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8日 星期日

札記-韻文-(唐)白居易<微雨夜行>※

全當玩一場文字遊戲,作詩寫雨,卻不用「雨」字。
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微雨夜行>便是如此。
原詩云:
漠漠秋雲起,稍稍夜寒生。但覺衣裳濕,無點亦無聲。
白話翻譯:
 傍晚,匝匝秋雲升起,入夜,絲絲寒意滲涼。
 只覺得寒冷是因微雨打濕了衣裳,卻聽不到雨落聲、瞧不見衣上有任何雨點濕痕。

前兩句是開場,雲來雨至吧(來吧~現時台灣很需要雨),後兩句才是真正在說雨。
從前國文老師教過:形容一個情境,盡可能地用上所有感官體驗。
由此可知,白居易摹寫的是雨的視覺(無點)、聽覺(無聲)、觸覺(覺衣裳濕)。
藉來描述雨境,但不出現任何「雨」字。

另外,李商隱<微雨>玩的也是同一套(路),
原詩云:「初隨林靄動,稍共夜涼分。窗迥侵燈冷,庭虛近水聞。
李商隱的用詞更典雅。


*****
現代倒也不是沒類似的遊戲,一些綜藝節目就有。他們怎麼玩呢?
規定不能用到"答案"的任何一個字,並在有限制的描述下,讓同隊隊友猜謎。
比如一隊有5個人,當中4人看過謎底是"汽車",
接著,這4個人每人僅可說一句,但句中不可出現"汽"字、"車"字,讓剩下那個人去猜。
不過,這玩不出文學之美囉~



------------------------------------
事實上,我最喜歡的作品是:杜甫寫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哈哈。
------------------------------------
參考資料:李商隱和白居易的兩首微雨詩

札記-文學-《徒然草》:人心是不待風吹而自落的花※


我手邊的《徒然草》(註1)譯本,竟然是(日文)翻成文言文。
頗知名的第26段,該中譯如下:
人心之花,未待風吹已自落。
 往昔歲月,佳人依依,情意綿綿之語,至今猶難忘懷。
 可嘆別離經年,已形同陌路。生離苦,更甚於死別悲。
 是故,有人哀白絲可染諸色;有人逢逵路而悲泣。
 《堀河院百首》中有歌云:
 『昔會伊人牆垣下,今時荒廢蒿草生,唯見堇花落寞開。』
 歌中淒寂之景,想來確實有過。

我又在網路找到一篇同為第26段的白話譯文:
人心是不待風吹而自落的花。
 以前的戀人,還記得她情深意切的話,但人已離我而去,形同路人。
 此種生離之痛,尤甚於死別也。故見到染絲,有人會傷心;
 面對岔路,有人會悲泣,堀川院的百首和歌中有歌云:
 『舊垣今又來,彼姝安在哉?唯見萋萋處,寂寞堇花開。』
 這種寂寞的景況,誰說沒有呢?

兩相對讀,意思便能懂八九分,作者在感嘆「今非昔比」吧!
當中的經典之句:「人心是不待風吹而自落的花」
讀起來很是優美,但我覺得如何解釋,卻得費些心思。
我想它表達的應該是:
即便你不做什麼(外境亦是一致),人心依然變化(變心)。

後頭寫的「有人看見白絲染色而傷心,有人面對直路後接岔道而悲泣」,
即「明明顏色看著好好的,她何以色變了...明明路走得好好的,兩人怎麼分道揚鑣了」,
亦在呼應前頭的同等哀傷呀~



-----------------------------------
註1:《徒然草》 王新禧 譯


註2:百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