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時間_帕金森定律之關於時間

好像是高二或高三,作家劉墉來我校演講,
他提到他讀哈佛大學的兒子,
有一晚回家,沒有homework,特別開心,跟他說,今天終於可以早點睡。
他就看著他兒子,先去煮水,水滾後沖泡飲料,喝完,開始聽音樂,
過了數十分鐘後,開始東摸西摸、整理衣服,諸如此類的雜事。
看時間十一點多了,便趕緊去洗澡,躺到床上睡覺,早已超過十二點。

他說:
「本來可以早早就寢,就這樣沒有效率地支配時間,最終仍是十二點多睡。
 如果他能考慮同步,例如,煮水或聽音樂,可以整理諸多雜事,
 又或者在那些雜事中,看那些可以同時並行的。時間可以節省許多....」


「同步做不同類型事」,著實是一個實用的策略。
然而,我現在回想這件事,我認為另一個得懂的重要概念-帕金森定律(註1)。
MBAlib網站所寫的很清楚,直接引用:
「帕金森經過多年調查研究,發現一個人做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差別如此之大:
 他可以在10分鐘內看完一份報紙,也可以看半天;
 一個忙人20分鐘可以寄出一疊明信片,
 但一個無所事事的老太太為了給遠方的外甥女寄張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
 找明信片一個鐘頭,尋眼鏡一個鐘頭,查地址半個鐘頭,
 寫問候的話一個鐘頭零一刻鐘… …
 特別是在工作中,工作會自動地膨脹,佔滿一個人所有可用的時間,
 如果時間充裕,他就會放慢工作節奏或是增添其他項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時間。

我不曉得別人如何,但我很清楚,我是這樣沒錯。
假如沒有限制時間,我一定把"充裕"的時間用完。
有時是空耗,有時是過於「鑽牛角尖」。其解決之方是「設定"合理"時限」。
不過,人是有可能高估自己的,這個合理,得仰仗過去經驗了。


我看過好多書說:做事要有時限。
但它們給我的感覺,是針對講"拖延不做"而講。這跟帕金森所提,我認為不太像。
帕金森指的是「時間充裕,正在行動」,
而拖延,是遲滯不進、閃躲問題,因此才用時限產生壓力,令人趕緊前行。

我曾經問身邊幾個朋友:經驗過或知道
「寄一封明信片,可以花一小時,也可以花一天」的帕金森定律嗎?
它們的回應是"帕金森定律"這名稱,使他們想起"帕金森症",其餘的,絲毫不知。
因此,人們蠻有可能將注意力放在防止"拖延"的危害,卻忽略簡單事務佔據時數的可惜吧。


附帶而提,帕金森定理,也解釋"為什麼某些機構人員膨脹,但產出的增加極少"的原因:
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
 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
 第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
 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力;
 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幹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
 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
 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
 兩個助手既無能,也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無能的助手。
 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
跟明信片的例子一樣:簡單之事,朝更耗時間、更笨的方向規劃。



-----------------
註1:MBA:帕金森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