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7日 星期四

中史-(戰國)將欲取之,先故與之

公元前403年。韓康子,魏桓子用計滅智伯。
其所引的計策,資治通鑑有明:
「《周書》將欲敗之,必故輔之;將欲取之,先故與之。」
為什麼要取他,反而要給他東西?
後文解釋:是要養成他的驕慢自恃,鬆其防備而後殲之。

同朝代(戰國),六國的部分國君,向秦國割地乞和。
方法是類似了,但心境不同(欲取之),對象也不對(秦野心勃勃更甚)。
給秦國恰認為你好欺負,復更壯大其軍容士心,欲加除你而後快。
而割地的人,被後世鄙為姑息養奸。

因此,看人,光是觀察其手法是不夠的。
誰知道他後面藏匿著什麼心態,是示弱詐降,抑是懦弱畏彊?
而且,搞清楚對象也是很重要的。
給錯了對象,反而資敵貽匪,加速亡滅。


附帶而提,《周書》這段話,也被引申到很多方面去。
像偷雞,先要蝕把米;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會併用這句當佐證。
可是,對比原典(使對方自大),倒有點走味了。
而如果此兩句拿來比喻:有捨(投資)才有得(獲利)。
也才有一番道理,不是嗎?

日劇_【神探伽利略】

日劇神探伽利略,我看完一二集了。

前兩集有一特色,解決懸案的關鍵,皆來自於物理科學。
兩集後的幾分鐘,湯川學(男主角)經由實驗証明之。

我開始想像作者是怎麼架構這些故事的。他應該是先讀物理實驗,復再搭建整個故事結構。

超炫的說!對一般人而言,雖不難,但也非普通常識。
除了通曉物理學之人,在未道出結果之前,才能知曉一二。
能融合科學知識於故事當中(主要是故事也不錯),邊學習(物理)邊解謎,不亦樂乎,哈哈。

2008年1月4日 星期五

韻文_(唐)朱慶餘<閨意獻張水部>:行卷、溫卷

朱慶餘<閨意獻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白話文(註1): 
 昨夜洞房裡紅燭徹夜通明,待掉天亮到堂前拜見公婆。
 梳妝好了輕輕問丈夫一聲:我的眉畫得濃淡可合不合時宜?


我覺得句子中,比較需要解釋的地方,
1. 首句的「洞房昨夜」,不寫成「昨夜洞房」,是為了平仄。
它是首句平起、不入韻。平起或仄起,是看首句的第二個字(註2),
而七絕平起首句押韻的標準格式為: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2. 「停紅燭」的「停」,即讓紅燭點的,靜止別動它。

3. 舅姑,台灣用語是公公婆婆,也就是丈夫的父母。
 這詞在學生考試中,超級愛考,應該是與現在習慣不同。

4. 入時無。入時,fashion,跟上時代潮流的意思 ;無 = or not,有沒有。
 整句,有沒有跟上時代潮流。


*****
這首詩依內容觀來,題為<閨意>便可,
為何作<閨意獻張水部>,又作<近試上張水部>?
這與科舉制度應試士子們的一種風氣有關,那就是「(干投)行卷」、「溫卷」。

維基(註3)簡單扼要地寫:
 行卷,有時稱干投行卷,是中國史上科舉的產物,
 考生在考試前把所作詩文寫成捲軸,投送朝中顯貴,以求其推薦給主考官
 如果是數日後又重新投送,則稱為溫卷。

換言之,間接讓主考官認識你,提高知名度,到真正考試的時候,他就會留意你的卷子。
第一次送,叫行卷,第二、第三次等等送,叫溫卷。
而百度(註4)則說得更細:
 知貢舉等主試官員除詳閱試卷外,有權參考舉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譽決定去取。
 當時,在政治上、文壇上有地位的人及與主試官關係特別密切者,皆可推薦人才,
 參與決定名單名次,謂之“通榜”。
 因而,應試舉人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爭取名次,
 多將自己平日詩文加以編輯,寫成捲軸,
 在考試前送呈有地位者,以求推薦,此後形成風尚,即稱為“行卷”。

 (中略)
 行卷的內容,貴精而不貴多,少者一卷,詩數首,賦幾篇,多者連篇累牘,
 如杜牧行詩一卷,一百五十篇,皮日休以《皮子文藪》十卷二百篇作為行卷。
 卷首多安排最精彩之作,以引起注意,
 行文中尚要避國諱、宰相諱、主試官諱、投獻對象之家諱及自身家諱,須嚴格恪守。
 資料表明,舉人不可直接向主試官行卷,而須經顯達者之推薦,
 向誰行卷,須鄭重考慮對方的身份,地位、政治面貌

 所行之卷用熟紙,不可塗改添注,要字跡端正,應有標軸的裝飾,
 投送時須附呈書信,表達求知的願望。若隔時日再呈書信及投卷,則稱為“ 溫卷 ”。


張水部,即張籍,也就是說作者寫給張籍。
張籍的名句有: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節婦吟>。

作者自比為新嫁娘(註5),「夫婿」是對張籍的稱呼,「公婆」定然是主考官。
作者問:「我的文章是否符合主考官的胃口阿?」,望張籍指導一二。
張籍讀後,心領神會回了一首<酬朱慶餘>:
 越女新妝出鏡心,已覺明艷自沉吟。
 齊紈不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作者朱慶餘是越州人,越州即如今的浙江省紹興市。
(想一下越王勾踐,就大致知道為什麼那裡叫越州)
江南多蓮藕,張籍將朱慶餘比為一位越地的采菱姑娘。
說他一曲采菱歌的風采,更勝於齊地(山東省)著絲綢衣裳的女子(其他舉子)。

作者問:我"入時"無?
張籍答:其他人未足"時人"。
便知,張籍認同作者才華。朱慶餘在敬宗寶歷二年(826年)一舉考取了進士。
雙方問答都在比喻裡含蓄地道出,很妙。


 *****
我好像聽一個國文老師說過:王建的《新嫁娘三首》的第三首:
 三日入廚下,洗手做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寫的目的也在「行卷」,然而,我目前找不到任何有力證據。

這首比朱慶餘<閨意獻張水部>有名,《唐詩三百首》有收。
常考的題目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第一個「姑」跟第二個「姑」是什麼意思?(第一個是丈夫的母親,第二個是丈夫的姊妹)
哈哈,老記得這些。

朱慶餘有寫過一篇<冥音錄>(註6),是則靈異故事,百度有全文及其白話翻譯。



-------------------------------------------------
此詩被收錄在《唐詩三百首》
2020.02.02 更新
-------------------------------------------------
註1:百度:近試上張籍水部
§文學賞析的那數段文字,與我手邊的辛農《革新版-唐詩三百首》一模一樣§


註2:百度百科:唐詩平仄檢表
參考資料:
 §每句的第二個字和第四個字,平仄一定要正確。
 所以,一首詩是平起或仄起,由首句的第二個字決定。§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妝]罷低聲問夫壻,畫眉深淺入時無。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註3:維基:行卷


註4:百度:行卷


註5:《新編唐詩一本通》 182頁
參考資料:
§裡面提到鏡湖,我覺得這和本詩沒關聯§


2008年1月3日 星期四

韻文_(北宋)張先<醉垂鞭>:朱粉不深勻,閒花淡淡春

張先<醉垂鞭>‧雙蝶繡羅裙
雙蝶繡羅裙,東池宴,初相見。朱粉不深勻,閒花淡淡春
細看諸處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亂山昏。來時衣上雲。

白話文(註1):
 池東的酒宴上初次見到你,穿的是繡有雙蝶的羅裙。
 嬌美的臉上只塗著淡淡的白粉,恰如一朵野花,恬淡而幽雅地沐浴著芳春。
 細細端詳,你真是盡善盡美,人人都誇讚你細柳般的腰身。
 你的到來,莫不是昨晚從巫山深處飄然而至?
 因為你來的時候,衣服上還像帶著浮動的白雲。



<醉垂鞭>是詞名,是字數聲韻的格式。
同一個詞人,會有一個詞名,填好幾次的情形,便會用「開頭第一句」區隔。
像張先的<醉垂鞭>有兩闕,第一個如上,第二個:
醉垂鞭(贈琵琶娘,年十二)
 朱粉不須施,花枝小。春偏好。嬌妙近勝衣。輕羅紅霧垂。
 琵琶金畫鳳。雙條重。倦眉低。啄木細聲遲。黃蜂花上飛。

那就會寫成張先"醉垂鞭.朱粉不須施"。可參見宋詞三百首的目錄(註2)。


由於我喜愛「朱粉不深勻,閒花淡淡春」,不想用慣用格式,因此,文章標題那樣下。
「朱粉」這兩句描述這女子畫的是淡妝,我遐想她是素顏美人。

而後三句「細看...」,別人相中她身材好,切合了當時的審美觀,細腰。
有篇文章(註3)寫宋朝對女性美的標準是:削肩、平胸、柳腰、纖足。
纖足,就是裹小腳。
又說:這套標準維持到清朝,張潮《幽夢影》曰:
 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
 以冰雪為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

然而,我個人一是著眼在淡雅之美,呵呵。

最末二句「昨日亂山...」,百度的白話將山翻成巫山,
也就視此女為巫山神女,衣紗柔白若仙雲,飄然而至。
若問詩人是不是這層意思,就笑莫答了。



------------------------------------------------------------
2020.01.30 更新
-------------------------------------------------------------
§百度的白話翻譯,出自: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80§


註2:宋詞三百首


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宋人開始崇尚純樸淡雅之美。
女性美從華麗開放走向清雅內斂。人們對美女的要求漸漸傾向於文弱清秀:
削肩、平胸、柳腰、纖足。宋代纏足之風則遍及民間,
“三寸金蓮”成了對女性美的基本要求。中國女性以瘦為美的審美趨勢在此定下了基調。

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審美情趣也隨潮流轉變,
但對女性美的標準仍然和前朝沒有太大區別。
清朝文人張潮在其著作《幽夢影》中提到,
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
以冰雪為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
透過這個生動的比喻,可以看到一個文人心中要求內外兼備的審美標準。
這種審美意識一直保持到民國。

2008年1月2日 星期三

韻文_(南宋)林升<題臨安邸>:直把杭州作汴州

我還是隨興著寫好,不要太制式化(用2008.01.01那格式會蠻累的)。

林升<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白話文(註1):
青山無盡樓閣連綿望不見頭,西湖上的歌舞幾時才能停休?
暖洋洋的春風吹得貴人如醉,簡直是把杭州當成了那汴州。



《千家詩》卷三(註2)有收納此詩,我便從那兒閱讀到的。
維基(註3)寫:
"林升生卒年不詳,約生活在南宋孝宗年間,傳世之詩(不包含詞),唯獨此首。"
若非這詩,恐怕作者名字掩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而從百度(註4)所說的地方縣誌、祖譜考據,可證實確有其人。


從最後一句能推測,前三句說的地點全是杭州(又稱:臨安)。
先說第一句,
詩人將山與樓置於同句,表達兩者鱗次櫛比、連綿不絕的樣子相像。
京城內(杭州)一路綿亙的樓閣,宛如當地的迤邐山丘。
作者以「外」字表現層次感,用得很妙

第二句和第三句說,
西湖畔內歌廳舞樓的歡樂聲從未修消停,遊人沉醉於這歌舞昇平的氣氛裡。
這在說這些南逃的「遊人」過得奓靡。最終如第四句,把臨安(杭州)當成汴梁(開封)。
臨安是敗退到南方而成立的"臨時首都",汴梁是是宋朝開國的原始首都。
詩人以此反諷他們樂不思蜀,早將國都淪陷的恥辱拋諸腦後。

有搞笑節目把「山外青山樓外樓」,故意寫成「山外青樓樓外樓」,
沒讀過原詩的人或許不覺有錯,只會覺得好多青樓呀!



-------------------------------------------------------
2020.01.30 更新
-------------------------------------------------------
註1:林升<題臨安邸>




2008年1月1日 星期二

韻文_(宋)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一,蝶戀花的出處 
蝶戀花,
這詞牌根據<詩譜>:「唐教坊曲,本名《鵲踏枝》,宋晏殊詞改今名。」
為何如此命名,乃出自梁簡文帝蕭綱詩句「翻階蛺蝶戀花情」。
它有很多別名:
《鵲踏枝》、《黃金縷》、《鳳棲梧》、《卷珠簾》、《一籮金》..
它們皆有其出處,請參考<詩譜>[1]。


二,宋詞三百首,晏殊的蝶戀花
宋詞三百首中,
晏殊(991年-1055年)的蝶戀花,是這首:

原文 網路上找到的翻譯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2]。

誰把鈿箏移玉柱[3],穿簾海燕雙飛去。

滿眼游絲[4]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
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迂迴曲折的欄杆,倚傍在碧綠的樹叢中。
楊柳枝條,迎著清爽的風搖曳,有如金線在風中展開。
有誰能夠將鑲金為飾的箏,玉質的繫弦柱調整好呢?
海燕已穿過簾幕,成雙成對地振翅飛去。
轉眼清明將至,紅杏盛開之時,細雨陣陣,

眼前盡是柳條輕搖,柳絮飛舞。
沉沉一覺醒來,鶯鳥啼鳴亂噪,適才的甜美好夢已無處可尋了。

有一說,這是馮延巳所作,<詩譜>便這麼認為。也有人說是歐陽修所作。


三,我喜歡之晏殊的蝶戀花
我喜歡晏殊所作的蝶戀花,是這首:

原文 網路上找到的翻譯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何處。
庭院的欄檻之間,霧氣籠著菊花,露水沾溼了蘭草,微有寒意的秋夜,燕兒成雙,穿過綾羅簾幕飛去。
皎潔明月,不明白離恨愁苦,
月光穿過紅色門戶,斜照入屋,從夜晚直至天明。
獨自登上高樓,遙望天際那路的盡頭,
忽地想起昨日夜裡,西風掠來,樹上綠葉被吹落一地。
想要寄發詩箋書信,但是山高水闊呀,要寄往何處去呢?
我想,第一句這樣翻比較好,呵呵: 
「愁鬱的濃霧,籠罩欄檻間的菊花,被露水沾濕的蘭草,如同泣淚」。
都云:這首是懷念遠人的。我頭次聽到這一首,是從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彼用「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喻意作學問的第一境。
此首中,我最愛此句。




-----
[1]<詩譜> 券12。
馮延巳詞,有〔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句,名《黃金縷》;
趙令畤詞,有〔不捲珠簾,人在深深院〕句,名《捲珠簾》;
司馬槱詞,有〔夜涼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
韓淲詞,有〔細雨吹池沼〕句,名《細雨吹池沼》;
賀鑄詞,名《鳳棲梧》;李石詞,名《一籮金》;
衷元吉詞,名《魚水同歡》;沈會宗詞,名《轉調蝶戀花》。

[2]黃金縷
這裡指的是楊柳的枝條。
春天的時候,楊柳出芽,那種淡淡的綠色,
有點介於黃綠之間,風過後感覺真的是黃燦燦的一樹。

[3]玉柱,為數較多人認為是琴柱,另說是手指。

[4]遊絲,我手邊的宋詞三百首,解釋為蜘蛛或青蟲之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