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心理_林昶佐:每個小選擇如何大大影響你的人生

參考影片:

有個朋友介紹我看這集林昶佐演講的TED。
看完,他傳遞給我最強烈的觀點是,「今天得比昨天進步一點!」。
林先生所言的「小選擇」,應該是:
「我今天要不要堅持執行進度?」、「今天要進前一步,我該做些什麼事?」。

可想而知,一定有所謂的「大選擇」,那便是人生的方向,
正是林先生講的「我要十年後的我,成為OO」。


對我而言,
我習慣拿《學習必勝速讀術》書上「學習的犧牲打」的引喻,來解釋「進步」。
無論(人生)目標為何,過程中得完成多少事,
無法保證樁樁一次就成,或者每日都有進度,
人常是在trial and error中,成長、前進。
引用《把時間當作朋友》書中的圖,我們理想地以為進度線,像圖一。
圖一
而事實上,它應該像圖二,乃至像圖三。

圖二

圖三
人難免會停滯,乃至下墮,但最後是上升就好。
將型態上的挫折、出錯、失敗,都當成暗助最終成功的犧牲打。

再用《把時間當作朋友》書裡一段話:
 無法忍受未知的存在,憑空多了無數的焦慮,因而覺得“必須做點什麼”,
 在缺乏理智的狀態之下,所做出的決定和行為,可能帶來災難性的結果。

所以,千萬別因為一時的沒進展,
匆忙地決定"必須做點什麼",有可能適得其反。
不妨停下,想想是否要調整方法、或是沉靜、或是轉移注意力一下。

我能體會林先生所言的時間流逝之感傷,
但做什麼事,不是都會說「我需要時間」,
正因為有時間的催化,人才能將"努力從0積攢到100",
現前的沒辦法,變成未來的沒問題。


有本書(我忘了是哪本了)說別一下子就設定大目標,
可以先從做成小事開始,累積小成功,循序漸進,逐步再把目標放大。
一方面,積累信心;另一方面,養大能力。
聽起來,這不失為好方法。
然而,實務上,怎麼定義"大小",需不需要這麼做,得因人而異了,呵呵。



--------------------------
註1:內參-心理-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錯誤
除了把情緒寫出來,書裡還提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多關注自己的小成功和小貢獻。
桑德伯格在寫日記的時候,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建議她寫下每一天做得好的三件事。
有證據表明,專注於心理學家稱之為“微小成功”的事件,的確有效果。
在近期的一項研究中,參加實驗的人需要每天花5~10分鐘寫下當天發生的好事以及原因。
三週後,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人的壓力水平降低了,心理和身體上的不適也減少了。
心理學家認為,發現這些小成功、小貢獻之所以管用,
是因為貢獻是主動的,它提醒我們,“我們可以做到”,從而幫我們建立自信。

公告-五個部落格

部落格,我從五個簡化成三,現在又返回成五,好似一切從未發生。
我是嫌五個太多?或是三個太少?好像也不是,
多寡不是那麼絕對,而且有沒有「業績」壓力,順其自然好了~
就當他們是我五個朋友,我在跟他們聊天。


是一位愛從讀書、看紀錄片、公開課,了解各領域的人,
但他只接觸普羅大眾能了解的事物,不想太深入。

是一個佛教徒,只聊佛教相關的話題,
若談到其他領域,仍是從佛教的角度(例如:修行)切入。

愛旅行,同時也把一生視為人間遊歷,
聊旅遊,也聊造就他今日思想行為的那些人生中難忘事件。

知識新聞
自個不愛看書,
想從別人那獲取(說竊取,有點過分)讀書的研究心得、感想,
當成自己經驗的人。

喜歡打諢說笑,有時翻翻報章雜誌,從中獲取知識。
問他喜歡看書嗎?他說:不,書字太多了,我沒耐心讀完。


香嚴書齋常跟讀書小簡聊天,因為覺得跟他說話最輕鬆~

經濟_BBC:Master of money: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哈耶克)

影片來源:


主要主張:
完全的自由市場,
政府不能干涉,無論是貨幣政策,法律制度等...


◎13~14歲時,纏著所有他認識的神父,為他解釋所謂的上帝,
 但都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後來就放棄了

◎哈耶克原本是狂熱的植物學家,也是醫生,
 到16歲才轉而研究人類整個社會發展,
 從達爾文的演化論,他認為他看見了新經濟學的模式。
 (他也想證明,經濟學是門科學,
 就算經濟不像數學物理,人既不能做出精準的預測,人更無法控制。)

◎哈耶克認為:政府的干預會給出錯誤的訊號
 使市場難以(自由)正常工作。
 政府控制貨幣流量、利率是錯誤的行為

◎衰落的種子,早已在繁榮時候埋下,
 哈耶克認為,1929年的大蕭條,
 來自於聯準會利率太低的關係(給消費者錯誤訊息),
 當消費者發現銀行沒錢時,產生了大崩解...

 其解決方法,在政府不干預的前提下,
 給經濟一個清理期間,淘汰繁華時期的錯誤投資,
 擺脫孱弱的企業,留下最健康的(市場有自癒力)
 
◎哈耶克說:
 人類幾乎不能了解如何應對不確定性,
 因為世界過於複雜,特別是想要理解全部的話。
 市場機制,傳遞如此多的信息,並有效運作,
 在無法理解經濟複雜度的重壓下,計畫經濟註定失敗

《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提出一個道德議題
 政府試圖控制經濟,最終將導致其國民被奴役。
 當我們賦予國家越來越多權力時,將逐漸產生腐敗,
 首先腐敗經濟自由,最終腐蝕政治自由。
 政治自由的腐敗,
 將導致人們需要一個強大的獨裁者,解決所有的問題,
 確保火車準點,以及解決其他問題,
 這將不可避免導致集權主義

對於社會福利主義(社會安全保障制度)
 哈耶克的追隨者,認為將導致國民被奴役
 但目前而言,並無真實數據證明。哈耶克也沒有反對社會安全制度
 一名教授,Paul Krugman 說:
 1870年比起現在是更自由市場的時代,政府干涉少之又少,
 但是那時窮人必須奴性地討好富人,才得以生存,並無多大自由。
 
◎1979年上台的柴契爾夫人,用哈耶克的主張,對英國經濟做出改革。
 如國營企業的私營化,放寬金融法律限制...

◎同樣主張自由市場,政府降低涉入。
 哈耶克與柴契爾夫人經濟看法的不同點是,
 哈耶克認為:讓市場自由,可以阻止權力集中在政治家手上
 柴契爾夫人認為:可以採用自由市場政策
         同時保持中央的一部分權力

◎哈耶克信徒認為:
 柴契爾夫人的降低金融管控政策,只造就半個市場,
 因為後面還有一個隱形殺手:
 如果(金融機構)出事了,政府就會接管,
 像有些公司大到不能倒,而最終政府仍是涉入

政府不能干涉貨幣政策,讓民間自己印自個貨幣競爭,
 更極端點,廢除央行。
 然而,聯準會成立前就這樣,仍是發生經濟問題,
 所以貨幣競爭,並非正確
 
◎米爾頓.佛里德曼的信念:
 「政府可以通過控制流通中的貨幣供應量,來監控經濟。」
 這是各國執政的基石

◎預測經濟是偽知識,不懂裝懂(我們不可能了解人性的複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