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4日 星期五

靈異_小泉八雲《小泉八雲怪談》:靈異文學始祖


《小泉八雲怪談》(註1)此書聊的,都是古代傳下發生在日本各地的靈異故事。
我挑比較中意的有五則。

第一則:阿貞的故事( P.36)
此事出在越前新瀉,時間遙遠不可考,男主角是19歲的長尾杏生。
他的15歲未婚妻阿貞得肺癆臥病在床,自知將死,請長尾杏生來道別,
並說她一定會轉世回來當他妻子,請長尾答應等她十五、十六年...說完,安然離世。

十七年後的某天,長尾到伊香保旅遊,那是一個以溫泉和美景聞名的小村落。
他投宿旅店裡的女侍,長得太像阿貞了,
於是,他主動和女侍打招呼:問她哪出生?如何稱呼?
女侍說:
「我的名字是阿貞,而你是我的未婚夫,越前的長尾杏生。
 十七年前,我在新瀉死去,而你立誓,只要我能回到人世,便娶我為妻....
 現在我回來了。」語畢,女侍馬上倒地不起。
長尾娶了女侍為妻。不過,女侍想不起在伊香保旅店講的話,也不記得關於前世的事。

我為何會選這則,因為我去過伊香保,河鹿橋的楓葉很美。哈哈。


*****
第二則:策略(P.43)
這則有點狡詐。
有個傳說:人如果在滿懷怨恨的情緒遭殺害,必會化為亡靈復仇。
有位判了死罪的人,在行刑時說了這傳說,欲免死罪吧!
一個作為家臣的武士拿起刀子,對死刑犯說:
「我現在砍下你的首級,在你眼前有塊踏腳石,
 等你人頭落地,若你能咬到那塊石頭,
 那我們必定對你的凶靈駭然不已!你能咬到嗎?」
死刑犯說:「我會咬到那塊石頭的,咬給你們看!」
只見刀光一閃,一聲巨響,男子身體倒在米袋上,首級落在砂礫上,
隨即彈了起來,用牙齒咬住踏腳石的邊緣,拼命咬了好一陣子,才又掉下來。」
所有人數月來害怕不已,請求辦法會。
主人卻說:
「沒必要。將死之人有復仇怨念才會帶來恐懼,但這次沒有。
 因為他被騙了,死前抱著『一定要咬到石頭』的念頭,
 並不存在其他念頭,包含仇恨。」果然,一切風平浪靜。


*****
第三則:鏡與鐘(P.46)
主要是這詞「なぞらえる」,相關於丑時參拜。
我先前就是讀了這篇,才寫了橋姬那篇(註2)。因此,不重複講了。


第四則:雪女(P. 77)
這則與我小時候聽的不少鬼怪故事相若,貌似依循同套故事格式(套路),再作些更動。

第一步,女主角是妖精或鬼魅或天神,因為某個理由,一定要和男主角在一起。
並且叫男主角立下誓言:不能跟任何說她的原形為何。
「絕對不能說」,這點相當重要,因為它是日後的轉折點;
第二步,男女主角結婚生子,過了好長一段幸福快樂的日子。
第三步,男主角鬆懈了,跟某個人透漏了,女主角"感應"男主角沒守住秘密,
不幸事件隨之而來或不來,最後,女主角消失無影無蹤。


第五則:食夢貘(ㄇㄛˋ)(P.258)
日本《涉世錄》(有21卷,原文散佚)云:
「黃帝在東海地方出巡打獵時,遇到一隻獸身卻能說人話的貘,
 黃帝對牠說:『舉世已太平,為何尚見妖獸出沒?貘可以馴服惡靈,
 何不以圖寫貘,掛於民家,除惡鬼之災害,保黎民之福。」

然而,食夢貘之說,是從中國傳入日本的。
相傳唐朝時,白居易犯頭疼,請畫師在屏風上畫貘,
睡覺時就用這屏風擋著,數日後,白居易的病好轉。此事可見全唐文0677卷(註4)。
但這與「食夢」無關阿,是如何扯上關係的?

中國神話中的神獸,食夢的是「伯奇」,「貘」是辟邪。
這不是有人有意將兩者結合,就是有人無意將兩者混淆吧!我覺得混淆的機率較高。
《後漢書》卷95(註5):「雄伯食魅,騰簡食不祥,攬諸食咎,伯奇食夢。」
故此說不晚於漢朝,白居易出生的唐朝,此說亦猶在。
敦煌殘本中的<白澤精恠圖>(註6)有驅惡夢的法術,咒文內有伯奇:
「伯奇!伯奇!不飲酒,食六(家)常食,高興地,
 其噩夢歸於伯奇,厭惡息,興大福」。
大概率是在唐朝時,伯奇和貘之說傳入日本,日本人又做了一些異動(註7)。
《小泉八雲怪談》有寫:
因為"噩夢被免除掉",所以"厄運與不安"就轉為幸福與喜樂了。



-------------------------------------------------------------------------------------------------------------------

註1:聯合文學2015.06出版 王憶雲譯
§我手上是這版本§


註2:靈異_(日本)宇治橋姬


註3:
1. 中國的吃夢人和貘,如何被日本人合併在了一起,又傳回了國內
據說白居易頭風病犯了,就請畫師在屏風上畫貘。
這是唐人的習慣,認為貘有驅邪之功,貘的皮做成墊子和寢具可以祛病,
畫在屏風上則可辟邪。過了不久,白居易的頭風病果然見好,
於是作《貘屏贊》:「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於南方山谷中。
寢其毗辟瘟,圖其形辟邪。予舊病頭風,每寢息,常以小屏衛其首。
適遇畫工,偶令寫之。按山海經,此獸食鐵與銅,不食他物。」


註4:全唐文/卷0677
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南方山谷中。寢其皮辟瘟,圖其形辟邪。
予舊病頭風,每寢息,常以小屏衛其首,適遇畫工,偶令寫之。
按《山海經》,此獸食鐵與銅,不食他物。因有所感,遂為贊曰:
邈哉奇獸,生於南國。其名曰貘,非鐵不食。昔在上古,人心忠質。
征伐教令,自天子出。劍戟省用,銅鐵羨溢。貘當是時,飽食終日。
三代以降,王法不一。鑠鐵為兵,范銅為佛。佛像日益,兵刃日滋。
何山不劃,何谷不隳?銖銅寸鐵,罔有孑遺。悲哉彼貘,無乃餒而。
嗚呼!非貘之悲,惟時之悲。


註5:
○《山海經·西山經》:「獸多猛豹。」
 但兩晉時期風水學鼻祖郭璞在注《山海經》時認為猛豹即貘豹。
 《山海經箋疏·西山經》:「猛豹即貘豹也,貘豹、猛豹聲近而轉。」
 加上《爾雅》中也出現了貘的詞條:「貘,白豹」。
 於是郭璞這樣描述貘:「似熊,小頭庳(音同婢)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節。」

○《後漢書》卷95:「雄伯食魅,騰簡食不祥,攬諸食咎,伯奇食夢。」

○號稱遍錄天下妖怪的《白澤圖》也提到了伯奇,
 今存敦煌殘本中,有「噩夢歸於伯奇」的簡單法術,說人做噩夢,
 次日一早面向東方,祝伯奇食夢,連續七天,可以從此擺脫噩夢糾纏。
 「人夜得噩夢,旦起於舍,向東北被發咒曰,伯奇!伯齊!不飲酒,
 食六(家)常食,高興地,其噩夢歸於伯奇,厭惡息,興大福,如此七咒,無咎也。」

○不過,伯奇食夢在唐朝之後,就漸漸不聞於世了,
 反倒是這些文化傳到了日本,經過發酵,漸漸糅粹成日本獨有的傳說神話。





在中國有關貘的傳說並不存在吃掉噩夢的描寫,唐代曾有人在屏風上繪製貘。
這種民俗信仰傳播到日本後,據信是“避免噩夢”被解釋為了“吃掉厄運”


-------------------------------------------
參考資料:倭漢三才圖會

2020年2月12日 星期三

古文_(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張巡、許遠

韓愈<張中丞傳後敘>的原文,
在維基文庫:韓愈《張中丞傳後敘》,白話文翻譯,可讀百度:<張中丞傳後敘>
這是一篇議論文,我覺得看的重點,應當是韓愈的論述邏輯。
主要是二、三段:
第二段「遠雖材若不及巡者...嗚呼!而謂遠之賢而為之耶?」、
第三段「說者又謂遠與巡分城而守...設淫辭而助之攻也。」


而第一段是:
 韓愈憾恨李翰只寫了張巡傳,卻沒對同是守睢陽的許遠、南霽雲等人立傳;
第四段是:
 韓愈因公務常會汴、徐兩地跑,睢陽剛好介於中間,
 他講述往返路上聽到老人所說南霽雲之軼事;
第五段是:
 韓愈的好友-張籍,他從于嵩,一位曾經當過張巡部下的人,
 聽來關於張巡相貌,和記憶力好、為人處世的事蹟。
這些與議論無關,不提。



*****
首先是第二段,韓愈要辯的是:
「大歷年間,張巡的兒子張去疾,上書朝廷:
 睢陽城破,張巡死前說他最恨許遠,他懷疑許遠叛國,害了他。
 而在張巡死後,許遠竟然沒死,依附了叛軍。請追奪許遠的官爵。」


有關許遠被生俘之事,
《舊唐書》(註1)載:
 城破被執,送至洛陽,與哥舒翰、程千里,俱囚之客省,
 後於安慶緒兵敗、渡河北走時慘遭殺害。

《新唐書》(註2)沒寫《舊唐書》載押送去哪及死亡。而說的是:
 張巡的兒子張去疾上書之事,如上述。
 並告訴張去疾:許遠之所以沒死,
 是因為「凡屠城,以生致主將為功(能夠逮到活的主將,功能最大)」的緣故。
 許遠依舊是忠義,載入史冊。雖然,這之後,此事仍眾說紛紛。

總之,正史《舊唐書》、《新唐書》都寫許遠確實被安史之亂的叛軍活抓。
張去疾糾結的點,在於「為什麼許遠沒有殉節?(為什麼他還活著)」

韓愈認為:
第一.如果許遠有叛國的心,當初許遠官位比張巡,
   為何要開城門迎接張巡,將指揮權交給張巡。
   我認為韓愈在說:許遠要叛變的話,何必把指揮權交給張巡,那更麻煩。
第二.假如許遠怕死,
   這日復一日,敵軍越來越多,皇帝去哪都不知道,援軍何時來也不清楚。
   許遠卻沒有選擇棄城逃命,死守著。
   待到糧食告罄,還羅雀掘鼠充飢,草紙、樹皮食盡,復殺愛妾、老弱,食人肉。
   再笨的人都曉得死期不遠了,他仍然苦守。
   而且,許遠也不可能缺心眼到以為睢陽淪陷,
   全城的人都死了,只有他可以忍辱苟活。
   我認為韓愈是說:
   在皇帝生死未卜、援軍不知何處的情況下,
   許遠肯定知道,死守的下場就是死路一條,逃或許有活命的機會。
   但是許遠沒逃,證明他不怕死。而且,活著就是要堅守岡位。


*****
第三段,韓愈要辯的是:
「睢陽城被攻入,是從許遠所負責的西南城區開始的,同樣是懷疑許遠叛國。」

韓愈先是用二比喻,
比喻一:人將要死的時候,他的內臟必定有一個先受到侵害的地方。
都已經快死了,爭那個內臟先爛,有意義嗎?

比喻二:扯緊繩子,把它拉斷,繩斷必定有一個先裂的地方。
都已經快斷了,爭哪段先斷,有意義嗎?

同理,睢陽城是敵眾我寡,必死無疑。爭哪個城門先破,有意義嗎?
所以,韓愈認為拿哪城門先破來說事的人,沒有成人之美(不願意誇讚別人的好)。
他們怎麼不去想:
安史之亂,有多少官員丟城池為求活命,又有多少官員有軍隊而袖手旁觀的。
不追究這些不盡責的人,反而批評抵禦叛軍,保全江淮地區的張、許二人。


*****
我讀到一篇民國84年的論文:
郭鶴鳴<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所涉問題析論>(註3),值得讀。
我同意郭先生的說法,基本上,我對於張巡、許遠二人的忠義之心,不懷疑。
然而,對於他們的「仁」無法苟同。我是指他們為了守住城池,吃了城內三萬老弱婦孺。

王船山針對此事的評語說得好,
他說:
守孤域, 絕外救,糧盡而餒,君子於此,惟一死而志事畢矣。
 臣之於君,子之於父,所自致者(所奉獻的),至於死而蔑以加矣。
 過此者,則慾尤之府也,適以賊仁妝義而已矣。
 無論城之存亡也, 無論身之生死也,所必不可者,人相食也。

食糧沒了,援軍無望,大不了一死了之,就已經盡到忠了。
實在不需要戕害百姓性命,食啖百姓血肉,這比敵人更沒人性。


中國歷史已將張巡、許遠定為忠義的表率。
唐朝,有百姓為他二人立祠,敬二人為雙忠公(註4)。
宋朝,官方賜匾「保城儀邦」,故民間有人尊張巡為「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
元朝,有人以許遠、張巡一文一武,
於是,尊許遠為「文安尊王」,尊張巡為「武安尊王」,兩人合稱「文武尊王」。

隨著年代久遠,由於有大量的神祇與雙忠神號相近,產生混淆。
他們變成福建安溪的鄉土神-翁公(「翁」,閩南語「神像」之意),後人訛稱尪公。
清朝時,安溪人遷移台灣,亦將此信仰帶入台灣。
其實,他二人不是尪公,但台灣人已經這麼認為了。



-------------------------------------------------------------------------
註1:舊唐書/卷187下


註2:新唐書/卷192


註3:郭鶴鳴<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所涉問題析論>


註4:維基:雙忠

2020年2月11日 星期二

札記-電影-【喜歡你】:美味的表述

品嘗食物,司空見慣的衡量法是「色、香、味」,
我不想落俗套也不行,因為我想不到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另套標準了。
電影要介紹一道好菜相當困難,何以故?
因為「色、香、味」,僅「色」、排盤的美觀能呈現,
而「香、味」就考驗導演的功力了,所以,我對於電影如何表達美味,很有興趣。



「色」,
慣以色彩的繽紛感、討喜可愛、炫奇(例如:分子食物 Molecular gastronomy)來奪目。
有人講:
「餐盤碗碟是襯托食物,選色得令人安心食用、食指大動的,
 因此,大半都是選白色的(桌巾不一定)。
 曾有一個實驗,同量餅乾放在白色、紅色、藍色、綠色、黃色的不同盤子內,
 供人自由取用,白盤的餅乾是最先拿完,藍盤、綠盤則是沒拿完或晚拿完。」

我覺得這沒有絕對,像有些拉麵店的碗是黑的(內碗可能是紅),
有些麵館的碗是藍色,看起來並沒有影響食慾。如上圖:台南盧家麵食,就是藍碗。
簡而言之,整體感比較重要。


*****
20017年上映的電影【喜歡你】(註3),
男主角路晉(金城武 飾)來到女主角顧勝男(周冬雨 飾)當廚師的酒店,
品嘗他們的食物,評估收購金額。

在女主角還沒出手前,酒店大廚做的每道菜,「色」這一項理應是水準之上的。
因為男主角幾乎沒就這項而嫌棄不吃,也可能男主角認為「色」比較其次的吧!

來的首道是威靈頓牛排,男主角吃一口後吐掉,
然後說:「蘑菇醬得用小褐菇,而不是大褐菇」,
這應該是說他對食材的搭配十分挑剔,對「味」很是要求;
而在上法國蝸牛時,男主角拿起嗅一嗅,露出厭惡的神情便擺下,
顯然,「香」亦是他對食物要求的重點。
此兩道跟後面菜合起來共十五道,全都是一口或一聞就不要,
如此,真正決勝關鍵應當是「味」與「香」吧!

註2
正當大廚一籌莫展時,女主角很"及時"的救援,
說出「食物密碼」的理論,為男主角做了第一道是:女巫湯意麵,如上圖。
顏色不可不謂絢麗,電影說:此菜傳女不傳男,而且要加什麼食材由女廚師自己決定。
到底是怎樣的「香」、「味」最終讓男主角感動到流淚,導演又使用什麼畫面告訴觀眾呢?

答案是食材的名稱,以及做菜的過程
電影出現了種種香料的罐子象徵豐富的調味,
女主角於沸騰的湯中灑花椒、擠檸檬、
加入改變季節感的香茅、冬天意涵的熱紅酒(我猜湯的顏色來自於它),
整個表現出這道菜的起源,吉普賽人的風味。
男主角嘗口湯後,給的評語是:雖然奇特,卻不失和諧性。

接下的影像,就是蔬果切片、壓碎的絢爛鮮彩,
表徵男主角咀嚼時,食材在他嘴裡迸發「香」、「味」。
想當然爾,男主角把東西吃得一乾二淨。這讓我想起一首音樂神思者的Jambia dance。



*****
女主角為男主角作的第二道菜「主題」是「蛋」。
導演選擇以流行歌舞來形容其滋味
我猜他要說女主角創新菜色充滿大膽、新穎、調皮、花俏、喜樂的元素,
而男主角的反應如同歡喜冤家,一方面滿意她的廚藝,
另一方面,每次點餐都點「蛋」,不停出同一道考題刁難。

好玩的是,最後一道「蛋」被拿來打啞謎,
女主角以墨魚汁向男主角求饒(墨魚是在脫逃時,才會噴墨汁) 。
之後,女主角還用過「白松露」暗喻男主角的難相處,很有創意。

電影中,似乎就是以「女巫湯意麵」和「蛋」作為男女主角的定情之物。
是故,當男主角的私人廚師(林志玲 飾)作「女巫湯意麵」給男主角吃,
之後又和女主角說:男主角最愛吃她做的「太陽蛋」時,女主角才會那般怒氣難消。



-----------------------------------------------------------
註1:盧家麵食 圖片來源


註2:
1.  達人生活秀 圖片來源
§看電影時沒發覺,後來找照片時才曉得:有墨魚麵§

2. [菜譜] 一道女巫湯意麵,金城武吃到流淚,是真的!好吃啊! 

3. 女巫湯意麵的做法


註3:維基:電影【喜歡你】

2020年2月9日 星期日

中史_(三國)孫權得箭、(唐)張巡借箭

2008年出版,張港《172個被誤讀的史事真相》的
<文獻 第99節:草船借箭:孫權-周瑜-諸葛亮>(註1),談「草船借箭」的真相。
我分點說明:
一.主角是孫權,出處是《魏略》
 《三國志》卷47吳書·吳主傳:
 「(建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歎其齊肅,乃退。
 這就是213年在現今安徽省巢縣西巢湖的濡須之戰,晚於赤壁之戰(208年)。
 裴松之對這段落有一註解:
《魏略》曰: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
   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意思是:
  孫權乘大船來看曹軍狀況,曹操見船,叫弓箭手射箭攻擊,
  大量的箭射中船,使得船身傾斜一邊,
  孫權命人船頭轉向,讓船另一邊挨箭,船平衡回來後,返航。

  此事中,孫權出航是為了查看敵情,不為借箭。
  而後,孫權的機智救了自己,曹操錯失殺孫權的機會(失策)。
  《魏略》為(曹)魏郎中魚豢 私撰。
  魚豢曾作魏臣,改朝成晉,他沒繼續當官,或許對魏朝還有些感情。
  於情於理,他不太可能故意捏造假事糗曹操。

二.諸葛亮借箭是小說情節
 《172個被誤讀的史事真相》說:
 第一次有借箭情節是出在宋元話本《三國志平話》(這我沒查證),
 並且是周瑜去借,然而,說獲百萬隻箭,還不算掉水裡的,
 那得有多少弓箭手才射得完?明顯是誇示。

 或許羅貫中是參考《三國志平話》來著《三國演義》,此兩者的草船借箭相似度很高。
 總之,沒史實能佐證,諸葛亮跟曹操借箭過。


*****
我小時候讀過張巡的故事,他也借過箭。當時的我覺得張巡很神奇。
此事出自《新唐書》卷192(註3),《舊唐書》沒載。這裡就不寫原文,大概講一下。

756年(至德一載),敵軍的令狐潮包圍張巡所守城池-雍丘。
在此之前,敵軍的令狐潮險些被張巡所捉,
然而,令狐潮到陣前、城下對張巡分析當前時勢:
「唐朝危急,軍隊無法出關作戰,國家形勢很明顯了」,
試圖招降張巡,反被張巡反唇相譏而拒絕。
兩方敵對之勢嚴峻,而戰事延續到這年,糧食已經匱乏。

令狐潮派人押糧補給前線,張巡聲東擊西,
在城南築營壘,讓令狐潮誤以為他要從那出兵,令狐潮集中兵力到城南。
同時,張巡又派另一支軍隊,令軍士把箸橫銜在口中,以防喧譁,
偷襲令狐潮運糧隊,取鹽米千斛,其餘燒毀。

一些日子後,張巡這邊,換作城中的箭矢用完。
他命令人用藁草綑成草人,披上黑衣服,半夜從城牆上縋下去,
令狐潮的士兵爭相射箭,過了許久,才知道是草人。
張巡他們收回草人,得了幾十萬隻箭。
後來,又在夜裡縋下城,敵軍大笑,不加防備,
但這回是真人,張巡的五百將士燒了敵營,追趕十幾里。

再來,城內的柴木和水也告罄,張巡誆令狐潮說他要放棄城池逃跑,請他軍後退六十里。
令狐潮答應,張巡趁敵軍退去,城內軍民四散出去三十里拆城外的房子,運木頭進城。
接著後面好幾段,大都講是張巡「兵不厭詐」,把敵軍耍得團團轉。


最最最神奇的射中敵軍將領尹子崎那段!雖是離題,但我想講一下。
(在城牆上)張巡想射尹子崎,卻無法辨識敵陣中哪個是他,於是削蒿做箭,
被射中的人很開心,以為張巡沒箭,就跑去告訴尹子崎,因而得知尹子崎的形狀。
張巡下令南齋雲去射,一箭射中尹子崎的左眼,敵軍退。
一來,張巡怎會猜中被射中者會拿給尹子崎,
二來,古代沒有望遠鏡,張巡又怎麼知道尹子崎會進到射程以內。
不確定性這麼多,他卻做到了。有運氣,也有才智。



*****
為什麼先前的曹操和後面的令狐潮,都是選擇用箭,而不是派兵殺過去呢?
射擊的原因應當是,
第一.確定沒有友軍在那,否則會誤傷。
第二.不確定敵軍數量,故意跟敵軍保持距離,待情況明瞭,可進可退。
 以濡須之戰而言,孫權的大船出現,很有可能後面跟著大量小船,先箭矢殺一波。
 而令狐潮射箭,也是由於黑夜視線不明的不確定性,
 再者,之前吃過聲東擊西的虧,也許內心會忌諱叫軍隊往一處衝,怕被調虎離山。


曾有人問:為什麼不射火箭(火把綁在箭上),那就不會"贈箭"?
我想是因為指不定戰勝時,還能將箭回收重用。畢竟戰時,物資不是那麼充裕。



--------------------------------




2020年2月8日 星期六

台史_(清)頂下郊拚

註1
照片是台北霞海城隍廟的配殿,中間牌位是三十八位械鬥喪命的義勇公。
我跟不同人聊過這械鬥事件好幾次,
但是,總將它說錯成「漳泉械鬥」,正確地說,是「泉州人內鬥」。
這一次,我查讀了與此相干的資料,更正之前的謬誤。

18世紀清朝時,
艋舺港口(當時船可以到達這,現在台北萬華)有大量的泉州府人移入,
那時泉州府(註2)下轄有五縣一散廳,
五縣是:晉江(泉安)、南安、惠安、安溪、同安。不知何故,都有個安字。
一廳是:馬巷廳。

晉江、南安、惠安合稱三邑(晉南惠三邑)。
遷入艋舺的移民,最大的族群(註3)就是他們三邑人,其次同安人。
台灣的商戶為了確保各行業之利益及排解同行間的糾紛,
多結合同業來組織商業團體,這種商業團體稱為「郊」(註4)。
同安的生意人主要是跟廈門做生意,被稱廈郊或轉音成下郊;
三邑的生意人主要是跟泉州、福州,被稱泉郊或頂郊(相對下郊)。

1738年,艋舺的三邑人因為北臺灣有瘴癘之氣,瘟疫死者甚眾,
於是奉祀由原籍晉江縣泉安龍山寺分香而來的觀音菩薩香火,建成艋舺龍山寺(註3)。
這意謂著,艋舺龍山寺附近住著三邑人。
往東偏北方向,住著安溪人,安溪人的信仰是清水巖祖師,因為清水祖師的籍貫是安溪;
再往東走,住的是同安人,他們的信仰又與前兩者不同,是城隍爺。
由於城隍來自同安霞城的臨海門,因此稱呼為「霞海城隍」。
三個族群的根據地如下圖:

註3
19世紀,同安人為主的下郊與三邑人為主的頂郊,
爭取艋舺碼頭的泊船權利,於1853年,終於爆發俗稱「頂下郊拚」的械鬥。

是三邑人先出手的。
三邑人以艋舺龍山寺作為其作戰指揮中心,攻擊同安人,兩方人馬於是在八月展開械鬥。
然而,兩群族的地盤中間隔著安溪人的地盤,
因此,三邑人向中立者安溪頭人白隆發借道,威逼利誘,
欲毀安溪人信奉的祖師廟,以便攻進同安人聚落,並承諾事成後,會幫安溪人恢復。
白隆發被迫同意,將清水祖師神像徙出,任三邑人燒毀廟宇。

三邑人仗著人多,同安人不得不放棄艋舺碼頭而逃,
並在屋舍被三邑人燒毀前,救出霞海城隍神像。
同安大老林佑藻率領同安人逃往大稻埕另闢商埠,
且於大稻埕重建霞海城隍廟(今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61號)。
而在那場械鬥,同安這一方殉難的人(不全然是同安人),
靈位也供奉在此廟,即上述三十八位義勇公。
然而,同安人看似輸了,卻因禍得福。
後來艋舺河沙淤積,不易停泊,大多船隻改靠岸大稻埕,大稻埕取代艋舺。

三邑人不是對安溪人說"打跑同安人後,會還他們一座祖師廟"嗎?
最後三邑人沒履行諾言,只捐獻了一對龍柱,略表意思,
白隆發無可奈何,只好向安溪人募款建廟,
即今天的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今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81號)。

特別得說一下清水巖祖師廟。
在大台北地區(台北市、新北市),
講龍山寺,就知道你指的是萬華那座;講霞海城隍廟,就曉得是迪化街那座;
不過,講清水巖祖師廟,那就不見得能說出同一座來。
因為大台北有63座,知名的4座,
分別為三峽長福巖祖師廟、艋舺清水巖、淡水清水巖、瑞芳祖師廟。

而且,這四座的祭典時間稍稍不同,
像淡水清水巖(註5),和前面說的建龍山寺的目的一樣,
信徒會祈求祖師逐瘟神、瘴癘,
當端午節時,會舉行「淡水清水巖清水祖師遶境」,俗稱「淡水大拜拜」。
而這是其他3座所無的。



---------------------------------------------------------------------------------
註1: 霞海城隍廟配殿義勇諸公 圖片來源






2020年2月7日 星期五

古籍_《禮記》<曲禮上>68: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臉書粉絲團-原本你不懂中文(註1)寫:
 【誤傳的俗語】5.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原句是「刑不尊大夫,禮不卑庶人」。
 由於我們對「上」、「下」的認識不全,常將它們誤解。
 其實「上」、「下」還有尊卑之意,原意應為:
 不會因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罰;
 也不會因為是平民,就將他們排除在文明社會之外。



這我有些意見。
第一點,我記得,原文確實是「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並且查證過,這是出自《禮記》<曲禮上>68(註2),與我所記一致。
我猜,因為他認為的解釋是那樣,因此,寫「刑不尊大夫,禮不卑庶人」,較妥當。

第二點,我所學的意思,我相信和大家認知的一致。
《禮記》<曲禮上>關於這一條的原文為:
 國君撫式,大夫下之。大夫撫式,士下之。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側。

白話文:
(上下階級:國君>大夫>士>庶民)
遇見國君據軾行禮,大夫下車示敬;
遇見大夫據軾行禮,士下車示敬。
刑罰,不上及於大夫;禮法(儀軌、儀式),不下及於庶民。
國君左右都是沒有受刑罰的人。

上,下,在此(上、下)及於的意思。怎麼證明呢?從「刑人不在君側」。
能站在國君左右,至少是貴族身分。
所以,階級身分在士大夫以上的人,不受刑罰;
階級身分在庶民以下的,不需用貴族規格的禮儀。


如此的話,貴族犯法,是否就不保證:「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呢?
王夢鷗的《禮記今註今譯》言:「先貶為庶民,然後施刑」。

而我們高中國文老師教我們的,是引《孔子家語》的<五刑解>第二段(註3)。
有人會以「簠簋不飭」、「帷幕不修」、「臣節未著」等...暗示他們(貴族),
他們就會自行處分,嚴重的話,就是自殺。

我想,他們應該是認為「自己犯錯,被人家懲罰」,很丟臉。



--------------------------------------------------------------------------------------------------------





2020年2月2日 星期日

風俗_(中國、韓國)敲木魚

有法師根據大正藏14冊,總編號0468號《文殊師利問經》卷1的經文,
說在佛殿裡禮佛,不應該敲木魚等法器。經文如下:
 文殊師利白佛言:
 「四眾於何時中不得作聲?或身、口、木、石及諸餘聲。」
 佛告文殊師利:
 「於六時不得,禮佛時、聽法時、眾和合時、乞食時、正食時、大小便時。」



據說東南亞(南傳佛教),保留較多佛陀住世時的面貌,
在他們佛寺內,就不像中國、日本、韓國有木魚、磬石這些法器。
其實,即便是中國、韓國、日本有法器和敲擊法器的誦經、梵唄,彼此間也有差異。

註1

上圖中,左圖是中國佛教的木魚,右圖是韓國佛教的木魚。
敲的方式,中國是放在桌上敲,韓國則是一手持、一手敲,如下圖。

註2

誦經、梵唄的話,
以念《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韓文:金剛經(금강(반야바라밀)경)為例,
中國佛教是一字一敲,這常見,不需附影片;
韓國佛教是唸完一大段經文,後敲,如是循環。
似乎每個寺院又不太一樣,下面的韓國影片,節拍是一個一拍加九個半拍。

我覺得這是佛教的世諦流布、世間悉壇,也就是接引眾生的方便。
南傳佛教的不敲,是為了尊重三寶與龍天護法;
北傳佛教的敲,也為了尊重三寶與龍天護法,佛法從恭敬心求。



-------------------------------------------------------
註1:
1. 維基:木魚 圖片來源

2. 佛教週展示台韓越印四國佛教特色 圖片來源

2020年2月1日 星期六

人際_Dandapani【如何遠離能量吸血鬼?能量在哪裡,成長就在哪裡!】


這是Dandapani比丘的專訪,以下是他的觀點。

世上有三類人,正能量、普通、非正能量的人。
和正能量的人聊完,你會感覺到歡喜,並說:「剛剛那段對話真棒」;
和普通人聊完,聊天前跟聊天後,你沒什麼變化;
和非正能量的人聊完,你會說:「我的天啊!真是太累人了!」
(非正能量的人,即是題目所說的能量吸血鬼)

能量吸血鬼,還成分兩種,一種是暫態、後天的;另一種是天生的、先天的。
後天的,比如像你的朋友John遭逢父親身故,言行沮喪,
這是人之常情,此時你應該給予關懷(這類的能量吸血鬼,能夠接觸);

天生的能量吸血鬼,不管他身處順境、逆境,講的話皆令人沉重,或是要麻煩你。
下面說的能量吸血鬼,就是此類。
對付他們,你最好學會敬而遠之的藝術,同時對他們保持友善、溫柔、真誠、關愛

舉個例子,假設你們在路上相遇。
你看到他,他看到你,閃躲掉顯得沒有禮貌,就直面向前,打聲招呼。
一般來言,大家寒暄的第一句:「你好嗎?」
這麼說的話,會打開話匣子,說個不停,但你根本不想聽。
因此,你第一句應當說:「今天雪梨(你在的城市)的天氣真不錯。
這沒虛偽,你說了一句實話。
第二句話,你則說:「抱歉,我還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處理。」
此話亦沒錯,你知道你的人生目標,曉得現在該作何事,而且比...和他講話重要。
第三句話即告別語,講:「祝你有個美好的一天。」
我們本來就是要對每個人友善、祝福所有人,這是發自內心真誠,向任何人皆能說。

別道一些口是心非的話。
比如:「你過得好嗎?」,可是,你不想知道;
比如:「下次見!」可是,你才不想見他呢;
比如:「下次(待會)一起吃個飯!」,可是,你不願跟他吃飯。


另一個應付它們,保護自己的方法是,把責任交給他們承擔。什麼意思?
我(Dandapani)經常世界各地演講,總會有人問我問題,
我就會把我的私人Email給提問的人,且對他們說:
「請不要把我的私人Email分享給其他人,並請你把你的問題寫好寄到我Email。」
 這樣,我就有足夠的時間思考你的問題,給出合適的答覆。」
猜猜我總共收到多少郵件?一件也沒有。(簡言之,讓他們先付出,你再給予回報)

假如你是某個領域的專家,你也可以考慮如此為之。
如果對方付出努力、真做到了(寫信給你),那你就盡力的幫助他吧!


建議把自己的能量(心力、體力)管理,看成像"財富管理",具象地考量如何分配、投資。
亦可把能量管理,看待成灌溉花草,澆水時,鮮花、雜草均霑。
正如你把能量放在負面,長出的只會負面的東西;
把能量放在正面,長出的只會是正面東西,同是成長,你要哪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