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計畫_《清單革命》:不完全像SOP

原先,我覺得所謂的清單,應該是原則式的"教條"。
就比如我今天早上所讀的股票投資清單(註1),試列三條。
 1. 投資股票,就是投資經濟
  短期內股票價格會有波動,但長期來看,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股市一定會跟著經濟往上走,屬於收益風險比最高的投資品種。
 2. 投資股市,入場要趁早
  如果想要長期投資股市,越早入場越好。一個人一輩子可能經歷十來次經濟周期,
  投資的經驗和能力正是在一個個經濟周期中磨礪出來的。
  所以在股市裡“交學費”,越早越好。
 3. 不要只根據股價高低衡量一支股票的貴賤
  不同的企業,股票發行的股數不同,每股價格不代表公司的市值高低。
  比如:開刀時重視倫理,以主刀大夫講的話為主。


而因為作者是醫生,我想他舉的例子也應該像是:
 1. 醫生對病人要有醫德、無私
 2. 醫術要純熟,值得信賴
 3. 遵守醫院內規及國家法律規定
但讀完之後發現「清單」比較類似SOP,規定得很具體,如下圖。

但不能說清單是SOP,它跟SOP不同的是,
他也包含部分對行動概略性的指示,而非教條式,
而且分工的每個人不是專管自個事,
會留意到整體性的觀察(不要只看到自己區塊的片面),才會展現出群體智慧的極致。
任何一個對系統略知一二的人都懂,僅僅最優化系統的各個部分並不能創造最優的系統。
例如組裝汽車,如果把法拉利的引擎、保時捷的煞車、
 BMW的懸掛和沃爾沃的車身組在一起。你能得到什麼? 
得到的不可能是最好的汽車,而只能是一堆昂貴的垃圾。


可以將《清單革命》這本書分三部分,英文是我自己加的,方便我記憶。
一.為什麼用清單(Why use checklist)
二.如何用清單(How to use checklist)
三.習慣用清單(Used to checklist)



一.為什麼用清單
◎人有兩種錯誤,無知之錯,無能之錯
無知之錯:因為沒有掌握正確的知識而犯下的錯。無法避免,可以被原諒。
無能之錯:雖然掌握了正確的知識,卻沒有正確的使用知識而犯下的錯。
§清單可解決的是,無能之錯§


◎人為什麼會犯無能之錯
1. 忘記:在重壓(忙碌)之下,人很容易忽視單調的例行事項
2. 省略:人會麻痺大意,故意省略明明記得的步驟。

那為什麼人會忘記或省略呢?因為技術、知識隨著人類發展,變得越來越複雜。
以醫學來說,人類疾病有13000多種,
醫生手邊有6000多種藥物及4000種治療方式(外科手術2500多種),
每一種都有不同要求、風險跟注意事項。


◎清單為什麼能解決無能之錯
1. 外包:把記憶的工作外包給清單,解放腦力。
2. 可靠:有清單將工作流程白紙黑字寫明,
     確保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保證重要的環節不被遺漏



二.如何使用清單:如何把清單帶入生活事務之中
設計:簡潔、高效、可測
1. 簡潔:(1)沒有一張清單可以涵蓋所有的意外情況
     不要面面俱到,找到需要提醒我們的關鍵內容。
    (2)用語精煉、準確、語言為使用者所熟悉的專業術語
    (3)檢查項目最好別超過一頁,排列整齊
2. 高效:效果為導向,強調清單的效果。
    例如(Page 111),巴基斯坦貧民窟的小孩,多年貧窮跟食物短缺,
    讓30%~40%的兒童營養不良,不但汙水橫流,幾乎所有水源都被汙染了。
    每10個孩子會有一個活不到5歲,主要死因在於腹瀉和急性呼吸感染。
    改善供水系統及排汙根本緩不濟急。一位公共衛生工作想出一方法,
    而這方法非常不起眼,在同事眼裡甚至非常可笑,那就是使用肥皂。
    他鼓勵在6種情況下使用肥皂(清單),
    每天用肥皂洗一次澡、大便之後、擦拭嬰兒時、
    吃飯前、做飯前、以及給他人餵食之前用肥皂洗手。
    結果肺炎發病率下降48%,皮膚感染下降35%。
3. 可測:(1)清單要具體,要有可操作性,其效果應該能進行觀測,並由此改進
    (2)不斷投入測試,不斷更新
簡潔與高效存在著矛盾,快不見得穩,穩不見得快。


要設置明確的檢查點
檢查點是指提前安排某個節點,或者某個情況下要使用指定的清單。

例如,美國著名的範·海倫樂隊通過一碗 M&M 豆的檢查來確保演唱會安全。
每次簽訂巡演合同的時候,羅斯都會堅持在合同中包含這樣一個款項:
後台化妝間必須擺放一碗M&M巧克力,而且裡面不可以有一顆棕色巧克力豆,
如果主辦方沒有做到的話,演唱會將被取消,而且主辦方還要對樂隊進行全額賠償。
至少有那麼一次,范-海倫樂隊因為上述原因,霸道地取消科羅拉多的一場演唱會,
因為羅斯在化妝間裡找到了棕色的巧克力豆,有人以為大明星耍大牌,
其實這是羅斯用來保證演唱會安全的試金石。

羅斯在自傳寫道,他們的設備九輛18輪卡車,而一般演唱會只需3輛就夠了。
工作人員一不留神就會犯技術錯誤,比如橫樑無法負重而倒塌。
所以,他們就設計一個小測試,也就是合同第126條那關於巧克力的條款。
羅斯說:如果在後台放置巧克力碗裡發現粽色巧克力豆,
我們就會對各項裝配工作逐一進行檢查,我保證會發現技術錯誤,會碰到各種各樣問題。



對遇到的問題進行分類
把問題分:簡單問題、複雜問題和不確定的極端複雜問題這三種類型。
1. 簡單問題,採用“執行清單
 就是邊做邊打勾。
2. 複雜問題,採用“核查清單”
 複雜問題的程序多、專業性強,很容易遺漏重要環節,
 “核查清單”能確保每個基礎而重要的環節不被遺漏。
 可讓團隊成員先根據記憶和經驗完成各自操作,然後在一同確認是否都做好了。
3. 極端複雜問題,採用“核查清單”加“溝通清單”
 用“核查清單”來確保複雜問題各個環節被注意到,
 還要用“溝通清單”來應對過程中沒有預料到的不確定問題,
 以確保問題和隱患能夠及時地被發現和排除。
 例如,建造大樓需要各領域的專家(16個不同行當),
 全知全能的建造大師已經不存在了,那麼讓單個專家擁有自主權會引發災難。
 所以工地項目經理,除了核查清單,還會建立溝通清單,
 確保專家們彼此充分溝通交流,建議日程安排表上會寫明X日進行Y過程的討論。
 雖然沒有人能夠事先預料所有問題,
 但他們至少可以事先預估可能會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碰到問題。
 一個人免不了犯錯誤,但許多人犯錯的可能性或許會小一點。
 面對未知,建築專家們相信溝通力量,而不相信某個人智慧,
 即使他是經驗豐富的工程師,他們依賴的是集體的智慧,要確保各方面的專家,
 對問題進行仔細評估,並討論出解決方案。
 

 在這行業,造成嚴重錯誤的最大原因就是溝通不暢。

 以花旗大廈為例,在計算建築牢固程度,工程師假設底座的巨型支架是焊接起來的。

 但是焊接工作非常耗費人力,成本較高。
 承接這一項目的鋼鐵公司提議使用螺栓對支架進行鉚接,但這樣會讓建築變得不牢固。
 它們通過計算,認為鉚接強度可行。然而,不知什麼緣故,
 計算結果沒有經過威廉·勒梅薩里爾(William LeMessurier)審閱,這個檢查點被跳過了!
 但是,勒梅薩里爾審查計算結果,也未必發現會問題。
 1978年,也就是大廈投入使用的一年之後,
 普林斯敦一名工程系學生發現建築強度不夠,
 勒梅薩里爾才發現設計被更動,無法抵禦112公里以上的強風,
 這種強風55年在紐約至少發生一次。勒梅薩里爾將壞消息告訴大廈業主和市政官員。
 那年夏天,颶風Ella向紐約逼近的時候,
 一個緊急施工對在大家下班後,秘密地將五釐米厚的鋼板,
 焊接在200個重要螺旋上面。大廈終於保住,至今矗立在原地。
  
 在過去幾十年裡,建築領域最大的進展就是,對進程跟蹤和溝通過程不斷完善
 美國建築業用2套清單將每年嚴重事故發生率降到萬分之0.2以下。



三。習慣用清單
◎不使用清單的心理因素
有時候,我們會不由自主地覺得使用清單讓人感到尷尬。
在我們內心深處,那些站在風口浪尖,從容不迫的大英雄不會使用清單,
他們英勇果敢,隨機應變,從不循規蹈矩。


為什麼要"清單革命"?
 使用精心設計的清單不會讓你變得死板,
 它們會幫助你節約有限的腦力,來處理更加困難的問題。


◎經典案例(Page 43)B-17轟炸機的飛行清單(註2)。




-------------------------------------
參考資料:Get筆記:成甲解讀《清單革命》
---------------------------------


註2:檢查清單
在1935年10月30日的第二次飛行評估中出現了以下的場景:
波音Model 299正常地滑行以及起飛,並順暢地爬升,但原型機突然失去控制,
向其中一邊翼傾斜掉下來,並在撞擊地面之後起火燃燒。機師嚴重燒傷,之後更傷重不治。
亦因為這一次飛行事故,
美國軍方沒有採購波音Model 299而改為訂購道格拉斯的DB-1,成為了之後的B-18。

調查結果顯示,空難的成因是人為錯誤(Pilot Error)。
由於主機師是第一次駕照波音Model 299,所以對飛行器的操作不夠熟識,
結果在起飛前忘記解除飛行控制面的鎖定裝置,
而後排的波音機師在起飛後發現問題時又已經為時而晚。

媒體在得知結果之後砲轟波音Model 299的操作系統對於單人駕駛者而言太過繁雜,
眼看波音Model 299就要退出歷史的舞台了。
但由於Model 299在之前測試的出色表現,
軍方在其後利用特別預算採購了十二部波音Model 299,
並且明言若果之後再出現事故就永不錄用。

於是機師團隊圍在一起苦思對策,有什麼方案可以確保起飛前的準備萬無一失,
確保不會有細節被忽略,檢查清單就在這個環境中被發明了出來。
而實際上,總共有四張檢查清單:
起飛前檢查,飛行中檢查,降落前檢查,以及降落後檢查。
並非是「Model 299的操作系統對於單人駕駛者而言太過繁雜」,
只是人類的記憶容量有限,而檢查清單就可以幫助機師不會遺漏任何重要的細節。

其後,檢查清單被廣泛使用,成為了航空業的標準,甚至引進至其他行業,例如醫院。

如果沒有檢查清單的幫忙,一個人只可以採用簡單的系統(雙引擎);
但在檢查清單的支援之下,就可以掌握更強大的系統(四引擎),
所以要選擇那個做法,就看你囉。

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科學_科氏力與水流

中學老師教過我們,
在北半球,要將澡盆的水放掉,拔起塞子,水會逆時鐘流出。
若是在南半球作相同事,水流會順時鐘。當時我不知道老師是根據「科氏力」。
但既然是老師說,我沒作實驗證實,就信以為真。哈哈,那時年紀小阿。


昨天一個朋友傳上面這影片給我,
內容是有人到赤道上作實驗,
北半球(距赤道正北10公尺處),水流逆時針;
南半球(距赤道正南10公尺處),水流順時針;
最神奇的是,赤道上,水流不轉而排掉。看完我特別開心。
分享給我另一個朋友,他給我一個網頁(註1)匡謬,它寫道:
 像洗臉台這種小範圍的水流,實驗證明就算所在地點一樣,轉向也會不同,
 由此可知距離近、出現時間短的漩渦,根本來不及受科氏力影響!
 反而是注水的方向–『初始漩動』影響較大,
 也就是只要簡單轉動水龍頭,就能製造不同的排水方向哦!

有科氏力,但沒這麼強,才是正確概念阿。



-----------------------------
註1:南北半球漩渦轉向一定相反,就連家裡排水孔的水流也是 你覺得是真?還是假?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札記-職場-石頭湯和青蛙湯

在《程序員修煉之道:從小工到專家》的第一章講了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石頭湯。
文化部網頁(註1)也有這段文字,引用如下:
 從前有個村莊,有一天來了三個又餓又累的士兵,他們向村民要食物吃,但村民不肯。
 他們試了幾戶人家,都遭到拒絕。士兵們饑腸轆轆,卻一籌莫展。
 其中一個士兵急中生智,就當眾宣布:
 「各位,既然你們也都沒有食物,我只好來作石頭湯了。」
 村民訝然,「石頭湯?到底是甚麼呢?石頭作的湯能喝嗎?」

 「首先,我們需要一個大鐵鍋。還要一些水和火。」士兵說。
 村民都預備好了之後,士兵又要三個圓而光滑的石頭,然後開始燒。
 村民睜大眼睛看他們煮石頭湯。
 「作湯需要鹽和胡椒。」士兵喃喃自語,但是很快就有人拿胡椒和鹽來。

 「這種石頭很適合作湯,可惜沒有胡蘿蔔。」他們又說,立刻又有人拿來胡蘿蔔。

 「通常好的石頭湯都會加點捲心菜,可是沒有也沒關係。」士兵又說。
 「我回家找找看,說不定我有。」一個婦人說。不久,她果真拿來了一些,加到湯裏。

 「胡蘿蔔和捲心菜的味道配上牛肉和馬鈴薯,那就是天上美味了。」
 村民想一想,既好奇,
  又不甘心就此放棄嚐嚐「完美的石頭湯」的機會,也就紛紛貢獻所有。
 
 「啊,最後還需一點燕麥和牛奶,就大功告成了!不過如果你們沒有就算了。」
 士兵一邊攪拌一邊說,村民可不願抱憾終身,於是石頭湯作好了。
 大家七手八腳擺出桌椅,坐下來一起品嚐。

 村民又想:「既然有了這麼特別的湯,為甚麼不配點麵包和烤牛肉,
       再喝點蘋果汁,那就更好了。」
 他們從來沒吃過那麼豐盛的大餐,大夥兒好開心,熱烈的感謝士兵們:
 「謝謝你們教我們作石頭湯,我們以後都不怕挨餓了。」

接著,書中又說了青蛙湯的故事,大多數台灣人都聽過,
這就是溫水煮青蛙(註2),就不重複了。
他講這兩故事的目的,是說經營的一個團隊,著重在讓所有人的注意力聚焦案子上。
就像石頭湯,可說是騙局,也可說「拋磚引玉」,
雖起步不好,但有人關注(有參與感),就會機會改變。

最怕的是,全部的人冷漠不關心,
無法察覺每況愈下,像溫水青蛙,結果必然僅失敗一途了。



------------------------------------


註2:這是寓言故事。有人做過實驗,慢慢加熱,青蛙是會跳出來的,不會任其煮熟。

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

政治_清朝皇帝是哪個佛爺?

我第一次聽到「老佛爺」是在清朝古裝劇裡,大臣們尊稱慈禧太后。
我原以為這是專對慈禧,後來陸陸續續在其他劇中,乾隆、康熙皆被如是上尊。
「佛爺」,即是「佛陀耶(簡稱佛)」,為何清朝皇帝、皇太后要喚作是佛,意欲何為呢?
而這個「佛」又是指誰?這得從儒家的宗教態度說起。


漢武之後,中國政治正式將儒家定為最高權威,中華大地的人們一生深受儒家思想薰陶。
有種說法是講,由於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
又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且不語怪力論神,
致使西方文明還沒進中國前,
人們對於死亡、終極關懷之議題發揮甚少,還盡可能避諱不談。
因此,雖然有孔廟,但談不上是宗教,
以儒家為本體的中華文化,宗教意識相較於西方,顯得薄弱。

可是,若要講孔子談禮不談宗教或不承認有神鬼,則會有人反駁,
孔子也說過:「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以及「敬鬼神而遠之」。這究竟怎麼回事呢?


依我所學,儒家視「宗教」是一種政治工具。
儒家關注的主體是活生生之人,著眼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倫綱常。
例如,禮中的祭禮、喪禮(祭之以禮、葬之以禮)是藉由"禮儀規格"彰顯亡者功過,
讓在世的人知道何謂正確的價值觀,若非如此,同是追思,儒家何勞嚴格規範等級呢?

而「祭神如神在」的"如"字的意思是要"好像、假裝"有神在,而非"真的"得有神在。
其在乎的也是在世者、祭祀者得行禮、遵禮(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至於要解釋「敬鬼神而遠之」(註1),
"敬鬼神"則能理解成對祖先的感念懷思,不忘本,同樣是行禮、遵禮。
"遠之(鬼神)",則是不接觸靈異玄虛、邪術詛祝等等與人間倫常不相干之事。

《周易》〈觀卦‧彖辭〉:「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註2)。」
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上天的長子,這麼說的目的,
正是用"宗教信仰"為手段,神格化自己是天命所授,是「正統」,合理統治天下。
將「神治」引往「人治」。


夏商周三代的君王(包含諸侯),
假托神話美化祖先出生,從而抬高血統,是故,子孫擁有合法政權。
而來自民間的劉邦,則說夢見自己是赤帝之子,斬了白蛇,也有這意涵。
漢人朝代講的王權正統不是天命,就是血脈。

魏晉之後,此時(東漢傳入)佛教已漸普及,但佛法認識得正不正確又是另一回事了。
廣泛的誤解就是把佛菩薩與神祇混為一談,事實上,佛菩薩是人,非鬼非神。
而這誤解帶給「正統」另一種定義。

註3:雲岡石窟第二十窟道武帝像

外族(非漢族)的北魏朝道武帝拓跋珪(註3)信仰佛教,奉其為國教。
但是到他孫子-太武帝,聽信崔浩讒言,反其道而行,舉國滅佛。
因為太武帝四十五歲死於非命,有人因而推論(註4,應該沒有文獻支持):
繼任者魏太武帝之孫-文成帝,他認為太武帝之死與滅佛有關,
為了贖罪,才重興佛教、大興土木,
依據前五位皇帝外貌造佛像,開鑿了雲崗石窟的曇曜五窟(註5)
不過,以文獻來看,為何要用「皇帝外貌造佛像」,應當與道武帝時代的法果和尚有關。

法果說:「太祖明叡好道,即是當今如來,沙門宜應盡禮。」
又謂:「能鴻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禮佛耳。」,遂常將道武帝當成佛來拜。
在印度,出家人是不用禮拜世俗君主的,因而當時南朝有「沙門不敬王者論」。
法果的言行與南朝形成強烈對比,但卻"方便"了佛法傳播能在北方暢行無阻。

這是為了傳教,不得已的「方便」呀,印度佛教斷無將世俗君主當成佛的道理。
若真像法果所言,佛陀本身就是悉達多太子,當初又何必出家?
覺悟又為不還俗回去作迦毗羅衛國國君呢?


站在中國最高統治者的角度,樂見臣民稱他是佛。
應了先前說的那句:「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利用人們對神佛的敬畏,神聖不可侵犯,來鞏固政權,稱是得位「正統」。
北魏之後朝代的一些君王便以此樣板,順理成章把佛教當成政治工具,
而唐朝的武則天(註7)便是其中一例。
(若非如此,百姓咸可自謂是佛,不會是君王獨享。
 而恰恰是自稱神佛者,是想要謀反的,如元朝韓山童)


註7:洛陽龍門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 盧舍那大佛

武則天先是差人按她形象塑造洛陽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為將來篡位給天下人作思想準備。
稱帝後(周朝),又讓薛懷義和僧法明等僧人偽造《大雲經》和《大雲經疏》,
偽稱她就是彌勒菩薩下世,應作為天下主人,
並且命令兩京(洛陽、長安)諸州各置大雲寺一所,供奉彌勒菩薩。
敦煌莫高窟第96窟的北大像-彌勒佛像,便是這時空下的產物。
並有傳言:北大像同樣是仿她形貌(註8)。


曉得北魏文成帝、唐朝武則天之事,回頭看清朝的「佛爺」就不顯突兀了。
大乘佛教除了有彌勒菩薩最後身降生娑婆(菩薩成佛),
還承認佛菩薩會倒駕慈航(佛成菩薩),
也就是說:雖然覺悟入滅,但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又轉世返回人間普渡。

中國百姓不太計較轉世者是哪位佛菩薩,皆都敬懼。
可是,對藏傳佛教,文殊菩薩有著特別崇高的地位(註9),
由於控制西藏的政治需要,清朝皇帝(皇太后)便聲稱是「文殊菩薩轉世」的佛爺了。

因此,為啥傳說順治皇帝是到五台山出家,而不是到少林寺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五台山在藏傳佛教裡(漢傳佛教也是)是文殊菩薩道場。

總而言之,一切都是為了政治,非關佛理,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
註1:竹窗隨筆
原文:
或問:有鬼神歟?無鬼神歟?曰:有。
鬼神可信奉歟?不可信奉歟?曰:亦可亦不可。
何謂也?曰:夫子不云乎「敬鬼神而遠之」!蓋一言盡其曲折矣!「敬」之云者,有也。
「遠」之云者,信奉而不信奉也。祀之以時,交之以禮,如是而已耳。
過信而諂奉焉,冀其報吉凶、降福佑、獲靈通,則駸駸然入於邪矣。
噫!有可敬而不可遠者,諸佛諸菩薩是也。胡弗思也?
白話:
有人問:「這世間有鬼神呢?還是沒有鬼神?」 我回答:「有。」
又問 :「鬼神可信奉呢?還是不可信奉?」  我說:「也可信奉,也不可信奉。」
問:「這是什麼意思?」
我答道:「孔子不是說過『敬鬼神而遠之』!這句話就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
用『敬』這個字,就是說明有鬼神;『遠』這個字,就是教人信奉而不信奉。
只要能做到按時祭祀,祭祀時能盡到禮節,這樣就可以了。過分的信奉就變成諂媚奉承。
如果還期望鬼神能給你報吉凶、降福佑、獲靈通,那你很快就會走入邪道了。
唉!有既可敬仰而又可親近的,正是諸佛菩薩啊!為什麼不好好想一想這點呢?」

2.  臺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在承認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對鬼神既不輕慢亦不要予以親近,
這與其在日常生活、社會活動中強調先人事,後鬼神
(《論語.先進》:“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態度相一致。

3. 論語簡說(一四Ο)
「敬鬼神」,在宗廟祭祀鬼神時,要存著敬畏的心,
感受鬼神之祖先就在眼前、就在左右四周,不敢茍且隨便。
「遠」,不是對鬼神故意離得遠遠的,而是不敢狎近
祭祀祖先,是為了報恩、不忘本。假使只想禱告求取利益,
或是放肆不恭敬,就是狎近褻瀆,侮慢了鬼神。


註2:
維基百科:神道設教(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中國古代統治者對待宗教信仰的政策,
借「天人合一」的神權來強化自己的統治,亦稱神道設教。


註3:維基百科: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照片出處


註4:氣勢宏大的雲崗石窟
太武帝死後,他的兒子孫子文成帝繼位。為了贖他父親祖父毀滅佛法的「罪孽」,
文成帝下令重興佛教,大興土木建寺立廟,開始興建靈嚴寺,也就是現在的雲崗石窟。


註5:雲岡石窟相關(第20窟)
1. 維基百科:雲岡石窟
初期,曇曜上奏文成帝,於和平元年(460年),
在桑乾河的支流武周川旁的斷崖上鑿山石壁,開窟五所(今稱為曇曜五窟,編號為16-20)

2. 「秀骨清像」與「曹衣出水」
據《魏書‧釋老志》所說:
「詔有司為石像,令如帝身。既成,顏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體上下黑子。」
興光元年(454)秋「為太祖以下五帝鑄釋迦立像五,各長一丈六尺。」
和平初(460-465)「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
高者七十尺,次者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
可知雲岡石窟始鑿於西元460年,此既為有名的"曇曜五窟",
至孝文帝遷都洛陽,雲岡已具相當大的規模。

3. 雲岡石窟題材內容和造型風格的源流探索
第18、19、20窟中主像,則應分別似為太武帝、明元帝和道武帝。


註6:佛光大辭典:法果
魏書釋老志第二十載,師每言:
「太祖明叡好道,即是當今如來,沙門宜應盡禮。」
又謂:「能鴻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禮佛耳。」
其言論直可認作北朝王者與沙門間之關係,
此正與南朝之「沙門不敬王者論」成一強烈對比。


註7:
1. 維基百科:武則天
次年(690年)七月,僧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
武后是彌勒菩薩化身下凡,應作為天下主人,武后下令頒行天下。
命兩京諸州各置大雲寺一所,藏《大雲經》,命僧人講解,並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


2. 盧舍那大佛 (洛陽龍門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 照片出處
盧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
作於唐高宗咸亨四年,即公元672年,位於洛陽龍門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通高17.14米,
是龍門石窟中藝術水平最高、整體設計最嚴密、規模最大的一處。


註8:
1. 武則天長什麼樣?
敦煌石窟中的「北大像」,據說也是按照武則天的容貌雕塑的。

2. 維基百科:莫高窟
第96窟是莫高窟最高的一座洞窟,
其外附岩而建的「九層樓」是莫高窟的標誌性建築,高33米。
它是一個九層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處在崖窟的中段,與崖頂等高,巍峨壯觀。
其木構為土紅色,檐牙高啄,外觀輪廓錯落有致,檐角系鈴,隨風作響。
其間有彌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繪而成,
中國國內僅次於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第三大坐佛

3. 莫高窟 第96窟 初唐 照片



註9:
1. 第409期 | 重新理解中國·之二
大清統治者除了皇帝和大可汗這兩個身份之外,
還有第三個身份,那就是文殊菩薩轉世——在藏傳佛教裡獲得了一個特別高的地位。
皇上憑藉這個身份,對藏傳佛教就有了一種特殊的控制力。

為啥有傳說順治皇帝是到五台山出家,而不是到少林寺出家啊?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五台山在藏傳佛教裡是文殊菩薩道場。
藏區可以說是在特殊意義上,提供了帝國的精神秩序。
[傳說:
(1)藏傳佛教蓮花生大士,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之化身。
(2)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創始人宗喀巴,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3)達賴,觀世音菩薩之化身。]

2017年12月16日 星期六

札記-風俗-厚夾克、羽絨外套輪替穿

天氣近一個月較寒冷,同仁們的厚夾克、羽絨衣紛紛出籠。
我們辦公區有名女生,是我覺得是這區域最好看的,
有天突然留意到,她穿的夾克跟昨天顏色不同,是換了一件嗎?
翌日再看,又是別色另款,一週五天厚重的外衣都不一樣。
我便想:「這麼厚的衣裳,不可能天天洗,一日換一件吧!」
跟著,我又觀察別人是否也如此。
還蠻多人這樣,反倒我這種個把月才會換的人,是稀有動物了。


坦白說,之前,我從未注意這事,
我常穿的外衣,春秋季薄的兩件,冬季厚的兩件,
不管厚薄,皆是間隔好長一段時日才清洗。當一件洗,便穿另一件。

如果「每日替換」代表「(外衣)每日洗」,對我而言,礙難執行。
厚件,用晾的,至少三天才乾,用烘的,太傷荷包;
如果「每日替換」是因「為換而換」、「為搭配服裝」,於我而言,頗嫌麻煩。
我鑰匙等一些小物,常放在外衣口袋,這般輪替,我早晚會忘了東西放在哪。
總而言之,不習慣。我不想花心思在記憶、計慮穿著上。


許久前,可能超過十年了,我讀過大前研一某本書(書名忘了),
大前先生說他一次會買同款襯衫數件、鞋子數雙。
因為他認為沒必要耗費精力在打量「出門穿什麼」。
同個敘述,前些日子我在「得到」的知識新聞(註1),又讀到一回。

據聞臉書CEO祖克伯上班穿的襯衫,亦是一次購入一式N件。
還有,聽說愛因斯坦也相同。

我接受大前先生的說詞,
一來,信他那套,將能固定化之事盡量固定化,可把省下的經力、時間做更要緊的事;
二來,我無須改變習慣卻能感覺生活被優化,恐怕這才是關鍵吧,哈哈。



------------------------------
註1:內參-邏輯-管理大師的思考技術 (下)
保持生活的簡單
 比如,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大前研一一直都穿同一雙鞋。
 但事實上他有四雙同樣款式的鞋輪流穿。
 大前研一還有63件款式相同、顏色不同的襯衫,每件襯衫固定搭配一條領帶。
 這樣,他就就不需要去思考今天的襯衫要搭配哪條領帶。
 這些襯衫是他在中國訂做的,只要是能想到的顏色和布料,他一口氣全都做了。
 他的生活哲學是:“生活中,只要是可以固定化的事情,我一律固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