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風俗-農曆七月不是鬼月

高雄正信佛青會在2013.8.7發表這篇文章:佛教沒有「鬼月」的說法 (註1)

摘節重點如下:
一.農曆七月,對佛教而言是吉祥月,對風水而言(朱元璋明白這一點),同是吉祥月。
二.七月是鬼月,是朱元璋的謊言。
  朱元璋深信風水之說,不願百姓用"七月的大吉日",與皇家爭權。

然而,按維基條目:農曆七月(註2)的說法:
此「七月」為七個月,而非商曆七月,
乃規範周朝封建體制下,天子、諸侯及士大夫等階級之停葬時間。
而且依《明實錄》和夏燮的《明通鑑》,明朝皇帝葬時幾乎不在七月。

因此,講朱元璋「不願百姓用"七月的大吉日",與皇家爭權」很可能是錯的
另一方面,依維基說明,
似乎直至宋朝,並無「七月是鬼月」之說。此說乃明朝之後所設,非恆理。
同時,查無任何典故出處,及合理的理由可以支持它。

照盂蘭盆經而言,七月十五日是盂蘭盆節(註3),
也是佛教佛歡喜日(許多弟子在結夏安居結束後證悟),七月並無不祥之意。
身為佛教徒,既知道真相,便該忠於所學,
相信並宣傳此正確概念,不願再以訛傳訛。


還有一個問題我想釐清,七月十五日這天也是道教的中元節,
網路有人說:佛教的「盂蘭盆會」是為了吸引信徒而抄襲道教所辦。
既然要論「抄襲」,就牽涉到「誰先誰後」的問題了。

先說道教,中元是三元節之一,而三元是為了拜三官。
「三官」的信仰,
起源於中國古代漢族先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註4),興盛於魏晉南北朝。
受到「三會日」(1/7,7/7,10/5)祭拜習慣的影響(註5),
約在六朝末年到初唐時,逐漸確定在「三元日」(1/15,7/15,10/15)個別祭祀,
唐代是三官三元結合的定型期(註6)。

此事的經典依據,百度百科的「三官大帝」條目說:
三官三元的出自於南北朝所出之《因緣經》。可惜我沒找到。
然而,卻看到一本成書時間約在南北朝末或隋唐之際,
疑似能證實我之上述的出處:《太上洞玄靈寶業報因綠經》(註7),裡有提三官三元:
三元者,謂上、中、下也。一者上元,正月十五日,天官主錄。
 二者中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主錄。三者下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主錄。

再來看中國佛教的盂蘭盆會的起始時間,
盂蘭盆經譯於「西晉」(註8),而中國第一次盂蘭盆會在南朝梁,真正流行民間在初唐。


比對一下,
若以整體佛教來看,不分印度、中國,
佛陀在世時,就已經有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會,加上當時沒道教,自然沒「抄襲」可能。

若以中土的佛教而言,按維基的說法(註9):
中元節與盂蘭盆節起初因佛教盂蘭盆會布施餓鬼為始,
 因宋朝儒、釋、道三教合流,與道教中元節的祭祀亡者靈魂、
 儒家祭祀祖先等活動,及各地巫覡宗教如中國巫覡宗教、
 日本神道教、朝鮮巫教、琉球神道結合,構成漢字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動」,
應當是佛教的盂蘭盆在前,道教的中元在後。

而且,道教明明老早前是在三會日的7/7祭神或拜地官,
但基於什麼理由更動到7/15,至今未明。巧的是,這天正好是佛教的盂蘭盆會。
如果所謂的道教徒反過來質問:佛教學我在7/15舉辦法會。
我不得不說,這還真是一件奇怪的事呀~
 
 
 
---------
註1:原文:
佛教向來沒有「鬼月」的說法;反而認為農曆七月其實是吉祥月、歡喜月、感恩月和教孝月。

下述一則新聞報導,介紹了學者對「鬼月」由來的考究,應有助於匡正鬼月的迷思。
--------------------------------------------------------------------

七月不是鬼月是大吉月」這是亞洲大學台灣民俗文物館,館長朱界陽以及副館長顏榮豐的研究。文章中提到。,當初朱元璋篤信風水之說,也深知7月就是吉祥月,但他卻想「獨享」這段吉時,因此,派人在民間散佈謠言「7月是鬼月,天將降禍」,還派人假扮道士四俗稱鬼月的農曆7月已經到來,民眾總認這段時間諸事不宜,小心為妙!但台灣民俗專家卻反擊,「7月不是鬼月,而是吉祥月」,一切誤會都是起於明太祖朱元璋的謊言,讓鬼月一說意外流傳至今。

亞洲大學台灣民俗館副館長顏榮豐表示處賣符,招搖撞騙,沒想到意外讓「鬼月」流傳至今,因為台灣人是明朝時移民來的,是華人世界唯一完整保留明朝7月是鬼月習俗的族群,可說「唬弄台灣人600多年」。

顏榮豐還提出另一項根據,清朝勘輿師蔣大鴻在「天元五歌」中轉述勘輿大師楊救貧的口訣,「古來天子7月葬,士庶踰月禮不曠」,就拿前句來看,古代帝王往生後常延至7月才下葬的原因就在於,7月是申月,取其「田地中,上得天時,下得地利」,所以「申」代表大吉之月,而不是鬼月。


明太祖朱元璋篤信風水地理之說,其深知七月(申月)為大吉之月(明朝皇帝除沿古來天子七月葬之俗外,另亦多數選擇農曆七月登基),帝殿(陵)擇正子午(南北),為避庶民得到「天時」與「地利」而與皇家爭權,因此對外散播七月是鬼月的不祥之月來愚民,並頒「皇曆」,即農民曆,將甚多大吉之時、日改為大凶、大耗之日,以為皇家所用,而庶民則依所頒皇曆作息。


註2:
(1)維基條目:農曆七月
(2)從鬼節到鬼月──農曆七月的演變

註3:法鼓山:盂蘭盆會與餓鬼
在中國,《佛祖統紀》(一二六九年成立)卷三七提到:
「梁武帝於大同四年(五三八),行幸同泰寺,並設立盂蘭盆齋。」
此雖被視為盂蘭盆會之始,但至初唐時期,
盂蘭盆會佛事才普及於民間,成為習俗而一般化。

(1)三官大帝的信仰淵源於中國古代漢族先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
(2)三官的誕辰日即為三元日,因此從唐宋以來,三元節都是道教的大慶日子
(3)據南北朝所出之《因緣經》等所載,三官大帝的主要職責是於三元日考校人間善惡,
 給以罪福,曰:"正月十五日,上元宮主一品九氣賜福天官紫微大帝,
 於是日……同下人間,校定罪福也;
 七月十五日,中元宮主二品七氣赦罪地官清虛大帝,於是日……同出人間,校戒罪福也;
 十月十五日,下元宮主三品五氣解厄水官扶桑大帝,於是日……同到人間,校戒罪福也。
(4)三官信仰興盛於魏晉南北朝,唐宋猶存其餘緒。
 現存《太上靈寶上元天官消愆滅罪懺》《中元地官消愆滅罪懺》
 《下元水官消愆滅罪懺》,即出之唐宋間。

註5:
(1)道教齋期:三會日是哪三天?
 正月七日,天曹遷賞會;七月七日,地府度生會;十月五日,水府建生會
 五斗米道在三會日,即正月五日上會,七月七日中會、十月五日(或十五日)下會,
 要舉行祭祀

註6:
 後來它和「三會日」繼續搭配發展,到了六朝末年和唐朝初年,
 終於逐漸確定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祭祀三官大帝的節日,
 之後演變而成為上元、中元、下元,所以唐代是三官三元結合的定型期。
 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
 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
 唐、宋以後,已成為民俗節日。

註7:
 正月十五日為上元,十天靈官、神仙兵馬,與無鞅數眾上聖高尊、妙行真人,
 同下人間,考定罪福。七月十五日為中元,九地靈官、神仙兵馬,
 與無鞅數眾名山洞府、神仙兵馬同下人間,校錄罪福。
 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九江水帝、十二河源溪谷大神、水府靈官同下人間,校定罪福。
 三元者,謂上、中、下也。一者上元,正月十五日,天官主錄。
 二者中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主錄。三者下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主錄。

註8:佛說盂蘭盆經 西晉三藏法師竺法護譯

註9:維基:中元節與盂蘭盆節 (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