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4日 星期五

靈異_小泉八雲《小泉八雲怪談》:靈異文學始祖


《小泉八雲怪談》(註1)此書聊的,都是古代傳下發生在日本各地的靈異故事。
我挑比較中意的有五則。

第一則:阿貞的故事( P.36)
此事出在越前新瀉,時間遙遠不可考,男主角是19歲的長尾杏生。
他的15歲未婚妻阿貞得肺癆臥病在床,自知將死,請長尾杏生來道別,
並說她一定會轉世回來當他妻子,請長尾答應等她十五、十六年...說完,安然離世。

十七年後的某天,長尾到伊香保旅遊,那是一個以溫泉和美景聞名的小村落。
他投宿旅店裡的女侍,長得太像阿貞了,
於是,他主動和女侍打招呼:問她哪出生?如何稱呼?
女侍說:
「我的名字是阿貞,而你是我的未婚夫,越前的長尾杏生。
 十七年前,我在新瀉死去,而你立誓,只要我能回到人世,便娶我為妻....
 現在我回來了。」語畢,女侍馬上倒地不起。
長尾娶了女侍為妻。不過,女侍想不起在伊香保旅店講的話,也不記得關於前世的事。

我為何會選這則,因為我去過伊香保,河鹿橋的楓葉很美。哈哈。


*****
第二則:策略(P.43)
這則有點狡詐。
有個傳說:人如果在滿懷怨恨的情緒遭殺害,必會化為亡靈復仇。
有位判了死罪的人,在行刑時說了這傳說,欲免死罪吧!
一個作為家臣的武士拿起刀子,對死刑犯說:
「我現在砍下你的首級,在你眼前有塊踏腳石,
 等你人頭落地,若你能咬到那塊石頭,
 那我們必定對你的凶靈駭然不已!你能咬到嗎?」
死刑犯說:「我會咬到那塊石頭的,咬給你們看!」
只見刀光一閃,一聲巨響,男子身體倒在米袋上,首級落在砂礫上,
隨即彈了起來,用牙齒咬住踏腳石的邊緣,拼命咬了好一陣子,才又掉下來。」
所有人數月來害怕不已,請求辦法會。
主人卻說:
「沒必要。將死之人有復仇怨念才會帶來恐懼,但這次沒有。
 因為他被騙了,死前抱著『一定要咬到石頭』的念頭,
 並不存在其他念頭,包含仇恨。」果然,一切風平浪靜。


*****
第三則:鏡與鐘(P.46)
主要是這詞「なぞらえる」,相關於丑時參拜。
我先前就是讀了這篇,才寫了橋姬那篇(註2)。因此,不重複講了。


第四則:雪女(P. 77)
這則與我小時候聽的不少鬼怪故事相若,貌似依循同套故事格式(套路),再作些更動。

第一步,女主角是妖精或鬼魅或天神,因為某個理由,一定要和男主角在一起。
並且叫男主角立下誓言:不能跟任何說她的原形為何。
「絕對不能說」,這點相當重要,因為它是日後的轉折點;
第二步,男女主角結婚生子,過了好長一段幸福快樂的日子。
第三步,男主角鬆懈了,跟某個人透漏了,女主角"感應"男主角沒守住秘密,
不幸事件隨之而來或不來,最後,女主角消失無影無蹤。


第五則:食夢貘(ㄇㄛˋ)(P.258)
日本《涉世錄》(有21卷,原文散佚)云:
「黃帝在東海地方出巡打獵時,遇到一隻獸身卻能說人話的貘,
 黃帝對牠說:『舉世已太平,為何尚見妖獸出沒?貘可以馴服惡靈,
 何不以圖寫貘,掛於民家,除惡鬼之災害,保黎民之福。」

然而,食夢貘之說,是從中國傳入日本的。
相傳唐朝時,白居易犯頭疼,請畫師在屏風上畫貘,
睡覺時就用這屏風擋著,數日後,白居易的病好轉。此事可見全唐文0677卷(註4)。
但這與「食夢」無關阿,是如何扯上關係的?

中國神話中的神獸,食夢的是「伯奇」,「貘」是辟邪。
這不是有人有意將兩者結合,就是有人無意將兩者混淆吧!我覺得混淆的機率較高。
《後漢書》卷95(註5):「雄伯食魅,騰簡食不祥,攬諸食咎,伯奇食夢。」
故此說不晚於漢朝,白居易出生的唐朝,此說亦猶在。
敦煌殘本中的<白澤精恠圖>(註6)有驅惡夢的法術,咒文內有伯奇:
「伯奇!伯奇!不飲酒,食六(家)常食,高興地,
 其噩夢歸於伯奇,厭惡息,興大福」。
大概率是在唐朝時,伯奇和貘之說傳入日本,日本人又做了一些異動(註7)。
《小泉八雲怪談》有寫:
因為"噩夢被免除掉",所以"厄運與不安"就轉為幸福與喜樂了。



-------------------------------------------------------------------------------------------------------------------

註1:聯合文學2015.06出版 王憶雲譯
§我手上是這版本§


註2:靈異_(日本)宇治橋姬


註3:
1. 中國的吃夢人和貘,如何被日本人合併在了一起,又傳回了國內
據說白居易頭風病犯了,就請畫師在屏風上畫貘。
這是唐人的習慣,認為貘有驅邪之功,貘的皮做成墊子和寢具可以祛病,
畫在屏風上則可辟邪。過了不久,白居易的頭風病果然見好,
於是作《貘屏贊》:「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於南方山谷中。
寢其毗辟瘟,圖其形辟邪。予舊病頭風,每寢息,常以小屏衛其首。
適遇畫工,偶令寫之。按山海經,此獸食鐵與銅,不食他物。」


註4:全唐文/卷0677
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南方山谷中。寢其皮辟瘟,圖其形辟邪。
予舊病頭風,每寢息,常以小屏衛其首,適遇畫工,偶令寫之。
按《山海經》,此獸食鐵與銅,不食他物。因有所感,遂為贊曰:
邈哉奇獸,生於南國。其名曰貘,非鐵不食。昔在上古,人心忠質。
征伐教令,自天子出。劍戟省用,銅鐵羨溢。貘當是時,飽食終日。
三代以降,王法不一。鑠鐵為兵,范銅為佛。佛像日益,兵刃日滋。
何山不劃,何谷不隳?銖銅寸鐵,罔有孑遺。悲哉彼貘,無乃餒而。
嗚呼!非貘之悲,惟時之悲。


註5:
○《山海經·西山經》:「獸多猛豹。」
 但兩晉時期風水學鼻祖郭璞在注《山海經》時認為猛豹即貘豹。
 《山海經箋疏·西山經》:「猛豹即貘豹也,貘豹、猛豹聲近而轉。」
 加上《爾雅》中也出現了貘的詞條:「貘,白豹」。
 於是郭璞這樣描述貘:「似熊,小頭庳(音同婢)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節。」

○《後漢書》卷95:「雄伯食魅,騰簡食不祥,攬諸食咎,伯奇食夢。」

○號稱遍錄天下妖怪的《白澤圖》也提到了伯奇,
 今存敦煌殘本中,有「噩夢歸於伯奇」的簡單法術,說人做噩夢,
 次日一早面向東方,祝伯奇食夢,連續七天,可以從此擺脫噩夢糾纏。
 「人夜得噩夢,旦起於舍,向東北被發咒曰,伯奇!伯齊!不飲酒,
 食六(家)常食,高興地,其噩夢歸於伯奇,厭惡息,興大福,如此七咒,無咎也。」

○不過,伯奇食夢在唐朝之後,就漸漸不聞於世了,
 反倒是這些文化傳到了日本,經過發酵,漸漸糅粹成日本獨有的傳說神話。





在中國有關貘的傳說並不存在吃掉噩夢的描寫,唐代曾有人在屏風上繪製貘。
這種民俗信仰傳播到日本後,據信是“避免噩夢”被解釋為了“吃掉厄運”


-------------------------------------------
參考資料:倭漢三才圖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