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6日 星期六

心理_《擁抱B選項》:培養度過逆境的韌性


書名為什麼叫《擁抱B選項》呢?
作者雪莉在喪夫的幾星期後,
和朋友談到某個需要父親參加的親子活動,兩人在想找誰來替代亡夫參加,
作者不禁悲從中來,說:「但是我想要大維(作者丈夫名字)。」
朋友擁著她說:「A選項已經不可得了,我們就好好保握B選項吧!」
人生無法盡如人意,每個人都活在某個形式的B選項中,
作者寫此書的目的,希望幫助人們培養逆境之韌性,擁抱B選項,重新開始新的人生。

書中有許多真實案例所構成,邊講故事邊介紹建立韌性的方法,
閱覽起來流暢,很快能讀完。而這篇筆記,我選擇其中三個重點來談。


一.人無法復原的障礙
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花了數十年時間研究人們如何面對挫折,
結果發現有三個P會阻礙復原:
 (1)把問題個人化(personalization)-認為是自己的錯;
 (2)普遍化(Pervasiveness)-認為生活各個層面都會受到影響;
 (3)永久性(permanence)-認為事情造成的衝擊將永久持續。

從作者親身經歷,這三條可一一突破。
1. 作者認為,如果當初她先生出事時,她早點找到他,就不會發生遺憾了。
 又想:如果讓先生吃得更健康一點,就不會出現這種病症的。
 然而,作者先生的死,不是因為作者的疏忽,而且醫生也駁斥她:
 「不是單靠改變某種生活方式,就能挽救他的性命。」
 她夫家的人也提醒她:「他先生跟她在一起的時候,都吃得特別健康。」(Page 031~032)
 因此,第一條是不成立的。 

2. 喪禮結束,作者第一天回去上班,和祖克伯(臉書CEO)一起參加廣告部會議,
 為了說明自己的論點,轉頭項產品主管 博茲:
 「還記得我們以前在谷歌(google)共事時,一起研究過這個。」
 可是,博茲從來沒有跟作者在谷歌共事過,博茲的前公司是谷歌的對手:微軟。

 後來,作者察覺自己在鬼扯...到晚上,打電話給祖克伯,說曉得自己出醜了。
 祖克伯說:「你以為博茲在谷哥工作,這種錯誤你以前也會犯阿。」
 (不是你先生過世,你才發生這種錯誤),作者感到欣慰!!! (Page 098~099)
 因此,第二條是不成立的。 

3. 作者為了讓孩子快樂,而容許自己快樂-
 作者說:她告訴自己,可以拋棄罪惡感,追求快樂。
 玩得開心是對自己慈悲的一種方式;犯錯時,我們需要對自己寬容一點,
 同樣的,我們把握機會,享受人生時,也需要對自己仁慈。(Page 146~147)
 因此,作者為了兒女,令第三條不成立。


二.如何療傷
1. 建立相互支持的親友團
往往親友發生不幸時,不想勾起他的傷心處而不談,反而加重了他的孤立無援。
而作者將其悲傷比喻成房間裡的大象,卻沒人正視它的存在。
最好的方法是,主動關心。
作者說:
 在我長大過程中,大人總是教導我們遵守黃金定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想要別人怎麼對你,你就怎麼對待他。
 但是當別人受苦時,我們不要遵守黃金定律,
 而是奉行白金定律:要別人希望的方式對待他。(友誼不只付出,也有接受)
 把握受苦的人發出的訊號,以理解的態度回應-更好的是,直接以行動回應。 
 並對他們說:我明白你的痛苦,我在你身邊。


下圖是作者的親友支持網,
作者以內的內同心圓,是作者提供安慰的人。
作者以外的外同心圓,是提供作者安慰的人。

2. 透過書寫方式來療癒,但要注意的是:不要事發之後立即寫,要沉澱一下。
 根據研究,剛開始寫的時候,心情會更加沉悶,
 但過了半年之後,有寫的人比沒寫的人,更加釋懷。

3. 從小事拾回信心,每天做得很好的三件事記下來
 感恩清單不會提升我們的自信心,我們因為得到而覺得感激.。
 貢獻則是積極的:提醒我們,我們可以扭轉情況,讓事情有所改善,因而能提振自信心。


三.如何成長
1. 幫助自己成長:
(1)找到個人力量 
 尼采:「凡是不能毀滅我的,必將令我更強大。」
 北卡大教授泰德希:「我比我原本以為得更脆弱,但也比我自己想像中更堅強。」
(2)懂得感激
 人生里程碑的每一刻都值得珍惜
(3)形成深厚友誼
(4)找到更多人生的意義
 當你找到受苦的意義時,痛苦就不再是痛苦。
(5)看到新的可能性
 一個"可能的自我"消失後,我們可以更自由地想像新的"可能的自我"。
 老天關上了一扇門,必然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

2. 幫助小孩成長:
(1)教育孩子,他們可以控制自己的人生 
 一天邁一小步,逆境不是威脅
(2)讓孩子能從失敗中學習   
 成長心態(非固定心態):失敗是機會,辛苦努力是常態。
 孩子獲得好成績時,要稱讚他很努力(成長),而不是稱讚他很聰明(固定)。
 成績不好時,跟他說,你暫時沒辦法做好這件事。
(3)讓孩子感覺自己很重要      
 聆聽、關注孩子,有質量的回應
(4)他們擁有可依靠,也可分享的真實力量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強項,他們可以仰賴自己的長處,還能用來幫助別人。


*****
各章摘要:
第一章:復原的障礙
○Page 029 心理學家Martin Seligman花了數十年時間研究人們如何面對挫折,
 結果發現有三個P會阻礙復原:
 (1)把問題個人化(personalization)-認為是自己的錯;
 (2)普遍化(Pervasiveness)-認為生活各個層面都會受到影響;
 (3)永久性(permanence)-認為事情造成的衝擊將永久持續。



第二章、第三章、第八章: 建立相互支持的親友團
○Page 066 有個得末期癌症的朋友曾告訴我,
對他而言,從人們嘴裡吐出的最糟糕的話是:「你一定會沒事的。」
他說他腦子裡會出現有個害怕的聲音納悶地問:
「你怎麼知道會沒事呢?你難道不知道我可能會死掉嗎?」...
 Page 067 最近當同事被診斷出癌症,我的處理方式就完全不同,
 我告訴她:
 「我知道你還不清楚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我也不清楚。
  但是你不會孤單面對一切,我會陪你踏出每一步。」

○Page 068 作家提姆.勞倫斯(Tim Lawrence)提議:
「最有力的作法是表示認知,直接對他們說:我明白你的痛苦,我在你身邊

 ○Page 078 在我長大過程中,大人總是教導我們遵守黃金定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想要別人怎麼對你,你就怎麼對待他。
但是當別人受苦時,我們不要遵守黃金定律,
而是奉行白金定律:要別人希望的方式對待他。(友誼不只付出,也有接受)
把握受苦的人發出的訊號,以理解的態度回應-更好的是,直接以行動回應。

 ○Page 081 [要建立關係網,有你提供安慰的人們,也有你尋求安慰的人們]

○Page 086 
隨著時光流逝,我尤其感激家人朋友們持續關心我、現身陪伴我。
大維過世半年的時候,我寄了一首詩<沙灘上的足跡>給他們。
這首詩原本是宗教寓言,敘事者夢見和上帝一起走在沙灘上,
他觀察到,當他的人生充滿「痛苦、哀傷和挫折」的時候,沙灘上只看到一對足跡,
但其他時候,沙灘上都有兩對足跡。
他感覺被上帝遺棄,因此質問上帝:「為什麼在我最需要你的時候,你卻不在我身邊?」
上帝回答:「孩子,你只看到一對足跡的那些年,我一直都揹著你啊!」

我以往都認為,沙灘上只見到一對足跡,是因為朋友揹著我度過人生最黑暗的一段日子。
但如今有了另外一層意義。我只看一對足跡,是因為他們一步步跟在我後面,
預備萬一我跌倒,可以隨時把我接住。


第四章:自我慈悲與自信
 ○Page 091 自我慈悲來自於坦然承認我們的不完美是人性的一部分。
能深入了解箇中含意的人,也能更快從苦難中復原。

 ○Page 093 書寫是通過逆境的療癒,但要注意的是:不要事發之後立即寫,要沉澱一下。

 ○Page 101 每天做得很好的三件事記下來(從小事拾回信心)
感恩清單不會提升我們的自信心...我們因為得到而覺得感激..
貢獻則是積極的:提醒我們,我們可以扭轉情況,讓事情有所改善,因而能提振自信心。


第五章:向前躍進
○Page 119 創傷後的成長可能有五種不同的形式:
(1)找到個人力量 
 尼采:「凡是不能毀滅我的,必將令我更強大。」
 北卡大教授泰德希:「我比我原本以為得更脆弱,但也比我自己想像中更堅強。」
(2)懂得感激
 人生里程碑的每一刻都值得珍惜
(3)形成深厚友誼
(4)找到更多人生的意義
 當你找到受苦的意義時,痛苦就不再是痛苦。
(5)看到新的可能性
 一個"可能的自我"消失後,我們可以更自由地想像新的"可能的自我"。
 老天關上了一扇門,必然會為你打開另一扇窗。


第六章:重拾喜悅 (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快樂,才能繼續生活)
○Page 149 
作者安提.迪勒(Annie Dillard):「我們怎麼過每一天,就怎麼過一生。」
寫下當天三個喜悅時刻。

 ○Page 153 心流和健身,是消除憂鬱的好方法。


第七章:教出有韌性的小孩
(1)他們可以控制自己的人生 (Page 165 掌控感:一天邁一小步,逆境不是威脅)
(2)他們能從失敗中學習   (Page 167 成長心態:失敗是機會,辛苦努力是常態)
(3)他們很重要       (Page 169 受重視:聆聽、關注,因為你在我心中很重要)
(4)他們擁有可依靠,也可分享的真實力量 
 (Page 173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強項,他們可以仰賴自己的長處,還能用來幫助別人)



第九章:工作上的失敗與學習
○Page 212 
我們不但從失敗中得到教育比從成功學到的多,
而且從最慘痛的失敗中學到的也最多,因為我們會更詳細地檢查失敗的經驗。

○Page 224
...有個句子可以讓對方更開放地接受負面意見:
「我之所以提出這些意見,是因為我對你有很高的期望,
 我也知道你有能力達到這些期望。」


第十章:再度愛與歡樂(重返生活)
○Page 244 幽默能提升我們的韌性。
○Page 249 
大多數夫妻爭吵的原因都不是因為金錢與性,而是「沒有回應對方設法連結感情的邀請」
呵護關係的作法之一是,和另一半一起做一些小事。



----------------------------------------------------
分數:★★★☆☆
----------------------------------------------------

2019年3月8日 星期五

人類_大胃王有胖有瘦


蒼藍鴿(醫師)的這支影片,解答了大胃王的生理機制。
他們食量之所以異於常人,是因為飽足感來自於胃的(飲食)裝滿,
而他們胃長期撐大到絕大多數人無法負荷的臨界值,
最終胃的平滑肌失去的彈性,縮小不回,他們每每要漲肚才罷口,吃的自然巨量。

大胃王又可分成兩種,一種吃不胖,一種吃很胖。關鍵點可能是片中說的"腸吸收"。
腸無法完整吸收(大多沒消化)而排泄的,應該是那些"吃不胖"的那群。
反之,另一群則累積了"戰備存糧"。他們是大胃王也是大腸王。
怎麼聽起來怪怪的,哈哈。


「平滑肌彈性喪失」是經由醫學儀器得出的結論,沒什麼爭議。
像我之前曾想過:
「"胃彈性好"的人能張得開就吃得多,"胃彈性差"的人,張不開才吃得少。」
有一點點合理,但是是錯誤的想像。

2019年3月4日 星期一

札記-理財-向前追是為了停在原地

小時候看"勸善"的書籍、影片,諄諄誨諭:「人不可貪心,財富會使人墮落。」
像我們這一代一定要背的<訓儉示康>:
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
司馬光著重"節儉",說:"能節儉,則不貪";
我覺得"能不貪,則節儉",本質上,都是厭惡貪婪,
再從內而外(存乎中 形於外),不追求虛華、錢財。

"富有"不好,那貧窮會好嗎?
「飽暖思淫慾」的下一句是「飢寒發盜心」,窮可不保證道德。
貧窮有匱乏之意,應該是連基本生活條件缺乏,靠他人接濟才能活。
要是落到這步田地,也太辛苦了吧!
富不好,貧不好,於是,當時我就想:「錢夠用就好。」
如今反芻,這回答像打迷糊仗,因為在真實世界,怎樣叫作"夠用",其實,我沒搞清楚。
 

當時我想的「夠用」,
第一,在職時,薪水可以維持基本開銷,並有餘錢能存下;
第二,退休後,這筆存下的錢依然能持續相同生活品質(不細述)。

然而,入職場後,才體會到「通貨膨脹」的可怕。
舉個例子,我在這家公司待六年了,
未進前,台北內湖便當,大約七八十元,而今動不動就破百。
以我的眼見耳聞,如我這般的受薪階級,
每年平均的加薪幅度,幾乎是落後「通貨膨脹」的,更別提「定存」等存款利率。
因此,所謂的「夠用」的金額會不停長大,而其底線抵抗得住「通貨膨脹」。
不是人追著錢跑,人也被錢趕,還不得不跑。退休之後,最好有收入!


《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紅皇后對愛麗絲講的話(註1):
在我的國度,你必須用力奔跑,才能使自己留在原地;
 如果你想前進,就必須跑得比現在快兩倍才行。


同樣地,"通貨膨脹"對"薪水、存款"說:「在我的領地裡,……」
「夠用」不再像是積穀防飢這麼簡單,而得是年復一年、一期期的播種、稻耕、收成。
而目前想到最好的方法是:投資。以錢養錢。



-------------------------------------
"Well, in our country," said Alice, still panting a little,
"you'd generally get to somewhere else—if you run very fast for a long time, as we've been doing."

"A slow sort of country!" said the Queen. 
"Now, here, you see, it takes all the running you can do, to keep in the same place. 
If you want to get somewhere else, you must run at least twice as fast as that!"

2019年3月2日 星期六

札記-醫健-某某食物含抗生素,能吃嗎?

又有人和我說:「不要吃XX,因為含太多抗生素了...」
對這種傳言,我感到困惑。

前幾年,有人說:「吃某些食物,能補充膠原蛋白。」
而國高中教育告訴我們,膠原蛋白吃下去,經過人體的胃腸等消化系統時,
應該是消化酶吧,會將蛋白質轉化成胺基酸...等物質,請問,這如何補充?
說句玩笑話:「多數綠色植物有含葉綠素,人吃了,是不是就能光合作用了?」

但,這並非說:所有東西皆會被人體消化酶、酵素所變。
像維他命,人確實能吃維他命,補維他命。一切得視情況而定。

回到抗生素。首先,該問那是何種抗生素?
對人體有害嗎?或是過量才有害?經過高溫烹煮過會變質嗎?
種種問題一一答覆完,才好論斷。
質疑是廉價的,重拾食品信心、
證明對錯(我也不敢輕易反駁人,我得負責提出證據)卻是高額的,還是謹慎點好。

於此,我講的是科學精神的原則問題,具體什麼能吃、不能吃,要問專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