記小說-司馬遼太郎《鎌倉戰神 源義經》part 2 弁慶法師

牛若(遮那王)在前往奧州的途中,自己加冠及取名。
義經二字的來源是:
義,取父親名(源義朝)中的一字;
經,則由源氏的起始而來。
清和天皇之子是貞純親王,貞純親王之子是經基,
經基開始就被降為臣,受賜源姓。便自這取「經」字。
(註一)


來到奧州,源義經在此度過六年,(二十二歲)習得精湛馬術。
為了復仇,他潛回京都調查敵情。

他選擇坐船,自攝津 (今大阪港)港口登岸,進入京都。
這樣做,是他想學習海事知識,日後運用在與平氏戰鬥上。
由來,源氏擁有東國,擅長騎馬戰;平家盤據西國,善於海戰與貿易。
所以,要徹底摧毀平氏,將決定在海戰。(註二)


在京都的時日,他總喬裝成女性,四處打探消息。
某天黃昏,他從清水寺離開,有位佩著太刀的和尚向她攀談。
這和尚早已觀察她多日,認出他不是女性,
必定和自己一樣,是密謀推翻平氏者,這才放膽上前搭訕。
兩人就此聊起最近發生的鹿谷事件(1177年),因而結識。
而這位便是源義經討伐平氏很重要的幕僚(軍師),武藏房弁慶。(註三)

書上這段(上卷‧第七章「弁慶法師」),跟坊間傳的故事有很大的落差。
傳說中源義經與弁慶的首遇,非常精彩,維基上有寫。
發生在源義經11歲,弁慶在五条大橋攔他挑戰劍術。


接著,源義經帶著跟隨者(弁慶等人)往鎌倉,
加入他兄長源賴朝討伐平氏的行列。後來,率軍(打敗另一個源氏)收復京都。
奧州習馬術→潛回京都→認識弁慶→鎌倉見兄 源賴朝→領兵收復京都→...
----------------------
註一:Page 129上卷‧第四章「鏡之宿」

註二:Page 11,243
    上卷‧第一章「睡著等死的官差」、第七章「弁慶法師」

註三:Page 247~251上卷‧第七章「弁慶法師」

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傳記小說-司馬遼太郎《鎌倉戰神 源義經》part 1.5 融通念佛宗

這是意外的收穫,讓我對日本佛教多認識了一些。
書中提到日本佛教13宗之一,融通念佛宗。
目標雖然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然而教義上,與淨土宗不同,無論是日本的,抑是中土的。
卻跟華嚴宗相合,他最重要的弘揚者,
除了創派人 良忍,就屬大通和尚。


上卷‧第二章『四條聖人』page 45是這樣寫的:
開創這一派的,是出生在...一位叫良忍的僧侶,
他本來在叡山修行,後來下山開創新宗派。
「所謂念佛,就是要彼此融通」。這是良忍獨創的說法,
亦即一個人念佛,足以拯救全人類;全人類念佛,足以拯救一個人。
也就是說:
一人即一切人,一切人即一人。一行即一切行,一切行即一行。

‧‧‧這種印度式辯證法般的理論,本來華嚴經裡就有。
良忍就是就是從此經中悟出這種理論,加以活用,
應用在唸佛修行上,想出一種跟以前完全不同的「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


又page 46:
良忍更想出新的傳教方式:他製作了一本「唸佛者名冊」,告訴眾人:
「凡記載在制俄名冊上的名字,極樂世界的主人阿彌佗如來都會看到。
如此一來,就確定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連當時的上皇鳥羽院都曾請他到皇宮裏,把自己的名字登錄在名冊中。



佛教大辭典的釋文:
日本佛教凈土宗支派之一。全稱“融通大念佛宗”,簡稱“大念佛宗”。
良忍(1073-1132)創立。傳說良忍在永久五年(1117)于念佛三昧中親見阿彌陀佛,
受到融通念佛的教誨,由此建“融通念佛會”,周游各地佛教。
此宗的特點是:
(1)以《華嚴經》、《法華經》為基本經典,
而把《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三經只作為傍依經典。


(2)不按凈土的“難易”、“聖淨”判教,而按華嚴宗的“五教”來判釋。

(3)在教義上強調“融通”之說,認為一人念佛與眾人融通,眾人念佛也與一人融通。

(4)不是以彌陀愿力為往生凈土的他力,而是以眾人念佛融通之力為他力
認為只要精勤念佛,即使在臨終前短時間的稱名念佛,
也會產生圓滿無邊的功德,死後可得成佛大果。

(5)主張“安心”、“起行”說。“安心”,即心中發誓,
每天做稱念佛號課業,并把自己名字寫在名簿上加入融通念佛會;
“起行”,指每天漱洗完畢面向西方,合掌唱念彌陀所傳融通念佛億萬遍,決定往生。
本宗以(大阪平野區)大念佛寺為總本山,下有四個中本山,
為明治以來(明治七年(1874))流行的佛教十三宗派之一。

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傳記小說-司馬遼太郎《鎌倉戰神 源義經》part 1 鞍馬山

2012年仲秋,
我遊日本京都(洛北)鞍馬山,見許多與源義經相關的遺跡,
如僧正谷不動堂(旁側是義經堂)、背比石、牛若丸息つぎの水、義經公供養塔。
所以就讀了這本書,來了解他的故事。


最初,牛若(遮那王,源義經)是被仇家送到鞍馬山的。
上卷‧第一章『睡著等死的官差』及第二章『四條聖人』談到:
平治之亂(1159年),平清盛消滅了源義經之父,源義朝。
牛若的母親為求強褓中的他能茍活,
獻上身子,並答應足6歲後,送往鞍馬寺。
而在那時代,一旦出家,要還俗,難如登天。平家才允許請求。(註一)


來到鞍馬寺,安宿在東光坊,
牛若被賜法號「遮那王」,度過了他6歲到16歲。
這11年裡,從第三章『雉兒懺法』得知,
剛來沒多久的他,懵懂無知下,慘遭師父性侵。
之後,在僧正谷不動堂,見到前來找他的鎌田正近(四條聖人),
才獲知自己沉重的身世,走向復仇之路。

依當時的傳說,天狗以僧正谷為窩巢。(註二)
天天深夜,他在僧正谷與練習刀劍或戰術,有時跟「鬼怪」討教。
直到滿 16歲,身體與年齡成熟,遇到了吉次,
拜託帶他離開鞍馬,逃脫平氏的勢力範圍,去往奧州。

僧正谷不動堂,他在這練刀劍學兵法。
牛若丸息つぎの水,是他練累了,休息飲水之處。
背比石,是等吉次來接他去奧州的相約地。
義經公供養塔,是後人附會所建之塔。


簡單說:雞姦→知生世→天狗傳授武術及兵法→逃往奧州
逃離京都後的事,我只揀重要的講,不細述了。


-----------------------------
註一:
Page18:

常盤(源義朝之妾,源義經之母)與三個孩子被捕,
平清盛對仨的處置:
老大今若醍醐寺出家;
老二乙若寄養睿山,即將出家;
老三牛若(第九個兒子)因襁褓之年,滿七歲(戒律七歲能成沙彌)再入鞍馬寺,
成年後出家。

Page 30
養育牛若、監視、送往寺院這三步驟,
是平家賦予 長成 毫無通融餘地的義務。

Page75
曾聽說常磐有三個兒子,兩個大的已經當了和尚。
和尚要還俗簡直就難如登天,所以幾乎與死了沒兩樣。
但是老么因為年紀還小,不能剃度,所以還處於可還俗的狀態。


註二
Page132
這種戰略的運用,是他在鞍馬時由「鬼怪」那聽來的...
他每天晚上都在僧正谷揮舞著太刀,自己練劍術及體力。
這期間,偶而會有「鬼怪」出現,跟他對打或談論戰術之類的話題。
在鞍馬也傳說有天狗以僧正谷為窩巢。

2013年3月9日 星期六

外國文學-司湯達《紅與黑》

衝著書封面寫著『公認世界第一流的戀愛小說』,才在圖書館借了這一本。
也許我比較駑鈍吧,不然就是那時代過於保守,
這種尺度的愛情(毫無遮掩地對愛的佔有慾,表白露骨)是大震撼,
而偏偏我心揚不起共鳴,呵呵。


我借的這本,是翻譯濃縮版。全文版,我從前並沒讀過(原文是法語)。
故事架構,見於本書第6~8頁,約七八百字。
背景是1830年左右,拿破崙下野,王政(貴族)復辟的法國。
序言上寫,書名的「紅與黑」分別象徵:
紅:拿破崙時代軍人的榮耀;
黑:王政復辟時代,掌握大權的神職者的黑衣(野心)。
而主人公追求飛黃騰達,棄『紅』就『黑』。


故事的主角是出生在虛構小鎮的朱莉安,索雷爾,
具有罕見的優秀記憶力...
不過自幼遭受父兄的虐待,度過黯淡的少年。
因為身份低賤,使他對於市民階級(封建)有著憎恨,
企望如同拿破崙那樣推翻他們,建立榮耀。
但是迫於時勢,志向反轉成汲汲權位、沽名釣譽,最終不能自拔。

為了脫離卑微的現況,他善用天賦加入神職。
遂他所願,名利雙收,卻滾雪球般地養出了更多的非分之想。
他要滿足更大的私慾,甚至玩控愛情。
為了情慾,愛的女人要霸占(雷納爾夫人);
為了富貴,不愛的女人也要巧取(顯貴高傲的馬蒂爾德)。


本書最細膩、最精采之處是,主角朱莉安與馬蒂爾德的男女之愛。
男方焦慮女方不愛他,又怕放低姿態,反被女方瞧不起,成愛的俘虜。
女方驕矜善妒(現在俗稱「公主病」), 原不接受身份低微的男方,
直到見到他對其他女性好,才奪佔這場愛情。

關於朱立安與雷納爾夫人最終的關係,
這譯本跟WIKI上的劇情簡介有出入。
此書是:
朱莉安在死刑前幾日,與雷納爾夫人的誤會冰釋,那封黑函不是她寄的。
於是兩人重溫舊情,互訴愛意。有別於WIKI上的破裂。

2013年3月6日 星期三

札記-藝術-中國的石獅

讀、也可說是聽蔣勳先生的《美的曙光》(書在160~161頁),
他說中國有虎沒有獅,獅是來自中亞,...多數的中國人沒見過獅子,
而現存中國獅子的模樣,如皇宮、廟宇的石獅、廟會的舞獅,
則是雕刻家聽人轉述,
有的還揉合哈巴狗造型(我覺得像北京狗),所想像出的形象。

我查了一下,維基百科的資訊十分詳盡,簡扼地貼一些:
相傳東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把一頭金毛獅子作為禮物進貢給中國的皇帝。
後來獅子隨著佛教的傳入,而成為一種賦予了神力的靈獸。

獅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徵,
漢唐時通常強悍威猛;元朝時,身軀瘦長有力;明清時,較為溫順;
清代,獅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

石獅不僅有不同的時代特點,還有明顯的地域特色。
總體上,北方的石獅子外觀大氣,雕琢質樸;
南方的石獅更為靈氣,造型活潑,雕飾繁多,
小獅子也不僅在母獅手掌下,有的爬上獅背,活潑可愛。


結論,就是中國獅子是實物,裝飾上大量想像的圖騰。
重在表徵意趣,很難跟動物園裡的獅子想在一塊。

就像台灣原住民的圖騰是蛇,
值得探索的是原始人類所崇拜,希求的是什麼大自然力量?
而且我想,應該那是於外在上的訴求,並非心靈層次,如「應對進退」的心智上。

2013年3月4日 星期一

大陸電影 _2012【血滴子】:清朝的奴才

阮經天&黃曉明主演的電影『血滴子』。
有一橋段,大太監(可能是太監總管)說: 
「這小孩的生辰與弘曆最相配,可是他是漢人...」。
他怎能對當今的四皇子(雍正已登基),直呼名諱呢!?
理論上,要稱四阿哥,或四皇子。很遺憾,他們對這不考究。


再者,自稱有滿漢之別。
滿臣,在皇上面前自稱「奴才」,漢臣則自稱「臣」。
意思是,能自稱「奴才」比自稱「臣」的地位高。
電視曾有那麼一幕:
紀昀(張國立 飾)對著乾隆皇(張鐵林 飾)奏言:臣以為....
而和珅(王剛飾)則對皇上進言:奴才想...

網路上的資訊指出,這情況一直到乾隆才統一,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