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7日 星期一

動物_櫻桃鴨

宜蘭養的櫻桃鴨為什麼叫「櫻桃鴨」呢?
這是因為牠們的祖先名叫Cherry。
 
當然沒那麼簡單!根據農業知識入口網(註1)的一則問題回應:
「這些鴨來自英國的櫻桃谷,
 全名『櫻桃谷品種北鴨』(註2),簡稱櫻桃鴨。
 後來,在臺灣鴨農改良繁殖成功。」這才應該是正確答案。
還有另一則回應,交代得更細,引起我的注意,寫道:
此種鴨的祖先則是赫赫有名的北京鴨,
 1873年鴉片戰爭時期鴨子是首先傳到美國去的,
 美國人偷偷地把鴨蛋帶到了美國,從很少的鴨蛋發展起來。
 後來1874年傳到歐洲,首先傳到了英國,
 此後,1888年傳到日本,1925年傳到前蘇聯。
 就這樣,北京鴨基本上已經遍佈世界。
我主要關心起源,由這段話,能掌握二資訊。
一.牠品種是北京鴨
二.時間是1873年,傳到英國Cherry Valley
  (中國鴉片戰爭第一次到第二次,時間是1840年~1860年,
  對不上1873年的同治十二年,故"鴉片戰爭時期"六字得刪。)


以關鍵字"cherry valley duck wiki"搜尋,第一筆是Peking Duck(註3),北京烤鴨。
因此,得知櫻桃(谷)鴨的英文是Pekin Duck,
而非cherry valley duck,更不是cherry duck 。
百度百科(註4)便明確說:
全身的白色、生長速度快的大型鴨子都是北京鴨後代,叫“Pekin-duck”,
 或者叫“white-Pekin-duck ”,沒有“櫻桃谷鴨”這種說法。
 這是中國人為了幫助英國人推廣市場,起名叫做‘櫻桃谷鴨’的。
 英國人至今還是習慣說“櫻桃谷農場養的北京鴨”。
而它後續介紹:「此種鴨的祖先則是赫赫有名的北京鴨...」,
跟上述的"另一則回應"一字不差,很可能它的資訊源頭在這條百度百科。

最後要問,英國櫻桃谷在哪?
我找到一篇文章(註5)附有櫻桃谷照片,
循這線索,定位到正確位置,經緯度是53.482846, -0.261207。
說完~



-------------------

櫻桃谷品種北鴨是「櫻桃鴨」的原名,本產於英國櫻桃谷(Cherry Valley) ,
係由臺灣鴨農改良繁殖成功,並且外銷到日本的優良品種。
北京烤鴨名店「全聚德」來臺灣設立分店時,
因為選用了肥而不膩、燒烤之後皮脆肉嫰的櫻桃谷品種北鴨作為北京烤鴨的專用鴨,
櫻桃谷品種北鴨從此聲名大噪。也作「櫻桃鴨」。 

註3:Wiki:Peking duck
(後來省略g)


In fact, for the most part they come from one farm in Lincolnshire, the Cherry Valley Farm.
(關鍵字查詢:cherry valley duck wiki)

2017年2月26日 星期日

語文_讀《漢字樹2:人類器官》

同讀第一本《漢字樹》一樣,挑些我感興趣的字,摘其在書內的解釋大意。
當中有的字,我還會與我常用的五個線上字典,作字源的比較。它們分別是:
1. 中華語文知識庫(文中簡稱:(中))
2. 漢語多功能字庫(文中簡稱:(語))
3. 漢典(文中簡稱:(漢))
4. 現代漢語大字典(文中簡稱:(現))
5. 象形字典(本文中沒引用)


◎朋












Page 31:「一群結伴飛行的雁鵝。」
(語):
「許慎認為『朋』是『鳳』的古文。《說文》:『𢐴,古文鳳,象形。
 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爲朋黨字。』按『朋』、『鳳』只是音近假借的關係。」
其他資料,大多指「朋」是兩串貝的象形,與鳥無關
如(中):
「甲骨文已出現「朋』字,像兩串貝繫掛在一起...
篆文誤把『朋』和『鵬』字混入『鳳』字的兩種古文寫法。
到隸書又重回本來寫法,把人形包在兩串貝之外,
成為今日『朋』形的來源。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鬼頭:甶

Page 48:這幾字都與"鬼頭"的甶有關,而非"田"。

◎冀












Page 49:「冀是頭戴有角。」
作者將其當成是「甶」之衍生,而且還認為此字與蚩尤(冀州:今河北省)有淵源。

◎鼻(Page 53)

 











Page 53:「鼻源於自(己)」。好像是讀國中或更早前,我老師就教過。
Page 59:面,指人臉。中間是鼻子。

◎頁












Page 60:「人頭」
(語):
甲金文象人之頭及身,以人身之小來襯托出其頭部,因此『頁』本義是頭部。
 『頁』『首』字的分別在於書寫時是否附帶畫出人身,因此兩字是異體字。」
也有說法(中)是,頁下面兩點是多餘的。

◎臣


找不到單獨"臣"字,拿Page 73的"宦"跟Page 76的"鑑"代替。
Page 76 :「鑑是一個人將皿(水盆)的水當鏡子照」。
(現)(語)(中)對"臣"字的說法與眼睛相關,同於作者所述。

◎聊












這在Page 81。承第一冊"卯"字的邏輯而來。

◎ㄙ



















Page 90~91,作者把"ㄙ"這個字形,說成一股雲氣或氣息。
牽涉字太多,我後面僅挑"公"和"厷(也念"公",不念"洪")作討論。

◎公、厷
 

公,Page 92:「長者開口(ㄙ),分配(八)財物」
也就是字上半部"八"是平分,下半部"ㄙ"是口呼出的氣。
"八"的義解,與多數說法一致。然而,"ㄙ"是氣,就作者一人這麼說。
(中):
「公字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都從八、從口,八像提把,口像容器,
 本來是『甕』字的象形。甲骨文『八』不與『口』相連,
 金文、戰國文字中分離、結合形態都有。
 篆文以下改從八從厶。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本義即『甕』。」
(語)對"八"的解說,除了平分,還提到:
 「甲金文疑象侈口深腹圜底之器,為『瓮的初文,本義是瓮器(朱芳圃)。」,
 這就跟(中)一樣。而"ㄙ",則說是"私"。
(漢)只解釋"八"是平分。
(現)也說是平分,再將"ㄙ"說成"口",意思是囗,村邑、部落。
歸納起來,字義之起源是"甕"、"平分"兩種,才是普遍說法。

厷,Page 94:「將手圍成桶狀放在嘴邊發出"聲音氣息",可以把音量擴大"。」
而(中)(語)(漢)(現)咸皆是"手臂"之意。
(現)是這麼寫的:「古同【肱】字: 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骨。曲~两枕。」,
跟"氣體"沾不上邊。

◎醫












Page 201:
「以酒治療箭傷,先給受箭傷者喝一點酒,在將箭拔出放進容器內,
 最後再以酒到在傷口處消毒。」
怎麼感覺好亂?我較喜歡(中)之說,這也跟(漢)(語)雷同。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從殹、從酉,與篆文、隸書、楷書構形並皆相同。
 《說文‧酉部》:『醫,治病工也。从殹、从酉。殹,惡姿也,
 醫之性然得酒而使,故从酉,王育說。一曰,殹,病聲,酒所以治病也。』上下結構,
 從殹、從酉。從殹,段注以為疲極之聲』,從殹,表示病患發出之病聲
 從酉,表示以酒治病,本義是為人治病。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古代巫、醫不分,皆所以除疾,故醫字有時也從『巫』作『毉』。」
(異文會意,就是兩個獨體字,組合成的會意字。)

◎折












Page 225:「訛變為手,用斧頭(斤)將樹木的主幹砍成兩截(手)」。
這跟大伙講的一樣,手提旁,其實是"訛變",此字與手無關。

◎羞












Page 227:「手牽羊請罪也(肉袒牽羊)」。
而(漢):「羞,進獻也。」;(語):「是『饈』的初文,本義是進獻食物。」
其他說法都跟這兩個差別不大,我相信"進獻"才是原本意思。
不知道後來怎演變,跟恥辱、害臊扯上關係。

◎神












我想知道的是"申"。Page 238說是兩手舉一柱香,但我查不到任何跟他類似之說。
另外一種說法是(中)講的"閃電"。可惜,這兩種都說服不了我。

◎唐












Page 244:「在屋前廣場手持農叉,揚穀去殼時開口。」
(漢)(語)(中):「誇大」,而(現)的說詞如下,感覺比較正確。
為什麼呢?因為(現)是用真正的甲骨文來作解說。

◎登












Page 268:「捧著豆器,攀登祭壇」。
"癶"是兩個"足",這沒異議,但"豆"說是豆器,就有。
說法接近它的是(漢):
「 甲骨文從二『止』(「𣥠」)從『廾』(同『𠬞』,象雙手形)從『豆』(盛食物的容器),
 『豆』亦是聲符。象雙手捧食器登上祭台進獻祭品之形,故『登』有進義。
 反映古代獻祭時手腳並用。這種字形在甲骨文多用作人名。」
但我偏向接受(中)所言:
「"豆"是登車之石鼓,或謂之『上馬石』」。整體意思是"上車"。


*****
書的末尾有問答集,其中一問是(Page 286):「漢字樹是否有過度詮釋的疑慮。」
作者的答覆是:
「文字學有兩派,保守派跟前衛的實用派,我支持後者。
 因為所謂的保守派,也是後面依據有限的證據加以揣測的(§也大膽假設,不保守§)
 ...如果要推廣漢字,就必須以易學易懂的方式來解說漢字的構字意義。
 在這方面,我開發了圖像字,並將相關的基本符號組合成有意義的敘事,
 例如『聊』代表兩個人面對面(卯)互聽(耳)對方談話。」

由於書中很多文字被轉成了新創的"圖像字",
這便是為什麼網路上,有人質疑這套書是科幻小說(註1),為此,作者也提出答覆(註2)。
而我個人是將它看成一種造字。我想這樣講,立場已經很明白了,哈哈。



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語文_讀《漢字樹1:人》



圖片是《漢字樹1》的Page 140,此書對文字來源,便按此編排方式講解,
類似字典「部首」之概念,放射式衍生展開成相關字群,
甲骨文等古字是否真如作者所述,講實話,我並不認真看待,全當圖個趣味爾爾,
下面僅挑了幾個我有興趣的文字聊聊,標示頁碼的文字說明,
是我摘其大意,而非完整原句。



◎巸
 

Page 18:「巸,右邊是"子",左邊"𦣞"是女性的乳頭」,這樣說,是我頭次聽過。
查資料(註1),是日本學者 白川靜的主張。但普遍能接受的應該是解釋"𦣞"成梳篦。
我曾跟同事跟同事講白川先生說"𦣞"是乳頭的象形(金文),他哈哈大笑。

◎棄、孟
 

page 28、30:
「棄與孟,最上面皆是"子";
 棄中間是"畚箕"、孟的下面是"皿",盆子;棄下面的"木",是雙手。
 因為用的器具不同,字義相去甚遠,一者是丟掉、一者是泡澡,
 古時泡澡是奢侈享受,似乎長子的特權。」
這猶如暗示,孟的"長子"意思,與此有關。

◎鬼












Page 56:「上面像"田"字是面具;而剩下部分是魂魄。」
對此,我保留意見,但書中後段描述說鬼之所以念鬼,取"歸"的音,我贊同。

◎卯












Page 70:「"卯"是人相面、相離的象形。」,
古書是說兩把刀(殺),故這是作者獨特見解。
我覺得他是從"北"字,相背之相,想像而來的。

◎居












Page 81:
「有人說:底下的"古"是古文字的"子"字倒過來,象徵蹲下產子。
 這不對,"古"應該是板凳,或者是古代祖先的意思。」
對不對,我是不知道,但「蹲下產子」的說法,會比較受歡迎吧,哈哈。

◎乖












Page 89:
「乖得拆成二字看,北和干。前面講過,北,就是兩人相背,在中間再插個"干"。
 而干就是干涉、調停。有了干涉,就可以從不睦到乖乖的。」
作者這樣說,真好玩。

◎婚














《說文》:「婚,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
Page 119:「男屬陽、女屬陰;日屬陽、夜屬陰,所以迎娶女子必須要晚上進門。」
可是從古字來看,不容易明白與字形的關聯。

◎謝












Page 122:「言,表"辭退";射,表"他人的贈禮"。」
但我想不明白"射"為什麼贈禮。後面又談述到:
「『身』幾乎都是表示身體而非懷孕,而且古字當中,
 已有孕、包、妊等字來描寫懷孕者,何必再以『身』來錦上添花。」

可偏偏,我就找到《詩經.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用「身」表示懷孕。

◎帝
 
Page 147:
「其古文字上面的"二"是"上",即上天,
下頭的像"米"的字,是生火之柴,所謂的『燔柴祭天。』」
聽起來合理,而為何我會挑這個字呢?因為太難聯想了。

◎「辛」與「天」
這在Page 145,似乎有道理。























◎辟












同意上面「辛」與「天」的解讀,就容易理解「辟」的古字,
Page 154:「左邊是一人被砍斷頭;右邊是犯罪之人,合起來,罪人斬首。
古代的死刑,就是『大辟』,而恢復生殺大權那個人,這動作是『復辟』。」

◎黃
此表格在Page 178,沒看這個,實難以講明黃與皮膚的關聯。
























◎爽














Page 195:
「這是一個兩腋流汗的人,到井邊洗澡,很"爽",
 所以造字就造成一個人字,左右兩腋,同樣有個井字。」
我從前研究過了這字(註2),因此我不接受作者說法。


◎民、氏
























Page 208、117:「民是女人傳十代、氏是男人傳十代。」


我想這一本書,比較像本查詢用的書籍吧。
順道藉此機會,我找了網路上對於研究古漢字有用的參考資源。
1. 漢典(看 說文解字)
2. 象形字典
3. 漢語多功能字庫
4. 中華語文知識庫
5. 現代漢語大字典



----------------------
註1:漢語多功能字庫:𦣞
𦣞字甲骨文見於「」字中,于省吾認為象梳篦之形,是「」的初文。
本義是疏理頭髮的梳。
郭沫若認為金文象重頷而有鬚之形,白川靜認為金文象婦女的乳房,「」指成人之女人。
從早期金文字形觀之,于省吾之說較恰當。

註2:語文_爽字由來

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札記-中史-史論,選擇相信與不信

2/17我在臉書分享的一篇(非我寫)文章(註1),
講三國時代,關羽敗走麥城,於反應時間充足下,身為大哥的劉備卻不發兵救援,
而諸葛亮位居宰相,為國家計,關鍵時刻也不救關羽,對此,作者發表觀點。


先說諸葛亮的袖手旁觀,他和關羽的確有過嫌隙。
嫌隙一,劉備降貴紆尊,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禮遇比兄弟還親,關羽不以為然。
嫌隙二,孫權想與關羽結為兒女親家,派諸葛瑾(諸葛亮的兄長)向關羽說親,
    關羽悍然拒絕並怒罵諸葛瑾、孫權,
    違背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政策,頗令諸葛亮不舒服。
因此,在蜀魏實力相差懸殊,不符諸葛亮《隆中對》中提出的北伐條件,
劉備卻執意讓關羽北伐,諸葛亮沒勸阻,章太炎斷定諸葛亮借刀殺人,想讓關羽送死。
然而,作者不同意這看法,作者認為諸葛亮沒阻攔,是因為了解劉備的性格,勸也是徒勞。
既然沒殺念,為何關羽在麥城,諸葛亮任由全軍覆沒,仍不派兵馳援呢?
這是由於荊州已失、敗局已定,身為荊州軍隊的最高統帥關羽,
無論如何都得死,就讓他負責到底吧。

再說劉備的見死不救。會不會打一開始,劉備就要借敵人之手,誅殺關羽?
如若這樣,自當沒想救過吧!?
作者覺得有此可能,因為根據三國史的著名專家方詩銘的論點(註2),劉關之間有心病。
心病一,由於關羽的驕橫跋扈,所以劉備對關羽也很不滿,
    比如關羽說到的“大丈夫豈能與老兵為伍”,並不是針對黃忠,而是針對劉備,
    因為是劉備讓黃忠與關羽平起平坐,是劉備讓關羽同老兵為伍。
心病二,關羽太跋扈,劉備的兒子劉禪太過無能,可能劉備考慮在他死後,
    劉阿斗控制不住關羽,因此在生前就要把這個隱憂解決掉。
在劉備讓小舅子糜芳與關羽一起鎮守荊州,做監軍監視關羽,足見劉備的顧忌。
於是,借此機會,剷除後患。


*****
以上是該文所說,接著講講我怎麼想。
即便我無法解釋,支援時間(半年)很是寬裕,劉、諸葛何以不出兵。
但人與人相處,無論彼此關係為何,總有一二件事情芥蒂,不足為奇。
要說是:為過去不愉快,劉或諸葛因而借刀殺人,只怕有些牽強。
更何況,有必要為殺了一人,而失去荊州,蜀國的半壁江山嗎?

再者,原文中(註2)作者言:
「劉為龐統之戰亡,言則流涕(註3);為法正去世,連日哭泣,諡曰翼侯(註4);
 劉與關,異姓兄弟,關被敵斬,劉竟然不落淚,不追諡,這可以證明劉欲殺關。」
然而,別忘了,關身亡於西元218年,220年,劉興兵征吳,聲稱為關報仇。
以大局觀,聯吳抗魏,才是上策,也是諸葛之願見。
若不是劉公報私讎,意氣用事,豈落得崩殂於白帝城的下場呢?

還有前面提(心病二),劉怕後主制不住關,
學西漢高祖將韓信、彭越、英布這些異姓王都消滅掉的手段。
可是,他們的死,是在漢統一天下之後。
若說劉選在四海未靖時殺關,未免操之過急了吧。
而且,要說怕權臣擅專,諸葛才能十倍曹丕(註5),不在關之下,
是否也該給他埋下殺招呢?因此,我對作者所言,是持疑的,但尊重。


*****
歷史、史論,不管是定論通說,或像此類的翻案文章,
我判斷的原則都是「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
而所謂的證據,受到羅光先生影響(註6),
我較贊成「積極的證據」,援引證據肯定立論。
例如說:依據某某文獻,歷史應當是這樣。如若日後再出新的物證,講得在理,
縱然顛覆傳統見解,我也拋棄舊說,與時俱進。

我較不認同僅用「消極的證據」來疑古,意在否定一切,卻無可靠說法。
例如說:依據某某文獻,這段歷史可能不實,但舉不出一絲證據說明真相是什麼。
也就是說,要指正別人(正史)錯時,請也要說出實情始末,並舉出積極的證據佐證。

在《從黎明到衰頹》這本書(註7)說道:
所謂的超然,不見得就得質疑是否客觀,
 每個觀察者,多少都有所成見--這句話再重複就是廢話了。
 但是下面的說法也不能成立:
 成見難以防備、他們扭曲事實的程度全部等同、有節制的成見還是跟宣傳一般糟糕云云。
 比方就藝術而言,能夠察覺出自己的盲點即可算是『客觀』--
 此即超然的第一步,第二步是盡量避免看輕自己沒有感覺的東西;
 其三則是其他有識之士的見解,也有忠實報導的責任。
其意思是:
不是提出質疑就代表客觀,真正的客觀(超然)是,
一.懂得自己的盲點;
二.不看輕自己沒感覺的東西;
三.有識之士有個人見解,但不妨礙他會忠實報導。
  (不會說,因為他有自個意見,所以他會篡改歷史)

而那些拿著「是人,就是有偏見」作為推翻理由,
消極的證據」都省了,最終將把歷史導向無一可信的境地,
這不是對待歷史的態度,也不為大家所樂見的。

想翻案,真的沒問題,不過,前提是得提「積極的證據」及多多客觀吧。



---------------
註1:得到-中史-劉備為何不救兄弟關羽?

註2:劉備關羽"恩若兄弟"的假象:荊州之戰實為借刀殺人?

註3:維基:龐統

註4:維基:法正

註5:百度:白帝城托孤

註6: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先秦篇》:Page II:
 近來古史辨的一派學人,善於疑古,善於列舉消極方面的證據,
 可是積極方面的證據則常舉不出來,
 可是他們卻常以懷疑而變成否認古史和古書的結論。
 這種方法缺乏研究學術的嚴肅性。

註7:巴森《從黎明到衰頹》的作者小記 Page 16

2017年2月12日 星期日

哲思_曾野綾子《人間的基本》

最近讀到《人間的基本》(註1)這本書摘出的兩篇文章,
我覺得有見地,便到圖書館借閱讀完,其內容大抵傳達五概念,此即"人間之基本"。
下文,是以這五項作摘要之分類。


一.死於安樂
現前無償的安逸(自由)非全人類的狀態,得曉得世間的殘酷、人性黑暗面。
而眼所及的一切的美好便利、多選項的生活,非是與生俱來,
這是由於國家社會良好法制、家庭過度保護、別人的善意付出、及科技發展所支撐,
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無一好事是平白無故而來。
別幻想世界這一切都那麼美好,為我所設,我能主宰。

若人生不順遂,那不過是恢復原貌。
不能老仰仗他人,煢獨去面對、思考及成長,俱足人間的基本。
19頁:
我認識一個年輕女孩子,很有跳舞天份,但有一些地方令人很困擾。
 每次家人外出,她獨自在家的時候,就把家裡的鎖都鎖上,爸媽回來了也不開門。
 有一次她母親帶家庭教師回家,想介紹給她,她卻無論如何也不肯開門。
 問她為什麼,她只說「因為我不喜歡」。
  從某個角度看來,或許可說她自我意識很強,但其實她根本完全欠缺現實感
 我們活在世上,有時刮起風、有時灰塵吹進來、有時熱、有時冷、
 有時東西散了一地、有時遇到不速之客、偶爾家裡出現老鼠到處亂跑的情況,
 總之這都是存在於現實空間當中的東西。
 若是為了抗拒這樣的現實進入生活當中,
 而死守著完全憑自己意志製造出來的人為空間,結果將漸漸喪失現實感。
 換言之,變成生活在一種完全隔音、當然也完全設置空調,
 有如錄音室一般的死亡空間。
 如果有愈來愈多人只喜歡這種生存方式,總有一天哲學也將從這個世界上消失無蹤。
24頁:
遇到任何事,說聲『一切都拜託你了』就能活下去的國家,
 無須遭受那種嚴酷的考驗,所以面對生命本質時所採去的態度,完全錯誤。
56頁:
人類原本就非常脆弱,一半被逼上絕路,搶劫、殺人、放火都做得出來,
 這種例子不勝枚舉,為了避免走到這種地步,應該先累積一些預備的行動或判斷經驗,
 一旦危機來臨,自己的行動多少會有所節制...
 我一直認為,在抱持希望的同時,也應該徹底學習人類的弱點和邪惡面。
106頁:
當今日本人,似乎不明白貧乏的意義。
 擁有健康、自由,多少也都有些錢,有能力出國卻哪裡也不去,
 視野愈來愈狹窄,失去判斷事物的能力。本人及父母都不願意冒險,也不讓人去冒險。 
 說起來,在一味歌頌安心、安全的世界上,生活全體都受到無微不至的保護。
 儘管生活水準不斷提升,卻仍有過多的不平與不滿,也或許是受到媒體煽動,
 但除了說這是「井底之蛙不知海之廣」的島國特性,也沒什麼好說的了。
 我心中的貧困條件只有一項,那就是「今晚沒東西吃」
 雖很難填飽肚子,若還可到某地找到東西吃的話,就不能叫做貧困。
 在非洲,「沒東西吃」真的就是到哪裡都沒得吃,
 解決之道只有空著肚子喝水睡覺、去偷、去當乞丐,只有這三種方法。」


*****
二.生於憂患
莫將現在的舒服安逸,當成終其一生都如此,全世界全這樣。
因緣很難講,未來不可知,但有件事是確定的,天下是沒有白吃的午餐。
要享受,得付出辛苦來換,面對現實,自立自強才是最穩當的,不看人臉色。
教育先從全然靠自己開始,於匱乏(困境)中磨練。
要懂得未雨綢繆,要學會處置極端情況(危機處理)。
44頁:
無論遇到什麼(惡劣)狀況,都應該自己用腦袋思考、想像,
 設法活下去,這乃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53頁:
我心目中的教育,應該是多多少少提共一個惡劣環境,
 然後從中培養超越困境的能力,但現在卻把提供安逸環境的當成教育。
61頁:
 「所謂的自由,是盡了義務之後才有自由(自由的限制)。
136頁:
如果只求麻煩不要上身,就會認為最好什麼都不要做,
 只要什麼都不要做,就能保持安泰。
 我一直認為,只有隨時都願意面對危險,人生才可能有所斬獲。
 我完全不想強迫別人接受這種看法,因為這是個人喜歡哪種生活方法的問題。
 但是,我基本的想法是,世上一切東西必須支付代價
 若是我的人生過得比別人更有趣,那是因為我一直以來都在冒險。
 那也是我照自己的想法,考慮因應之道後所冒的少許風險,
 在這世界上並沒有什麼了不起。...
 在這世界上若不付出代價,不可能成就什麼有趣的事,這是我真實的感受。
172頁:
人無論活到幾歲,都必須有緊張感與危機感。
201頁:
我向來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別人。日本除了政治家外,
 很多人都非常有聰明而且有教養,太平時代大家都是好人。
 但是遭逢自然災害之後,政府若不提供食物、水或避難所的話,
 大概連日本人都會變成暴徒集團吧。...
 所以為了軟弱的自己,我本身必須先有所準備。


*****
三.親自體驗
生命經歷的一切,不能靠電視... 等媒體(包含書)來替代,喪失對真實的覺知。
哲學不是教你思考什麼,而是教你如何思考,真實多角度地體會人生。
我喜歡康德說的:「我不是教你哲學,而是教你哲學思考。」,我言近似此。
並且,要做到主動探尋,多聽、多看、多接觸世間林林總總人事物。
19頁:
「原本哲學就是相當貼近生活的東西。所謂生活就是現實感本身,
 所以生活中若是一味沈溺於電視、電腦、手機,現實感就會蕩然無存。
 登山的價值,只有千辛萬苦,親自登上山頂,才能夠理解。
 同理,尼采的思想也不是讀了時下流行的《超譯》版本就能夠了解。
 知識與體驗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只有經由親身體驗獲得知識之後,思想才會產生生命。欠缺其一,都沒有用。
20頁:
思想這種東西,只有透過自己親身生活與體驗,才能確實掌握,
 而且人不可能只靠知識度過一生。若是不明瞭這一點,連現實感都會開始錯亂。
22頁:
人類喪失主動,一切都漸漸變成被動,
 選擇電視頻道、上網...或許被當成主動的行為,但在我看來,...
 只不過是極度消極的被動文化。
217頁:
若是今後資訊科技突飛猛進,什麼事只要一個按鈕就可以找出答案,
 那麼再也不會稱得上親自體驗的東西存在。
 結果只會製造出在有限的人生當中不斷浪費時間、不知變通、
 精神上極度貧乏的人類而已。
 想要成為不僅在太平時期、連非常時期也能應付自如的人,
 基本上除了仰賴每個人的人生體驗之外,別無他法。
 擁有強烈、豐富、深刻的人生經驗以及作為所有經驗的根基,
 那種被稱為道德的人性本質,才能成為完整的人。


*****
四.培養獨立人格,獨立思考
無論在何等情形下,皆得擇善固執,不隨波逐流。
依自己的是非觀、價值觀,冷靜思考判斷。
社會大眾,每個人的境遇背景不盡相同,喜好憎惡各不一樣,人心因而錯綜複雜。
應當尊重、理解、接納人相互間的多元差異,達權通變而對待之(情欲信,辭欲巧)。
81頁:
一旦習慣隱藏自我的價值觀與喜好、只求迎合別人,不僅永遠不可能嶄露頭角,
 而且被壓制的慾望,會形成奇怪的性格。德國納粹也是一樣,
 大家都盲目地跟隨他人,反覆做相同的事,結果造成那樣的大屠殺悲劇。
 不珍惜自己忙碌追求與別人相同,真是恐怖。
155頁:
所謂教養,或許可以說是人的膽識,管別人怎麼看待自己,
 總是能夠秉持著自己就是自己的強烈自我意識,冷靜說出重點
 透過充滿勇氣的一句話、古今哲學家的金玉良言、戳破現實讓人冷俊不止的幽默等,
 確實能在不經間顯露出整個人的教養與魅力,
 那是先天素質加上後天苦學的收穫,兩種因素交互作用產生的結果。...
 所謂看清真實,首先必須能徹底看清自己。正因能面對自己,所以才會具有幽默感。
159頁:
日本的教育只說,大家都是好孩子,所以必須對別人好。
 但是現實中,並非大家都是好孩子。
 日本教育中缺乏值得大人深思的複雜感情與理性
 以及身而為人在面臨關鍵時刻必要的判斷,所以無法打動內心
165頁:
在人類所為構成的社會當中,能夠洞悉人心微妙之處,才是所謂教養。


*****
五.專業來自於耐心及大量練習
意思淺顯,不多說。
118頁:
我靠著文才加上耐性,花了超過半世紀的時間,
 每頁四百字的稿紙,至少寫了十五萬頁,總計六千萬字以上。
 我認為自己並非特別有文采,只是在『寫作』這件事很有耐性
 能成為獨當一面的專業作家,原因即在此。
122頁:
很多人身懷專長或特殊技術。但是,正如專業與業餘的工作顯著不同,
 每天練習十小時以上的專業鋼琴家彈奏給聽眾聽,
 與多少彈一些的程度的業餘者彈給別人聽,意義完全不同。
 以專業身分站上舞台,不僅須擁有天生的資質,而且也包含相當的努力在內。



----------------------
註1:從根本上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