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札記-飲食-不強制吃完

我們從小都讀過、背過李紳的<憫農>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吃飯時,父母也再三提醒別糟踐食物,
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註2)
囑咐餐桌上食物全得吃乾淨,一丁點不賸。

想我父母輩、堂兄姊輩少小時所處的台灣,物質匱乏,食物夠不夠都是問題了,
何須<憫農>點撥,有得吃肯定吃光,哪會挑食、不知愛惜。
所以,當需要念<憫農>,對象應該是年幼無知的孩童,
不然就是生活條件達到基本溫飽,人變得開始講究、挑剔了。


縱觀整個人類歷史,
長期以來,人們對於層出不窮的天災人禍,防不勝防、躲不勝躲,
飢餓稀鬆平常,是直至近兩百多年科技發達,劣境才獲舒緩、消弭。
由於人類得適應那段久遠來的食源不穩,
因而生理演化出喜歡甜、油等高熱量的機制,才能保證高效益(消化也要耗能)。
一旦人有機會食用那類食物,人就貪嘴多嚥,生理機制就狠扣深儲,不隨意消耗或排出,
日後挨餓時,好給予體內營養,苟延殘喘。

台語的問候是「吃飽沒?」,師長說這句等同於外語的Hello,how are you。
你好嗎?吃飽才會好,可見得"食飽"是何等要事!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恰恰因為這扣住難得養分的生理機制,反而殘害了物質充裕乃至過溢的現代人健康。


怎麼說呢?一切是咎由自取嗎?
為了滿足人愛甜、愛油之天性(演化而來),
飲食相關行業投其所好,食物越作越精緻,
小小幾口可能會高達幾碗飯的熱量,一不小心就攝取過多。
有一次我看病,醫生便聊到:
「人們都說吃水果比較健康。可是,昨晚我才吃三顆荔枝,就被甜到再也吃不下。
 記得十幾年前(1990年代左右)的水果不會這樣,有的帶酸、有的帶澀。
 而現在,為了好賣,不只全然是甜的,還死甜。
 人長時間吃這樣的水果,對身體不好吧!(註4)」
所以,如今的問題不再是從前的營養不良,而是營養過剩。
就是這個營養過剩,長此以往的累積,
讓人得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的文明病(症)。
也由此可知,縱然食量不大,亦得留意挑選。


珍惜食物肯定是對的,而在不傷身的前提下,必然有所取捨,
既然疇昔的不暴殄,是怕會餓死;今天的殘羹,是怕會招致病死,全是要人好好活。
點餐或做菜時,務必、盡量做到剛剛好,
若不幸,還是過多了,萬不可錯上加錯,苦吞餕餘,導致身體負荷。
應知,健康永遠是首位阿。



------------------------------------------------------------------
註1:李紳<憫農>


註2:朱子治家格言


註3:代謝症候群


註4:看升糖指數:各種食物的GI值 The Glycemic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