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0日 星期六

風俗_蘇美人的星期

西方Week的計日法(不是專指英文)傳入中土,被翻譯成「週」、「禮拜」或「星期」(註1)。
「週」是設定「單位」,不須說明;
「禮拜」與宗教有關,「禮拜日」即是基督教、天主教等去教堂之日,
其它天,中文按一二三數字順編。
從西方語言中,不管是拉丁文到後來的英文,星期一到六全都和數字無關;
「星期」在中文,從前意思為「七夕」,牛郎星、織女星相會之期,
但如此的借用,可能是最能類比到原意。


最早建立一星期七日制度的是蘇美人(4500 B.C.~2000 B.C,註2),
他們造七曜塔對天神敬拜,並認為有七位星曜神輪勤,輪勤的用意應該是保佑人們,
於是,每位星曜神一日一輪,便有了「星期」計日法。
這七位神明,分別是:
太陽神(Sun),對應成日曜日,或稱星期日;
月亮神(Moon),對應成月曜日,或稱星期一;
火星神(Mars),對應成火曜日,或稱星期二;
水星神(Mercury),對應成水曜日,或稱星期三;
木星神(Jupiter),對應成木曜日,或稱星期四;
金星神(Venus),對應成金曜日,或稱星期五;
土星神(Saturn),對應成土曜日,或稱星期六。

那麼,便想問:這順序的依據是什麼?

現代人早已把八大行星繞太陽轉的日心說當常識,
而在哥白尼之前,地心說(大致是日月星辰繞地球轉)才是普遍真理。
由於日、月、水星、火星、木星、金星、土星皆是肉眼能見,
古人(應該是蘇美人)透由觀察,測出天體繞地球的速度,由慢到快的排序如下:
土星<木星<火星<太陽<金星<水星<月亮。

當時的占星學家(差不多是如今的星座算命師)說,
每個星曜主掌一小時,輪流順序是依速度最慢者為首,最快者為末,周而復始。
每一日的第一個小時是哪顆星曜輪到,祂就為該日的值日星曜。

比如下圖(註3):

第一天(六)的第1小時是土星,第2小時就會是木星、第3小時是火星....
並且,因為第1小時是土星,那天便會是土曜日。
到了第二天,它的第1小時是太陽(日),因此那天將是日曜日,以此類推。


*****
以英文來說,
星期日(Sunday)、星期一(Monday)和星期六(Saturday)延續蘇美人的傳統,
星期二到五,則是文化融入古日爾曼人神話的緣故,星曜神換成日耳曼的神明(註2),
星期二(Tuesday),來自戰神「提爾(Tyr)」;
星期三(Wednesday),來自(主神)「奧丁(Wodan)」
星期四(Thursday),來自雷神「索爾(Thor)」;
星期五(Friday),來自女神「弗麗嘉(Frigg)」。

以中文來說,這七顆星曜:日、月、水星、火星、木星、金星、土星,
中國稱之為「七政」或「七曜」(註4)。
建議就用這古名來統稱吧,別稱它們為「七星」,這會跟北斗七星搞混,
像有些翻譯把蘇美人的七曜塔譯成七星塔,就不是很理想。
並且,得曉得「水星、火星、木星、金星、土星」是我們後人固定下來,
至少是西方天文學傳入中國之後的事,古人叫它們,沒如此統一。
例如「金星」,又號太白(金)星,
《詩經·小雅·大東》的「東有啟明,西有長庚」,
句中的啟明(星)、長庚(星),通通是現說的「金星」。


「曜日」之說是何時傳進中國的呢?
維基(註2)寫唐朝,如下云:
 唐朝時,七曜和二十八宿結合生成曜日。
 《宿曜經下》曰:
 「太陽直日(日曜日也),月與尾合。
  太陰直日(月曜日也),月與心合。
  火曜直日,月與壁合。
  水曜直日,月與昴合。
  木曜直日,月與井合。
  金曜直日,月與張合。
  土曜直日,月與亢合。已上名金剛峰日。」
(少寫:宜作一切降伏法。誦日天子呪及作護摩。并諸猛利等事。)

 二十八宿及其對應的動物與七曜相配,組成值日星君:
 「角木蛟、亢金龍、氐土蝠、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貉、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㺄、
  奎木狼、婁金狗、胃土彘、昴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猿、
  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


我不太相信有幾人能看得懂這兩段話。
這兩段話沒有關連性。第一段話出自《宿曜經下》,
經的全名是《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
有兩卷,此文在下卷。類似的文字有三段,請參考註5。
我認為他在說:
日曜日,如果月亮和尾星合,或是月曜日,如果月亮和心星合....
適合作降伏法、念天子咒語以及火供...等事。

第二段,則要搭配宋朝人王處訥的理論(註6)來看,將清晰許多。
他把上述的二十八星宿(及代表動物),每一列有四顆,編為一組,共七組,
各組對上一個星曜,如下:
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第五組、第六組、第七組
 (木)  (金)  (土)   (日)  (月)  (火)   (水)
---------------------------------------------------------------------------------------
角木蛟、亢金龍、氐土蝠、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東)
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貉、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㺄 (北)
奎木狼、婁金狗、胃土彘、昴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猿 (西)
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 (南)


七曜日的計日法,雖從唐朝傳入,卻一直要到清朝末年、民國後才被普遍接受,
但用的不是七曜名,而是數字編號。
反倒是日本,很明顯的,全盤接受,改變的時間點大約在明治初期(註7)。



------------------------------------------------------------
註1:
1. 七曜日由來與北歐神話
○“星期”原是指牛郎星和織女星相會之期,現代意義的“星期”是個舊詞新義詞。
 “禮拜”、“星期”這兩個詞在中國產生,也只是在中國使用,沒有東傳日本。
§字典也是寫,星期和七夕有關§

2. 中國古代是如何稱謂一周七天的?
(1)從官方休息制度來說,中國從漢朝到隋朝採用的是五日一休的制度。
這個休息日稱作“休沐”。唐朝開始改作十日一休的製度,即旬休。
這個制度一直維持到宋朝。元朝異族統治,取消了休息制度,
明朝呢,老朱開始是規定一年三天;不過這個實際很難執行,
後來改作每月一天,12月開始放寒假一個月。
清朝大致同明朝,後期受西方影響改作星期制。

(2)日本的金木水火土日月曜日,據稱是通過東密傳承傳播到日本的。
唐朝不空三藏曾經將《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
這本密教經典翻譯入中土,結合了中土的二十八宿方式翻譯的,
裡面呢就提到了這七個曜日的,不但如此,實際這本書裡還提到了西方的黃道十二宮分法。
但是中土大唐雖然說海納百川,但也不是有啥就用啥的,
由於這七曜日分法和黃道十二宮分法與大唐的現實和傳統不符,
所以並沒有在中國流行開來。
事實上中國當時具備世界最先進的——或者說最驕傲的——天文學,
豈能被蠻夷兩三句就說的作出改變?
所以中國沒變,但是眾說周知的是,大唐的東密的傳承最後傳給了日本的空海和尚,
空海把這個制度帶回了日本,日本由此開始有這個制度。
但日本的這個制度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我沒有找到明確的佐證,請別的大拿來補充吧。


註2:Wiki:星期
西方的星期最早來自於蘇美爾。
蘇美爾人建立神塔對神進行禮拜,他們認為有七位星神輪流「值勤」,
分別是:太陽神(星期日)、月亮神(星期一)、火星神(星期二)、
水星神(星期三)、木星神(星期四)、金星神(星期五)、
土星神(星期六),於是建立了七天一星期的制度。
蘇美爾以後,星期制被古巴比倫人繼承


註3:為什麼月曜日是星期一?七曜日的由來與「行星時」 圖片出處


註4:WIKI:七政


註5:T21n1299_002 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 第2卷
[0398b19] 右件七曜上運行於天下直於人間。其精靈神驗。內外典籍具備。自南西北三方諸國。一太陽直日月與軫合。大陰直日月與畢合。火曜直日月與尾合。水曜直日月與柳合。木曜直日月與鬼合。金曜直日月與房合。土曜直日月與星合已上名甘露。日是大吉。祥宜冊立受灌頂。法造作寺。宇及受戒習學經法出家修道。一切並吉。

[0398b27] 大陽直日月與尾合。太陰直日月與心合。火曜直日月與壁合。水曜直日月與昴合。木曜直日月與井合。金曜直日月與張合。土曜直日月與亢合。已上名金剛峯日。宜作一切降伏法。誦日天子呪及作護摩。并諸猛利等事。

[0398c03] 大陽直日月與冒合。太陰直日月與鬼合。火曜直日月與翼合。水曜直日月與參合。木曜直日月與底合。金曜直日月與奎合。土曜直日月與柳合。已上名羅剎日。不宜舉百事必有殃禍。


註6:WIKI:二十八宿


註7:
1. 金曜日、土曜日……日語中星期的來歷是什麼

2. WIKI(日文):曜日
日本には入唐留学僧らが持ち帰った「宿曜経」等の密教教典によって、平安時代初頭に伝えられた。宿曜経が伝えられて間もなく、朝廷が発行する具註暦にも曜日が記載されるようになり、現在の六曜のような、吉凶判断の道具として使われてきた。藤原道長の日記『御堂関白記』には毎日の曜日が記載されている。 具註暦では、日曜日は「日曜」と書かれるほかに「密」とも書かれた。これは、中央アジアのソグド語で日曜日を意味する言葉 ミール(Myr)を漢字で音写したものであり、当時、ゾロアスター教やマニ教において太陽神とされていたミスラ神の名に由来する。 その後江戸時代になると、借金の返済や質草の質流れ等の日付の計算はその月の日にちが何日あるか(大抵は29日か30日)がわかればいいという理由で、七曜は煩わしくて不必要とされ、日常生活で使われることはなかった。 現在のように曜日を基準として日常生活が営まれるようになったのは、明治初頭のグレゴリオ暦導入以降である。

札記-心理-是焦慮還是興奮

假如每天過得都差不多,為了適應,
人的生、心理變產生慣性,以減少消耗大腦思考的能量。
像下樓梯,人不假思索,就能做出左腳跨出後換右腳,
開車也是,手腳、視覺控制進入自動導航,大腦能分神,胡思亂想。(雖然這不好)

然而,人體有另一套機制,
在面臨突發狀況,分泌腎上腺素,頓時,身體有大量能量,足以應付當前狀況。
可以將它視為人類長期演化產生的結果,
好比蠻荒時期的原始人,忽然遭遇猛獸時,
短時間要進「戰或逃」的狀態,必然得有這套生理機制。


我小時候去遠足,曾聽過同學說:「昨晚睡不著覺?」,
老師便問:「為什麼?」,就會聽到兩截然不同的答案,
一個是,雀躍到睡不著(要去陌生環境,不知道會發生發生什麼好事);
另一個是,緊張到睡不著(要去陌生環境,不知道會發生發生什麼壞事)。
比較篤定是,兩者的生理皆是亢奮,
但心理上,我很疑惑他們是怎麼確定「雀躍」或「緊張」的?
我好像提了一個很怪的問題,人豈不知道自己的感覺是「興奮」或「緊張」呢?


前些日子,我讀了一篇關於多巴胺的文章(註1),
它用臨床實驗,顛覆以往認為多巴胺為快樂物質的說法,
而將多巴胺說成,令人焦慮而趕緊做出行動對應的動力。(多巴胺劫持)
換句話說,
普遍認知,多巴胺是讓人產生興奮,而做出積極行為的物質;
但這邊文章則講:多巴胺是讓人產生焦慮,不得不付出行動的物質。
不經讓人懷疑,「興奮」或「緊張(焦慮)」有那麼難區別嗎?
然而,生理反應是共通的呀,這兩種講法也都說得通~
「興奮」或「緊張(焦慮)」難免就產生了混淆。

心理學上有一個「吊橋效應」,便是在講這種搞混狀態。
我引MBA智庫百科(註2)的說明:
吊橋效應是指當一個人提心吊膽地過吊橋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
 如果這個時候,碰巧遇見一個異性,
 那麼他會誤以為眼前出現的這個異性就是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從而對其產生感情。

 這是因為情緒受到了行為的影響,

 在吊橋上,由於危險的情境,人們會不自覺地心跳加快,
 錯把由這種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為對方使自己心動,才產生的生理反應,
 故而對對方滋生出愛情的情愫。
進一步解析,
原本是 :心理緊張→生理心跳加快;
但他以為:怦然心動→生理心跳加快。
這便回答上述問題,
人在回顧當時心理,沒有明確能區別「興奮」或「緊張(焦慮)」的方式,
因此,我的答案是"不怎麼確定"。
而依然是比較篤定的是,有生理亢奮,全憑人要怎麼解讀它了。


此外,人的生理、心理一向是彼此影響。便能有兩種說法:
一.生理先影響心理:碰到新狀況,生理即時亢奮,帶起了「興奮」或「緊張」。
二.心理先影響生理:碰到新狀況,心理「興奮」或「緊張」,而觸發生理即時亢奮。
這兩套說法,又孰是孰非呢?

我認為都有可能發生,更好的說法,我想是「身心交互影響」。
遠足的例子,就可以說是「心理先影響生理」,
又上述也講到演化:人在情況不明下,生理機制受到刺激,
會不經大腦思考或在時間極為短暫到不予考慮,立即作出反射舉動。
壓根沒時間考量「興奮」或「緊張」。

假設我們把吊橋換成無法預期的地震,男生的生理一致,
這時碰見一個異性,他還是以為是興奮而不是緊張,得出的結論可能相同。
MBA智庫百科條目:吊橋效應的實驗三中:
一組人跑步十分鐘,跑步之後立刻觀賞女大學生自我表現的視頻錄像,
 結果,跑步時間較長的男大學生,能更強烈地感受到美女們的魅力。
這也表明,生理可以先影響心理的。
總而言之,生理、心理是交互作用的,乃至猶如環狀。


既然生理(緊急防範機制)咸同,心理可以左右,怎麼選,就取決於人吧。
我不認為「興奮」就是好,可能樂極生悲。
也不認為「緊張」就不好,可能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就因人制宜吧。
子路問孔子:「聽到合理的事,就馬上去做嗎?」,
孔子答:「何不先問問你父兄的意見呢?」
冉有也同樣一問,孔子回答是:「聽到,就去做吧。」
其實,要當狂者、狷者都行,只要不傷害到自己、別人都好。
 
不可否認,人都偏好美好、使人開心的一面,
例如,夫妻互動冷淡時,
可以問"我們要如何改善呢?,
也可以問"我們之間是不是有誤解呢?(What's wrong)"
前者帶往興奮、感動,往好處想;
後者的前提是"承認可能有錯,找出錯誤",往壞處想。
正常會建議選前者,而非後者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