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時間_帕金森定律之關於時間

好像是高二或高三,作家劉墉來我校演講,
他提到他讀哈佛大學的兒子,
有一晚回家,沒有homework,特別開心,跟他說,今天終於可以早點睡。
他就看著他兒子,先去煮水,水滾後沖泡飲料,喝完,開始聽音樂,
過了數十分鐘後,開始東摸西摸、整理衣服,諸如此類的雜事。
看時間十一點多了,便趕緊去洗澡,躺到床上睡覺,早已超過十二點。

他說:
「本來可以早早就寢,就這樣沒有效率地支配時間,最終仍是十二點多睡。
 如果他能考慮同步,例如,煮水或聽音樂,可以整理諸多雜事,
 又或者在那些雜事中,看那些可以同時並行的。時間可以節省許多....」


「同步做不同類型事」,著實是一個實用的策略。
然而,我現在回想這件事,我認為另一個得懂的重要概念-帕金森定律(註1)。
MBAlib網站所寫的很清楚,直接引用:
「帕金森經過多年調查研究,發現一個人做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差別如此之大:
 他可以在10分鐘內看完一份報紙,也可以看半天;
 一個忙人20分鐘可以寄出一疊明信片,
 但一個無所事事的老太太為了給遠方的外甥女寄張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
 找明信片一個鐘頭,尋眼鏡一個鐘頭,查地址半個鐘頭,
 寫問候的話一個鐘頭零一刻鐘… …
 特別是在工作中,工作會自動地膨脹,佔滿一個人所有可用的時間,
 如果時間充裕,他就會放慢工作節奏或是增添其他項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時間。

我不曉得別人如何,但我很清楚,我是這樣沒錯。
假如沒有限制時間,我一定把"充裕"的時間用完。
有時是空耗,有時是過於「鑽牛角尖」。其解決之方是「設定"合理"時限」。
不過,人是有可能高估自己的,這個合理,得仰仗過去經驗了。


我看過好多書說:做事要有時限。
但它們給我的感覺,是針對講"拖延不做"而講。這跟帕金森所提,我認為不太像。
帕金森指的是「時間充裕,正在行動」,
而拖延,是遲滯不進、閃躲問題,因此才用時限產生壓力,令人趕緊前行。

我曾經問身邊幾個朋友:經驗過或知道
「寄一封明信片,可以花一小時,也可以花一天」的帕金森定律嗎?
它們的回應是"帕金森定律"這名稱,使他們想起"帕金森症",其餘的,絲毫不知。
因此,人們蠻有可能將注意力放在防止"拖延"的危害,卻忽略簡單事務佔據時數的可惜吧。


附帶而提,帕金森定理,也解釋"為什麼某些機構人員膨脹,但產出的增加極少"的原因:
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
 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
 第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
 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力;
 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幹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
 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
 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
 兩個助手既無能,也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無能的助手。
 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
跟明信片的例子一樣:簡單之事,朝更耗時間、更笨的方向規劃。



-----------------
註1:MBA:帕金森定律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

藝術_箭頭廣告

現在生活,可以瞧見形形色色的廣告,
網路的影頻音頻、路上走的公車、計程車,大街小巷的看版、發送的傳單。
假如科技退個五十年、一百年,廣告的型態是怎樣呢?

馬未都在他自頻道(註1)講過他小時候的見聞,
遠遠聽小販的鑼鼓吆喝,便能曉得在兜售什麼,作何生意。
此即是20世紀中國社會的廣告呈現。
假如時間推前一些,清朝、明朝、宋朝呢?
理應像<清明上河圖>、《東京夢華錄》所見店名,作成的招牌或旌旗,
如,孫羊正家(出現在<清明上河圖>)、
遇仙正店、高陽正店(這兩個出現在《東京夢華錄》)等等(註2),而若追溯更古遠呢?



我在房龍《人類的故事》裡讀到,
依目前考古成果,人類最早的廣告,是一個箭頭圖案。
那是一個妓院廣告,箭頭用為指示方向。然而,箭頭?箭頭不就長這樣「→」,
這麼少的信息量,如何讓途經的成年人(必須強調是成年人)一目了然?

我所找到對「箭頭」的起源,和《人類的故事》描述一樣的資料,
有一篇(註3)是這麼寫:
 用箭頭表示方向,源於古希臘的腳印和中世紀的手指指向。
 古希臘城市以弗所(Ephesus)中可見腳印指向,
 人們將腳印和女人的臉刻在地面上指明妓院的方向。
 中世紀標識及早期印刷文本中使用「☞」表示指示標或讀者標記重要內容的標誌。
 一些人認為這些始於12世紀,14和15世紀時在義大利非常流行。
即便它千真萬確,依舊難以解答我的疑惑(這麼少的信息量,如何讓途經...),
不過至少曉得這「箭頭」在Ephesus。


下圖是我所找到最清晰的照片(註4)。怎麼看,都搞不懂從此圖怎麼演變成箭頭。哈哈。
照片持有者對它的說明如下:
 最早的一個指示方向的信息發現在古希臘,
 公元1世紀左右,是以腳趾的方向來指示一個本地的妓院。
 運用一個腳,和一個女人頭像圖像來表明。腳的圖形被默認為指路的標誌。
文中所言的古希臘,是大希臘文明圈的概念,依今日國界,它則在土耳其境內(註4)。



雖然大家了解廣告用意,但由於它是一張圖形,對圖形的解讀,仍存在歧見。
ephesus guide(註5-1)寫:
An advertisement which was made on the pavement 
shows the direction of the Brothel on the Marble Road also. 
The story of this pavement is the lady on the pavement who also owner of the house says 
if your heart is empty and you have money, follow the left side of the road to go to Love House.
(假如你心靈空虛且有錢,沿著路的左側來...Love House.)

Ephesus官網寫(註5-2):
On the marble road, there are some drawings believed to be an advertisement of the Brothel. 
This advertisement is known as the first advertisement in history. 
There is a footprint on the advertisement, one finger showing the library, 
and other showing the brothel. 
The known explanation of this sign is that the footprint shows that one should turn at that point; 
the woman's head symbolizes the women waiting in the Brothel 
and the heart shows that the women are eager for love.
(重點有,這是歷史上第一則廣告;腳印在指示方向,怎麼轉進巷口;
 女人頭像,則是有女子在青樓等你;而心的圖案,代表女子對愛的渴望。)

亦有人寫(註5-3):
 如果心靈空虛,請比對腳印,超過腳印的人表示已經成年,
 可以帶著錢幣,循著箭頭指示示的方向,就可以找到美女,
 獲得心靈的滿足,這是1800年前最先進的廣告。

就全當參考吧~總之,這是人類史上第一個廣告,是沒爭議的。



------------------------------------------------------------------------------------------------------------
註1:觀复嘟嘟 第44期 : 廣告那些事兒


註2:
(1)圖片出處:<清明上河圖>
(2)《清明上河圖》:有趣都藏在細節里
(3)《東京夢華錄》
(4)從《清明上河圖》和《東京夢華錄》看北宋汴京的城市經濟


註3:生活中 10 個常見標誌背後的故事
關鍵字 ephesus footprint brothel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札記-科技-對未來懶散的幻想

今天跟朋友吃飯聊天,講到對未來科技的想像。精準地說,對未來懶散的幻想。
那時,人將從周休五日,管他一例一休或兩例,倒過來變成五例、六例,
人不再需要付出勞力,而是智力、腦力。其餘的由機器人帶來。

我聽人說過,不知道典出何書。
他說羅馬帝國的貴族們,在國家富強時,過著驕奢淫逸的日子,
早上去看競技場看處決犯人和角鬥士與野獸的搏鬥,
下午晚上則到浴場,泡在池內,讓奴僕們不停餵食、按摩、音樂圍繞。
直到吃不下,受不了,才回家就寢。

那未來科技的景象,會不會重演羅馬這一段呢?一群人腦滿腓腸。哈哈。


說到羅馬浴場,有一段故事可講一下。
五賢帝的哈德良,有一次去浴場,看見他年輕時跟他打戰的老士兵,
老人正在背靠在牆上磨蹭,哈德良走去打招呼,問他:「你還記得我嗎?」
他當然認得皇帝。哈德良問他:「為何靠牆蹭背?」
他說因為窮,請不起人幫忙。哈德良便賜兩個奴隸幫他搓背,他感激涕零。
過段時間,哈德良再次光臨此浴場,看到一堆人都靠牆摩擦,哈德良啞然失笑。

從前我去夏威夷時,聽導遊解說為什麼當地椰子樹結不出果實來,給我的感想也似此。
某年,有一個人,被掉落的椰子砸傷,
該樹為州政府所有,法院判官方賠償30幾萬美金。
自此後,好多人都等在椰子樹下或當搖錢樹搖,
政府見狀,此風不可長,公有之樹長出點果形,割下。


科技發達不保證能高尚人性,古今皆然,假如能不勞而獲、能閒逸,誰又想付出努力呢?

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數學_貝葉斯定理

以下是我對貝葉斯定理的理解。

不用數學計算,最簡單的敘述貝葉斯定理(註1),
則是「動態性地依據最新得到特定相關的事件出現的多少,判斷其本質屬性的概率」。
例如,你"看到"某個人做的善事比惡事越多,在你內心,你認為他是好人機率越高。

這概念可說非常直觀。
這世界很多事,假如不是我們專業領域,很難獲知發生的機率有多高。
如同從一個不知道紅、白球各有幾顆的黑盒子裡抽球,
第一次抽紅球,就想:抽中紅球機率 100%吧;
第二次抽白球,便覺得:機率50%;
第三次抽紅球,則改:機率66.7%;
抽得越多,則越有可能接近真正的機率,但不保證絕對。
畢竟,不曉得紅白球確切數字。


*****
再來舉兩個貼近實際生活,貝葉斯定理的機率題目,
我是參考Wiki(註2)跟<生活中的貝葉斯定理>(註3)。

題目一:肝癌檢測
前提一:受檢測人中,有萬分之四(0.04%),被檢測出罹患肝癌。
前提二(真陰性):檢測結果是陰性(沒罹癌),後來確實沒肝癌,機率是99.9%。
前提三(真陽性):檢測結果是陽性(罹癌),後來確實有肝癌,機率是99.9%。
         常說的機器準確度是指這項。
請問,某一病人,被檢查出罹患肝癌,而真正有肝癌的機率是多少?
一般人應該會說:不是99.9%嗎?實際上,不是。


首先說前提一,這裡專指"受測的人"。沒經受檢而罹肝癌的人,不能列入計算。
(不討論「採樣調查」等不等於「全集調查」的問題)

為了計算方便,我們假設,受測人有10000人。
根據前提一,10000人當中,被檢查出有肝癌者4人,沒肝癌者9996人。
根據前提二,檢查出沒肝癌者裡面,卻有肝癌,9996X(1-99.9%)=9.996人
根據前提三,檢查出肝癌者者裡面,真的是肝癌,4X(99.9%)=3.996人
受過檢測人中,13.992人真實有肝癌。
其中的3.996人是檢查出肝癌、真實有肝癌。
因此,答案則是3.996/13.992= 28.56%

換句話說,在這題中,雖然機器準確度99.9%,
若被檢查出罹癌,事實上,罹癌機率為28.56%,有不小差距。


題目二:愛滋病檢測
前提一:受檢測人中,有萬分之一(0.01%),被檢測出得愛滋。
前提二(真陰性):檢測結果是陰性(沒愛滋),後來確實沒愛滋,機率是99.99%。
前提三(真陽性):檢測結果是陽性(愛滋),後來確實有愛滋,機率是99.99%。
請問,某一病人,被檢查出得愛滋,而真正有的機率是多少?

為了計算方便,我們假設,受測人有10000人。
根據前提一,10000人當中,被檢查出有愛滋者1人,沒愛滋者9999人。
根據前提二,檢查出沒愛滋裡面,卻有愛滋,9999X(1-99.99%)=0.9999人
根據前提三,檢查出愛滋者裡面,真的是愛滋,1X(99.99%)=0.9999人
受過檢測人中,1.9998人真實有肝癌。
其中的0.9999人是檢查出肝癌、真實有肝癌。
因此,答案則是0.9999/1.9998= 50%

在這題目中,即使機器準確率99.99%,失誤率是萬分之一,
檢查出愛滋,真的是愛滋,機率只有五成。

所以重大疾病,還是多到其他醫院再多做幾次檢測。

*****
我覺得到這裡,仍有兩個問題,需要再說清楚。
第一,兩題的前提一的取樣調查,是不是(國人)普遍罹肝癌率?
是,肝癌是檢測發現的(我在講廢話)。但離真實仍有誤差。
他是取樣調查、非全集調查,
一來,沒接受過檢測而有肝癌的人,無法列入計算;二來,有機器準確性的問題。

第二,怎麼得出機器準確性?
它用標準樣本檢測,所計算出的結果。
例如:
找一萬個陽性者受測,結果有1人被檢查出陰性,它的陽性準確度,則是99.99%。
又例如:
找一萬個陰性者受測,結果有2人被檢查出陽性,它的陰性準確度,則是99.98%。


*****
貝葉斯定理的公式在Wiki上能找著(註2)。

我聽說貝葉斯定理,被大量地用在計算大數據、以及人工智慧。
我並非是從業那類型的工作,
實在無法想像怎麼將貝葉斯定理,
運用在多重複雜的事件計算。哈哈。


-----------
註1:MBAlib:貝葉斯定理

註2:wiki:貝葉斯定理

註3:<生活中的貝葉斯定理>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札記-科學-人體的光

這一篇,我僅提到一丁點的科學知識...


我將這張照片(註1)貼在我臉書,標題是「X光」兩字。
雖然十人左右按讚,但似乎沒人點出我為什麼這麼寫。

那我就...自己國家自己救,自己啞謎自己解,其理由來自光譜(註2):
被拉出來七色呈現的的是可見光,它們左右兩側的光波,則全是不能為人眼視覺所見。
紫色光的左側,比它波長短的下一個順位有X光。這是既簡單又無聊的聯想。哈哈。


我大學時的社團學弟,是信仰淨土宗很深的佛弟子。
有一次在網路的佛學版上,好像是有人遭逢不幸,鬱結愁困,
具體是什麼事,我忘了。但學弟的回覆,我至今難忘,
學弟答那人:「多念佛,念到全身放光,自是怡悅開朗。」
直令我,不知如何續後回答...便擺著吧。


隨著佛經的漸讀漸多,我越發不喜歡說感應、靈跡、神神鬼鬼之事。
當有人提及,我盡可能帶往其他話題或默然以對。
討論那些,對解決憂悲苦惱,無有是處,況乎人體根本不會發光。


2013年波士頓發生爆炸案的一張照片(註3),使我驚覺之前的失察。
不是錯在「不談怪力亂神」,而是不對在「人體不會發光」這事上。

人體是會發出紅外線光,
相關應用諸如波士頓警察所用設備,
及軍中的夜視鏡,黑燈瞎火中偵測敵人一舉一動,洞若觀火。
其實我在機場看過好幾回了,竟連貫不起來。哈哈。
這是不折不扣的科學,與宗教、神秘無關。




------------------------------------------------------------------------------------------------------------------------
註1:照片出處: くまモン【公式】

註2:照片出處:維基:可見光

註3:照片出處:人物:波士頓爆炸案兇手察爾納耶夫

札記-職場-共同責任

今天留下來加班,跑測試結果,
趁這個晚間空檔,跟一位同事S聊天,講道某些同事的工作態度,叫人不敢恭維。

2014年,我寫過一篇文章<分工合作不重來>(註1),
講到三人種樹的故事,雖表面各各至少做到盡責任,但漠視全局,事倍功半。
同事S口中那群人,可能遠不如種樹工人。


有則故事是這樣的,某日有一人中箭,去找外科醫生治療。
外科醫生拿出把刀,把皮外箭桿、箭羽切掉,說手術結束。
病人問:「裡面的(箭簇)怎辦?」
外科醫生說:「那歸內科醫生,你找他處置吧。」

這外科醫生比較像他們。
逢事推託規避,萬不得已方為之;出錯,反射動作就是諉過歸罪於他人。
例如,有一回出問題,顯然錯不在S,機率之極大出在他們那。
但S認為,話不要講得太絕對,找他們一同解決,
尤其是其他人做的事,對他有如黑盒子。
事情得大家共同配合著看,僅一個人、一個部門,將獨木難支。
然而,竟被悍然拒絕,說詞是:「除非你能證明是我的問題,再來談。」
讓他很無奈,無奈,事仍得接著幹。



-----------------
註1:札記-企管-分工合作不重來

文學_讀<四庫全書中為什麼沒有收入《西遊記》>

最近讀一篇文章,是別人對另一篇文章-
<四庫全書中為什麼沒有收入《西遊記》>(註1)所作的摘要,
見解很好,不過,敘理的序次混亂,讀後,我有股衝動重新排序一番。
便想,可能摘要者的功力不夠,讀讀原創者寫的吧,而一找來看,原文就長這樣,呵呵。


它第一段是個段子,欲引讀者好奇、求知慾,
言道:"什麼!《四庫全書》沒收錄《西遊記》? "
以下,我分兩部份解說該文:
一.中國圖書分類:四庫(經、史、子、集)該不該收錄《西遊記》?
二.《四庫全書》該不該收錄《西遊記》?


一.中國圖書分類:經、史、子、集(四庫),該不該收錄《西遊記》?
先講大家理應知道的知識:
「四庫」是一種中國的圖書分類法
《四庫全書》是清朝官方集合古今中國圖書,
 篩選收錄後,以「四庫」作編目而成的一套叢書。
簡言之,「四庫」是一種分類,《四庫全書》是一套叢書的名稱。

我的邏輯是,
如果說是"自然科學叢書",裡面就會是關於物理、化學、生物等等書籍,不該有文學著作。
同理,《西遊》若有資格在《四庫全書》裡,它得先屬於「四庫」。
但偏偏清朝的邏輯不是這樣,後面會說,現在先談《西遊》屬不屬於「四庫」。

由於該文談論的朝代,一會跳唐宋、一會躍明清。
一下子用"過去分類標準"延伸至現在作評判,一下子又以"現在分類標準"衡量過去,
例如,「"過去分類標準"延伸至現在作評判」:
 漢代以來的圖書分類,通常認為,“小說家”,出自“稗官”,
 是專門記錄街談巷議的一種官職。所以,傳統意義的“小說”,其實倒像“小道消息”。
 ...而像《西遊記》、《水滸傳》、《金瓶梅》這樣的大故事,已經是文學的再創造,
 斷斷算不上“小道消息”了,當時人喊它們“市井話本”,或“通俗演義”。

例如,「"現在分類標準"衡量過去」:
 近代受了西方的影響,梁啟超又提倡“小說界革命”。
 小說作為一種文學,才開始在社會上大行其道,成了蓋過傳統詩詞歌賦的大門類。
 《西遊記》在幾百年來,經歷了一個經典化的過程(變成名著)。
這對於"「四庫」該不該收錄《西遊》?",解答得不太清楚。

依我讀後理解,它想說其實是:沒有統一的評判標準。
換言之,小說(或稗官野史)屬於「四庫」跟不屬於「四庫」,皆有人主張。
而且,就連同樣是認為小說屬於「四庫」的人,小說該分在「四庫」哪一庫,也說法不一。
如此,《西遊》便不必然會被《四庫全書》所納。


二.《四庫全書》該不該收錄《西遊記》?
關鍵點在文內有皆點明,《西遊記》之所以沒收錄,在於"草根"與"(政治)菁英"之別。
這與四不四庫關係不大,講更深刻一點,重點是清朝的「政治正確」!

百度百科條目的四庫全書(註2),有一段描述,如下:
清乾隆編纂四庫全書時銷毀了對大清不利的書籍總數,據統計為一萬三千六百卷。
 焚書總數,15萬冊。銷毀版片總數170馀種、8萬餘塊。
 除了焚毀書籍,大清還繫統的對明代檔案進行了銷毀。
 明代檔案僅三千餘件,主要是天啟、崇禎朝兵部檔案,
 也有少量洪武、永樂、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泰昌朝的官方文書。
 其餘估計不少於1000萬份明代檔案,已經全部被銷毀了。
 除了銷毀書籍和檔案外,大清還繫統的對殘存書籍和檔案,進行篡改。
 《四庫全書》的編修可以說是全國圖書都要進獻檢查,
 不僅不利於大清的文獻被禁毀,
 連前人涉及契丹、女真、蒙古、遼金元的文字都要進行篡改
 查繳禁書竟達三千多種,十五萬多部,總共焚毀的圖書超過七十萬部,
 禁毀書籍與四庫所收書籍一樣多。
由此可知,《四庫全書》對於中華文化,不單是創舉,亦是浩劫。
試問,那些對清朝不利的史料,難不成不知道要歸到「史」,為何禁毀呢?
我也敢大膽猜測,假如當權者喜歡《西遊記》,編書的人自然會知道它是哪類。


我最開始讀的那一篇,標題是<《西遊記》是怎樣成為名著的>(註3),
似乎比原出處的<四庫全書中為什麼沒有收入《西遊記》>好些,
而且《西遊記》僅拿來舉例,換成《水滸傳》、《紅樓夢》也行。
解答至此,便算是結束了。然而,我仍想發表一下個人愚見,哈哈。
一.經史子集之分類
  經史子集這是種非常含糊籠統的分類法(作者也有提到)。
  例如,左氏春秋,是要歸在(歷)史或經呢?
  又例如(註4):為什麼《孟子》要歸於經,不歸於子類,
  硬是要切割,乾脆立個"總類"的單獨類別,收納此二書。
  因此,這套不如現在分成總類、自然、社會、語言文學等等的西洋分類法清晰。
二.小說類的昔今體裁之對比
  明清的"小說",既不像正史,是真實;也不像寓言,是杜撰,而是真假參半的新體裁。
  它有一點點像古代稗官野史的"小說類",才被劃歸過去,故得其名。
  但兩者可沒相承的關連。



-----------------------
註1:<四庫全書中為什麼沒有收入《西遊記》>


註2:百度百科:四庫全書


註3:得到-文學-《西遊記》是怎樣成為名著的

註4:
(1)四部分類法
(2)李敖:要把金針度與人

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札記-心理-心理疾病抑是特徵

我愛聽某個節目,講者愛用他心理學的專業剖判歷史人物,
說:"雖然沒有當面問診,但可以推斷他很有可能罹患憂鬱或躁鬱症"。


在上個世紀前葉,同性戀,被視作是一種疾病,
例如前一陣子的有名電影【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
主角圖靈是同性戀,
當時政府機關、道德輿論說他是心理疾病患者,必須注視雌性素治療。
而到了這時代,已經普遍被大家所接納,心理疾病慢慢易換用詞:性傾向。
用非醫學嚴謹說法,應該可以將同性戀看成心理上的一種特徵吧。
記得那節目,也有探討過屈原是不是同性戀的問題,
該說什麼呢?這位學者,真的很....明察秋毫呀。
搞不好有一天會說:人人心中都有座斷背山。


同理,在這個憂鬱症、躁鬱症"患病人數"節節攀升的趨勢,
會不會有一天,這個號稱心理疾病的東西,也改為心理特徵。
又或許,被類比作"青少年叛逆期",人在某年紀好發,乃正常現象。
而我個人感覺,現代人壓力挺大,新現實吧。呼呼。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札記-邏輯-這故事有幾種可能?

我讀到一則故事:
 那年我上初三。有一天,班裡新來了一位英語老師,非常漂亮。
 我第一次見到她,就喜歡上了她。
 那天晚上,月光如水。晚自習後,我獨自一人,來到了英語老師住的宿舍門口。
 我急切地想作表白。那時青春期蕩漾翻滾,卻不知道用什麼方法。
 想念佳人,思緒良久,夜涼有霜。
 我在旁邊的地上撿起了半截磚頭,上面寫著一句愛的心聲:
 “愛你!萬年。”扔了進去。撒腿就跑。
 第二天早上,全校大會。校長頭上纏著繃帶,當眾宣布:開除本校保安王萬年……

讀完後,我隨即就笑了。然後想,我為什麼笑什麼?
因為這故事好幾個疑點,想像空間很大。

登登~疑點一。為什麼校長出現在英語老師住的宿舍門口?
是路過,或是校長是英語老師他......爹呢?


登登~疑點二。為什麼主角會把校長看成英語老師?
月光如白的夜晚,理論上不會看錯阿,除非貌相、身材相近...
校長是英語老師他......爹的機率越來越高了。


登登~疑點三。半截磚頭上寫"愛你,萬年",校長為什麼肯定是保安王萬年幹的?
有人會說這很合理阿,保安叫萬年阿。
做為一個保安,隨身著一個半個磚頭也很正常的....是嗎?
拋磚引玉嗎?我還接著就香消玉殞耶~

不過,顯而易見的,校長看到那段文字了!同時,相信「愛」是真的!
(如若要偷偷傷害人,肇事後逃逸,何須留名字。)
那校長認定的愛,會是保安愛誰呢?

是即便在月光如水下仍會錯認的...英語老師嗎?
這時,他的爹,我已經把校長當她爹了,老人家出面快刀斬亂麻;
或是校長本人,看來,校長並不接受他,哈哈。


再說個想像作結吧,
我曾經讀過阿嘉莎·克莉絲蒂的偵探小說,書名應該是《羅傑艾克洛命案》。
到了故事結局才發現,兇手是整書裡講故事的第一人稱。
會不會整場就是主角的故佈疑陣呢?
事實上,校長不是英語老師他爹(廢話),
主角早已看到校長,看到出現在老師家的門口,便心生一計嫁禍謀殺,哈哈。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札記-心理-學者、律師、新聞記者、傳教士

可以依據對於"事實"與"觀點"分成四類人。
第一類型,學者:挖掘事實,考量所有證據,得出合理的結論,歸納規則。
        事實→形成觀點

第二類型,律師:依據想要的結論,設定的規則,
        蒐集有利的證據,忽略或批駁不利者。
        觀點→選擇事實

第三類型,新聞記者:我指專業專業從事新聞工作者,不帶偏見地闡述真實情況。
          不給結論、不給規則。
          只有事實

第四類型,傳教士:同樣是談論事實,但摻雜自己的價值觀解讀、預測立場,
         甚至不需要有嚴謹邏輯,試圖影響別人對真理的信仰。
         只有觀點,事實可以真、可以編


在我小時候,流傳一個笑談。
在台灣戒嚴那年代,寫作文要高分,
在結尾一定要寫光復神州大陸,解救苦難同胞,或為偉大領袖、政府歌功頌德。
例如,寫「喫冰記」,說完故事後,就寫"開心之餘,莫忘了大陸同胞還在苦難中..."。
寫「遊記」,於末會說:"憶我神州,山川壯麗,至今淪陷於匪賊之手..."。
連出本書,還要恭祝總統華誕。
不得不說國家的政令宣導下,價值觀的畸形發展,活脫脫地傳教士型現象。


雖然那時代已為陳年舊事,政府的信徒是少了,傳教士型的人仍多;
講事實的少,帶成見掐造歷史的多,任由在哪個年代都一樣,這應該就是世間常態吧。



---------
萬維鋼:看待事實有兩類人,學者型、律師型。
羅振宇:新聞傳播有兩種,平衡報導型,傳教士型。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札記-經濟-日幣何時貶值?

有一同事有公事找我協助,事弄妥後,
他問我:「你看日幣什麼時候會貶值?」
我說:「你怎麼會問我這問題?」
可是,我心裡既知道也不知道。
知道的是,他以為我出過幾趟日本,就能對那裏一切瞭若指掌,那是癡人說夢。
(台灣之事,陌生者我尚且一籮筐,更何況其他國家)
不知道的是,貨幣貶或漲,不是一個國家能操控的,牽涉到複雜的國際金融。

我便這樣回答:
「注意歐盟的QE,貨幣寬鬆政策結束、或持續、或放緩,來做判斷。
 物以稀為貴,反之,物(幣)多了,就便宜。
 如果QE持續,大量的歐元在市場流通,
 歐元貶,相對日幣就有可能連帶上揚(換日幣避險)。
 反之,歐元升,日幣就可能貶。」
他點點頭,表示理解。


這是非常非常粗糙地看「貨幣」對「貨幣」的影響。
而且不只歐元,美元亦能強勢引導日幣匯率的升或降。
例如:聯準會若今年十二月升息,就會導致日幣貶價。

另外,國際政治也有作用力,像今年的英國脫歐,英鎊一瀉千里。
究竟什麼政治事件會造成日幣波盪呢?
國際形勢錯綜複雜,誰能預知呢?太多不確定因素了。

札記-職場-請人代勞,曝露自己沒實力?

我出社會第二年,工作上遇到一個難題,卡很久。
而廠商只願意用信件答覆,不到我們公司協助,
因此,我就不斷地用SR(service request)系統與廠商來來回回請教。
然而,他們的回覆,動不動就是以週計,一週或兩週一回,很困擾卻沒辦法,
因為他們公司產品有不可或缺性,
且規模比我們公司大好幾個數量級,不差我們這個客戶。
需要他們服務,能做的,除了如此,就是如此。

我老闆見好長一段時間毫無進展,單獨找我闢室談。
他說:
「你跟廠商握相同資訊,我相信他們跟你一樣,同樣都是找、分析。
 幹一模一樣的事,為什麼要靠他們才行?自己來就好。」

聽了後,我不知道能作何辯解,他都已經這樣想了,我能怎麼著。
已經是硬著頭皮上了,再多戴一頂鋼盔吧。


*****
首先,我老闆所言的「握有相同資訊」,那是他一廂情願的想法。
比如:
有好幾處技術細節不透明,很可能是他們的Know how或專利。
廠商不是答覆"日後他們會解決(但不給期限)",就是回答"那沒問題",你拿他沒轍。

第二,為什麼不自已來。
姑且不論,廠商藏私這事,就單問一句:「你為什麼要花錢請廠商,何不自己來?」
換句話說,「要自己來,那幹嘛白白浪費錢找廠商?」
我們不就是想買它們的"代勞"。

第三,身為員工的我,扮演什麼角色呢?
也就是說,如果都是廠商做,那員工做什麼?
我認為,員工該做的是,驗證廠商的東西是否如合約所要,
再進一步作擴展,像是整合進其他事務、元素。

拿生產豆漿作比喻,廠商就像黃豆供應商,
員工要確認它們黃豆數量、品質無誤,及負責接下來的研磨。
黃豆品質出問題,當然是叫廠商處置,難不成自己種嗎?
這絕非是「請人代勞,反倒曝露自己沒實力」,
而是「不請人代勞,曝露自己是冤大頭」吧。
當然,後續磨豆漿的工作,就與廠商無關了。


*****
那什麼時候,「請人代勞,反倒曝露自己沒實力」這句話會成立呢?
簡單說,發生在同事之間,且排除忙碌因素。

就像剛進公司的新人不就是這樣嗎?自己不會,請人指導、代勞,在所難免。
可是,他才剛來,怎可怪他業務不熟、沒實力呢。
最怕的是,資深的員工花大把時間,徒費無益,
迫於無奈找其他人,而且發生不止一次。那肯定就是了。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社會_帕雷托法則

帕雷托法則,有另個更眾人皆知的名稱:八十二十法則。
到此,帕雷托法則,就能說:講完了~

寫這篇,沒想解釋其意思及其應用(工業常用的六標準,與他的應用有關),
而是簡單交代其歷史。維基(註1)說:
最初是義大利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雷託,
 在1906年對義大利20%的人口擁有80%的財產的觀察而得出的,
 後來管理學思想家約瑟夫·朱蘭和其他人把它概括為帕雷託法則。

由此曉得,帕雷託在1906年立此說,發揚光大者則是朱蘭。


再根據維基另一條目所寫(註2):
Pareto principle:
 In 1941, Juran stumbled across the work of Vilfredo Pareto
 and began to apply the Pareto principle to quality issues
 (for example, 80% of a problem is caused by 20% of the causes).
 This is also known as "the vital few and the trivial many".
 
 In later years, Juran preferred "the vital few and the useful many"
 to signal the remaining 80% of the causes should not be totally ignored.

朱蘭(Juran)於1941年將此帕雷託的研究成果,
應用在品質控制上,而稱之為vital few 和 trivial many(中文:關鍵的少數,瑣碎的多數),
幾年之後,朱蘭改口,叫它, vital few和 useful many(中文:關鍵的少數,有用的多數)。

然而,我找了好多資料,理論僅此一套。換言之,將useful取代trivial,
這是對多數而不關鍵的人、事、物展現敬意、讚其有用,
前後兩說在思想內涵上,並無二致。


有篇文章(註3)是如此寫朱蘭動機的。
因為在Juran看來,80/20是自然界的一條通行的法則,
 既然是自然規律,那麼佔有80%財富的少數特權階層也就不必有什麼罪惡感了。
 但是解脫了富人不等於安慰了窮人,
 窮人們抗議說,如果我們是瑣碎的多數,那老子我不幹了,
 讓你們這些20%的精英獲得全世界100%的財富吧。

 這可萬萬使不得,如果80%的瑣碎的多數都罷工了,那誰來掃大街,收垃圾?
 於是乎,幾年後Juran改了口,不再是“瑣碎的多數”,
 而是“重要的少數與有用的多數 (the vital few and the useful many)” 。
說得在理,掌握核心的少數,從未說:得放棄多數。

我是不相信那些居要津的20%人,於各各領域皆是,
例如,在研究工作上是,在社會關懷或人際交流,就不見得是。
存有撇除80%的貢高我慢,終將作法自斃吧。

2016年10月16日 星期日

職場_不務正業或不務專業?


開講了,是我喜歡看的節目之一。
當中一集,學生與易中天教授的對答之大意如下。:
學生語帶藐視地問:
「你參加電視節目(百家講壇、開講了)是不是想刷存在感?
 你本身不是歷史系,卻在講述歷史、寫歷史書籍,是否不務正業?」

易教授:
「你說我不務正業。我參加節目,從來沒有耽誤在學校的一堂課。
 而且,我依據國家法律,現在已是退休身份,你更沒有理由說我『不務正業』。
 
 你的錯誤是錯在前提,你認為『我想刷存在感』,所以到處參加節目。
 問你:『今年除了百家講壇、開講了,你有看過我上任一檔節目嗎?』
 那麼多電台邀約我,要想刷刷刷,豈不便當?
 而你說的『不務正業』,
 我想你想說的是『不誤專業』吧,就是我現在講一個不是我『專業』的課。
 那好,我問你:『是誰規定你大學學什麼,你將來就得從事(行業)?』
 (現場主持人,就不是主持的專業科系畢業)。」


我覺得最妙的,是在「不務正業」和「不務專業」之辯。
根本不要去期待社會來適應你的「專業」,而是不停學習。
利用職場或下班時間,增加種種技能。
技能是因為熟悉了,它才變成你專業,而不是它是你專業,所以你熟悉。
並且,易教授講得很好,是誰規定大學學什麼,你就得限縮自己在那一塊。
我相信鴻海(富士康)郭台銘,在學校學的應該不是企管、管理數十萬人的企業吧。

伊斯蘭教_清真食品

中秋節前夕,與朋友中午烤肉時聊天,
其中一人說他認識一些信伊斯蘭教的人,
他們不吃豬肉,而且吃的肉,只能來自持有專門執照的屠宰者所殺的。
其餘來源一概不允許。據說殺之前,要念段經,才能算乾淨可食。

當天傍晚,我有個台中朋友來台北,順道找我。
他家經營傳統產業,這幾天有幾個伊朗客人來他們工廠,他負責接待。
客人行程參訪安排得密集,不知道在趕什麼。
就這麼恰巧,我藉此機會將中午聽聞的問他,是否確有其事。
他說:
「沒錯,客人說:『來台灣兩三天來,都是吃自己帶來的乾糧,
 全然沒吃到熟食,也不敢吃,生怕台灣餐廳食物摻豬油。』
 但他們實在受不了了,問我:『有沒有素食餐廳?』」
接著又說:
「你知道台北有伊斯蘭教徒可以吃餐廳嗎?」
我猜他是為它們客人問的,我說:
「在台大附近(大安森林公園旁)有一間清真寺,
 當初桂系白崇禧主持籌建的。可以去那邊問問。」


我十分好奇此事,是什麼樣的執照,又是怎麼認證的。
於是找資料,根據我目前查到的,
穆斯林可吃的食物叫做「Halal food」,中文翻譯成「清真 食品」(註1)。
維基這樣陳述:
符合伊斯蘭教規條可食用的食物
 與符合猶太教教規的食物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所以清真食品就是指符合伊斯蘭教教規的食物)」

照古蘭經所寫,「不准吃:死物(魚類或海鮮類除外)、血、豬肉、(喝)酒等。」
而宰殺的SOP如下(註2):
第一步:屠宰者必須是穆斯林,下刀前念「奉真主之名」(所以不是念經)。
第二步:屠刀必須是要尖銳的非鋸齒刀。
第三步:下刀部位在牲畜喉頭至頸部的食管、氣管及兩條動、靜脈,
    盡量減少牲畜要承受的驚嚇和痛苦。
    下刀同時得確保動物的神經系統不被破壞,以免動物在放血之前就死掉。
    (不准吃死物)
第四步:盡可能血液排放乾淨(不准吃:血)

事實上,仍有大量細節,稍微舉三個例子。
比如:不可以犬齒、利爪獵取食物。簡單說,不能吃獵犬捕獲的動物。
比如:不能吃兩棲類,但可以吃魚類,而魚類也要遵照另一套SOP。
比如:食物不能加料理酒,前面提過:不准喝酒。
   這讓我想起上世紀70年代,有些台灣人去沙烏地阿拉伯工作,
   買不到酒喝,竟然把明星花露水加水當酒喝。
如果想進一步多了解伊斯蘭飲食,
就讀<Ramadan 特輯|你所不知道的伊斯蘭飲食>此文(註2)。
凡經過認證,能販賣清真食品的餐廳則會有Halal的標章,
雖各國不太一樣,但皆會有「حلال」的字樣。下圖來自ABC(註3)。

前面留一伏筆:
「符合伊斯蘭教規條可食用的食物,與符合猶太教教規的食物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伊斯蘭教的食物,跟猶太教的食物有相似之處。
而且,猶太教食物更為複雜,比如:不吃動物大腿窩的筋。
因為雅各與上帝摔交時,被上帝扭了大腿窩的筋,自此以色列人不吃大腿窩的筋。(註4)
知道這兩者相似不相同就好,就說到這吧,不展開了。
有興趣,查查「禮定屠宰法」(註5)吧。



------------
註1:維基百科:清真

註2:<Ramadan 特輯|你所不知道的伊斯蘭飲食>

註3:What's the big fuss about Halal certification?

註4:知乎:清真食品

註5:
(1)猶太人飲食
(2)維基百科:符合教規的食物 (猶太教)

2016年10月14日 星期五

札記-哲思-自己犯錯、別人犯錯

北市長柯文哲有一回,好像是為了大巨蛋案,講了一段話:
「批評別人,不會使自己變好。」


我覺得,這含有「檢討自己比較重要」的意思。
這幾天我重讀了一篇文章<高收入者怎麼思考問題>(註1),
裡面的四項建議,其中一條是:每日反思,避開自己慣犯的誤區
然而,我一貫認為、亦經常這樣說:「與其"關注錯誤",不如"思考改善"。」

面對錯誤,
認為是自己錯的人,可能會過於關心、緊張,思考在此打轉,
越想越多,如身陷泥沼,越動則越陷越深,甚至最後產生"自證預言"的悲觀與結局。
而不承認自己錯、自己能力不足,那更不用說了,不可能進步(註2)。
因此,檢討自己,知道自己不足之處,朝改良之道去思維,來替代、超越現況,
這在心態上,是較能保持平常心。


看待別人錯誤,批評確實不好,
不好的原因是只獲得情緒上的宣洩,和無謂的樹敵。
應當將"批評"轉成"從中獲取教訓",見不賢內自省。
因為別人的錯,而不是自己的錯,這時候更容易看出毛病(註3)。
換言之,當自己這樣做時,會認為理所當然、人之常情,
但別人像你這麼幹時,你心態相對客觀,才會發現謬誤,藉此修正自己。
因此,「拿別人的錯誤,來檢討自己」也不失為好辦法之一。
這裡是對事,不是對人。同時提供了「靜坐常思己過,閒談勿論人非」的反向思辨。



-----------------
註1:得到-邏輯-高收入者怎麼思考問題

註2:得到-學習-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技術好的醫生,做成功一次手術之後,
再做同樣的手術更容易成功,成功率越來越高;
而技術不好的醫生呢,萬一失敗了,以後再做這個手術的成功率,就會越來越低。
之所以有這種情況,是因為人都是主觀的,
誰也不願意承認自己能力不行,或者智商不夠。

註3:得到-學習-如何“正確”地犯錯誤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外史_日本為什麼叫大和民族?

東漢時,中國稱現在日本為倭國,從光武帝賜的「漢委奴國王印」(註1)可知,
當時日本人也依此自謂,然而,為什麼之後變成是大和國,和自稱大和民族呢?


「大」,按照明人朱國禎《涌幢小品》卷二「國號」條所言(註2),
乃是臣子或外國使者對國家的尊稱之詞。
所以古時日本,他們(臣下)也會自稱為自己是大倭國。
直到約八世紀中葉,才從「大倭國」改名為「大和國」(註3)。

那為什麼要用「和」字呢?
在西元七世紀,推古天皇時(592年12月8日至628年3月7日),
聖德太子(註4,推古天皇是他姑姑)遣使到中國,學習唐朝典章制度。
這批人歸國後,太子以其所學成果,訂定出新國策、推行新政。
諸如憲法十七條,冠位十二階、曆法、國史編修、使用天皇名號、興隆佛教等。
而憲法十七條(註5),第一條開宗明義就寫:以和爲貴、無忤爲宗。
日後國名便本於此,更名成「和」了。



--------
註1:維基百科:漢委奴國王印

註2:
(1)維基百科:唐朝
(2)《湧幢小品》卷二
國號上加大字。始於胡元。我朝因之。蓋返左袵之舊。自合如此。且以別於小明王也。
其言大漢、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稱之詞。
近見新安刻歷祚考一書。於漢、唐、宋及司馬晉。皆加大字。失其初矣。

註3:日文維基百科:大和國
天平19年3月16日(747年4月29日)には元の「大倭」に改称。
その後、天平宝字元年(757年)頃から「大和」に定められたとされる。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札記-人際-擺在眼前的問題,看起來最大樁

延續我之前的文章-兩種忙不能幫,還得先想清楚對方要求幫什麼。

大約一年多前,柯文哲市長接受訪問,
他說他當市長前,有去宋楚瑜先生請益(我不是要談政治)。
他向來認為處理有優先順序,當然先處理最嚴重的,
但聽完宋先生講後,覺得宋先生那一套才對,
當你的部屬來跟你說:馬桶壞了。
別覺事小(你跟我講這事幹嘛),它就是你眼前這人心中最嚴重的問題。優先解決這項。


這真的很有趣的觀點:別人開口提出,便是最最最在意之事。
人會感謝你的,反而是這個,並非在你的長遠之計,找核心、覓關鍵、消滅問題根源。
這就好像有受傷會疼,治癒可能要段時間,先來劑止痛藥吧。
換言之,遠的、治本依然得幹,可是,別忽視近的,舒緩麻痺。

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

韻文_劉希夷<代悲白頭翁>:年年歲歲,歲歲年年

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惜顏色,行逢落花長歎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祿池台開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宛轉娥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


*****
劉希夷(註1),我對他的第一印象來自高中國文老師,
老師說:他的舅舅宋之問,特別喜歡他那一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要跟他買斷(類似買下今天的著作權),但劉希夷不讓。
引發殺機,宋之問差人用土袋壓死他。

傳言是這麼說,不少書籍也提到,但百度百科列舉了許多正反意見。
我有看,但我判斷不出真相為何。
我看見最有名的那兩句"年年歲歲...,歲歲年年...。
心想,排列組合有出過"庭院深深深幾許"有幾組排列,這也能拿來出題。
哈哈。完全不是討論中文。


*****
這詩分兩部分,上半在講一女子,下半在講一老翁(註2),咸哀「無常」。
我喜歡的句子,在詩中以色標出。
我跟普羅大眾一樣,覺得最經典的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原因是,用字簡單生活化,仍能疊出時光流逝的境象,
而年年歲歲,歲歲年年,順念、逆念,通順好懂,挺好。
不是所有疊字都能如此,平平常常,不習慣說常常平平;匆匆忙忙,不習慣說忙忙匆匆。


我讀文學賞析,常見有人寫:
此文句與誰誰誰的某首意相近,或曰承繼、或曰改寫、或曰異曲同工等等。
我文學造詣不好,每每他們說的"某人摹仿某人",
說"近似",我能接受,說"摹仿",我對這種"刻意",感受不強。
例如,百度百科裡有一段:
詩的前半首化自東漢宋子侯的樂府歌辭<董嬌嬈>,
 但經過劉希夷的再創作,更為概括典型。
我略略瀏覽<董嬌嬈>,個人觀感,僅頭兩句像,有故意去學劉希夷嗎?很難判斷。
能讓我信服的,要像鮑照<望孤石詩>法傚謝靈運<過始寧墅>那樣,
若非此,我就未置可否了。
後頭又說:
《紅樓夢》中甄士隱對跛足道人的《好了歌》的解注之詞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
 以及黛玉的《葬花詞》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的用詞與意境,顯然是模仿了這首詩,可見此詩魅力。
 集十卷,今編詩一卷(全唐詩上卷第八十二)。
他說,曹雪芹"顯然"對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依樣畫葫蘆,我也不太苟同。
睹花開花謝,感嘆韶光荏苒的文句,多了去了。


*****
有人說劉希夷寫這首詩是詩讖,預言將來的不幸,聽聽便罷,不須認真看待。
至於白話翻譯,就讓百度、古詩文網(註3)代勞吧。哈哈。



-----------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韻文_崔護〈題都城南莊〉: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
昨天父親問我這首詩,他說的是「人面桃花相映紅..桃花笑春風那首的作者是誰」
我說我不知道作者,竟然亂猜說:可能是劉希夷。
他是寫「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花不同」那位。

從前國文課曾聽老師說過,
有些詩人的詩流傳於世的僅一首,連事蹟都亡佚了,好像出生就為了寫這首來著。
我就把"劉希夷"當成這類人,也包含寫「人面桃花相映紅」的那位。
及大量漢籍電子化,方便查閱才知,他們不是「一曲歌王」,是我孤陋寡聞,哈哈。
今天要講的是崔護,劉希夷的故事往後再說。
他最著名的就是這首<題都城南莊>(唐詩三百首沒收錄),
我覺得我日後依然會記成"人面桃花",呵呵。


我查過新舊唐書,描述他就寥寥兩句:
《舊唐書》(註1):
「丁酉,以京兆尹崔護為御史大夫、廣南節度使。」
再比對百度(註2):
「公元829年(太和三年)為京兆尹,同年為御史大夫、廣南節度使。」
是同一人,卻正史對於了解崔護,沒什麼幫助。
我猜崔護的籍貫,那一年中進士,應該是查當時榜單的文獻。
剩下關於崔護的一切,就如同百度後面的故事,引自孟棨《本事詩》
我還搜尋一篇文章(註3)提到《太平廣記》,
其內容也說從那而來,看似,認識崔護的主要古籍,就它了。
而《本事詩》的崔護那一大段"傳奇",
百度有白話文翻譯,還講了兩次(一個是加工渲染版),
故事有點唬人,大意如下:
 某年月日,崔護春遊口渴,跟一戶人家敲門討水喝。
 應門者是一個正值情竇初開年紀的少女,崔護示愛,女子沒答應。
 隔一年同日,崔護想起這女子,情思難抑,
 便又來到門前,看見門環掛著一道鎖,宣告此屋無人。
 崔護就題<題都城南莊>在左門扉上。

 過幾日,偶然途經附近,他再次尋訪,聽見舍內傳出哭聲,就敲門詢問。
 老者應門,問他:「你是崔護嗎?」
 崔護:「我是。」
 老者:「你殺了我女兒。」崔護驚恐得不知怎回答。
 老者:
 「我女兒十五六歲,尚未婚配,自去年遇你,常恍然若有所失。
  前些日子出遠門,歸來時看見你門上寫的詩,讀之後,竟絕食而死。
  我只有這一個女兒。遲遲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讓我們父女有所依靠。
  現在女兒短命而亡,難道不是你害嗎?」(本有大好幸福,卻被你害了)
 說完握著崔護大哭。崔護為之動容,請求入內見最後一面。
 此時女子之身仍安躺在床,崔護將她的頭放於雙腿上,
 哭著對她說:「你想見的人在此呀!」。
 沒多久,女子睜開眼睛,半天後,死而復生。
 老者大喜過望,將女兒許配給崔護。


*****
有了《本事詩》的傳奇做詩的背景,來說說詩本身了。
白話翻譯:
去年的今天,就在這扇門,姑娘的面龐和盛開的桃花互相映襯。
時隔一年的今天,重遊故地,姑娘早已不知去向,只留滿樹桃花依舊含笑春風之中。

跨兩句,就差一載。
類似於歐陽修的「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的風格,
但這裡用得更簡潔,第三、四句時間也不點明,
由第一句的「去年今日」去猜時跨一年,從第四句的「桃花依舊」,即知在春天。
自第二句的「人面桃花」,拆夥,
「人面」分到第三句,「桃花」分到第四句,一出一沒,獨各表述,給人分離感,
但詩無達詁(註5),怎解讀都行,又或許作者沒層意思吧。



-------------
註1:《舊唐書》卷十七上 本紀第十七上/文宗 李昂 上/大和三年(P.530)

註2:百度百科:崔護

註3:
(1)煙霞山林: 崔護〈題都城南莊〉
(2)《太平廣記》:崔護

註4:
(1)民初思韻網:崔護〈題都城南莊〉
(2)古詩文網:崔護〈題都城南莊〉
(3)人面桃花的故事
 我個人覺得,男女聯誼會發生在上巳節,而不是清明節。

註5:詩無達詁

2016年10月8日 星期六

札記-韻文-嬋娟、美女、明月、兄弟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婦孺皆知,也經常出現在學校考試的閱讀測驗。
昨天我爸問我的問題,就猶如其中的題目。

父:「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嬋娟』是什麼意思?」
我:「美女。」
父:「你妹說是月亮。」
我:「普遍都是將『嬋娟』解釋成美女。我查一下。」
我:
「百度(註1)寫,嬋娟有三意思。
 1.  形容姿態曼妙優雅;2. 美女、美人;3. 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
父:「那你妹說的也對。」
我:「更正確的說法,是蘇軾在思念他千里之外的弟弟,蘇轍。」


*****
我想了一陣子,覺得我這樣的回答不正確,
又跟我父親修正我講的,說:「妹講的『明月』才對。」

我認為原因如下: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如果換成「美女」,非常不適宜。
"千里共美女",千里而來,共享這一...,這是尋歡作樂嗎?肯定不對。
"千里共明月",共享這一輪明月才合理。

如果是考題:
請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嬋娟」,在"這裡"代表什麼?
1). 明月。2). 美女。3).  姿態曼妙優雅。4). 兄弟。
答案要選1。


而且,從百度的嬋娟條目(註1)看來,蘇軾並非是用"嬋娟"借代"明月"的第一人。
唐˙劉長卿<湘妃詩>: 嬋娟湘江月,千載空蛾眉。就已經這樣用。


還可以有另一個問題,為什麼要用"共"?
這闕詞的標題有提「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兼懷子由",想必蘇軾是想跟他弟弟蘇轍共賞月美。
不過,當時蘇軾當密州知州(今諸城),蘇轍則齊州(今濟南),
都在現在山東省,沒有相距千里,為什麼要用"千里共嬋娟"。
原來,兩人已經(註2)六年沒見,
「千里」不是表現距離,而在彰明「好久未見」及「相見時難」的事實。
或許能說,「千里」借代「日久」,同一等兄弟不易相見的惆悵。

再來玩一次如果是考題:
請問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想表達什麼樣的情感?
1). 對兄弟的思慕之情
2). 對月圓的欣悅之心
3). 對家國的憂思之懷
4). 對美人的愛慕之意
答案要選1。



----------
註 1:百度百科:嬋娟

註2:
(1)大紀元文化網: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2)宋詞三百首

2016年10月6日 星期四

工業_疲勞與飛安(下)



首先談飛機的燈號(註1)。
1. 航行燈:
 依上圖,左邊是紅燈(L)、右邊是綠燈(R)、尾部是白燈(A)。
 照明的角度也是有規定的,左右燈要從縱軸算110度,
 更多細節的建議參考"航空器飛航作業管理規則"第125條,附件13(註2)。
 我覺得記住左紅、右綠、後白,就算不錯的。
2. 防撞燈:
 在機身上下方有紅色旋轉燈Beacon Light;
 而在機翼尖有白色頻閃燈Strobe Light。
 建議直接參考註1的網頁上的照片:航空知識│關於飛機上的那些燈!
 會比較清楚,因為這只能看圖,一目了然。
還有其種類的燈,於此,我就說這兩類就好。它們的存在,均為了飛安。
在夜色昏暗時,透由航行燈的顏色,其他飛機就可以算出相對位置,以免相撞。
左紅、右綠、後白的用法並非是起始於飛機,而是來自船隻。


最後來聊聊,飛機的顏色,為什麼白顏色部分比較多(註3)?
1. 安全考量 
 仍舊為了飛安,發生墜機的時候,無論水裡還是地面,白天還是晚上,
 白色機身都更容易被發現,方便及時救援。
2. 經濟成本考量
 噴彩色漆會讓飛機更重。機身越重,耗油量就越多,燃油費自然就增加了。
 比如,一架波音747,白色拋光噴漆,塗完之後會增加50斤的重量,
 如果用彩色塗料裝飾整個飛機,至少增加500斤的重量。

工業_疲勞與飛安(中)


每次起飛降落,空姐一定會廣播,打開遮光板、豎起椅背、收起桌子、行李收好。
想當然爾,這必然事關「飛安」,但為什麼呢?


我上一篇說過,從我看到那一張照片,
我一直都以為對窗戶作得所有事,都是避免造成物理條件的金屬疲勞。
事實上,我後來才知道是錯的。
例如起飛降落前收起遮光板,是基於四個目的(註1):
一.提供輔助的採光,如果緊急出口燈及客艙照明因為某種原因不能使用,
 乘客可以利用透過客艙窗照射進來的光線撤離
(與此有關的,還有在起飛降落,調暗光線,
 假如發生意外,突然沒光線,或者跟機外亮度相差太大,
 人眼瞳孔會短暫不能適應,延誤逃難時間。)
二.便於艙外的營救人員觀察內部狀況,進行施救;

三.便於乘客選擇逃生路線。飛機在水上迫降時,
 可能飛機一側是陸地,一側是海水,乘客可以選擇安全的一側撤離飛機; 
四.如果發生爆炸、起火、乘客撤離前可以透過窗戶觀察,以避開火源和濃煙

起飛降落前,豎起椅背、收起桌子、收好行李也都是為了飛安,
假如發生不幸,緊急狀況保持逃難路線暢通,多一秒的方便,爭取多活條人命。
至於電子產品不能用,應該無人不曉,就不贅言了。

應該注意到了,我一直在講"起飛降落前",為什麼呢?
因為這一刻,也是整段航程最危險的時刻,據說90%的飛行事故在這時間點。
有人說"起飛後的6分鐘和降落前的7分鐘",也有人"起飛、降落前2分鐘跟後6分鐘"。
哪個對呢?
有一回,我從加州坐飛機(好像是聯航)到夏威夷,
機內的空姐顛覆我從前的印象,全是大媽級的,跟台灣、日本差很多。
我讀了一篇文章(註2)才知道,最強而有力的原由是,
空服人員真正的任務,不是給乘客“養眼”的,是協助航空安全的。
所以,上面哪個對,沒有比遵照空服人員所有指示來得重要,謝謝。


*****
在"起飛降落時"有個現象,
坐過幾次飛機的人和有孩子的父母會發現,嬰兒特別容易在這時間點哭,
它的原因就出在大氣壓力變化(註3),導致耳朵非常不舒服。
飛機上升時,周圍大氣壓力降低,
中耳內壓力相對比較高,鼓膜就會向外耳膨脹,覺得鼓鼓的。
飛機降落時,則反之,內有擠進去的感覺,同樣是痛、不適。
但由於民航機的機艙,是增壓艙,所以機組人員會慢慢調節艙內壓力,
因此,倒不至於造成耳內結構損壞。
附帶而提,也據因於此,民航機沒有降落傘,
這種加壓,幾萬哩高空上根本打不開門,更別說跳傘了。

記得我小時候,機上因壓力耳朵疼,
空姐有教我吞嚥口水、嚼口香糖、瓦薩爾瓦捏鼻鼓氣法(註4)。
瓦薩爾瓦捏鼻鼓氣法,就是掐著鼻子,閉上嘴巴,緩緩呼氣,聽到一聲「噗」,就好了。
尤其在飛機降落時,特別好用。
航空公司(除了廉價航空,哈哈)常常在旅程中會發一些零食,
也是為此,緩解耳朵的不舒服,不是讓你肚子餓吃的...


*****
既然說到吃,就聊聊空中飲食吧。大部分人的經驗,機上伙食不太好吃。
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食材與食物處理的問題
1. 宗教因素:
 肉類通常以牛、雞、魚肉居多,豬有些人能吃,有些人不能。
 羊則是有騷味,在封閉空間不適宜。
2. 烹調因素:
 機上食物通常是冷藏之後,在飛機由空服加熱,送到客人前。
 類似吃隔夜菜,味道打折。
 加上環境條件問題(後面會提到),味覺、嗅覺會減分,食物的鹽味、甜味等得加重。
3. 食材處理:
 為防止遇到亂流,預防客人噎住,
 骨頭與刺必須剃除,肉與水果部分,必須要切成丁狀。
4. 食材挑選:
 要選擇不易氧化變色,免得變成看起來不好吃。
 再者,在封閉空間,挑氣味不重的,怕客人嘔吐,像韭菜、榴槤就不合格。
同樣的,還得選注意客人吃了,不容易放屁的,像豆類就不合適。
 綜合以上理由,可採用的醬料也是不多的。

二.環境條件問題
主要是氣壓、噪音、濕度太低三項。
根據漢莎航空公司的研究,人在高海拔地區(壓力低),對甜與鹹的敏感度,降低30%。
飛機引擎噪聲,也會降低食欲。

然而,濕度太低,為何跟吃也有牽連呢?先說為什麼會濕度低呢?
當飛機達到高空時,外面溫度可以達到-65度,
機艙的所有的水氣都能凝結成冰,會附著在機內各各角落,
待到飛機回到地面,氣溫回升,冰融化成水,
如果處理不當,機艙內會下雨。
更嚴重的,飛機主要是金屬構成,水會腐蝕金屬和種種精密儀器,造成危險。
因此,飛機的空調系統,本身就裝了乾燥的除濕機,一當乘客登機就啟動,
將濕度保證在20%以下,防止上述的水氣的危害。


再回到吃與濕度上。味道,其實是味覺和嗅覺的組合。
在高空中氣壓太低,鼻黏膜會腫脹,會堵住鼻子一些,嗅覺變得不敏感。
加上空間乾燥,不利我們聞味道。
一般狀況下,氣味分子是通過鼻黏膜傳到嗅覺受體,
如果過於乾燥,大腦檢測氣味的效率便降低。東西也就變難吃了。

所以,假如你做的菜不好吃,
可以開起你家的除濕機,把音響大聲放下去,食物就會變好吃了(誤)。

說個題外話,除了氣壓、聲音(噪音)會影響食慾,溫度也會。
比如,夏天太熱,很多人愛吃冰,
老實說,冰淇淋是很油的(放到融化就知道了),但人吃的時候無法察覺。
這是由於溫度低,味覺變得不敏感。因此必須要做成那樣,才感受得到。
同理,可樂很甜,幾乎一罐就達到一天攝食糖分的上限。
也是因為溫度低,味覺不敏感,所以添加那麼多。
不過這跟飛安無關,與健康有關了,哈哈。


*****
談完吃喝,便再談談拉撒。飛機是怎麼處理排泄物的呢?
有一些謠傳,說利用艙內外壓力不同,飛機在空中就把它....外拋了。
這並非是事實。飛機內廁所馬桶下對應有桶子,專門裝載排泄物。
它就真的是利用氣壓原理,當客人按下沖水按鈕,
會有清水、藍色化糞劑流出,接著靠著氣壓差,將排泄物吸進桶內。
等飛機登陸後,地勤人員,會將這些桶子運走。


艙內能聊的,大致如此,下篇來聊聊艙外了。



瓦薩爾瓦捏鼻鼓氣法,也叫鼓管充氣法。
先吸氣,然後捏住鼻子,閉上嘴巴,緩緩呼氣。
於是不能正常呼出的氣體能會進入咽鼓管。
你能感覺到鼓膜漲起來了,還能聽到悶悶的一聲「噗」,因為氣體被推進了中耳。
如果鼻塞了,就會聽到一個尖銳的聲音。
飛機降落時,只要覺得耳朵不舒服了就重複一次,直到飛機落地。

工業_疲勞與飛安(上)

一個朋友給我一個網址,那是某本關於地勤、空服人員勤務之書籍的試讀文。
裡面說明何謂機組人員的超時工作(超過18小時)。

這屬於人疲勞與飛安的關聯,我還聽過機器(金屬)疲勞跟飛航事故也相關。
我曾聽的一故事就關於此,是國文教授給我們聽,某個創系系主任的故事。
至今回想,仍覺不可置信。因為時隔太久,很多細節記不起清楚,僅能大致說說。


很久很久以前...當年,這位系主任是水利(或造船)系的僑生,
他英文相當流利,卻中文奇爛無比,
那時台灣戒嚴,政治方向認定華僑是革命之母,
特別需要他們支持,對僑生便呵護備至,考試不過,就重修補考,直到合格。
一般學生讀大學年限6年,對他們則多寬貸幾年,好像是10年,
而這位仁兄,竟然一讀就讀到第十年,那年他再不交出點成績,就畢不了業了。

寒暑假,他回國(老師沒說他還有哪一國國籍),
有一天開車在郊外公路閒晃,忽然見到路旁了無人煙的荒野,大股冒煙,
他好奇停車查看,發現一片飛機殘骸及散落一地的行李,
他見四下無人,趕緊....找有沒有值錢的東西,一件件搬進車內,運回去,發了筆財。
看拿得差不多了,便通知警方,交代經過(不包含拿東西),並陪同警方到空難現場。


不知事情怎麼傳的或他刻意,傳言最後變成了他目睹整場飛機墜落。
他便藉此機會,
用當時最流行的科學用語"金屬疲勞"作為這場不幸的罪魁禍首,寫成論文,繳交學校。
他不只因此拿到學士文憑,還進了碩士班。
由於他的"知名度",碩士也順利畢業,

但他這次論文的題目:"明朝鄭和下西洋之搭載萬人以上木船結構",就跟飛航無關了。
不知道有沒有讀博士,反正後來就待在學校任教。


有一間國外船公司,對他論文非常感興趣,想找他重建明朝遠渡重洋的船隻。
他斷然拒絕,之後他跟人談過這事,
他說:「學術歸學術,照我寫的去造,我完全不信做得出來。」
船公司便找了另一個跟他寫相同題目的學者。船造完了、出航了、沉了。
那學者的學歷,不久被追回。
 
由於他不是真才實學,開的課找不到學生來修,
學校行政單位找他談,於是...不曉得基於什麼難處,就決定讓他在學校創系。
校方的立場,我完全不能理解。
他敢這麼幹,理由卻出奇的簡單:系主任開的課,必修!學生不上也得上。

從前,教授是沒有強制退休的年齡,他就這樣一路教到老年癡呆症。
上課老是胡言亂語,或者呆呆看著教室天花板的吊扇。直到國家修法,才終結這場鬧劇。


*****
下課後,我為此比對、搜尋好多資料(註2),
得知上世紀,因金屬疲勞最有名的空難,是1954年英國海外航空781號班機。
那一張方窗裂痕的照片(註3),至今令我印象深刻。
因為這事件,民航機的舷窗由方到圓弧形。



然而,最終我歸納不出那位系主任的國籍,似乎也不重要了。


縱然我對"金屬疲勞"的定義懵懵懂懂,
每每搭飛機見著機上窗戶,我腦袋就會閃過"飛安、金屬疲勞"的念頭,
乃至,空姐請乘客對窗戶作的所有動作,
我就會擴大解釋,肯定是如何如何。當然,我這樣想,是錯的!
下一篇要講為什麼錯。
 
 
 

語文_(中國)男陰女陰

中午有朋友跟我說,
他在PPT看到一篇文章,有人在問女生生殖器的台語怎麼說?好像沒有?
我便答:
「怎會,就是經常聽人講的"機車",就是從那而來阿,
 念"膣毴(tsi-bai)",你一定聽人罵過。可是我只知道發音,不知道漢字正確寫法。」

於是我朋友笑了,我接著又說:
「男的生殖器,台語有兩個發音,LP(卵脬),指陰囊;卵鳥,指陰莖。
 至於其他非台語稱呼,男性的稱屌,女性的的稱屄...,也是會在年輕人聽到的慣用語。
 如果是古字,男子的是"且"。 祖先的"祖",起自這,
 而之所以這麼寫,就是性器崇拜。這很正常,無可厚非,傳宗接代嘛。」
 (女子的是"也",我講完為什麼是"且",卻忘了提"也")


*****
關於"且"、"也"的象形字,可以直接看象形字典(註2),或是漢典(註3)。
以下是截圖自漢典的字源字形,兩字依據男、女生殖器形狀而造字:

我知道多數人看到「也」的小篆,會想到「心」的小篆,但兩字不同。




若要讀實體書資料,推薦讀許慎《說文解字》,段玉裁注。
我那書放在老家,沒帶來台北。手上只有一本董蓮池的《說文解字考正》,湊合著用。
「且」字在4頁、561頁。

「也」在499頁。
我並不認同作者所說,雖然"也"字的甲骨文,相近"它"、"虫",但不能拿來表示蛇。



我的引證是援自漢典中對「也」的"說文解字",也就是段玉裁所言:
(也) 女陰也。此篆女陰是本義。叚借爲語。本無可疑者。
 而淺人妄疑之。許在當時必有所受之。不容以少見多怪之心測之也。



至於,這兩個字皆能當「連接詞」,跟這個是否有關係?
明確地告訴你:沒.有.關.係。

之前,有個朋友跟我講,自從聽我說「好康」的由來,就不太敢用那詞彙。
那我得考慮考慮,要不要跟他提「且」和「也」。嘻嘻。



--------
註1:臺灣閩南語髒話

註2:象形字典

註3:漢典

參考資料:代表男女性器官的兩個漢字“且”和“也”

2016年10月5日 星期三

札記-心理-Pen Pineapple Apple Pen重複聽

今天我跟朋友聊到PPAP(Pen Pineapple Apple Pen)的事,
他說:「人類很有趣,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朗朗上口無腦歌。」

我曾經讀一篇文章(註1),解說"神曲為什麼這麼洗腦",歸納起來,有四原因:
一.大腦很懶,喜歡簡單粗暴的東西
二.很腦補,激發我們大腦的自動化加工
 由於單刀直入,朗朗上口,看到歌詞,大腦就會在耳邊啟動旋律。
三.不起"語義飽和"
 盯著某個字或者物體也好,一段時間後就累了,該物便覺得陌生起來。
 這樣一個現象,在心理學裡叫做“語義飽和”。
 哼唱神曲,是進入無有意識的參與狀態,沒有飽和現象。
四.簡單曝光效應
 相同事物,(聽)見到次數增多,人就越容易對它產生愉快的感情。
 任何一種機制能讓人理解它變簡​​單,人也會對它產生好感。


這樣說明PPAP神曲為何洗腦,
那人重看同一部電影,重述同一段過往,是不是同理可證嗎?

我認為,撇除偉大電影的藝術性不談,
由於結果是已發生,將如預期錯覺成可掌控,因而自看與說的過程中,獲得安全感。

就像人類一兩歲的小孩,喜歡把手上的東西丟出去,發現沒了,又撿回來。
他在玩遊戲嗎?不是,心理學家弗洛依德解釋,小孩重複這個動作,
在檢驗著自己的記憶和期望,因為可以控制,從而得到安全感。
而成人只不過表現在重看照片、影片等行為,對人重提當年勇的言語上。
不管酸甜苦辣,一切都是那樣的美妙,美妙的事物就值得回味再三。


我有一些"說老不老"的同事,十分戀棧從前的那些技術,
每每有新的案子,就想來個"舊醅新裝"。
好像李筱峰教授所講的"既得習慣者”與“既得觀念者”(註2),那般的頑固、囚室自我。
或許他們因為那一套,走過一段璀璨金耀的輝煌。可是瑞凡,回不去了。
好比希臘神話的阿波羅,拼命追達芙妮,最終得不到,
只能將她化成月桂樹的樹枝做成桂冠戴頭上,留念思憶。

元縝有首詩<行宮>: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唐玄宗先是開元之治、天寶奢糜,
而後安史之亂,險些喪國亡邦,最終徒剩老宮女閒談往日的榮景。
詩當中的"寂寞紅",紅本當彰顯熱鬧,竟成了妝點寂寞的最大諷刺。
三個"宮"字,令人叨叨贅冗(聽覺),好似開口閉口不離過去;
三個"宮"字,感覺重重圈禁(視覺),宛如宮牆想鎖所有的回憶;
三個"宮"字,一股幽幽冰涼(觸覺),彷彿早已冷落久矣,才在行宮,不居皇京。
可嘆的,絕非殘破的現在,而是太在意美好的曾經。


2016年10月4日 星期二

札記-職場-你的專業是什麼?

昨天看一個朋友寫一則訊息,是段對話:
A:軟體工程師這個行業技術變化這麼快,
   你會不會覺得應該培養一個第二專長?
 B:你講得好像當個軟體工程師,可以稱得上是種第一專長一樣....

我個人也有類似的經驗,
我一個前同事問我:「你知道某某某功能嘛?」
我說:「現在不知道,學了就知道,我都是現學現賣居多。」
現實狀況就是如此,有哪一行,從業二十年、三十年不需要升級的?
可有,有人便會說:「不停學新的很辛苦!才不至被淘汰。」
此言差矣~從無到有,或許要一萬小時,
但說是"學新的",並非重頭學,因此,會遠低於那個數的。
而且該積累的,不是學到的事物,而是"學習力"、"邏輯整合"。


於此,我想起了另一則對話。
C:你的專業是什麼?
 D:記者阿。
 C:不,我不是問你職業,我是問你專業。
   不過,既然說你是記者,應該"表達能力,說話技巧"吧。

人要培養的專業,本不是知識、資料的推砌。
而且看起來那些比較抽象的能力,比如邏輯思考、判斷力,專注力,表達力...。
未來常是未知,假如現在人類知識沒有對應得上的經驗,怎麼辦。
反倒是有上述的專業,或許才有解決的可能,這就是人類理智真正的力量。


同理,再讀下面郭德剛與記者的對話,一下子就能明白。
有記者問郭德綱:你這講相聲,萬一有一天江郎才盡怎麼辦?
 郭德綱:我們這個學的是技術是手藝。一個炸油條的會恐懼有一天江郎才盡嗎?
也能讀懂,李敖所說的話:
妓女不能等到有性衝動才去接客,作家不能等到靈感來才寫作。

2016年10月2日 星期日

旅遊_(日本)秋田美女九州郎?

我有時會收聽徐靜波先生的音頻(註1),
20160828的節目,聊日本那裡的女人最漂亮,
徐先生說:「自古的說法是:秋田美女九州郎」,
秋田縣的女子最美,九州的男子最俊。他實地去探訪一番,果真如此。
他認為秋田女子會有如此花容,跟俄羅斯有接觸(混血兒)及多泡溫泉有關。
接著,徐先生又提到被譽為"美女故鄉"的京都,
那兒的女人,有別於秋田的美在「容貌」,美在「風姿綽約」的姿態。


然而,若以日本女藝人來論,美女出最多的,既非秋田亦非京都,而是福岡縣。
九州大學對此作了研究,提出其看法:
福岡之所以多美女,是因為飲食上佔了優勢。
 福岡鄉土料理中最有名的是“もつ鍋”(雜碎火鍋),
 也就是豬腸火鍋,用特製的豆瓣醬煮。
 這種火鍋能產生很多的膠原蛋白,具有很好的美肌作用。
 同時嚼腸子能活動臉部肌肉,也促進腦細胞的新陳代謝。
 而且福岡長期以來是九州地區的商賈中心,
 眾多的花柳街也匯聚了九州各地的美女。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福岡在古代就有不少來自中韓的移民,DNA佔了優勢。

簡單說:福岡多美女的原因是,
食物(膠原蛋白)、九州的經濟中心的人口匯聚力,及移民(還是拐個彎說"混血"吧)。
同樣的,徐先生也到福岡考察真實性,
徐先生最終是認為,福岡女子才是日本的美女之最。
 

這一集,我覺得最好玩的地方是,秋田提到混血、福岡亦提到混血。
混血兒出佳麗之機會高,這似乎是普遍見解,呵呵。

我2014年去福岡博多玩,當時還不知道原來福岡出美女,沒太留意。
倒是"もつ鍋"處處可見。
我以為那是牛腸鍋,我便沒吃,也沒帶回台灣,不曉得滋味何如。
而在博多市的中洲,確實瞧見徐先生所說的花街柳巷,
不過,日本沒有類似阻街女人的招客法,所以也就沒辦法驗證漂亮不漂亮,哈哈。

之後,我還聽了另一個節目的音頻(註2),他說:
「日本有秋田美人、京都美人、博多美人。
 秋田縣,是日本理容院、理髮店最多的地方;
 京都,女式手提包的花費是全國第一,差點是東京的兩倍。」
就連維基百科的條目:縣民性(註3)也說秋田美女呀。
所以這些關於美女的說法,應該正確。



----
註1:
(1)文字檔:徐靜波<日本哪裡的女人最漂亮>
(2)音頻:『靜說日本:日本哪個地方的美女最漂亮?』

註2:『別跟我說你懂日本:縣民性』

註3:
(1)維基百科:縣民性
(2)網路部落格:心靈之緣-日本各縣的縣民性格
秋田縣:
優柔寡斷,但一旦 定下的事則辦起來不失有一股韌勁。
秋田縣盛產上好的大米,故釀酒業發達,人人愛喝酒,養成一種吃好喝好穿好的嗜好。
由於秋田縣地理上四面環山,因而左右四鄰走動頻繁,非常抱團。
不過秋田縣的自殺率每年都排在日本各都道府縣第一,這點有點讓人費解。
另外根據日本總務省的調查得知,秋田縣的美容室?理髮店數量居日本第一。
在日本有"秋田出美人"的說法,從人類學考古學角度考察得出的結論,
是因為秋田縣人屬於混血的人特別多。

京都府:
不善於接受外來者,倚老賣老,自尊心極強,相對封閉,因而很難和京都人交上朋友。
京都人去東京是不說"上京"的,他們總認為有朝一日天皇還會返回京都的。

福岡縣:
由於自古與中國有著各種往來,所以受中國的影響較深,對外來文化基本上是來者不拒。
地理上離韓國和中國比離東京還近,所以國際色彩也較強。
總體上比較開放,但也不排除帶有以地方上的老大自居的潛意識。

1位:秋田
2位:東京
3位:福岡
4位:京都
5位:新潟

2016年10月1日 星期六

札記-商業-facebook是社交媒體(媒介),不是智能媒體

我讀一篇文章(註1),寫到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八月末的一段談話:
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在意大利的羅馬路易斯大學做了一個演講,
 說社交網絡是不會代替面對面交流的,反而會促進人與人之間直接的交流
 就算是虛擬現實,也不會改變人們的交流方式。
 如果他感覺到,社交網絡已經對人的交流產生破壞了,那他一定會改進自己的產品。
 
 在意大利,扎克伯格還被問道:Facebook以後會不會給大家提供新聞和信息?
 畢竟現在很多社交媒體都在往內容方面使勁,因為這樣可以拉近和用戶之間的關係嘛。
 但他的回答是:不會。我們是科技公司,我們的任務是開發工具,而不是製作內容。 

有兩個重點,
一.臉書是生活上人際關係的衍伸
他是種促進,也就是先"有",再"提升"。不可能替代真實接觸的理解人。

二.臉書是交流平台,不生產內容(新聞、新知分享、知識傳遞)
這一點,我有深深感覺。臉書是社交媒體,不是智能媒體。
智能媒體,中文網站中,
就好像共同編輯類的「百度百科」、「維基百科」、「互動百科」,
以及問答類的「知也」、「奇摩知識(沒落了)」、「豆瓣」。這類才算。

我個人偏愛智能媒體,社交媒體我是拿來"刷存在感"的,哈哈。
然而,同樣是社交媒體,
我覺得「微信(WeChat)」作得比臉書好,他提供的微信公眾號,優質的多了。
我在那學到許多、調整(糾正)自己的知識也不少。
是的,你可以拿"臉書也有粉絲團"來反駁我,畢竟這是人的問題,非關工具。



---------
註1:馬雲:CEO應該關注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