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8日 星期五

札記-國際-中朝關係如何

今年有一本新書,沈志華的《最後的「天朝」》,
副標題:毛澤東、金日成與中朝關係(1945–1976)。
這已經明白道出成書目的,就是要談"中國與朝鮮(北韓)的從1945年到1976年的關係"。
我沒機會讀到這本書,而是讀了兩篇對此書的相關文章。


*****
第一篇是七月份中華論壇對此書的介紹(註1),此文的重點有:
中朝關係並非血盟關係、休戚與共,
而是互不信任和愛恨交織,一舉一動是基於自己國家現實利益出發。
中國雖然不喜歡朝鮮,但不能放棄朝鮮,
而朝鮮也感到被背叛,但假裝承認中國的宗主國地位。

下面用幾件事來說明:
1956年9月18日,毛澤東接見中國的朝鮮代表團時,批評金日成發動朝鮮戰爭。
同年11月30日,毛澤東接見原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時,
批評金日成試圖擺脫中國的控制(清洗親中國的“延安派”)。
但是兩年後1958年12月6日,毛澤東卻是力挺金日成,
兩人會面時,毛澤東說:
如果朝鮮半島再次發生戰爭,中國將給朝鮮無償援助武器,
並且允許朝鮮將中國東北地區當作後方基地。短短兩年,竟有這麼大反差。
而十幾年後,1975年4月18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會見正式訪華的金日成。
金日成提及北越南政權實現統一,試探毛澤東對朝鮮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看法,
但毛澤東則說不談政治,可以說毛澤東拒絕金日成的請求。
這讓人感覺很錯亂,中國(毛澤東)到底是支不支持朝鮮(金日成)呢?


首先,朝鮮戰爭,中國的抗美援朝,是因為當時已經打到中國邊界,
考量到如果日後和美國良好的韓國接壤,是否會危及國土安全。
因此,幫助朝鮮打到三十八度線,僅"恢復原狀”。
當時中共立國未久(1949年),朝鮮就發動戰爭(1950年)添亂,
毛澤東可能覺得金日成很麻煩,再加上幾年後,金日成在國內肅清親華的“延安派”,
讓人有"戰爭時要我犧牲,和平時撇清關係"的感覺,這應該就是毛澤東要批評的原因。

到了1958年,毛澤東說:若朝鮮半島再次發生戰爭,中國無償幫助。
之所以會這麼說,是因為當時中蘇(蘇聯)關係緊張,
朝鮮在兩國之間走鋼絲獲取利益,但中國於戰略上不得不拉攏朝鮮,一起抵禦蘇聯。

而在1975年,毛澤東拒絕金日成"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意見,
那是由於當時中國與美國在推進和解合作,嘗試重塑世界秩序,
毛澤東沒有理由在朝鮮半島形成與美國對立的局面。
因此,中朝關係絕非血盟關係,中國幫忙與否,皆看符不符合國家利益。
也正是從那時起,金日成開始開發核武器


*****
另一篇(註2),灼見名家對沈志華在新書發布會上的演講內容,所做的整理文章。
此文的重點有:
一.毛澤東的「天朝」領土觀,讓中國無償支援朝鮮
天朝的概念,研究中國歷史的都清楚。中國在明清以後,
形成了中央王朝和周邊國家的宗主國─藩屬國關係,
天朝就是中國統治者處理周邊國家關係的理念。
先回顧清史,雍正六年時,安南王和雲貴總督對一塊120里的土地有糾紛,鬧到了朝廷。
雍正一批:「80里給予安南王,40里給予雲貴總督。」
雲貴總督後來上奏:
「我對處理沒意見,但聽說安南王不滿意,想把我的40里土地也奪去。」
雍正回奏說了一通「率土之濱,莫非王土」之類的話,
「天下的土地都是我的,我批給安南王是外藩,批給你就是內地,
區區40地有什麼好爭的」,這反映了中國君王一貫以來的領土觀。
後來安南王也上奏,感激涕零,對裁決十分滿意,並宣稱要為朝廷世世代代守好土地。
雍正十分高興,回奏「那40里地也歸你了,替朕固守之。」
毛澤東對於領土概念一如中國歷朝君主,邊界和領土並不重要,
而且《共產黨宣言》早就闡明:工人無祖國,國家和邊界總有一天要消亡。

因此,(前面提過)毛澤東曾對一樣是共產主義的金日成說:
「如果將來發生戰爭,東北就交給你了。東北要糧有糧,要人有人,
 你不僅要熟悉這裏的山川地形,還要熟悉這裏的幹部隊伍。」
1963年,金日成來到東北視察,鄧小平專程來到瀋陽對金日成說:
 「首相同志,您在這裏可以下命令。」
金日成在東北軍區司令的陪同下視察了整個東三省,
每到一地都接見師以上幹部,詳細了解當地情況。
文革前,朝鮮還在東北辦「東北領導幹部培訓班」,分兩期進行輪訓。


二.毛澤東對朝鮮「八月宗派事件」的憤怒,是出於社會主義勢力被削弱的擔心
(前面提過)1956年8月,金日成對黨內其他派別人士發動清洗運動,
一大批幹部逃往中國,引起中國的緊張。
9月,中蘇共同要求朝鮮取消清洗決定並重新召開黨代表大會,
沒料到後來歐洲的緊張局勢使金日成無視分身乏術的蘇聯,並發動了規模更大的清黨運動。
朝鮮的行為令毛澤東十分憤怒,認為金日成要背叛社會主義,認為他是東方的納吉,
在和蘇聯大使尤金的談話中,毛澤東甚至說:
「如果金日成自己不改正錯誤,我們在朝鮮還有40萬軍隊,可以幫助他們改正錯誤嘛。」
在共產主義國家的邏輯裏,背叛社會主義或背叛革命,
就應該被其他國家干涉,以「實行家法」。
因而毛澤東的選擇並非出於中國的影響力被削弱,而是出於擔心社會主義勢力被削弱。


三。中朝(良好)關係為何會結束,是現實考量
到了鄧小平時期,這樣的中朝關係為何會結束。
主要有兩大原因:其一是地緣政治的改變,
隨着中美交好,朝鮮已經不是過去的戰略屏障;
另一原因是國家發展戰略取代了世界革命的戰略。


*****
同一作者同一本書,兩篇解讀卻有很大歧異。
第一篇在講:中朝並不像表面的好,一直各自有盤算;
而第二篇則說:中朝本來關係很好,是因後來國際政治事實才疏遠。
很難說怎樣講才好,但關係複雜是可以確定的。



--------------------------------------------
註1:沈志華新作《最後的天朝》:所謂“中朝關係是血盟關係”值得深究

註2:沈志華:毛澤東、金日成與中朝關係——《最後的「天朝」》
2001年時金正日到中國見江澤民,提出了一個要求:想到東北視察,請江總書記安排一下。
江澤民回應說視察一詞不準確:在中國上級到下級單位才是視察,您那是訪問。
金正日很篤定的說:「不,是視察,我爸和我說,整個東北都是我們的。」
江澤民當時嚇了一跳,金正日接着說:「其實這話不是我爸說的,是毛主席和我爸說的。」
江澤民嚇得找中聯部(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確認,沒料到回報的結果是:
毛主席確實說過,而且不止一次。

意思是「你們的祖宗說中朝邊界在遼河,我們的祖宗說中朝邊界在鴨綠江。
現在把你們都趕到鴨綠江那邊去了,怪可憐的。
但那不是我的錯,是封建時代壓迫者的錯,是唐太宗武則天的錯,
我不是把天池給你們了嗎?」同時我看到1962年周恩來對遼寧省黨政幹部的講話,
旨在解釋為什麼將長白山天池劃給朝鮮,大致意思便是
「我們的祖宗欠了朝鮮祖宗的債,現在我們要還。」
因此在毛澤東的理念中,邊界和領土並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