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札記-文學-腸子是第二大腦

「我又不是你肚子裡的蛔蟲,我怎麼知道你在想什麼?」
不知有沒有人留意這句話的奇怪之處?

"想"這事,不是腦袋負責的嗎,與腸肚何干啊?
可是,"腸肚代替腦袋工作"的成語還不少(註1):
腸枯思竭(思考)、搜索枯腸(思考)、木石心腸(頑固)、
掛肚牽腸(擔心)、滿腹經綸、腹笥甚廣、腹有詩書氣自華等等。
乃至胸也行,胸有成竹、胸懷天下、義憤填膺等等。

現在人應該會覺得怪,
"讀書讀到哪裡去了",難道(中國)古人從不覺察有異,
拼命吃,是肚子會脹,而使勁看書不停歇,是眼睛痠,頭痛腦暈!
抑是他們早就意識到,想說反正約定俗成了,因襲吧~


*****
假如我硬是要"引經據典",強說出個道理呢?
以現在觀點,意志、心思等等是腦負責的工作,
肚子(腹)到底要怎麼跟腦種種事,搭上關連的呢?

依據五德終始論(註2),中華民族的共祖是黃帝,土德。
自此朝代更迭,五行變化,黃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
彼此間的關係是後者剋前者,火剋金、金剋木、木剋土。這才能推翻。
新朝的王莽不以為然,說是"相生"。
改為黃帝土...→夏金→商水→周木...。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但即便相剋換成相生,民族的起頭是"土"德的概念,是一定不移的。
而五行的土對應上中醫,是胃腸。

從前有位中醫師跟我講過,他幫人調理,固健"胃腸"必然是第一步(起頭),
因為惟有胃腸吸收好,服下的藥才有成效。
要讀書、要思、要記憶,得先有氣力,
有氣力,則得吃得足、吃得營養,前提便建立"腸胃健康"上。
(謝天謝地,腸、腦搭上了)

而且,古人哪裡知人體結構是怎麼"消化"知識、"儲存"見聞的?
當見到飲食,能使肚腹鼓起,便想:想必讀書也是同一個理吧!
一方面,中醫支持;另一方面,具體有形象,特別好懂,傳播容易。
流通一廣,便演義出前述的成語來了。


再者,如果要撇開語文上的探討,暫離中國文化的本位,
單純就西方醫學來看這事,
真有專業人士說「腸子是第二大腦」,且刊出《科學人雜誌》(註4)上。
他所持的理由為:
 有許多神經密密麻麻深入腸道內層,匯集訊息,
 傳給中樞神經,是大腦以外最複雜的神經系統,
 而且透過「腦腸軸線」(gut-brain axis),
 與腦相互聯絡、彼此影響,是近年熱門的醫學研究領域。
 腸躁症、憂鬱症、焦慮症、自閉症、慢性疲勞等盛行率極高的身心疾病,
 都和腦腸軸線相關。

因此,胃腸與腦,確實是有干係的。
或許中國古人之中總會有一些敏感者,查覺到:
吃的東西影響記憶、心情,胃腸生病,可以壞出身心症吧!
也有可能是出現那些成語的理由之一吧!


*****
郭德剛相聲裡,曾說中國筷子的設計(註),含蘊了中國傳統哲理。
1. 筷子一頭圓、一頭方。圓的象徵天,方的象徵地,對應天圓地方。
 這是中國人對世界基本原則的理解。
2. 手持筷子時,拇指食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間,是為天地人三才之象。
 這是中國人對人和世界的關係理解。
3. 筷子在使用的時候,講究配合和協調。一根動為陽,一根不動為陰,才能夾得穩。
 兩根都動,或者兩根都不動,就夾不住。這是中國的陰陽原理。
4. 以易經來看,《周易》中有明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
 暗八卦:休、生、傷、杜、景、死、驚、開。
 筷子有兩根就是二,對應到八卦就是“兌”卦,是“口”的意思。
 筷子本身直,長對應八卦的“巽”卦,是“入”的意思。
 使用筷子時,一根為主動,另一根為從動;主動為陽,從動為陰,此為兩儀之象。

真是如此嗎?我個人倒是不信,應當說是借題發揮,托物寓意。
換言之,不是筷子發明真有這層意思,
而是假借筷子,來說天地、三才...這些道理。
我這是在學他....
但我沒辦法說得那麼漂亮,也不太敢說得如此冠冕堂皇而已呀。哈哈。



-----------------------------
註1:奇摩知識:請問形容一個人思緒、能力用盡該用什麼成語


註2:維基百科:五德終始論
鄒衍說:「五德從所不勝,虞土、夏木、殷金、周火。」
木剋土、金剋木、火剋金、水剋火、土剋水。由於黑色屬於水,所以秦朝崇尚黑色。
按照鄒衍的說法,五行代表的五種德性是以相剋的關係傳遞的。


註3:天圓地方,7寸6分你知道筷子為什麼這樣設計嗎?


註4:《科學人雜誌》:腸道菌決定一生健康
另一篇參考文章(我不確定說得對不對):用肚子思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