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5日 星期二

札記-中史-(秦)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清朝末年,學習西學是政治正確的潮流,
據說1905年(註1),科舉考試的考官為了迎合上位者,便來個中西合併,
出道題為<項羽拿破輪論>(當時譯名,把拿破崙譯成拿破輪)。
可是,當時資訊不如今日流通,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哪能知道「拿破輪」是什麼。
一名考生便如此寫道:
「夫項羽,拔山蓋世之雄,豈有破輪而不能拿哉?
 使破輪自修其政,又焉能為項羽所拿者?拿全輪而不勝,而況於拿破輪也哉?」
白話文:
「那項羽,是一個力能拔山的蓋世英雄,難道連一個破輪子都不能拿起來?
 況且破輪子自然會被人修理而恢復,又怎麼能被項羽去拿呢?」
之後,開始論述"項羽大材小用"。
這故事千萬別當真,作笑話看就好,已有人(註2)指正這事,
1905年的最後一次科舉,確實沒這題(註3)。
而杜撰這笑話的人會將項羽和拿破崙擱一起比較,應該是他覺得兩人遭遇相近。
兩人都曾叱吒風雲,一統天下,一者是中國,一者是歐陸,
但人生的最後全栽在兵敗,一人自刎結尾,一人囚死作終。
而兩人死前的掛念,項羽吟曰: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拿破崙彌留喃喃:「法國,軍隊,約瑟芬。」(註4),
以此看來,是真能寫一篇<項羽拿破崙論>論述的。


我們都知道歷史是不可逆轉,討論「要是當初如何如何,就能如何如何」,沒多大意義。
所以,以下說的純當嗑牙閒聊。

拿破崙,有機會從聖赫勒拿島(Saint Helena)逃跑嗎?
至少三千士兵看管他,聖赫勒拿島是下圖中間小點(註5),
距離歐、非、美大陸是這般遙遠,並非拿破崙不想東山再起,我想是難度太高才沒做。


項羽呢?到烏江口時,史記這樣說(註6):
這時候,項王想要向東渡過烏江。
烏江亭長正停船在岸等在那裡,對項王說:
「江東雖然小,但土地縱橫各有一千里,民眾有幾十萬,也足夠稱王。
 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現在只有我這兒有船,漢軍到了,沒法渡過去。」
項王笑了笑說:
「上天要滅亡我,我還渡烏江幹什麼!
 再說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沒有一個人回來,
 縱使江東父老兄弟憐愛我讓我做王,我又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
 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項籍難道心中沒有愧嗎?」
 於是對亭長說:
 「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長者,我騎著這匹馬征戰了五年,
 所向無敵,曾經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掉它,把它送給您吧。」
 命令騎兵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兵器與追兵交戰。

從第一句,可以項羽是「想要渡江」且「有機會渡江」,
是否要像杜牧詩(註7)的「捲土重來」,項羽就沒明說。
但他饒了劉邦,劉邦饒不了他,被逼著起兵對抗的機率是極高的。
而這時候,烏江亭長開口了,直接提「捲土重來」。
反而,項羽的情緒崩潰,連「想要渡江」的念頭都放掉了。

「范增引退」可說是項羽兵敗一個重要時間轉折點,
垓下(四面楚歌)前,
項羽雖然領的軍隊未逢敗役(其他將領則未必),但楚軍的集體氣勢,江河日下。
最重大一擊是海春侯大司馬曹咎等人,竟不聽項羽的交代而出戰,害得糧倉被奪。
垓下(四面楚歌)後,皆是垂死掙扎。
垓下歌是項羽第一次抱怨;陰陵(地名)農夫報錯路,是第二次;烏江口,是第三次。
同樣是兵敗撤退,
第一次,四面楚歌,能歸咎於劉邦背信,不是說好的鴻溝為界嗎?
第二次,陰陵陷大澤,能說農夫可惡;
第三次,渡江失敗呢?被烏江亭長一說,項羽又說天亡他,不走了,戰了數回合後自刎。

那有沒有這麼一個可能,
項羽被烏江亭長的話戳中痛處,一向是他指揮人,今天被"指揮"過岸,
最後一絲絲的自尊被摧毀,便把話聽成話中話:「你輸了,要不要再來一回。」
而他一直喊天亡他、天亡他,
便是沒人可亡他(所以他自殺)、不願承認失敗,自然也不接受與此相關的暗示。

沒失敗,當然就沒有「重來」這事,沒失敗,又何必「逃跑渡江」。
項羽認為自己的死要怪天,因為天亡項羽,才讓跟著他的人受連累,
所以,這讓他愧對跟隨者的江東父老,只好他獨自面對!
若是如此,烏江亭長不開口,項羽會不會就"轉進"到江東了呢?


就順著項羽所說吧--天殺了項羽,那麼,天是否也賜死項羽跟隨者呢?
《史記》沒交代虞姬去向,戲劇很愛說她自殺。
同樣地,《史記》沒說清楚剩下的26位沒馬的騎兵下場怎樣。
是不是像滑鐵盧戰役裡,拿破崙部下康布羅納(註8),
當英軍勸降,他喊了一聲"屎" ,慷慨就義呢?
但我想他們應當會,且只會陪著項羽「生當作人傑,死當為鬼雄」(註9)吧!



-------------------------------------------------------------------------------------
註1:
1. 余秋雨《山居筆記-十萬進士》Page 240
(清朝)
據說為了迎合要考中外政治歷史的旨意,有一次考官出題把法國的拿破崙塞進去了,
而且因為粗粗的知道他與中國項羽一樣是一位以失敗告終的勇猛戰將,
便出了一道中外比較的試題:《項羽拿破輪論》(當時譯名初設,把拿破崙譯成拿破輪)。
出題的考官趕時髦,但來自全國各地的考生怎麼跟的上呢?一位考生開筆便寫道:
夫項羽,拔山蓋地之雄,豈有一破輪而不能拿哉?
使破輪自終其政,有焉能為項羽所拿者?拿全輪而不勝,而況於拿破輪也哉?

這位考生理所當然地把“拿破輪”看成是 個行為短語:什麼人伸手去哪一個破輪子。
項羽有沒有拿過破輪子他不知道,但八股文考試鼓勵空洞尤物的瞎議論,
文章也就做下去了。當我讀到這則史料時像其他讀者一樣不能不啞然失笑,
我想,這位考生敢寫作這篇文章倒也真有一點“豈有破輪而不能拿哉”的氣概,
科舉考試在當時確實成為一個破輪,他無論如何不能再向前滾動了。
為了不讓這個破輪使整個大車傾翻,在喊聲鼎沸中,科舉終於廢除”

2. 科舉趣事:考生作《項羽拿破崙論》卻不知拿破崙為何人
◎古時沒有發明照像技術,科考時對考生身份的查驗,是靠「文字」描繪的。
清代有一姓胡的考官督學監考,他做事認真,監考時按照名冊,
對考生的年齡相貌等,查核非常嚴格。
名冊中將考生有須卻不濃密者描寫為「微鬚」,
因此,他便把那些長著鬍鬚的考生通通都拒之門外。
一考生不服據理力爭,胡考官怒斥道:「你難道不懂得朱熹注『微,無也』的意思嗎?」
該考生並不示弱,也反唇相譏說:「照大人的說法,
《論語》中『孔子微服過宋』豈不是說老夫子『一絲不掛、赤身裸體』經過宋國了!」



註2:今古奇文:《項羽拿破崙論》


註3:晚清最後一次科舉試題(1905年)鄉試、會試、殿試


註4:「法國,軍隊,約瑟芬」,這是拿破崙一世留給世界最後的話
但拿破崙在聖赫倫那島上彌留之際,口詞不清地留給世界的最後幾個詞是:
「法國,軍隊,約瑟芬。」


註5:圖片來源:維基:聖赫倫那


註6:
1. 項羽本紀原文
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
「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項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乃謂亭長曰:
「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

2. 白話文出處:史記.項羽本紀的翻譯


註7:杜牧<題烏江亭詩>: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註8:雨果《悲慘世界》第一卷 滑鐵盧-14最后一個方陣
這時,有一個英國將軍,有人說是科維耳,也有人說是梅特蘭,
他當時心有所感,抓住懸在他們頭上的那最后一秒鐘,向他們喊道:
“勇敢的法國人,投降吧!”
康布羅納答道:“屎!”


註9: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參考資料:四面楚歌為何奏效:第329期丨領導力:離家鄉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