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藝術_【吉卜力工作室】

影片來源:【吉卜力纪录片:梦与狂想的王国】


一.日常生活
很久之前就聽說宮崎駿是工作狂,
72歲的他,宣布退休的聲明第一句:「我希望還能在工作十年。」
影片的專訪也證實他工作不苟,
他只准自己星期天放假(其實也是很忙,早上去清河道),
星期六、假日不放假。
而工作日嚴守早上十一點上班,晚上九點下班,
會分配工作空檔,約三小時,
走去員工托兒所看看、做體操(全部員工)、泡咖啡、
洗澡、倒垃圾、及日落時到屋頂望著天。

影片中有四個以上鏡頭,
宮崎駿請員工幫忙買養樂多(包裝約七罐),應該是他蠻喜歡喝才會常常買。


二.工作模式
宮崎駿的動畫工作模式是,從不寫劇本,不遵循任何規則,
只畫一張張分鏡繪本(他總是掐著碼表算鏡頭間的時間差,作畫),
接下來則交給製作(三吉小姐)處理。
他從來都是想到哪,畫到哪,所以無法預知動畫的結果會如何,
員工猜不到,宮崎駿也不知道。
宮崎駿說:為什麼要看懂電影呢?世界不是用言語解釋那麼簡單。



三.工作室的由來
"吉卜力"這名稱並沒有特別涵義,
是取名時,宮崎駿剛好想到一架戰機的名字,便以此命名。
目前吉卜力工作室有四百名員工,包含三鷹美術館。
【風起】這部電影的投入人力,就超過一百人。
行政工作的主導者是鈴木敏夫先生(註1),
他負責電影宣傳、廠商合作等等一切。
鈴木先生是個思維細膩的人,能高度掌握細節,
這也使得宮崎駿能專注於藝術創作。

當初,鈴木先生在德間書店工作,
因公司給他三天要籌畫出一本動畫雜誌,
亟需人幫忙,而結識高畑勳及宮崎駿。
幾年後辭掉工作,到宮崎駿吉卜力工作室工作。


四.人性關懷
宮崎駿住家內,令我比較訝異的是,
他的白板上除了寫當月的日曆,
還記錄著兩個時間點2011.3.11及2008金融海嘯,和國家負債。
可見得,就如同他對外發言,他是徹底反核及關心國家現況。

宮崎駿經歷過二戰,
親眼見過戰敗後的蕭條日本,這使他十分反戰,
可是他又對戰機超級喜歡,不時在他動畫裡會出現。
這是他個性當中非常矛盾的一塊,既愛戰機、又反戰。



---------------------------------------------------------------------------------------------------------
註1:維基百科條目:鈴木敏夫

兩性-<成為感情贏家,你要有這三種能力>之三能力,很熟悉

最近讀一篇文章<成為感情贏家,你要有這三種能力>(註1)
文中舉的三能力跟Robert.J. Sternberg《邱比特的箭》的那三個:
親密、激情、承諾,相似度極高。
即 親和力=親密;吸引力=激情;掌控力=承諾。
又以親密感或稱默契,是最重要的。

個人觀感,《邱比特的箭》講得還是比較清晰的,
書中還細分如何開始、持續、結束、第二春。
乃至Robert.J. Sternberg《愛,是一個故事》說:
每個人都在編自己的愛情故事。這也好懂些。
而本文所提的問題是關於持續(強化),
若依《邱比特的箭》,我想他會給的方向是
(1)共同價值觀
(2)樂於回應對方
(3)樂於包容對方缺點
(4)(宗教)信仰上相同
因此根據原題,會著重第二點上吧~

這讓我想起去年(2015年)洪蘭教授的TED(註1),
男人一天平均每天講7000字,女人平均每天講兩萬字。
所以男生在辦公室就講完了,女人還沒。
那就...好好專心聽交流,就可以洗洗睡了~ 嘻嘻


------------------
註1:心之助<成為感情贏家,你要有這三種能力>

註2:
影片:腦科學揭露女人思考的秘密:洪蘭 Daisy L. Hung
文字:洪蘭:你以為你只是在「教女孩」,其實,你是在教育「下一個世代」!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中史-(晉朝)楊珧之避死

一個公眾號推薦了這一篇文章給我~
我認同愛默生說的「善良,必須要有點鋒芒」(註1),
不鄉愿、不濫好人、不婦人之仁。
可是舉的例子,楊珧之事,跟《資治通鑑》(卷80、卷82),《晉書》(卷31)有出入(註2)。


其一,
內文說:
楊珧要晉武帝承諾,假如武帝的皇后,
也是他的姪女楊芷,日後闖什麼禍,別株連到他。
而武帝答應他預先的請求赦免。

然而,史實並非是因為「楊珧怕楊芷闖禍」才這麼說,
史冊裡楊珧持的理由是
「一個家族(一代)出兩皇后,宗族很少保全性命」,
才求武帝,賜免詔書藏於宗廟。

楊珧說辭還是太隱晦了,
真正的原因應該是,
封兩皇后的舉動會讓外戚楊家恃寵而驕或招人眼紅,
回顧晉之前的西漢、東漢、曹魏,
外戚掌權亂政而招來殺身之禍的例子,比比皆是。
這才讓楊珧說了這一番話。


其二,
惠帝(武帝和惠帝是父子)的妻子賈南風,
她忌妒惠帝的其他女人,除了親手殺害數人外,
還殘暴到對懷孕者丟戟,令其流產,死亡。
(呂布拿的武器叫做方天畫戟,戟就長那樣)

武帝得知兒媳劣跡,圈禁並打算廢了她太子妃的名份。
武帝的皇后楊芷有為賈南風 求情,
但同時楊珧也有幫她說話,
因此,楊珧的善良也有問題,怎能全怪楊芷?
 
後來,賈南風當上皇后,對恩人、也是政敵的這兩人。
楊珧的下場是被殺,而楊芷則被軟禁餓死。
賈南風迷信,怕她婆婆楊芷死後靈魂到武帝那告狀,
聽信夭巫,將屍體臉面朝下入棺,再加符書藥物隨之下葬,
鎮住她,讓她萬劫不復。《晉書》


總而言之,
這篇文章論點解釋得不錯,例子卻有瑕疵。
楊珧的死,主因不止是「善良鋒芒不鋒芒」,還牽涉到「外戚」的拉邦結盟與政爭。
這整段白話文故事,建議讀歐陽文達《資治通鑑的100個故事》。



--------------------------

註2:《資治通鑑》

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札記-心理-帶頭者很重要

當年新兵訓練的頭天,
班長告訴所有人,吃穿用軍中,沒什麼花錢機會,別留太多錢在身上。
而且連上一百多人,身分背景複雜,一旦遺失,沒機會找回。
所以,把多的錢交給XXX班長保管,新訓結束,再歸還給你們。

接著,我們就排一長隊,到臨時設置攤位,登記姓名、金額。
輪到我時,我要寫壹仟圓(規定要大寫),但我忘了"壹"怎麼寫,便問班長。
班長說:「笨!看冊子前面人寫的。」
我就指給他看,前面的人全部都寫「臺仟圓」,
他怒罵:「XX,所有人都給我寫"臺",連"壹"都不會寫。」
他拿起筆來,要示範給我看,結果,他遲疑了一下,寫不出來,
對我說「算了,你還是寫"臺"吧。」


印象中,李敖在電視節目上講過,
在蔣經國時代,國家要辦勞軍、賑災、扶貧等公益活動時,
都會先去找工商業界的企業主"自由"樂捐,
有人寫下第一筆金額後,就會先拿給蔣經國過目。
他看了一看,就會在數字後面加一個以上的O,就捐這個數吧。
在那年代,誰敢不從。接下來的人都不敢差距這個數太遠。
這就是「領頭羊」的重要。蔣深諳此理。故而為之。


至於說到為什麼填寫數字要「大寫」壹貳參肆伍陸柒捌玖?
我聽到的是,朱元璋為了防堵貪汙,竄改財務金額,所留下的文化遺產。(註1)



------------------
註1:誰發明瞭大寫數字

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宗教_神有沒有保佑?

最近讀"得到"在20151105的一篇文章<為什麼我們對謊言深信不疑>(註1),
它說:
馬薩諸塞大學博士徐賁提出觀點說,
長期被謊言欺騙的人,在真相大白、謊言破滅以後,
卻會主動去維護謊言,這是一種認知失調
例如:1950年,芝加哥的一個教派說,
5年後洪水會毀滅一切,只要信教,外星人就會用飛碟來解救他們。
教徒為世界末日做好了一切準備,辭去了工作、變賣了家產,
甚至把褲子上的銅拉鍊都剪掉了,以免妨礙飛碟的電子通訊。
結果,當那一天真到來的時候,卻什麼也沒有發生。

按理說,那些受騙的人該清醒了吧?
但他們反而更加虔誠了,他們解釋說,世界之所以沒有按原計劃毀滅,
是因為他們的虔誠感動了上帝。


依我的經驗,有些所謂的台灣神教"神職人員",
也是用類似的邏輯在跟信徒應對,但我不敢說他的目的是斂財。

用最常見的事-「信徒問神明(乩童)他今年運勢」來舉例。
神明說信徒今年運勢差,某月會有大災厄,
要按神明指示如何如何做,才能趨吉避凶。
信徒一聽慌了,一定照神明所說的去做。
後來,如果沒發生,信徒就會說:「還好神明有庇佑我。」(經常如此);
如果有發生,信徒可能會質疑神明,我該做了都做了,為何仍這樣?
這時候,對方就會回答:「誠意不足」(得加碼),
或是說:「還好你做了,否則你會更慘。」這類說詞。

時間無法重來,沒人知道若那段時間若沒做的話,會怎樣。
所以無從求證。信與不信,在個人。



-----------------------------------------
註1:本文源自:為什麼我們對某些謊言深信不疑

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科技_使用者辨識

"得到"的這篇文章<怎麼證明你真的是你?>(註1)說:
阮一峰在《極客頭條》發表了一篇文章很有趣,
他說:要證明你真的是你,用生物行為特徵計量的方式更快捷。
....
傳統密碼學給出了三個解決方案:
第一,只有你知道,別人不知道的信息,比如密碼。
第二,只有你有,別人沒有的東西,比如身份證。
第三,每個人都不一樣的生理特徵,比如指紋、瞳孔、DNA等等。
....
網絡上最實用的還只能是密碼,因為相對來說成本最低
.....
一家瑞典公司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
他們發現,人們在打字的時候,
鍵盤上某些鍵你會按得特別快,另一些按得特別慢;
從一個鍵跳到另一個鍵的時間間隔也有差異;
每個人還有自己打得最熟的單詞。
單單打字這件事,就可以有幾百個指標可以識別用戶。
所以需要登陸的時候,你打字輸入一段話,網站就知道你是你了
這就叫行為生物特徵計量。


這件事,我是相當質疑。
當初我同學的專題就是做這題目,便是用「敲鍵盤」速度來辨識人。
畢業展那一天,一個教授問他:
「如果天氣很冷,人的打字速度變遲緩,他能夠辨識得出來嗎?」
我同學默然以對。而且世界人口這麼多,就算只算會用電腦的,也很可觀,
要用間隔幾毫秒來區別人,恐怕沒那麼容易。



--------------------
註1:本文源自::密码疲劳

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外國人物_(日本)黑澤明: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看了兩部關於黑澤明的專題影片,
較有收穫的是【黑澤明給青年人的建議 2012版】。

黑澤明對想拍電影後輩的建議是,
拍電影需要巨大的經費,和累積各式各樣的知識和經驗。
如果真的很有興趣,可從寫劇本開始,那只要紙跟筆就好。

(1)寫作中,學會耐煩,堅持到最後
學著耐著性子爬格子,枯燥地一格一格爬,
耐煩堅持到最後,才有可能成功。
要把痛苦化為愉悅,將其成為習慣。
一定要學會堅持不放棄,就算是不完善,仍是堅持到最後。
(只要放棄一次,就會產生慣性)

(2)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年青人普遍覺得,
拍一部電影(其他事也一樣),拼命趕,一下子就到終點。
但一切都是靠累積而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要爬一座高山,不要只望著山峰,
如此你會退縮氣餒,而是專注在腳下的每一步路上。

(3)增加人生閱歷
創作不可能憑空而來,「創作等同於記憶」
要累積各式各樣的知識和經驗,不適自己去經歷便是多讀書,
無論是現在文學或古典文學,我尤其建議讀古典文學,
要大量閱讀,不斷閱讀。

2016年3月9日 星期三

小說_《西遊記》齊天大聖怎麼是弼馬溫

在小說《西遊記》中,為何齊天大聖被玉帝派去當弼馬溫,
作者吳承恩為何要這樣設計呢?

被人這麼一問,我愣怔了。
自看過《西遊記》影視、書籍,這事很自然就略過,
從未覺得不對勁,今日方知是作者巧思。
最好笑的是,只要上網查,
就會發現答案就在百度百科的頭一句。還真不難查證呀。哈哈。


從台灣歷史學家、掌故家蘇同炳先生《“弼馬溫”意義》一文,
我們能知道,弼馬溫原是「避馬瘟」的諧音。
理由是:
一來,明朝並沒有「弼馬溫」這官名,
二來,明朝的本草綱目第51卷<獼猴>寫:
「時珍曰︰《馬經》言︰馬廄畜母猴,辟馬瘟疫。
 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馬食之,永無疾病矣。」

百度百科的白話翻譯:
「原來母猴每月來的月經,流到馬的草料上,
 馬吃了,就可以辟馬瘟!」

所以,至少最晚到明朝,
已有人會在馬廄栓猴子,防止自家的馬感染瘟疫。

除此外,賈思勰《齊民要術》、
日本古代繪畫(這算從中國傳過去的馬匹疾病防治),等等..
很多事情(註3)都能佐證這件事,可信度相當高。

-----------------------
參考資料:
本草綱目:http://www.theqi.com/cmed/oldbook/book132/b132_62.html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1230.htm
得到:本文源自:孫悟空為什麼被封為“弼馬溫”
(1)其他證據
雖然古人相信猴子能讓馬不得瘟疫,但畢竟猴子不好養嘛,
尤其在天寒地凍的北方,拴在馬厩裡非凍死不可。
所以,後來人們就發明了一個偷懶的辦法,
就是在拴馬的柱子上雕一隻猴子,有的坐著,有的站著,有的張牙舞爪,
意思是讓猴子嚇嚇瘟神,意思一下就行了。
如果你有機會去西安碑林這個地方看看,就會發現,
那裡的明清拴馬柱上,幾乎都刻著猴子,
這不是因為猴子可愛,為了美觀弄上去的,那是有實實在在用途的。
還有一些更偏遠的西北邊塞,軍營裡養了不少軍馬,雕刻猴子很費勁,
他們就直接拿塊木板畫隻猴子對付一下。
這種風俗,後來也傳到了日本,很多日本古畫裡,
馬厩的旁邊都拴了一隻猴子,其實它們都是孫悟空的同行,都是防瘟神的。

(2)附帶說明「馬上封侯」
因為很多繪畫和雕刻裡,猴子和馬都同時出現,
於是後來就衍生出了個成語“馬上封侯”。
“馬上封侯”可不是說很快就要封侯了,
它的意思是說,通過騎馬打仗獲得封侯。
這個封侯的侯呢,和猴子的猴諧音,所以人們就畫一匹馬,馬上騎一隻猴子,
這個圖案表達馬上封侯之類的意思,大家也是圖個吉利。
後來,一些北方游牧民族也跟著漢人學,把中原王朝的這種圖案學了過去。
今天在西北和蒙古挖出的很多裝飾物,都是猴子騎馬的圖像。

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

外史_(20世紀日本)四國的三條跨海大橋

我一個朋友(菲力)知我對歷史有興趣,
又常去日本(不應該說"常",就是這兩三年出國只會去那)。
介紹並借我一本書,蔡增家《上一堂好玩的日本學》,
其精神在於透過日本漫畫,
了解日本當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令我大開眼界。

一則因為以漫畫的藝術型態(或許能稱文學),
來社會寫實、傳達想法(我最喜歡的《東大特訓班》),
親民易懂,老少咸宜。
二則這有別於旅遊,只看清麗儒雅的高尚,
更能深刻而細膩刻劃日本不足為外人道也的赤裸現實。


舉個例來說:
台灣有「蚊子館」,日本亦然。
這裡的「蚊子館」,並非真拿來養蚊子,
而是泛指使用率奇低的公眾設施。

四國的人口比例,實在不需要三座跨海大橋與本州交通,
為何相同東西,公帑花費重複三回,還造成昂貴的過橋費?

這本書告訴你,因為國會議員的「選票」考量,故爭取地方建設。
自民黨內派閥領袖 大平正方(香川縣人) 和 三木武夫(德島縣人),
同是四國出身,為了建在哪爭執不下。
在鬥爭的恐怖平衡下,各建一座。
而且岡山縣的宮澤喜一還來湊一腳,就變成今天所見的三座了。

同樣的內容,作者於另一本著作
《日本轉型: 九0年之后政治經濟體制的轉變》也提過。

2016年3月6日 星期日

外史_(8世紀日本)東京調布市深大寺

有朋友這週去東京,將造訪調布市深大寺,
問我曉得其歷史嗎?我答:「不知道。」

本著好奇心,我搜尋網路,找到了三筆有幫助的資訊。
以阿偉的秘密基地在2011年寫的<再訪深大寺>(註1)最為有用,
是其他兩筆的歸納,他說:
深大寺這名稱的由來,
 據說是源自於它最初是建來供奉深沙大王這位神明。
 有意思的是,這位深沙大王,
 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西遊記故事中的沙悟淨!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位年輕人喜歡上一位富家小姐,
 但因為身世背景懸殊,女方的家長不認同這檔戀情。
 於是便把這位小姐隔離在一個湖中的小島,不讓兩人相見...
 年輕人為了要見到富家小姐,於是跑去求水神深沙大王。

 他的誠心感動了水神深沙大王,
 於是深沙大王命令神龜將他送上島,與小姐相會。
 小姐的家人知道這件事後,
 想說既然水神都被他倆的戀情所感動了,於是便答應了這場婚事。
 婚後他倆生下一個兒子,
 為了報答深沙大王的恩情,他們決定讓他出家,
 並興建深大寺 ,來供奉深沙大王。
 這也讓深大寺成為一間有名的情人廟。
 (所以這裡的深沙大王堂前有許多情人來祈願)


 深大寺外圍林立著許多販售蕎麥麵與相關產品的店家,
 據說這裡先前有種植蕎麥,這讓蕎麥麵成為當地特產。
 圖中這個鬼模鬼樣的人形,是由元三大師(慈惠大師)所變身而成的
 他曾是日本佛教天台宗地位最崇高的座主,
 為了避免女性接近而犯色戒,他才變身為這模樣。
 (每年三月三日及四日這裡會舉行厄除元三大師祭)
 文中所提那兩人的出家孩子,即是滿功上人。


第二筆日本維基:深大寺(註2),
說明深大寺的名稱起自「深水大王」,即西遊記的沙悟淨。
「深大寺」の名称は、仏法を求めて天竺(インド)
 を旅した中国僧玄奘三蔵を守護したとされる水神「深沙大王」
(じんじゃだいおう)に由来していると伝えられている。


第三筆調布市觀光指南(註3),敘述建寺緣起:
深大寺に伝わる「縁起絵巻」によると,
 満功上人の父福満とある豪族の美しい娘が恋に落ちましたが,
 娘の両親の反対にあい二人は仲をさかれ,
 娘は湖の小島に隔離されてしまいました。 そこで,
 福満は深沙大王に祈願したところ霊亀が現れ,
 彼を島へ連れて行きました。
  このことを知って娘の両親も二人の仲を許し,
 そして生まれたのが満功上人です。 
 上人は父の深沙大王を祀ってほしいという願いによって出家し法相宗を学び,
 733年に寺を建てました。



------------------


2016年3月5日 星期六

札記-中史-改革要花三代,緩慢優化的

星期四跟朋友吃飯,聊到政治,
說台灣終於真正政黨輪替了(指行政+立法)。
 
我回憶起高中老師講的故事(是真是假我不知道),
民國十二年(1923),孫中山跟俄羅斯人越飛發表《孫越宣言》,
當時就有俄羅斯人問孫:
「你覺得你們國家何時會真正民主?」
孫想保守一點好了,就答:「三十年吧!」
俄羅斯人:「你好樂觀,我們俄國打算花一百年。」

據現今國外學者研究,
二次政黨輪替,才算這個國家邁入民主鞏固。
現在是民國105年,俄國人說的,可真不誇張。

也不知是誰給我的概念,某個老師?某個長輩?
他說,要改變一個根深蒂固的概念(移風易俗),
至少得經三代人(一代30年),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只要一個孩子,見他祖執輩,依然做或說那概念,
那麼他就有機會再犯,即便是大環境下,多數人都不允許。

法國寫實主義小說家巴爾札克曾說過:
「除了緩慢的改良,
 沒有任何東西能改變人類社會的等級制度。」
因此,對於移風易俗乃至政治之改革,
我比較相信一代代人「緩慢的改良」。

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動物_袋鼠的英文為什麼叫做kangaroo?

袋鼠的英文為什麼叫做kangaroo?
 
我聽到的是,18世紀英國人剛到澳洲,
瞧見袋鼠這種從未見過的物種,問原住民那是什麼?
對方回他:「Kan Ghu Ru」。意思是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於是,kangaroo就變成袋鼠的名字了....
 
但在 www.answers.com,有人卻認為這個說法有誤。
他認為英國人有足夠的時間跟當地土著溝通,確定物種名稱。
 
雖然他說的很可能是事實,然而,我相信大眾比較喜歡
"袋鼠=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的故事。


參考出處:Kan_Ghu_Ru

經濟_BBC:Master of money:Karl Heinrich Marx(馬克思)

影片來源(另一來源):

主要主張:
1. 資本主義的動力是「獲取利潤」
2. 根據私人財產,分成資本家(有產階級)和工人(無產階級),
 為了追求利潤,資本家會剝削工人(壓榨剩餘價值)
3. 資本主義生產力驚人,但本質是不穩定的,
 終將導致階級對立的危機,而滅亡
4. 消滅資本主義,但在那之後馬克思沒給具體藍圖
5. 共產主義的理論基礎是「唯物主義」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最大的批評:
 資本主義的本質上,就是不公平。應該消滅資本主義。

◎1989年,馬克思名譽掃地(柏林圍牆被拆)

◎馬克斯思想及其共產思想,在現實世界裡,
 (1)與其聲稱的相反,它沒有給予工人以自由
 (2)更糟的是,他並沒有帶來繁榮,共產主義的經濟路數行不通

◎雖然現在的(自由世界)人們會思考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評,是否為真?
 但仍不能接受共產主義

◎馬克思:收入不均,導正貧富階級緊張。目前事實證明是對的

◎馬克思:資本主義,以及全球經濟一體化,會引發經濟危機

◎馬克思的關鍵洞見是:
 看見資本主義本質上是不穩定的,
 經濟危機會一直伴隨著我們,社會不公將日益加大

◎馬克思(根據私有財產)將世界分成,資本家和工人兩階級
 他們的爭議難以調和,並將導致危機。
 為了獲取利益,資本家壓榨工人
 當工人無足夠錢購買資本家售予的商品時,危機就爆發了

◎馬克思:
 這一切都不會改變,人類歷史的發展,猶如牛頓運動定律那般,
 資本主義的危機會越來越嚴重,最終它將滅亡
 而推動的力量,就是金錢(源源不絕獲取利潤)。
 解決經濟危機之道,就是消滅資本主義

◎馬克思十七歲的「我的志願」,
 此生要為全人類服務,事業並將獲得永生...
 此段話看似仁慈,然而,他在柏林上大學時,
 是個激進分子,好辯論

◎一場林地官司,讓24歲的馬克思從不懂經濟變成產生興趣,
 最終成為經濟學家

◎馬克思的理論基礎是 唯物主義,
 世界上人與人食衣住行的物質關係,
 獲取利潤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動力,一切的錯就在這:獲取利潤

 但馬克思主義者卻不否認,
 利潤有助於進步,利潤推動了世界發展,
 而且資本主義是最有活力,生產力的制度
 
◎1847年《共產黨宣言》
 開頭:一個幽靈在歐洲遊蕩...
 結尾:無產階級革命,失去的只會是枷鎖,
    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

◎把過去四十年的世界歷史,解釋成資本主義不擇手段,
 想儲備廉價勞動力,但不付出成本的歷史
   (資本家與工人的階級鬥爭不斷,而獲勝常常是資本家)
  英美而言,
  1970年代,獲勝者是勞方(獲得加薪)
  1980年代,獲勝者是資方(柴契爾夫人和雷根 支持)

◎馬克斯說:我們現在所遭受嚴重的經濟危機,
 其根源在於資本家壓榨剩餘價值。
 但是馬克思主義者的解釋,有個問題:
 如果什麼都歸結於低工資,那你就能預期,
 危機將由民生方面或實體經濟所引發,兩者必居其一,
 而這樣就不能解釋2008年信貸危機,
 因為出問題的地點不是街道,是銀行內部。

 合理的解釋是,銀行(資本家)很聰明,
 用信貸(信用卡)解決低薪,滿足消費慾,
 但卻衍生另一個問題。
 當景氣好的時候,不會被發現,資本家還能賺錢,
 一旦景氣不好,問題就暴露出來。

◎馬克思:重要的不是解釋這個世界,而是改變這個世界

當資本主義被無產階級革命推翻後,下一步是什麼?
 馬克思並沒有給任何藍圖,他僅像開啟一扇窗而已
 (事實上,馬克思後期也不再想冒進革命)

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心理_林昶佐:每個小選擇如何大大影響你的人生

參考影片:

有個朋友介紹我看這集林昶佐演講的TED。
看完,他傳遞給我最強烈的觀點是,「今天得比昨天進步一點!」。
林先生所言的「小選擇」,應該是:
「我今天要不要堅持執行進度?」、「今天要進前一步,我該做些什麼事?」。

可想而知,一定有所謂的「大選擇」,那便是人生的方向,
正是林先生講的「我要十年後的我,成為OO」。


對我而言,
我習慣拿《學習必勝速讀術》書上「學習的犧牲打」的引喻,來解釋「進步」。
無論(人生)目標為何,過程中得完成多少事,
無法保證樁樁一次就成,或者每日都有進度,
人常是在trial and error中,成長、前進。
引用《把時間當作朋友》書中的圖,我們理想地以為進度線,像圖一。
圖一
而事實上,它應該像圖二,乃至像圖三。

圖二

圖三
人難免會停滯,乃至下墮,但最後是上升就好。
將型態上的挫折、出錯、失敗,都當成暗助最終成功的犧牲打。

再用《把時間當作朋友》書裡一段話:
 無法忍受未知的存在,憑空多了無數的焦慮,因而覺得“必須做點什麼”,
 在缺乏理智的狀態之下,所做出的決定和行為,可能帶來災難性的結果。

所以,千萬別因為一時的沒進展,
匆忙地決定"必須做點什麼",有可能適得其反。
不妨停下,想想是否要調整方法、或是沉靜、或是轉移注意力一下。

我能體會林先生所言的時間流逝之感傷,
但做什麼事,不是都會說「我需要時間」,
正因為有時間的催化,人才能將"努力從0積攢到100",
現前的沒辦法,變成未來的沒問題。


有本書(我忘了是哪本了)說別一下子就設定大目標,
可以先從做成小事開始,累積小成功,循序漸進,逐步再把目標放大。
一方面,積累信心;另一方面,養大能力。
聽起來,這不失為好方法。
然而,實務上,怎麼定義"大小",需不需要這麼做,得因人而異了,呵呵。



--------------------------
註1:內參-心理-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錯誤
除了把情緒寫出來,書裡還提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多關注自己的小成功和小貢獻。
桑德伯格在寫日記的時候,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建議她寫下每一天做得好的三件事。
有證據表明,專注於心理學家稱之為“微小成功”的事件,的確有效果。
在近期的一項研究中,參加實驗的人需要每天花5~10分鐘寫下當天發生的好事以及原因。
三週後,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人的壓力水平降低了,心理和身體上的不適也減少了。
心理學家認為,發現這些小成功、小貢獻之所以管用,
是因為貢獻是主動的,它提醒我們,“我們可以做到”,從而幫我們建立自信。

公告-五個部落格

部落格,我從五個簡化成三,現在又返回成五,好似一切從未發生。
我是嫌五個太多?或是三個太少?好像也不是,
多寡不是那麼絕對,而且有沒有「業績」壓力,順其自然好了~
就當他們是我五個朋友,我在跟他們聊天。


是一位愛從讀書、看紀錄片、公開課,了解各領域的人,
但他只接觸普羅大眾能了解的事物,不想太深入。

是一個佛教徒,只聊佛教相關的話題,
若談到其他領域,仍是從佛教的角度(例如:修行)切入。

愛旅行,同時也把一生視為人間遊歷,
聊旅遊,也聊造就他今日思想行為的那些人生中難忘事件。

知識新聞
自個不愛看書,
想從別人那獲取(說竊取,有點過分)讀書的研究心得、感想,
當成自己經驗的人。

喜歡打諢說笑,有時翻翻報章雜誌,從中獲取知識。
問他喜歡看書嗎?他說:不,書字太多了,我沒耐心讀完。


香嚴書齋常跟讀書小簡聊天,因為覺得跟他說話最輕鬆~

經濟_BBC:Master of money: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哈耶克)

影片來源:


主要主張:
完全的自由市場,
政府不能干涉,無論是貨幣政策,法律制度等...


◎13~14歲時,纏著所有他認識的神父,為他解釋所謂的上帝,
 但都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後來就放棄了

◎哈耶克原本是狂熱的植物學家,也是醫生,
 到16歲才轉而研究人類整個社會發展,
 從達爾文的演化論,他認為他看見了新經濟學的模式。
 (他也想證明,經濟學是門科學,
 就算經濟不像數學物理,人既不能做出精準的預測,人更無法控制。)

◎哈耶克認為:政府的干預會給出錯誤的訊號
 使市場難以(自由)正常工作。
 政府控制貨幣流量、利率是錯誤的行為

◎衰落的種子,早已在繁榮時候埋下,
 哈耶克認為,1929年的大蕭條,
 來自於聯準會利率太低的關係(給消費者錯誤訊息),
 當消費者發現銀行沒錢時,產生了大崩解...

 其解決方法,在政府不干預的前提下,
 給經濟一個清理期間,淘汰繁華時期的錯誤投資,
 擺脫孱弱的企業,留下最健康的(市場有自癒力)
 
◎哈耶克說:
 人類幾乎不能了解如何應對不確定性,
 因為世界過於複雜,特別是想要理解全部的話。
 市場機制,傳遞如此多的信息,並有效運作,
 在無法理解經濟複雜度的重壓下,計畫經濟註定失敗

《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提出一個道德議題
 政府試圖控制經濟,最終將導致其國民被奴役。
 當我們賦予國家越來越多權力時,將逐漸產生腐敗,
 首先腐敗經濟自由,最終腐蝕政治自由。
 政治自由的腐敗,
 將導致人們需要一個強大的獨裁者,解決所有的問題,
 確保火車準點,以及解決其他問題,
 這將不可避免導致集權主義

對於社會福利主義(社會安全保障制度)
 哈耶克的追隨者,認為將導致國民被奴役
 但目前而言,並無真實數據證明。哈耶克也沒有反對社會安全制度
 一名教授,Paul Krugman 說:
 1870年比起現在是更自由市場的時代,政府干涉少之又少,
 但是那時窮人必須奴性地討好富人,才得以生存,並無多大自由。
 
◎1979年上台的柴契爾夫人,用哈耶克的主張,對英國經濟做出改革。
 如國營企業的私營化,放寬金融法律限制...

◎同樣主張自由市場,政府降低涉入。
 哈耶克與柴契爾夫人經濟看法的不同點是,
 哈耶克認為:讓市場自由,可以阻止權力集中在政治家手上
 柴契爾夫人認為:可以採用自由市場政策
         同時保持中央的一部分權力

◎哈耶克信徒認為:
 柴契爾夫人的降低金融管控政策,只造就半個市場,
 因為後面還有一個隱形殺手:
 如果(金融機構)出事了,政府就會接管,
 像有些公司大到不能倒,而最終政府仍是涉入

政府不能干涉貨幣政策,讓民間自己印自個貨幣競爭,
 更極端點,廢除央行。
 然而,聯準會成立前就這樣,仍是發生經濟問題,
 所以貨幣競爭,並非正確
 
◎米爾頓.佛里德曼的信念:
 「政府可以通過控制流通中的貨幣供應量,來監控經濟。」
 這是各國執政的基石

◎預測經濟是偽知識,不懂裝懂(我們不可能了解人性的複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