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

心理_《就是要說服你》筆記

(
不少人認為:商場即戰場。
那麼,戰爭是施詭道,以達成獲利目的;
商業競爭,也應該是。

但這些講的詭道,是指同業間的諜對諜,不適用於商號與使用者的互動。
諸如誇大不實,或者危及消費者權益的行為,
政府現在都會加以制止與處罰之。

然而,換個角度想,
推銷、說服使用者消費的這門學問,何嘗不可視成詭道?
不過是,該學的詭,非指那些黑心低劣的詐術,
而是挑起購物慾,行銷說辭手法的巧妙之道。

我不知道,所說的這些,對於我本行,有何裨益。
我單純覺得有趣,才記下的。
或許將來有一天,我從中發現一些道理,之於我實用。
)

可以參考這一篇:Yes! 50 secrets from the science of persuasion

1. 說「若忙線中,請稍後再撥」,造成高銷售。
而不要說,「請撥XXXXX,我們將有專人為你服務」。
這是利用「群體效應(盲從)」:大家想買,你就會考慮。

2. 利用「群體效應」,與18同。
例如:年輕人都喜歡買....

3. 公佈平均,使高的人變低,低的人變高。乃至誘使犯罪。
例如公佈同仁上班時間,則遲到的人會提前到,早到的人,反而晚到。

4. 貨品選擇多,消費者不想買。

8. 說出問題,要有配套。對方才好行動、改善,不然徒造成恐慌。

10.11. 便利貼,特別服務的思維。這是要技巧性的。
如,只招待10%客人,比100%所有客人全部招待,所換得效應更大。

12. 互惠的想法。
書上的飯店例子: 我們已經幫你捐XX錢做環保,請你重覆使用毛巾。

14. 對客戶,別一下說出目的,要用循序漸進的方式。
常見的招式:先填問卷,再推銷產品。

15. (標籤技術法) 先說別人的優點,進而說服別人。
電影星際大戰中:天行者對黑武士說:我知道你善良。 之後進而喚醒良知。

17. 承諾,若是讓對方親口說,親手寫,或使他感受這是公開的,多人知道的。
如此,能承諾被履行的機率將會增高。
計畫,最好寫下來,別只記在腦海裡。

20. 小要求造成大不同。
書中範例: 捐款用語: 哪怕一毛錢,也有幫助。於是便積少成多。
相近卻不相同的手法: 拋磚引玉。

21. 起標低,才能參予人多,反而令成交價高。(讓很多人有參與感才會關心)。

22. 透由別人介紹自己,可加增公信力,說服力。證照也是顯例之一。

24. 不可以寡頭決策,也穾破群體迷思。
此與第二點相拮抗,所以,要看目的是什麼,才知該如何運用。


26. 以錯為師,印象深。
參與一個失敗的例子(且知錯在哪),往往就會對失敗的地方,很有記憶。

28. 29. 30 坦白缺點,反而優點。如公司承認內部疏失,
會給股東有“他想改善”的感覺,以及“他已經知道錯在哪,錯誤掌控度高”。
(這需要技巧)

33. 姓名,家鄉的相似性,可以拉近距離。
適度的模仿對方言行,也可加快溝通。

35. 微笑。

36. 奇貨可居。

37. 不這麼做,你會失去什麼或多少錢。(O)
這樣做,我們將你省下什麼或多少錢。 (X)

38. 「因為」是最好的說服字眼。

39. 列出理由,是種災難。
例子:你是賓士車的推銷員,你請客戶填"BMW vs 賓士"的問卷,
請你列出你喜歡BMW的十個理由(O)
請你列出你喜歡BMW的一個理由(X)

40. 簡單就是力量,包含:
公司名稱,簡單易記。
貨品名稱,簡單易記。
廣告詞,押韻。

41. 利用認知錯覺:
如打者練習時,棒球棒套上環打擊。
待到上場打擊,環取下,揮棒會有輕的感覺。

43. 超前心理學
例一(洗車券):
10格欄位蓋2格,每次洗車蓋一格。(O)
8格空白,每次洗車蓋一格。(X)
例二
請人幫忙時,該說,有一部份我已經先做了。

44. 要創造神秘感。

45. 控制情緒。

2009年8月16日 星期日

外國文學-西默農《雪上污痕》

我的感覺,西默農的書,比較偏向描繪犯罪者的心路歷程。
人格特質,怎樣造就一個人去批判世界或改變世界。
只不過,故事人物多採取是打殺的形式。

殺害與情慾,在西默農小說,這似乎是一個人最直然的情緒發揮。
但是,它卻是人類不容許的最大之惡。(現在的世界,情慾之惡已次然)
被視為非人性的恣意胡為,被人瞧不起,乃至被人敵視。
可是,在他眼裡,那才是最赤裸,不可逃避、該面對的人性。
當然更是他小說裏面,最核心的元素。

我買他的書,
一是因為聽說他很有名,沒看過,恐會遺憾。
二是我鐘愛於閱讀推理過程。

呵呵,我必須說:讀完後,並不如我預期。
我以為將看的,是一個如謎語似的偵探小說,推理的是犯罪的手法。
然而,這書帶來的掂量竟是,一個人內心的價值觀、處世邏輯

2009年5月2日 星期六

散文-余秋雨《文化苦旅》:文章憎命達

書的充沛粲粲文華,一縷縷引出了時空的愁思。
往往閱讀,不經心頭襲入重重的沉甸。
時爾惆悵,時爾唏噓。
有股: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之感。

然而,縱然中國文化的回憶,
足以使人神傷,同時也足能使人自豪。
神傷思維,我難以久之沉浸。
我不願屢說“文章憎命達”,感染悵然若失的暮氣。
而就讓那一段淒美感人的歷史,
感動留下,淒涼永成過去。

至少,我認為文人仍保有幸福。
文思能馳騁揮灑,自由地放揚人性光輝,及對美的定義。
何不欣然重視這層美麗,幹麻老著墨於哀戚,呵呵。

2009年3月10日 星期二

中史_(春秋)「池魚之殃」到「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註1)
聊完介子推、孟姜女,最後來說一成語典故:池魚之殃。
如果讀過顧炎武《日知錄》卷25(註2),會發現這三故事說的順序跟我一樣。
事實上,我就是按它次序寫的。


根據《日知錄》,池魚之殃的原出處於《呂氏春秋》孝行覽:必己(註3)。
宋國司馬向魋(又稱桓魋)有一顆寶珠,
他有罪逃亡在外,宋景公就派人問他把珠藏在哪?向魋答:「投入某某池塘了。」
於是,池子被弄乾竭,寶珠沒找著,魚倒是全死了。

《呂氏春秋》是藉這事講解一些道理有人說透過協調,一切事情好解決,就沒災禍了。
但是,(1)有些事沒能力用協調,怎辦?(2)有些事就算用協調的,仍然不能善了,怎辦?
第(1)類事有如,向魋有顆寶珠.....,魚根本沒辦法跟人協調,倒楣事降到頭上。
第(2)類事有如,商紂王幹了那麼多傷天害理的事,他能靠協調的方式免難嗎?(不可能)

所以,時至今日,"池魚之殃"的意思仍差不多,均是魚受別人連累,禍事閃避不掉
然而,結局同是不幸的故事,隨著時間推移,內容卻發生變化!


《淮南子》說山訓(西漢,註4)裡這麼寫:
「楚莊王的猿猴逃到樹林,樹林便被砍得亂七八糟;
 宋景公要的寶珠掉進水池,水池的魚便全死光
 所以,沼澤地失火了,樹林就擔憂。
 君王要木材,臣子亂伐樹林;君王要吃鮮魚,臣子放乾河谷。」
要留意的是,在"池魚"句後,出現了「失火」的字眼。

有了「失火」到了東魏(西元六世紀)的杜弼,
就將《淮南子》的句子作一番"改寫"(註1),變成解釋不通的句子:
「楚國不見了猿猴,禍害到林木;城門失火,池中的魚卻遭殃了。」
此即「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由來!

後人看到這句子,料想是矇了。
北宋的《清波雜志》,便配合地這麼說明:
「城門失火了,用池子的水去滅火,結果讓池子乾涸,害死了池子裡的魚。」
同是北宋,另本書《太平預覽》(註5)則說,事情應該是這樣:
「古代有個叫做池仲魚的人,家住城門隔壁,有一天城門失火,他就被燒死了。」
都試圖把故事合理化。


由上可知,「池魚之殃」走到「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其模式是從甲、乙不同故事排比一起,而後有人將甲、乙揉合成同一樁。
這種事在小說、電影常見,為了戲劇性,便會將同質性高的其他故事情節納入。
比如:電影【菩提達摩傳】(註6)。

裡面確實有不少是達摩生平,比如"本性的作用有八"的對答(註7),
然而,是的部分,何須提,重點是有沒有不屬於達摩生平的呢?
當然有!(不然我幹嘛舉這例子,哈哈)下舉三例:
一.梁武帝對達摩說:風吹鈴動。
 可讀《景德傳燈錄》卷二,那是第十七祖僧伽難提者的話。(註8)
二.達摩在靜室說:磨瓦成鏡
 可讀《景德傳燈錄》卷五,那是馬祖道一禪師的話。(註9)
三.達摩所吟的詩:
 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苦痛怨難伸;設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
 這是宋朝陸游的,晚他好幾百年。(註10)


最後來為這三篇作個總結吧!
同樣的是故事變化,<中史_(春秋)介子推>表達出,
有的故事,參雜的新劇情是說故事者杜撰(如介子推割股、燒死);
<中史_(春秋)杞粱妻子非孟姜>表現出,有些故事,被改編得完全走樣,猜不出原型;
而從這篇能明白,有些故事的"新"情節,混自其他事件(真有其事,但主角不同人)。
我提的這三件,全是公認的歷史,
可是,流傳時間一久,歷史竟難保永遠是歷史,有著三種類型的變化。
這或許是人們覺得事實沒想像中的重要,而且厭惡一成不變吧!
(這三篇應該要寫成同一篇,但由於篇幅過大,一切成三)



-----------------------------------------------------------------------
2017.10.21 更新
-----------------------------------------------------------------------
註1:百度百科:殃及池魚 圖片由來

註2:顧炎武《日知錄》卷25
池魚東魏杜弼檄梁文曰:「楚國亡猿,禍延林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後人每用此事,《清波雜志》云:
「不知所出,以意推之,當是城門失火,以池水救之,池竭而魚死也。」
《廣韻》:「古有池仲魚者。城門失火,仲魚燒死,故諺云:城門夫火,殃及池魚。」
據此則池魚是人姓名。

按《淮南子》云:
「楚王亡其猿,而林木為之殘。宋君亡其珠,池中魚為之彈。故澤失火而林憂。」
則失火與池魚自是兩事,後人誤合為一耳。

考池魚事本於《呂氏春秋·必己篇》曰:
「宋桓司馬有寶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間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
於是竭池而求之,無得,魚死焉。」此言禍福之相及也。此後人用池魚事之祖。


註3:《呂氏春秋》孝行覽:必己
宋桓司馬有寶珠,抵罪出亡。
王使人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無得,魚死焉。
§《左傳》哀公11年並沒有向魋(又稱桓魋)把珠子丟進池子這件事,
 很有可能是呂氏春秋自己附會§


註4:《淮南子》說山訓:第8條
楚王亡其猿,而林木為之殘;宋君亡其珠,池中魚為之殫;
故澤失火而林憂。上求材,臣殘木;上求魚,臣乾谷。
§樹林是被「殘」了,後面句子中,國王要木材,臣子也是「殘」木。
 若是把「殘」當成「放火燒」,那麼,臣子將木材燒了,國君怎麼要?
 可見得,「殘」絕不能當成「放火燒」§


註5:《太平御覽》鱗介部七·魚上
《風俗通》曰:城門失火,禍及池中魚。
俗說:池中,漁人姓字,居近城門,城失火,延及其家。
謹案:《百家書》:
「宋城門失火,因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水空竭,魚悉露死。」喻惡之滋并中傷善類也。
又曰:伯魚之生,適有饋孔子魚者,嘉以為瑞,故名鯉,字伯魚。
§東漢《風俗通》的這一段文字已經遺失,所以無法證明§


註6:百度百科:【菩提達摩傳】 圖片由來


註7:【達摩傳】:何謂其八 24分50秒
No. 2078 傳法正宗記 (卷5) T51, p0741c
答曰。若現於世當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現當為我說。波羅提即說偈曰
在胎為身   處世為人   在眼曰見
在耳曰聞   在鼻辨香   在口談論
在手執捉   在足運奔
遍現俱該沙界   收攝在一微塵
識者知是佛性  不識喚作精魂


註8:【達摩傳】:風吹鈴動 14分8秒
T51n2076_002 景德傳燈錄 第2卷
第十七祖僧伽難提者...
他時聞風吹殿銅鈴聲。尊者問師曰。鈴鳴耶風鳴耶。師曰。非風非鈴我心鳴耳


註9:【達摩傳】:磨瓦成鏡 38分48秒
出自:No. 2076 景德傳燈錄 (卷5) T51, p0240c


註10:【達摩傳】:我不殺生,還有別人
宋陸游放生詩云:
『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苦痛怨難伸;設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

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中史_(春秋)杞粱妻子非孟姜

這一篇是延續<中史_(春秋)介子推>,談完介子推,來說孟姜女。
這故事,我相信只要受過中華文化薰陶的,無人不曉吧!我就不贅言了。
想複習的,可見維基百科:孟姜女(註1)。
這裡,我想聊的是故事的逐步演繹。它起初的元素,既沒「哭」,也沒「城牆」。
沒牆就沒辦法「哭塴」,更沒所謂塴完,孟姜女「投水而亡」。


故事的原型是: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註2),齊國武將杞梁被莒國被擒獲所殺,
齊國國君-齊侯班師回朝時,在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
《左傳》裡面只寫"杞梁妻",不是稱呼"孟姜女"。
齊侯便派人向她弔唁。
杞梁妻說:「我丈夫有罪嗎?為什麼還要煩勞君命弔唁呢?」
§我丈夫有罪嗎?為什麼要跟罪人一樣暴屍在郊外而行弔唁,不能回家。
 而且,如果有罪,何必國君要弔唁呢?§
杞梁妻又說:
「如果我丈夫沒罪的話,那末先人仍有留下幾間破屋在那,
 賤妾(我的謙稱)絕不可以參加這郊外的弔慰。」
§如果我丈夫沒罪的話,為表對戰士捐軀報國的尊重,讓遺體回家,在家中弔慰§
於是,齊侯便到杞梁家弔祭、慰問。《左傳》說到這,整個故事結束。

《禮記》、《孟子》為它添上「哭」的元素。
《禮記》(註3):杞梁死於戰場,他的妻子在路上迎接他的靈柩,哭得十分悲傷。
《孟子》(註4):華周、杞梁的妻子合理合度地哭她的丈夫,而改變齊國的國俗。

又,劉向《說苑》為它加「城塴牆」的元素
《說苑》(註5):
從前華舟、杞梁激戰而死,它們的妻為之悲痛,對著城牆哭泣。
因而牆角崩塌了、城牆潰毀了。


復次,劉向在另一個著作《列女傳》,加上了「投水自盡」的元素
《列女傳》如上圖(註6):
十天後,城牆因為她的哭泣,崩壞了,等待她丈夫下葬...她就跳淄水自殺。

行文至此,似乎所有元素都湊齊了。
然而,跟我們常聽的故事相比,"孟姜"呢,提都沒提。
再者,她夫君不是應該是幫秦始王修城牆,怎麼變成將軍了?


顧炎武《日知錄》(註7)為此給出了解答。
民間傳聞有一位范郎,他妻子叫孟姜。
(也可能是萬郎,名是杞粱,所以姓名為范杞粱或萬杞粱)
他被秦國派去修長城,妻子孟姜北上送寒衣給他,
到達後卻獲知丈夫過勞死(所以古代就有"過勞死"),放聲大哭,長城因此崩下。
唐朝一和尚貫休,依據此事,
「哭塴」這元素與《列女傳》的杞粱妻重複,便合併(也可能搞混)。
寫首詩:「築人築土一萬里,杞粱貞婦啼嗚嗚。」,便張冠李戴了。
接著,就把前面「投水自盡」的元素繼承過來。
現今普遍聽到的,即這個唐朝版本。

整個流程:
Phase 1《左傳》 :杞粱死→齊侯到家中弔唁
Phase 2《禮記》 :杞粱死→杞粱妻哭→齊侯到家中弔唁
Phase 3《說苑》 :杞粱死→杞粱妻哭→齊侯到家中弔唁→杞粱妻哭城牆
Phase 4《列女傳》:杞粱死→杞粱妻哭→齊侯到家中弔唁→杞粱妻哭城牆→杞粱妻投淄水
外來故事    :杞粱死(修秦長城過勞死)................→杞粱妻(孟姜)哭倒牆
貫休合併,
Phase 5     :杞粱死(修秦長城過勞死).................→杞粱妻(孟姜)哭倒牆→杞粱妻投水


顧炎武還提到,杞粱是處在齊莊公時代的人物。
齊國的長城是齊威王所建,齊威王遠在齊莊公的百年之後。
而這些全跟秦長城一點淵源也沒有。那就很確切了,這是個烏龍。
我覺得,除了姓名以外,故事本質全變調
這已經不是畫虎不成反類犬,而是畫蛇添足變蜥蜴了。



---------------------------------------------------------------
2017.10.21 更新
---------------------------------------------------------------
註1:維基百科:孟姜女
◎先秦時期,稱齊國國君之庶長女為「孟」,姜則是齊國宗室的姓,
《毛傳》:「孟姜,齊之長女。」現在流傳的故事核心在唐朝的時候已經成型。


註2:《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白話翻譯
齊侯歸,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弔之。
辭曰:
「殖(杞梁的字)之有罪,何辱命焉;
若免於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弔。」齊侯弔諸其室。


註3:《禮記》檀弓下
曾子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於路而之哀,莊公使人吊之,
對曰:『君之臣不免於罪,則將肆諸市朝(陳屍於朝廷或市場),而妻妾執;
君之臣免於罪,則有先人之敝廬在。君無所辱命。』」

註4:《孟子》告子下
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


註5:《說苑》善說
昔華舟杞梁戰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為之崩,城為之陁


註6:《列女傳》貞順 : 齊杞梁妻
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而城為之崩。既葬...遂赴淄水而死。


註7:顧炎武的《日知錄》卷25
◎介子推:今當以左氏為據,割股燔山,理之所無,皆不可信。
◎杞梁妻《春秋傳》:齊侯襲莒,杞梁死焉。
「齊侯歸,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吊之,辭曰:
 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於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
 齊侯吊諸其室。」左氏之文不過如此而已。

《檀弓》則曰:「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
《孟子》則曰:「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言哭者始自二書。

《說苑》則曰:
「杞梁、華舟迸鬥,殺二十七人而死,其妻聞之而哭,城為之也,而隅為之崩。」
《列女傳》則曰:
「杞梁之妻無子。內外皆無五屬之親。
 既無所歸,乃枕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而城為之崩。」
 言崩城者始自二書。

而《列女傳》上文亦載左氏之言,夫既有先人之敝廬,何至枕屍城下?
且莊公既能遣吊,豈至暴骨溝中?崩城之云未足為信。
且其崩者城耳,未云長城。
長城築於威王之時,去莊公百有餘年,而齊之長城又非秦始皇所築之長城也。
後人相傳乃謂秦築長城,
有范郎之妻孟姜送寒衣至城下,聞夫死,一哭而長城為之崩,則又非杞梁妻事矣。
夫范郎者何人哉?使秦時別有此事,何其相類若此?
唐僧貫休乃據以作詩云:「築人築土一萬里,杞粱貞婦啼嗚嗚。」
則竟以杞梁為秦時築城之人,似並《左傳》、《孟子》而未讀者矣。

古詩:「誰能為此曲?無乃祀梁妻。」
崔豹《古今註》:
「樂府《杞梁妻》者,杞殖妻妹朝日所作也。殖戰死,
 妻曰:『上則無父,中則無夫,下則無子,人生之苦至矣!』
 乃亢聲長哭,杞都城感之而頹,遂投水死。
 其妹悲姊之貞操,乃作歌名曰《杞梁妻》焉。梁,殖字也。」
 按此則又云把之都城。春秋杞成公遷於緣陵,今昌樂縣。
 文公又遷於淳於,今安丘縣,其時杞地當已入齊,要之非秦之長城也。


------------------------------------
參考資料:罗辑思维第81期——托克维尔讲什么? 81
這篇文章也有提到孟姜女,他提的孟姜女是范郎的妻子

2009年3月8日 星期日

中史_(春秋)介子推

西元前657年—前651年,時值春秋時代,晉國發生驪姬之亂,
公子重耳(簡稱重耳,後來的晉文公)與一幫家臣離國出奔,
家臣中一位,名介子推(或稱介之推,註1),即此故事的主角,
他跟著主子自此展開19年的亡命天涯。

逃亡期間,他們經過曹國時(註2),一個小臣偷了財物後逃走。
重耳沒糧食,餓得走不動,介子推割了自己大腿肉,煮成湯食,
一跛一跛走到重耳跟前,餵給他吃。重耳心裡明白,流下眼淚。

終於,重耳逮對時機又得到秦穆公派兵護送,能回晉國了,
將過黃河時(註3),重耳的臣子,同時也是舅舅,咎犯說話了,
他向重耳道別說:
「我隨主公周遊天下(禮貌性說法,不可以說逃亡),服侍有很多不周到之處,
 我自己清楚,何況是英明如主公您呢?現在責任已了,請允許我離開吧。」
重耳:「如果我回國做了君主,不能跟你共甘苦,河神請盯著我!懲處我!」
於是,重耳把玉珮丟進河,表示給河神作證,對咎犯立下誓言。
這時,介子推就在他們身後,聽到這些話,便說:
「公子重耳回國當國君,是天意為之!咎犯講這話根本在攬功,
 太不要臉了,我不屑跟這種人同船,我坐別艘好了。」
因此,介子推避開他們偷偷渡河。


待到重耳(後面改稱文公)即位,晉國安定不久,此時周天子卻有難,要晉國勤王。
文公決定出兵,但怕軍隊一離開,國內又亂,便決定先安撫臣民之心,分封功臣。
由於過於匆促,獎賞了咎犯等人,竟忘了介子推,而介子推也沒邀功(註4)。

然而,介子推聽到連他討厭的咎犯都有份,便說:
「獻公(文公的父親)有九個兒子,只剩君主(文公)在世。
 惠公、懷公沒有親近的人,國內外都離棄他們。
 如果上天不滅絕晉國,必定會有國君。
 而主持晉國祭祀的人,除了我們君王(文公),還有誰呢?
 這是天意啊!那幾個人卻自以為(君主能回國即位)是自己的功勞,這不是欺騙嗎?
 偷別人的財物,尚且叫盜,況乎冒取上天的功勞當自己的呢?
 下位者把偷竊上天功勞當成義行,上位者竟然犒賞此種姦行!
 上下相互欺蒙,我難跟這批人相處!」

介之推的母親說:「你還是去說說吧?不然到死啥都沒有,怨誰呢?」
介子推回答說:
「我既已責備他們(咎犯一干人)的罪過還去效法,那我的罪過就更深重了!
 況且已口出怨言(對文公),就不該再受俸祿。」
介子推的母親說:「至少讓他知道一下,如何?」
介子推回答說:
「言語,是身體的文飾。身體就要隱遯了,哪用得著文飾?說出口就是貪求顯達了。」
介子推的母親說:「你真能隱遯嗎?那我和你一起去。」

介子推的隨從憐憫他的主人(註5),便送一條幅到宮門口,上寫:
「龍想上天,五條蛇輔佐。現在龍升上雲端,四條蛇各得其所,
 留下一條蛇在埋怨,什麼都沒。」
文公見了說:
「這在說介子推,我當時在憂慮周天子的事,來不及考慮他從前立下的功勞。」
(一定得說是周天子的事,比起賞介子推的緊急之人事物)

文公派人打探,知道介子推躲藏在綿山,可是怎樣遍尋不到。
有人便出餿主意(註6):「放火燒山,介子推自會下山避災,這不就不請自來嗎?」
可能介子推要照顧老母親,來不及跑,活活燒死。
有人說看到介子推死時抱樹(註7),也許是要上樹躲難,但他失敗了。
文公撫著這樹痛哭,後來,把它製成木屐。
每想起當年介子推割肉,悲從中來,看著木屐說:「足下,我傷心阿。」
並且把介子推死的這一天,訂為寒食節,全國上下,全日不能用火(註6)。


以上,是我小時候聽老師講的故事,
綠色字,包含「割肉」、「燒山焚死」、「足下」、「寒食節」。
這是正史,如《左傳》、《史記》所無的,換言之,有極大機率是民間演義。

「割肉」,以當時衛生條件,沒有抗生素,很容易感染而死;

「燒山焚死」中的抱樹,屈原的文字曾寫過(註8),可見得這說法很早,
但為什麼主流的《左傳》、《史記》不記呢?
有可能單純是民間傳說,才捨棄不用;

「足下」,維基說(註9)一般人不認同典故出於此,摻假的概率很高;

而「寒食節」的出現也比故事早,
許多學者認為與介之推無關(註10),何況壓根他沒被燒死。
是原有風俗,山西太原老百姓把介子推之事(離綿山近),穿鑿附會上去的。

我說這個的目的是要表達,故事被加油添醋、拼拼湊湊,
這些在所難免、無可厚非。全別當惡意。
就像我老師為了豐富畫面加上
"介子推一跛一跛"、"重耳感動落淚"(當然不是因為好吃,不然介子推早死了)
反令劇情更生動、更親民了。
而且我也做了,當我決定講這段、不說那段,就有"竄改歷史"的嫌疑,哈哈。

接下來會問:然後呢?時至今日,故事現發展如何?
介子推現在已經成為客家人的神明信仰:開山聖侯,又稱大伯公(註11)。
台灣嘉義、雲林有祂的廟,而祂開山的山,是祂隱居老死的綿山。



-----------------------------------
2018.03.10更新
-----------------------------------
註1:維基百科:介子推


註2:《韓詩外傳》卷十,第3條:割股奉君
晉文公重耳亡,過曹,里鳧須從,因盜重耳資而亡,
重耳無糧,餒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後能行。


註3:《史記》<晉世家>第58條
原文:文公元年春,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
「臣從君周旋天下,過亦多矣。臣猶知之,況於君乎?請從此去矣。」
重耳曰:
「若反國,所不與子犯共者,河伯視之!」乃投璧河中,以與子犯盟。
是時介子推從,在船中,乃笑曰:
「天實開公子,而子犯以為己功而要市於君,固足羞也。吾不忍與同位。」乃自隱渡河。


註4:《左傳》僖公24-介之推(介子推)不言祿
§「不言祿」是介子推最被人津津樂道的。
 意思是,不誇自己犧牲奉獻有多偉大,向君主要名利官祿。要功成不居
 我想,不是在上道德課,且不言之§
原文: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
「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
 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
 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
 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姦,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
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汝)偕隱,」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翻譯:漢川草廬:古文觀止


註5:《史記》<晉世家>第61條
介子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曰:
「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
文公出,見其書,曰:「此介子推也。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


註6:燒綿山
§應該從劉向開始有這說法的§
1. 劉向《新序》節士 第22條
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謂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

2. 桓譚《新論》<離事第十一>
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雖有疾病緩急,猶不敢犯,為介子推故也。

介推寒食《左傳》晉文公反國,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遂與母偕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
綿上者,西河介休縣地也。其事始未只如此。
《史記》則曰:「子推從者書宮門,有‘一蛇獨怨,之語。文公見其書,使人召之,則亡。
 聞其入綿上山中,於是環山封之,名曰介山。」雖與《左傳》稍異,而大略亦同。
至劉向《新序》始云:
 「子推怨於無爵齒,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待之,不肯出。
 以謂焚其山宜出, 遂不出而焚死。」
是後雜傳記,如《汝南先賢傳》則云:
「太原舊俗,以介子推焚骸,一月寒食。」
《鄴中記》云:
「并州俗,冬至後一百五日,為子推斷火冷食三日。
 魏武帝以太原、上黨、西河、雁門皆冱寒之地,令人不得寒食,
 亦為冬至後百有五日也。」
按《後漢·周舉傳》云:
「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
 至其亡月,咸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
 舉為并州刺史,乃作弔書置子推廟,言盛冬去火,殘損民命,非賢者之意,
 宣示愚民,使還溫食。於是眾惑稍解,風俗頗革。」
然則所謂寒食,乃是冬中,非今節令二三月間也。


註7: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10:足下之稱
介子推逃祿隱跡,抱樹燒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製屐。
每懷割股之功,俯視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將起於此。


註8: 節前說寒食探源清明的雙重性格
屈原在《九章·惜往日》中有句曰: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遊。」
「立枯」二字,按照王逸的注,就是「抱樹燒而死」的意思,
這樣至少在屈原時代,關於介子推被焚死的說法就已有了。


註9:維基:足下
很多人並不同意這種說法,裴駰註解《史記 秦始皇本紀》時引用蔡邕的話說:
「群臣士庶相與言,曰殿下、陛下、足下、侍者、執事,皆謙類。」指這些稱呼都是敬稱。


註10:百度百科:寒食節
但後人多所考証,寒食節禁火習俗的起源與介子推無關。介子推割股的史實也存在爭議。
現今學界認為應是季春時要換新火。
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
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
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在當時是件大事。


註 11:開山聖侯:客家神明
根據宮廟分布地點初步判斷,介之推應與客家信仰有關,
崙背新庄社區為鍾姓客家人的聚落,開山宮主祀神明有三尊,
中尊為介之推,稱開山聖侯,居民都稱大伯公或大伯爺,
左尊為媽祖,俗稱媽祖婆,右尊則是鍾馗,稱伏魔公府,
鍾姓族人將鍾馗奉為祖先神,故稱祖公爺。
「大伯公」是客家人對保護神的稱呼,對照另外幾個宮廟,
也都稱介之推為大伯公、大伯爺或大伯公爺,
因此推斷,介之推神明與客家信仰有密切關係

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

韻文_(唐)溫庭筠<望江南>: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溫庭筠<望江南>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蘋洲。


白話文(註1):
梳洗打扮完,獨自伊人倚靠在江樓上凝望著江面。
上千只帆船過去,惟不見心上人,
夕陽餘暉裡含情脈脈地凝視著悠悠江水,柔腸寸斷于白蘋洲上。

雖然有點俗氣,但我仍想說:這情景像一首台語老歌--等無人,
歌詞為:
為著心愛伊一人,嘴唇嘴皮抹紅紅
來到昔日,惜別的漁港,等君伊回航。
望呀望呀,等呀等,等無心愛船入港。
無采我無采我,妝甲水噹噹。
海風笑我是戇人,海鳥笑我空等。



主角應為思婦,從「梳洗罷」猜出她的滿心期待:女為悅己者容。
來到江樓等人,
可是,成千上百船隻過去,不見愛人歸舟,
難掩愁緒,借景抒情,
落日餘暉的含情脈脈,是滿眼期盼,江水的悠悠綿綿,著含恨無窮。
此時,眼前江上無帆,徒剩白蘋洲。怎能不柔腸寸斷。

我覺得最美的「過盡千帆皆不是」,"皆不是"是整闕詞的高潮,
感覺自(千帆的)喧嘩突跌死寂,從殷盼忽落失望。



--------------------------------------------------------
2020.01.22更新
--------------------------------------------------------

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韻文_(三國)甄宓<塘上行 >: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

<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
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
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賢故,棄捐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
莫以麻枲賤,棄捐菅與蒯?出亦復何苦,入亦復何愁。
邊地多悲風,樹木何翛翛!從君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讀古詩詞網的白話翻譯太爛,遠不如百度百科(註1)的好,如下:
蒲草長滿了水池,它們的葉子繁榮而茂盛。
如若依靠你的寬厚正直,還不如我自知自己的德行。
人們用言語來中傷我,使我和你生生地分開了。
一想起你已經離開我了,我便常常獨自憂愁難過。
想見你一面的念頭憂鬱成結,傷了我的心脾。
一想到你我便悲傷痛苦,夜夜難以入睡。
請你不要有了身份和地位後,就拋棄從前所愛。
不要因為魚肉多了,就拋棄大蔥和薤菜(比魚便宜太多了的蔬菜)。
不要因為麻枲多了,就丟棄菅草和蒯草。
自從你離開了我,出去使我痛苦,回來也使我痛苦。
邊疆的風聲很是淒厲,樹木在悲風中哀鳴!
跟隨你,使我學會了享受孤獨的快樂,也學會了保重自己。


作者甄宓是魏文帝曹丕的妻子(皇后,註2),詩中傾訴的對象,估計是她丈夫曹丕。
應該不可能是她的前夫,被滅族袁紹的兒子袁熙。
一來,詩中情節不像;二來,政治不正確,詩作不易留下。
寫的時間點,目前我沒讀到文獻有寫。我臆測,應在郭貴嬪,李貴人和陰貴人得寵幸之後。

《三國志》卷五:
黃初元年十月,帝踐阼。踐阼之後,山陽公奉二女以嬪於魏,
 郭后、李、陰貴人並愛幸,後愈失意,有怨言。
 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賜死,葬於鄴。
白話(註2):
曹丕登上皇位,山陽公劉協進獻二女子作曹丕妃嬪,
後宮中郭貴嬪,李貴人和陰貴人都得到寵幸,甄氏愈發失意,
流露出一些怨恨的話語,曹丕大怒,黃初二年(221)年六月,遣使賜死甄氏,葬於鄴城。



究竟是什樣的「怨言」使得曹丕憤怒到殺人,已不可考。而在詩中,嗅到的"嫌棄"。
詩中最有名的是「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
然而,到最後,甄宓似乎心境變了,說:「從君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也就是:
跟隨你,使我學會了享受孤獨的快樂,也學會保重自己,可以活得更長壽了。
這樣是不是有點酸阿,哈哈。



-------------------------------------
2020.01.18 更新
-------------------------------------


2009年2月14日 星期六

韻文_(唐)竇梁賓<雨中賞牡丹>:待得天晴花已老,不如攜手雨中看

唐.竇梁賓<雨中賞牡丹>
東風未放曉泥乾,紅藥花開不耐寒。
待得天晴花已老,不如攜手雨中看。


*****
作者留下的個資僅十幾字:「夷門人,盧東表侍兒也。詩二首。」(註1)。
夷門,在今天的河南開封。
盧東表侍兒,意思是進士盧東表之妾,意謂:作者為女性,而她現存作品詩兩首。

我喜歡他後兩句的浪漫意境-待得天晴花已老,不如攜手雨中看。
而古詩文網並沒有白話翻譯,就自個大致翻譯。
春日暖風未吹乾清曉的泥土,芍藥雖綻放,卻禁不住天寒。
賞花趁早,等到放晴時,牡丹都凋謝了,不如此時就牽手冒雨前去。


詩題是牡丹,詩文卻是"紅藥",紅藥花,乃「芍藥(註2)」的別名(註3)。
芍藥、牡丹為不同物種,聽說是古人芍藥、牡丹視為同一種花。
而詩中「天晴」或許是暗示,
是「情」的諧音嗎?
如『望春風」歌詞的「等待何時君來採,青春花當開」,
與其等到對方告別,不如冒險勇於牽對方的手,無負年華。
是「萬事俱備」嗎?
像男子對心愛女子說:等我事業有成...,女子羞答:只要能在一起,即使一路風雨。



---------------------------------------------------------
更新日期:2019/05/08
---------------------------------------------------------
註1:百度百科:竇梁賓


註2: 醫學百科:芍藥
 花大且美,有芳香,花生枝頂或生於葉腋;而牡丹花只生於枝頂,
 這是牡丹與芍藥的區別之一。芍藥花瓣白、粉、紅、紫或黃色,花期4~5月。  


註3:漢語辭典:紅藥


參考資料:牡丹、芍藥,還傻傻分不清楚嗎?
1. 牡丹花開花時間比芍藥花要早半個月到一個月之間,
 它們開花之後的形狀幾乎看不出來區別,但是可以根據開花時間來區別它們。
2. 牡丹花的前端也是三片小葉子,但是每個小葉子前端又分裂開來,就像是鴨掌一樣,
 牡丹花的葉子是綠色的,而且沒有光澤。芍藥的三片葉子一直是裂到基部。
3. 牡丹花的莖是木質,比較粗壯,而且在落葉之後,
 在地上的部分還不會酷似,是木本植物的一種。(芍藥的莖為草質)

2009年2月13日 星期五

韻文_(唐)張旭<桃花溪>:(桃花源)洞在清溪何處邊

張旭<桃花溪>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
先說整個詩的構局:遠、近、實、虛。
隱隱飛橋隔野煙,在講遠的景象。(隔,表現出遠望)
石磯西畔問漁船,是近的事物。(問,則距離不致太遠)
桃花盡日隨流水,乃眼前的真實。
洞在清溪何處邊?則是向陶淵明<桃花源記>無限想像的嚮往。

其白話翻譯:
一座高橋在雲煙隱隱浮現,石嶼的西畔問漁夫:知道桃花源在哪?
我只見到眼前的桃花不停飄落隨著流水去,而不留,
通往桃花源的入口,是在溪的哪一方?

*****
作者張旭,是大家熟知的書法「草聖」。
《舊唐書》對他的描述僅僅幾十字:
時有吳郡張旭,亦與知章相善。旭善草書,而好酒,
 每醉後號呼狂走,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時人號為張顛。」
他特徵就是,善寫草書,愛喝酒,一喝酒字就寫得出神入化,
那時代的人稱他張顛,張瘋子。那就跟後來宋朝的米芾有得比了。

《新唐書》則稍微精彩,雖然字數仍不多(註1)。
說他是酒八仙人、吳中四士、還跟李白歌詩、裴旻劍舞何稱「三絕」。



------------
註1:草聖張旭:酒與書的一生

參考資料:
1. 民初思韻網:桃花溪
2. 古詩文網:張旭<桃花溪>

2009年2月12日 星期四

韻文_(唐)崔顥<長干曲>:哥哥你住哪?

崔顥<長干曲>
(1)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2)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 同是長干人,生小不相識。


*****
標題我應該要寫「君家何處住?」才對,
可是我覺得寫「哥哥,你住哪」,或者「歐巴(韓語的哥哥),你住哪?」
整個女子的俏皮,躍於紙上。

而且,第一首整個情境,讓人覺得,這不是男生才會幹的事嗎?
想像一個情境,一個陌生男子在路上跟一女子攀談,
男:「小姐,你住哪阿?,我住在橫塘。
   喔不好意思打擾你,我是剛好路過這,看你很面熟,是不是...」
這是玩到爛、老掉牙的哏了。但換作女生,就特別新鮮。
更坦白點說:小姐,我看妳長得很像我未來的老婆~。哈哈。

再來,另想一種情況,
一個小姐駛著船,看見一名停船在岸邊或佇立在岸邊的男子,於是移船靠岸扳話
女:「哥哥,你住哪?我家住橫塘。
   沒什麼事啦(我不是在搭訕),我是恰巧經過見到你,好像認識...」
換成女生說,就覺得直率、活潑,不畏禮節不害臊,
還可能是個女漢子,因為她自己划船,哈哈。

然後讀第二首,男生倒也落落大方,回女子說:
「我家在九江邊,來來往往都在九江附近。你我雖然同是長干人,從小卻沒見過面。」


這是真正萍水相逢的一幕,最令人關心的男生這樣回答,把結局帶向哪?
來個不負責的推度吧 :
我覺得男的是冷冷地回應他:沒見過你。
如果想認識,會說"或許見過吧"或"相逢何必曾相識",留下無限想像空間,
而斷然不會說:素未謀面吧。
這是個傷心的答案,不能接受,就當作我沒說吧。哈哈。



----------------
參考資料:

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韻文_(唐)秦韜玉<貧女>: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韜玉〈貧女〉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託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
關於秦韜玉的生平,舊唐書、新唐書(註1)等同沒記載,
得參考《唐才子書》(註2),以下是我翻譯的大致摘要:
 秦韜玉,字中明(也有人寫 仲明),京兆府人。父親為左軍中的將領。
 秦韜玉自小有文采,擅長寫詩歌,詩歌恬靜平和、聲韻響亮。
 他仰慕柏耆的為人(一個將軍),
 然而,個性卻是鋌而走險、想鑽營高位,就對宦官田令孜諂媚、阿諛奉承。
 不到一年,就官拜丞郎、判鹽鐵、保大軍節度判官。
 唐僖宗到蜀避難時,秦韜玉因為隨駕,
 中和二年,皇帝特敕賜他"進士及第",編入二十四個人的春榜裡,
 田令孜提拔他當工部侍郎。韜玉的歌詩,每當作品完成,人們必然傳誦。
 
從這看來,秦韜玉是對名利汲汲營營之徒。
百度百科寫他為當官前,「累舉不第」(註3)。
我個人猜測,
<貧女>應該是他還沒有出仕前寫的,
就在那段經常名落孫山的年歲裡,但可能是之後的回顧。
詩裡明著說貧女,暗著說自己遭遇,
或許是落魄,才令從"懷才不遇"轉成"逢迎拍馬"的性格。


<貧女>這首詩,很多地方都能找到白話,例如百度(註4):
貧家的女兒不識綺羅的芳香,想托個良媒說親更感到悲傷。
誰能愛我高尚的品格和情調?卻都喜歡時下正流行的儉妝。
敢誇十指靈巧針線做得精美,決不天天描眉與人爭短比長。
深恨年年手裡拿著金線刺繡,都是替富人家小姐做嫁衣裳。

有一處,要特別解釋。
「儉梳妝」的「儉」通「險」,險梳妝,意指怪異的裝扮。
說到"險",形容人的現在用語,有個有一些些相似:那女人很危險,不要接近。
意謂著那女人有致命吸引力,讓人不能自拔。

而我這個非中文系,整篇會這樣翻譯:
貧家的女孩不識有錢人的綾羅綢緞,想請人作媒,卻想到身分卑賤而哀傷。
誰喜歡我們這種有才華(婦功)而安貧的人呢?
大家比較喜歡打扮時髦、奇裝異服(搞暴露)的女人吧。
我敢自誇我針黹做得精巧(婦功),不願意跟人在外表上爭奇鬥艷。
苦恨年年辛勤織繡,作出的嫁衣,總是穿在別人身上。


我最喜歡「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的最後這一聲感慨,
換作現在的白話,不就是「工具人」嗎,哈哈。


------------
註1:
《新唐書》卷60:秦韜玉《投知小錄》三卷字明,田令孜神策判官、工部侍郎。



2009年2月10日 星期二

韻文_(南宋)辛棄疾<青玉案>: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們可以把這詞分兩部分,
前半段寫景,從「東風夜放」到「一夜魚龍舞」。
在形容元宵夜的好不熱鬧,
有「放花千樹」的火樹銀花,星火紛落如雨。
有寶馬雕車、鼓曲蕭樂、皎潔明月、
和整夜舞動魚龍彩燈,相互交輝。
 
後半段則寫人,由「蛾兒雪柳黃金縷」說起,
這麼歡騰的元宵夜,感覺是為她施設一樣,
在熙來攘往的儷人裡,百次千次尋覓她,
沒她,場景再美好,都失去意義呀。
正當失落找不著時,卻峰迴路轉,
在一個不起眼的暗燈處瞧見她,她默默守候在那。
 
這詞相信是所有華人耳聞能誦的名作,尤其是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據說「百度」的命名,就是從此而來。
Google翻譯成谷歌(谷哥),百度便被戲稱成「度娘」。
 
 
 
-------------------------------------------------------
參考資料:

2009年2月9日 星期一

韻文_(五代)馮延巳<蝶戀花>:撩亂春愁如柳絮,悠悠夢裡無尋處

馮延巳<蝶戀花>
幾日行雲何處去?忘卻歸來,不道春將暮。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繫在誰家樹 ?
 
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
撩亂春愁如柳絮,悠悠夢里無尋處
 
 
這寫的是閨怨,語譯是(註1):
這幾天,你像飄浮不定的雲,不知去了哪?
忘了歸來,也不顧春天就要過去。
在花團錦簇的寒食節氣,你車馬繫在誰家。

我含著眼淚獨自倚靠在樓臺上自顧自語,
問那雙雙歸來的燕子,來的路上有遇到你嗎? 
我心中繚亂的愁思,如同迷蒙紛飛的柳絮,
又如置身迷蒙的夢中,該上哪處尋到你。
 
 
此詞作者-馮延巳,我查詢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註2),
正史中,不管《舊五代史》、《新五代史》,
他僅像是個配角,跑跑龍套,沒有他生平、思想仔細地描述。
從百度、維基看來(註3, 註4),
似乎在《南唐書》(陸游撰的版本),方有他之立傳。
不過,我認為讀讀百度他的人物經歷,便足矣。
 
他最有名的一段軼事-「吹皺一池春水」,
便是載在《南唐書》:
元宗嘗戲延巳曰:『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延巳對曰:『未如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元宗悅。

 
而原詞是(註5):
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閒引鴛鴦香徑裡,手捋紅杏蕊。  
斗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關於他詞的藝術地位,
他和南唐後主(李煜)的詞風,深深影響以後宋朝的詞,
有人說,馮延巳與花間派不同,也有人說他是承花間派而創新。
 
 
 
-------------------------------------------------------
註1.
 (1)古詩詞網: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2)百度: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註2.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註3. 維基百科:馮延巳
註4. 百度百科:馮延巳
註5. 吹皺一池春水
 (1)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
 (2)百度:吹皱一池春水

中史-(五代)南唐三主:一家人不說兩家子話

由於查馮延巳的資料,
他的大部分出現處在《新五代史》卷62的南唐世家裡,
我不但讀完《新五代史》李昪、李景、李煜之史,
也順道江《舊五代史》李昪、李景(沒有李煜部分)也看看。
 
對我而言,是一堆政治事件的時間排序。
我說的政治也包含軍事戰役,因為他是政治的衍生。
裡面的詞彙盡是冊立、授官、派遣、殺伐、擄掠、叛亂、弒殺、黨爭...
再將這些動詞套在不同人名上面的流水帳。
 
 
要說印象比較深刻的段落是《新五代史》,
其一(註1):
周世宗對李景(南唐中主)說:
「我跟你的宗主關係(名份),確定不可能改變了,
 但是我擔心,我的繼承人能不能容得下你,
 為防止有變,你可以趁我還在的時候,
 我允許你修築城牆,保護領土要害,
 為你將來的子孫做打算。」
 
 
其二(註2):
(李煜不敢去汴京,怕生事故,所以派大臣徐鉉說項)
徐鉉說:
「我國主李煜小國事奉大國(宋朝),就好像兒子侍奉父親,
 又沒有什麼過失,為什麼要討伐我們?」接著說了數百句。
 
宋太祖回答說:
「既然是兒子與父親的關係,為什麼要分成兩家呢?」
(李煜快點來汴京吧)
 
 
其三:韓熙載的不檢作為。
這我就不細說了。主要是在講韓熙載不想當官,
在家養四十幾妓女,日日笙歌,奢侈淫靡,顯示品德劣下不堪重用。
李後主(李煜)不信,派顧閎中打探,
顧閎中畫了一幅中國繪畫史上重要的名畫之一:
韓熙載夜宴圖。表現了當時夜宴縱情嬉樂之狀。


或許有人會問:
宋太祖跟徐鉉,不是還有一段「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的典故嗎?
沒錯,確實有,但它不是在《新、舊五代史》,
它是出於《續資治通鑑長編》太祖開寶八年(註3)。



---------------------------------
註1: 維基文庫:新五代史.卷62
世宗使人謂景曰:「吾與江南,大義已定,然慮後世不能容汝,
可及吾世修城隍、治要害為子孫計。」

註2. 出處同註1
鉉曰:「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過失,奈何見伐?」
其說累數百言。太祖曰:「爾謂父子者為兩家可乎?」

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韻文_(周)詩經<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我已經忘了是讀哪本書了,他說,
「很令人意外地,統一六國尚武為風的秦國,
 竟然可以寫出,如此浪漫的詩句。」
這確實是文學的朦朧浪漫美的上乘作品

我不曉得別人是不是跟我一樣,
我之所以會知道這首詩,是因為瓊瑤的電視劇「在水一方」。
我高中時,學到的"詩經常識",是為了考試用,
什麼韻文之祖,最早的詩歌總集之類的。
到大學,才真的接觸到詩經,讀到原文(似乎好晚好晚了)。

我所讀的多數資料,都是在講對於所愛之人,遙望而不可及之感。
例如:南山中學:<蒹葭>(註1)言道:
「道阻且長」寫的是路的遙遠難至
 變為「道阻且躋」是說路越來越險峻,甚至需要攀緣而上;
 再變為「道阻且右」,則言路越來越曲折難行。
 三章所表現的處境有難度上的遞升。
 
百度百科的<蒹葭>(註2),也是如此說明:
這是一首懷念情人的戀歌。作者的思念對象可望而不可及,
 中間阻隔千重,詩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無限惆悵的心情,
 有追求暗戀的人或惋惜無法招引賢士的含義。

然而,也有人意見相左的。
如:中國華文教育網:所謂依人,在水一方(註3):
清人馬瑞辰說:『在水一方,詩言伊人在其地,有可求也。
 下四句言逆求之則遠而難至,順而求之則近而易見,
 非以在水一方為喻遠也。』(《毛詩傳箋通釋》)
 由此可見,詩人沒有直接去找『伊人』,
 可能有一段得而複失而又不能忘懷的愛情的難言隱衷。
換言之,可望也可及的,但是有難言之隱。
但其實,對我而言,這還是在說「可望而不可及」,哈哈。
 
我喜歡這首詩的層遞感,就如同張小嫻的<最遙遠的距離>(註4)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遙遠的離,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而是明明知道相愛,卻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愛卻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明無法抵擋這股想念,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上。

 
 
至於這首詩經的翻譯(註5),網路上已經有很多,就不寫了。
  
 
 
-------------------


2009年2月7日 星期六

韻文_(明)佚名<山歌>: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心知

佚名<山歌>
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心知。
心知接了顛倒看,橫也絲來豎也絲,
這般心事有誰知?


這首詩吧,出自馮夢龍的《山歌》(註1),此書收集民間俗曲,而作者不可考。
耳熟能詳的句子是「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心知」,
然而,最妙的句子是「橫也絲來豎也絲」,
用「絲」與「思」的諧音關係,隱喻著思念對方,
李商隱也用過:「春蠶到死絲方盡」。

整首詩是一女子的自白,白話是:
我不會寫情詞,也不會寫情詩,只好寄白色手帕給他。
手帕,正看反看沒有字,橫看豎看都是絲。
他能知我無言的表白嗎?

有人說:素帕,很可能是訂情之物。我持保留態度。
就像我大學老師跟我說詩經的<靜女>提到的「彤管」,
是女子愛的信物,將它送給男子,便是告白想許配他。
目前,我一樣沒找到文獻支持(或許日後可以找到),就先存疑吧。



----------------------
註1. 【古文觀止】山歌 馮夢龍——版本2

2009年2月6日 星期五

韻文_(元) 徐再思<折桂令>: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徐再思<折桂令>
平生不會相思,
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雲,心如飛絮,
氣若遊絲,空一縷餘香在此,
盼千金遊子何之?
證候來時,正是何時?
燈半昏時,月半明時。


尚文部落格已有很好白話翻譯,就不再翻譯了。
這(元)曲(註1)中的名句是:
「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連用了三個相思,
而後面又連用了四個「時」(註2),讓人有糾纏的感覺。


讓我聯想到《世說新語.惑溺》的一段:
王安豐婦,常卿安豐。安豐曰:「婦人卿 婿,于禮為不敬,後勿復爾。」
婦 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 ;我不卿卿,誰當卿卿?」遂恆聽之。
 
同時也讓我想到李清照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到底要會相思好,還是不要相思好(害苦)的心情上下起伏。


----------------------
《折桂令》曲牌名。又稱《蟾宮曲》 、《天香引》、《秋風第一枝》、 《步蟾宮》等。
十一句,句式為六四四四四四六六四四四,押七平聲韻。兼作小令、套曲。


2009年2月5日 星期四

韻文_(清) 黃景仁<綺懷詩>: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綺懷詩>
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牆入望遙。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纏綿思盡抽殘繭,宛轉心傷剝後蕉。
三五年時三五月,可憐杯酒不曾消。


要不是這首詩,我不會認識這位有名的清朝詩人:黃景仁(註1)。
也不會知道,原來「百無一用是書生」(註2)是出自他的手筆。

想認識這首詩,可以先從人間福報(註3)上寫的讀起,
詩人黃景仁(一七四九-一七八三)為清朝乾嘉時期名滿京華的文人,字仲則,
 生於盛世卻坎坷一生,英年早逝。他短促的一生,大都在貧病交迫中度過。
 因此,其詩歌內容大多抒發其窮愁不遇之情懷。
 身後所留下的兩千多首詩,
 率皆沉鬱、飄逸,且直抒胸懷,詩風與李白、李商隱近似」;
他一系列美妙的情詩,更與李商隱的〈無題〉詩的風格接近。
 可見其真實人生的情史相當可觀可感。
 這首〈綺懷〉詩所追憶的即是詩人年少時期與表妹之間的一段浪漫愛情。

再衍生至百度百科之條目:為誰風露立中宵(註4),及大略參考古詩詞網(註5)。

這三者的共同點是,
指明這首詩與他和她表妹,終不能成眷屬之戀情相關。
(宋朝陸游與其表妹的愛情,似此)
而這首最被為人傳唱的是:「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今晚相似於往昔的星辰(昨夜),
過去的我,與你一同"幾回花下坐吹簫",
現今的我,卻只能隔著銀河(牛郎織女)、隔著紅牆向你遙望。

我想清醒,任冷露打濕衣裳,
冷露讓人清醒,越清醒卻越想起昔日的點滴而越悲傷;
我想逃避,縱酒漿澆熄憂愁,
酒漿讓人麻痺,越麻痺則越不能控制自己哀傷,
如李白詩,「舉杯消愁愁更愁」呀。



--------------------------------------------------
2020.01.18 更新
--------------------------------------------------
註1:百度百科:黃景仁


註2:維基百科:黃景仁
《綺懷》十六首是代表作。
黃景仁的《雜感》有一名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註3:人間福報:【詩人心事】 為誰風露立中宵


註4:百度百科:為誰風露立中宵


註5:古詩文網: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

2009年2月4日 星期三

韻文_(北宋) 晏幾道<臨江仙>: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臨江仙>
夢後樓台高鎖,酒醒簾幕低垂。去年春恨卻來時,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記得小蘋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這闕<臨江仙>出自晏幾道的《小山詞》(註1),
百度百科引文獻說:此詞集,創作風格遠承自李煜的南唐詞,
且包含了當時韋莊、温庭筠的花間派,而文學地位超越晏殊、歐陽修。
(晏殊、晏幾道為父子,晏殊 “工於造語”,晏幾道“善於言情”)


關於注釋,可參考百度百科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註2),
(古詩詞網的內容與百度百科,大同小異(註3))
而其賞析則承襲傳統作風,博引其他詞曲相互比較,或名家註解以解讀。
精彩是這段:
他和小蘋有過一段甜蜜幸福的愛情。時間是這首詞的主要線索。
其餘四句好像是四個相對獨立的鏡頭
(即1、夢後,2、酒醒,3、人獨立,4、燕雙飛),
每個鏡頭都渲染著詞人內心的痛苦,句句景中有情。
用電影鏡頭解析,讀完"賞析",我想我只會記得這個吧。


整闕最美的句子就是「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落花的美對微雨的鬱鬱,燕雙飛的幸福對人獨立的孤寂。
不過,唐圭璋《唐宋詞鑑賞辭典》(註4)有說:
這不是晏幾道的原創,起自翁宏<宫詞>(註4):
又是春殘也,如何出翠幃。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寓目魂將斷,經年夢亦非。
那堪向愁夕,蕭颯暮蟬輝。
有人指責這是抄襲,實情是"宋詞沿用前人文句,已成慣例"。

此書還提到,"兩重心字羅衣",是當時流行服飾,
講女性的領口像小篆的心字一樣。(註5)




-----------------
註1:百度百科:小山詞
註2:百度百科: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註3:古詩文網: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註4:唐圭璋《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卷) Page 533
註5:百度百科:春残
註6:圖片出處

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韻文_(北宋) 司馬光<西江月>:相見爭如不見,有情還似無情

<西江月>
寶髻鬆鬆挽就,鉛華淡淡妝成。
青煙翠霧罩輕盈,飛絮游絲無定。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笙歌散後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靜。



《唐宋詞鑑賞辭典》指出,這闕詞,
不少衛道者認為不是司馬光所做,這是由於沒考慮到當時背景。
司馬光所處的北宋,俸祿優厚,生活富裕,
不少官宦人家家內養家妓,國家設有官妓,這種環境自成艷詞滋蔓的搖籃。
(書中寫溫床,好負面,改成搖籃比較好)
文人、政治家不把寫艷詞當作文學創作,而是做"小道"。
遊戲罷了,無傷大雅不違聖教。


這詞在形容妓女的心態,上半是艷姿,下半是戀情。
我認為最美的是
「飛絮游絲無定」,表:輕歌漫舞,長髮飄逸。
和「相見爭如不見,友情何似無情」,
講:見後惹相思,還不如不見。還是無情的好,無情不會痛苦。

最後呢?當她酒醒,想起之前的回拒,
此時的死寂,似乎襯托出內心的惆悵。



--------------------------------
參考資料:
1. 唐圭璋《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卷)
2. 百度百科條目: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引《唐宋詞鑑賞辭典》

2009年2月2日 星期一

韻文_(北宋) 晏幾道<鷓鴣天>: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

晏幾道<鷓鴣天>
醉拍春衫惜舊香。天將離恨惱疏狂。 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樓中到夕陽。
雲渺渺,水茫茫。征人歸路許多長。 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ㄐ|ㄢ)費淚行!


白話翻譯請見百度百科: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的引用譯文,
其文學素質佳:
醉中拍拍春衫,依然愛著,衣上昔日的芳香。
上天故意和我作對,用離恨惹惱我的疏狂。
一年年秋草滿原野,一日日窗口灑夕陽。
雲渺渺,水茫茫,征人的歸路,不知有多長!
相思本來就沒有憑據,請不要在信中洒淚,訴說衷腸。


這首的名句是: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

這二句很美,在描述離別思念之傷感。
睹物思人,憶起聚時疏狂,別時惆悵,
情境自時間的漫長(一年年...一日日)帶至空間的寂寥(雲..水...歸路長),
再從外境進入內心的末兩句:
相思不知為何地湧起,提筆寫信卻道不盡箇中滋味,
免了吧,就別讓我再對著信紙落淚了吧。



-----------------
參考資料:民初思韻網: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

2009年2月1日 星期日

韻文_(漢)<上邪>:山無陵、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參考翻譯:奇摩知識:<上邪>

大學時代,我看這首詩被引用好幾回。
其中,名句當屬:「山無陵、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用白話文說:「天荒地老,我才會離開你」。

有趣的是,即使句子改為:
「天荒地老,我也不會離開你(海可枯、石可爛,此情永不移)。」
一是同樣效果。無論正講反講,意思都很深情、浪漫。


台語歌『家後』的後段歌詞,也是異曲同工,
大意是:
我願先你而死,因為我不願見你離世而心碎;
我願後你而逝,因為我怕遺你獨世而徒傷。

2009年1月3日 星期六

工業_【國家地理百年:030火車之戀】

影片來源:【國家地理百年:030火車之戀】 1984拍攝


摘要:
◎蒸汽火車的出現:
西元一世紀,古希臘數學家亞歷山大港的希羅,發明汽轉球,
是歷史上第一個蒸氣機,但汽轉球純粹是玩具,無實質應用。(註1)
1712年,托馬斯·紐科門研究出第一部成功的蒸汽機,用作抽取煤礦坑中的水。
一百年後,1831年,
美國境內第一台蒸氣火車-英國製的約翰牛(John Bull ),首次行駛(註2)。


◎火車的興衰史
蒸汽火車與鐵道的黃金時期,始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
1940年代的蒸汽火車頭-大男孩(big boy,註3),
有4個活塞,16個傳動輪,是世界最大的蒸氣車頭,可拉動5哩長的火車。
1950年代,柴油火車取代蒸汽火車。
1950年代末期,汽車與飛機取代火車作為長途旅行工具的地位。
卡車也搶走火車貨物運輸的業務。
火車業者在1970年到跌到谷底,美國國會為了搶救六家鐵路公司,
專門成立"聯合鐵路公司(Consolidated Rail Corporation)


◎厄瓜多(Ecuador,西班牙文:赤道)的Riobamba,
著名火車景點Nariz del Diablo(英文:the Devils Nose),有之字形鐵路上山。
註4


◎杜蘭戈(Durango)到西佛頓鐵道是世界最壯觀的鐵路路線之一,
西佛頓距離杜蘭戈雖然45哩,要爬升3000公尺的高度。
當初建照的目的-運礦砂,隨著被卡車取代,1960年,幾乎面臨快關閉的命運。
然而,現在仍舊在運行,其原因是:觀光。
註5:美國杜蘭哥窄軌登山鐵路

◎剷雪火車


◎1869年,(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
 在猶他州的普瑞蒙特瑞尖峰與(美國)聯合太平洋的路軌接通,
 美國第一條橫貫大陸鐵路(First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建成。
註6:1869年5月10日的通車儀式

◎1883年 第一列東方快車行駛,係豪華列車,從巴黎到伊斯坦堡。
這條路線直至1977年完全停駛。這也是十分著名的火車之旅。



--------------------------



註3:維基百科:聯合太平洋鐵路大男孩型蒸汽機車


註4:照片來源


註5:1. 照片來源:維基;2. 美國國家旅遊局


註6:維基:美國第一條橫貫大陸鐵路 圖片來源


------------------
補充:1887年,旋轉雪梨剷雪火車

韻文_(北宋)蘇軾<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

參考資料: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
這詞的主旨,
從出獵作開頭,轉而抒發自己志在殺敵衛國的政治熱情和英雄氣概。

我覺得文中幾個點值得聊聊,幫助領略其意思及意境。
◎老夫聊發少年狂
 講老夫,是要跟少年作對比,並非蘇軾當時很老。
 聊發少年狂,則好像:「想當年,我如何如何...」的口吻。

◎左牽黃,右擎蒼
 我覺得是礙於字數,所以才用黃,代替黃狗、獵犬之意;蒼,代替蒼鷹。

◎千騎平岡
 卷,用得很有氣勢,"席捲"的意思。將千軍萬馬的意象表示出來。

◎親射虎,看孫郎
 這是「少年孫權射虎」的典故,蘇軾取來比喻自己的神勇。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這是《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的典故,蘇軾將自己比喻成漢朝的魏尚。
 維基百科是這樣描述這事件的:
 「魏尚親率軍狙擊,所殺甚眾。
  因報功文書所載的殺敵數字與實際不符(差六人),被削職查辦。
  後經馮唐代為辯白,認為對魏尚的處理不當,當面向皇上直諫,
  漢文帝派馮唐持符節去雲中赦免魏尚的罪過,恢復了他雲中太守的官職。
  蘇軾....以魏尚自許,希望得到朝廷的信任。

◎西北望,射天狼。
 白話文的意思是很簡單,向西北方射天狼星。
 但為什麼這麼說呢?
 為什麼偏偏要射的是天狼星,難道不能是其他星,
 而且天狼星在南天,不在西北天際。

 巧思就在這。
 第一,
 文中的弓,不是真實的弓箭,也是天上的星星構成的"圖案"。(註2)
 《史記·天官書》:
 「弧九星,在狼東南,天之弓也。以伐叛懷遠,又主備盜賊之奸邪者。
  弓在天狼星的東南方,反之,天狼星就在弓的西北方。
 蘇軾,將方位轉動,實際上就是要取"西北"的意思。
 第二,天狼星是「主侵略之兆」的惡星。

 因此,蘇軾,取「西北」、取「天狼星」,就是要暗指西夏。
 言下之意,就是想滅了侵略中原的西夏。



---------
註1:維基百科:魏尚

註2:果殼網:天狼星以及那些侮辱蘇軾的人們

2009年1月2日 星期五

生物_【國家地理百年:033非洲野生動物】

影片來源:http://v.pps.tv/play_35RBCY.html
(遺失再找其他資源)

摘要:
介紹納米比亞共和國的埃托沙國家公園(註1)。

它有一個4760平方公里的盆地,
乾季乾涸,雨季(約下雨三個月)過後形成湖(水不深)。
主要是在解說這盆地周圍平原上的窪地、池塘,形成豐富的生態系。

對我而言,影片的重要畫面(單元)有:
1. 雨季剛結束
(1)雨季剛結束,牛蛙的繁殖(含 防止毒蜥蜴侵害蝌蚪)
(2)斑鳩喝水,被烏龜群逮住,吃掉
(3)牛羚生產,一天之內度完嬰兒期,隔天與其他同類分食
(4)雨季後,松鼠有跳蚤之苦,松鼠用尾巴遮陽,才能在烈日下覓食
(5)大耳狐,主食昆蟲,耳朵能聽微弱蟲聲
(6)鵜鶘吃鯰魚
(7)鷿鷈
(8)草蛇獵食,只看得見會移動的物體,牛蛙不動則安全

2.乾季開始
(1)交配中的公牛羚,被其他公牛羚攻擊
(2)羚羊縱跳
(3)珠雞挖種子吃,搞得塵沙飛揚
(4)雨季前兩三個月,有小雨



--------
註1:維基百科:埃托沙國家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