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0日 星期六

札記-語文-日製中文

在《橡皮推翻了滿清》(Page 245)曾提到,
我們現在用的「中文」,
有大量資源是清末時引入日本翻譯的西方詞彙,
或是為了翻譯西方詞彙,用文言文重新構成的新詞。
例如:「思想」、「目的」、「團體」、
「精神」、「方針」、「同胞」、「民主」、
「革命」、「自由」、「直接」、「間接」、
「民族」、「文化」、「健康」及許多科學詞彙如
「壓力」、「阻力」、「膨脹」
等均是日譯西詞的「日製中文」。
  
書裡還舉個笑話,有一次張之洞看到幕僚的上書中有
「健康」二字,怒道:
「健康乃日本名詞,用之殊為可恨!」,
不料「名詞」也是日製中文,於是幕僚反諷:
「名詞亦是日本名詞,用之尤覺可恨!」。
 
並非說,這些名詞都是日本人創造,
如「革命」,就已用於易經:
「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這僅是中日文化不停交流,影響所致,可以細究其出處源由,
不是太低級粗野,個人認為實不需如張之洞這般計較吧。

2016年1月14日 星期四

札記-風俗-猶太人的乾杯

聽【曉說】第一季第一集,
主持人說:
在美國好萊塢,猶太人大多是老闆(大老),
 大家為了討好,乾杯不是講Cheers,而是講猶太語的Mozolotov。
不單如此,猶太人對美國政治也有深厚的影響。
我查網路,讀到這筆:《美国种族简史》評論(蠻有參考價值的),
點出一些重點。猶太這個亡國民族來到美國開墾,
從一無所有,到今日他們經濟能力在美國雄踞第一,
其主因是:文化使然,包含自律、商業頭腦、重視教育。
內文:
「犹太人在自来水都还不甚普及的贫民窟建起了第一个公共澡堂,
 发明了第一个抽水马桶。
 他们从不酗酒,犯罪率也极低。与其说这些是所谓素养使然,
 不如说这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使然,因为在第一代移民中,
 犹太人和其他民族一样基本没有受过教育,有着相当高的文盲率,
 犹太儿童的智商测验结果也远远低于全美平均水平。」

与生俱来的商业头脑使他们很快在美国站稳脚根。
 稍微富裕起来的家庭都会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校念书,

 有条件的还会把孩子送进高等学府。


然而,本書評也提到
犹太人有了自己的国家,
 但与此同时也倚仗自己在美国的势力做出一些有违道义的事。

我想意指〝以巴衝突〞吧。

其次,另外我有興趣的,「在美華人(種族)課題」。
中國民族性之所以能在美國立足,
則是靠唐人街的小本生意,宗姓或同鄉會(我不知道這樣定義對嗎?),
和強調教育,因而在科學、工程學上之亮眼表現。
卻沒提到中國人的「節儉」,我認為這也應該是原因之一吧。

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札記-外國文學-毛姆說的死神故事

我在《生命最後的讀書會》讀到英國文學家毛姆說的這一則故事:
巴格達有一位商人叫他僕人到市集上買些食品回來。
 過了一會兒,僕人回來了。
 他面色蒼白,渾身發抖地說:
 「主人,剛才我在市場時,有個女人推了我一下。
  我回身看時發現推我的女人是死神。她看著我並且做了一個威脅的手勢。
  請您把馬借給我,我要趕緊離開這裡,才能躲避死亡的命運。
  我會去薩馬拉,在那裡死神就找不到我了。」於是商人把馬借給了僕人。
 
 僕人翻身上馬,策馬揚鞭疾駛而去。
 然後,商人來到了市場,看見死神站在人群中,於是向祂走來,問祂:
 「為什麼今天早晨你看見我的僕人時,對他做出威脅的手勢? 」
 死神回言:
 「‘那不是威脅。那只是有點驚訝的手勢而已。
  我很驚訝在巴格達看見他,因為我今晚跟他在薩馬拉有個約會。 」



作者講這則的目的是,為了表明毛姆是援引伊拉克的傳說。
除這點外,我試著在故事中找到一些啟發與意義。
想了好久,想不到有其他的言外之意,流傳下來是因為他的曲折嗎?
還是不明白,可能是我沒有中東的知識背景吧。

2016年1月3日 星期日

札記-邏輯-主因?最後一根稻草?

去年十一月底,別部門同事因A事件,對我部門同事怒言相向。
該事也與我略有關連,十二月,主管特地找我了解情況。
他不解,怎麼因A事件有如此大的嗔怨?
 
我知道,對方積怨已久,A事件不是主因,而是最後一根稻草。
但考慮到兩邊,我還得繼續合作下去,
我對主管講的話顯得有所顧忌、語帶保留了。
 
 
我國中時,讀到歷史課本,將鴉片戰爭的原因,分成遠(因)及近(因),
我便思維,是不是所有事件都是這樣。

遇到衝突不化解、不釋懷的話,人的忍耐終究是極限的。
爆發點,很可能是一雞毛蒜皮小事,
(被人譏嘲:什麼!連這等小事也計較)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因此,當發生錯誤,應當平心靜氣想:這是主因嗎?抑是最後一根稻草
尤其對你重要之事,得花心思深究。
切莫找不出理由,就說「本來就是這樣」(註1),得過且過;
或是隨便搞個"偽科學"搪塞,敷衍了事。應實事求事,務實為本。



---------------------------------
註1:《蘇老師化學五四三》序言Page 10~12

2016年1月2日 星期六

札記-中史-年輕人懂個屁?




我媽跟我提,她覺得"講:年輕人懂個屁"很沒道理。
她的理由是,國X黨黃花崗革命,用的不都是年輕人嗎?
 
的確,走進(台北)忠烈祠,
右邊亭子是陸皓東,26歲成仁取義;
左邊亭子是史堅如,21歲殉身夭殤。
立在祠前,不正是要說這兩年輕人忠烈之楷模嗎?
再舉母親講的黃花崗革命烈士:
林覺民,日本應慶大學;
方聲洞,日本千葉醫學院;
喻培倫(炸彈大王),日本千葉醫學院;
陳與(焱+木),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律;
林時爽,日本成城學校軍事科(後轉法科);
也都是青年才俊,國之棟樑,卻也奉獻出自己的生命。
 
雖然我個人認為是孫文多少利用他們滿腔愛國的熱血,
而特出於荊軻,聶政之計。哈哈。
但走向民主共和,豈非正確方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