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

政治_清朝皇帝是哪個佛爺?

我第一次聽到「老佛爺」是在清朝古裝劇裡,大臣們尊稱慈禧太后。
我原以為這是專對慈禧,後來陸陸續續在其他劇中,乾隆、康熙皆被如是上尊。
「佛爺」,即是「佛陀耶(簡稱佛)」,為何清朝皇帝、皇太后要喚作是佛,意欲何為呢?
而這個「佛」又是指誰?這得從儒家的宗教態度說起。


漢武之後,中國政治正式將儒家定為最高權威,中華大地的人們一生深受儒家思想薰陶。
有種說法是講,由於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
又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且不語怪力論神,
致使西方文明還沒進中國前,
人們對於死亡、終極關懷之議題發揮甚少,還盡可能避諱不談。
因此,雖然有孔廟,但談不上是宗教,
以儒家為本體的中華文化,宗教意識相較於西方,顯得薄弱。

可是,若要講孔子談禮不談宗教或不承認有神鬼,則會有人反駁,
孔子也說過:「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以及「敬鬼神而遠之」。這究竟怎麼回事呢?


依我所學,儒家視「宗教」是一種政治工具。
儒家關注的主體是活生生之人,著眼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倫綱常。
例如,禮中的祭禮、喪禮(祭之以禮、葬之以禮)是藉由"禮儀規格"彰顯亡者功過,
讓在世的人知道何謂正確的價值觀,若非如此,同是追思,儒家何勞嚴格規範等級呢?

而「祭神如神在」的"如"字的意思是要"好像、假裝"有神在,而非"真的"得有神在。
其在乎的也是在世者、祭祀者得行禮、遵禮(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至於要解釋「敬鬼神而遠之」(註1),
"敬鬼神"則能理解成對祖先的感念懷思,不忘本,同樣是行禮、遵禮。
"遠之(鬼神)",則是不接觸靈異玄虛、邪術詛祝等等與人間倫常不相干之事。

《周易》〈觀卦‧彖辭〉:「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註2)。」
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上天的長子,這麼說的目的,
正是用"宗教信仰"為手段,神格化自己是天命所授,是「正統」,合理統治天下。
將「神治」引往「人治」。


夏商周三代的君王(包含諸侯),
假托神話美化祖先出生,從而抬高血統,是故,子孫擁有合法政權。
而來自民間的劉邦,則說夢見自己是赤帝之子,斬了白蛇,也有這意涵。
漢人朝代講的王權正統不是天命,就是血脈。

魏晉之後,此時(東漢傳入)佛教已漸普及,但佛法認識得正不正確又是另一回事了。
廣泛的誤解就是把佛菩薩與神祇混為一談,事實上,佛菩薩是人,非鬼非神。
而這誤解帶給「正統」另一種定義。

註3:雲岡石窟第二十窟道武帝像

外族(非漢族)的北魏朝道武帝拓跋珪(註3)信仰佛教,奉其為國教。
但是到他孫子-太武帝,聽信崔浩讒言,反其道而行,舉國滅佛。
因為太武帝四十五歲死於非命,有人因而推論(註4,應該沒有文獻支持):
繼任者魏太武帝之孫-文成帝,他認為太武帝之死與滅佛有關,
為了贖罪,才重興佛教、大興土木,
依據前五位皇帝外貌造佛像,開鑿了雲崗石窟的曇曜五窟(註5)
不過,以文獻來看,為何要用「皇帝外貌造佛像」,應當與道武帝時代的法果和尚有關。

法果說:「太祖明叡好道,即是當今如來,沙門宜應盡禮。」
又謂:「能鴻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禮佛耳。」,遂常將道武帝當成佛來拜。
在印度,出家人是不用禮拜世俗君主的,因而當時南朝有「沙門不敬王者論」。
法果的言行與南朝形成強烈對比,但卻"方便"了佛法傳播能在北方暢行無阻。

這是為了傳教,不得已的「方便」呀,印度佛教斷無將世俗君主當成佛的道理。
若真像法果所言,佛陀本身就是悉達多太子,當初又何必出家?
覺悟又為不還俗回去作迦毗羅衛國國君呢?


站在中國最高統治者的角度,樂見臣民稱他是佛。
應了先前說的那句:「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利用人們對神佛的敬畏,神聖不可侵犯,來鞏固政權,稱是得位「正統」。
北魏之後朝代的一些君王便以此樣板,順理成章把佛教當成政治工具,
而唐朝的武則天(註7)便是其中一例。
(若非如此,百姓咸可自謂是佛,不會是君王獨享。
 而恰恰是自稱神佛者,是想要謀反的,如元朝韓山童)


註7:洛陽龍門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 盧舍那大佛

武則天先是差人按她形象塑造洛陽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為將來篡位給天下人作思想準備。
稱帝後(周朝),又讓薛懷義和僧法明等僧人偽造《大雲經》和《大雲經疏》,
偽稱她就是彌勒菩薩下世,應作為天下主人,
並且命令兩京(洛陽、長安)諸州各置大雲寺一所,供奉彌勒菩薩。
敦煌莫高窟第96窟的北大像-彌勒佛像,便是這時空下的產物。
並有傳言:北大像同樣是仿她形貌(註8)。


曉得北魏文成帝、唐朝武則天之事,回頭看清朝的「佛爺」就不顯突兀了。
大乘佛教除了有彌勒菩薩最後身降生娑婆(菩薩成佛),
還承認佛菩薩會倒駕慈航(佛成菩薩),
也就是說:雖然覺悟入滅,但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又轉世返回人間普渡。

中國百姓不太計較轉世者是哪位佛菩薩,皆都敬懼。
可是,對藏傳佛教,文殊菩薩有著特別崇高的地位(註9),
由於控制西藏的政治需要,清朝皇帝(皇太后)便聲稱是「文殊菩薩轉世」的佛爺了。

因此,為啥傳說順治皇帝是到五台山出家,而不是到少林寺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五台山在藏傳佛教裡(漢傳佛教也是)是文殊菩薩道場。

總而言之,一切都是為了政治,非關佛理,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
註1:竹窗隨筆
原文:
或問:有鬼神歟?無鬼神歟?曰:有。
鬼神可信奉歟?不可信奉歟?曰:亦可亦不可。
何謂也?曰:夫子不云乎「敬鬼神而遠之」!蓋一言盡其曲折矣!「敬」之云者,有也。
「遠」之云者,信奉而不信奉也。祀之以時,交之以禮,如是而已耳。
過信而諂奉焉,冀其報吉凶、降福佑、獲靈通,則駸駸然入於邪矣。
噫!有可敬而不可遠者,諸佛諸菩薩是也。胡弗思也?
白話:
有人問:「這世間有鬼神呢?還是沒有鬼神?」 我回答:「有。」
又問 :「鬼神可信奉呢?還是不可信奉?」  我說:「也可信奉,也不可信奉。」
問:「這是什麼意思?」
我答道:「孔子不是說過『敬鬼神而遠之』!這句話就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
用『敬』這個字,就是說明有鬼神;『遠』這個字,就是教人信奉而不信奉。
只要能做到按時祭祀,祭祀時能盡到禮節,這樣就可以了。過分的信奉就變成諂媚奉承。
如果還期望鬼神能給你報吉凶、降福佑、獲靈通,那你很快就會走入邪道了。
唉!有既可敬仰而又可親近的,正是諸佛菩薩啊!為什麼不好好想一想這點呢?」

2.  臺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在承認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對鬼神既不輕慢亦不要予以親近,
這與其在日常生活、社會活動中強調先人事,後鬼神
(《論語.先進》:“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態度相一致。

3. 論語簡說(一四Ο)
「敬鬼神」,在宗廟祭祀鬼神時,要存著敬畏的心,
感受鬼神之祖先就在眼前、就在左右四周,不敢茍且隨便。
「遠」,不是對鬼神故意離得遠遠的,而是不敢狎近
祭祀祖先,是為了報恩、不忘本。假使只想禱告求取利益,
或是放肆不恭敬,就是狎近褻瀆,侮慢了鬼神。


註2:
維基百科:神道設教(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中國古代統治者對待宗教信仰的政策,
借「天人合一」的神權來強化自己的統治,亦稱神道設教。


註3:維基百科: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照片出處


註4:氣勢宏大的雲崗石窟
太武帝死後,他的兒子孫子文成帝繼位。為了贖他父親祖父毀滅佛法的「罪孽」,
文成帝下令重興佛教,大興土木建寺立廟,開始興建靈嚴寺,也就是現在的雲崗石窟。


註5:雲岡石窟相關(第20窟)
1. 維基百科:雲岡石窟
初期,曇曜上奏文成帝,於和平元年(460年),
在桑乾河的支流武周川旁的斷崖上鑿山石壁,開窟五所(今稱為曇曜五窟,編號為16-20)

2. 「秀骨清像」與「曹衣出水」
據《魏書‧釋老志》所說:
「詔有司為石像,令如帝身。既成,顏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體上下黑子。」
興光元年(454)秋「為太祖以下五帝鑄釋迦立像五,各長一丈六尺。」
和平初(460-465)「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
高者七十尺,次者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
可知雲岡石窟始鑿於西元460年,此既為有名的"曇曜五窟",
至孝文帝遷都洛陽,雲岡已具相當大的規模。

3. 雲岡石窟題材內容和造型風格的源流探索
第18、19、20窟中主像,則應分別似為太武帝、明元帝和道武帝。


註6:佛光大辭典:法果
魏書釋老志第二十載,師每言:
「太祖明叡好道,即是當今如來,沙門宜應盡禮。」
又謂:「能鴻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禮佛耳。」
其言論直可認作北朝王者與沙門間之關係,
此正與南朝之「沙門不敬王者論」成一強烈對比。


註7:
1. 維基百科:武則天
次年(690年)七月,僧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
武后是彌勒菩薩化身下凡,應作為天下主人,武后下令頒行天下。
命兩京諸州各置大雲寺一所,藏《大雲經》,命僧人講解,並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


2. 盧舍那大佛 (洛陽龍門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 照片出處
盧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
作於唐高宗咸亨四年,即公元672年,位於洛陽龍門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通高17.14米,
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模最大的一處。


註8:
1. 武則天長什麼樣?
敦煌石窟中的「北大像」,據說也是按照武則天的容貌雕塑的。

2. 維基百科:莫高窟
第96窟是莫高窟最高的一座洞窟,
其外附岩而建的「九層樓」是莫高窟的標誌性建築,高33米。
它是一個九層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處在崖窟的中段,與崖頂等高,巍峨壯觀。
其木構為土紅色,檐牙高啄,外觀輪廓錯落有致,檐角系鈴,隨風作響。
其間有彌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繪而成,
中國國內僅次於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第三大坐佛

3. 莫高窟 第96窟 初唐 照片



註9:
1. 第409期 | 重新理解中國·之二
大清統治者除了皇帝和大可汗這兩個身份之外,
還有第三個身份,那就是文殊菩薩轉世——在藏傳佛教裡獲得了一個特別高的地位。
皇上憑藉這個身份,對藏傳佛教就有了一種特殊的控制力。

為啥有傳說順治皇帝是到五台山出家,而不是到少林寺出家啊?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五台山在藏傳佛教裡是文殊菩薩道場。
藏區可以說是在特殊意義上,提供了帝國的精神秩序。
[傳說:
(1)藏傳佛教蓮花生大士,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之化身。
(2)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3)達賴,觀世音菩薩之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