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2日 星期三

古文_(唐)韓愈<張中丞傳後敘>:張巡、許遠

韓愈<張中丞傳後敘>的原文,
在維基文庫:韓愈《張中丞傳後敘》,白話文翻譯,可讀百度:<張中丞傳後敘>
這是一篇議論文,我覺得看的重點,應當是韓愈的論述邏輯。
主要是二、三段:
第二段「遠雖材若不及巡者...嗚呼!而謂遠之賢而為之耶?」、
第三段「說者又謂遠與巡分城而守...設淫辭而助之攻也。」


而第一段是:
 韓愈憾恨李翰只寫了張巡傳,卻沒對同是守睢陽的許遠、南霽雲等人立傳;
第四段是:
 韓愈因公務常會汴、徐兩地跑,睢陽剛好介於中間,
 他講述往返路上聽到老人所說南霽雲之軼事;
第五段是:
 韓愈的好友-張籍,他從于嵩,一位曾經當過張巡部下的人,
 聽來關於張巡相貌,和記憶力好、為人處世的事蹟。
這些與議論無關,不提。



*****
首先是第二段,韓愈要辯的是:
「大歷年間,張巡的兒子張去疾,上書朝廷:
 睢陽城破,張巡死前說他最恨許遠,他懷疑許遠叛國,害了他。
 而在張巡死後,許遠竟然沒死,依附了叛軍。請追奪許遠的官爵。」


有關許遠被生俘之事,
《舊唐書》(註1)載:
 城破被執,送至洛陽,與哥舒翰、程千里,俱囚之客省,
 後於安慶緒兵敗、渡河北走時慘遭殺害。

《新唐書》(註2)沒寫《舊唐書》載押送去哪及死亡。而說的是:
 張巡的兒子張去疾上書之事,如上述。
 並告訴張去疾:許遠之所以沒死,
 是因為「凡屠城,以生致主將為功(能夠逮到活的主將,功能最大)」的緣故。
 許遠依舊是忠義,載入史冊。雖然,這之後,此事仍眾說紛紛。

總之,正史《舊唐書》、《新唐書》都寫許遠確實被安史之亂的叛軍活抓。
張去疾糾結的點,在於「為什麼許遠沒有殉節?(為什麼他還活著)」

韓愈認為:
第一.如果許遠有叛國的心,當初許遠官位比張巡,
   為何要開城門迎接張巡,將指揮權交給張巡。
   我認為韓愈在說:許遠要叛變的話,何必把指揮權交給張巡,那更麻煩。
第二.假如許遠怕死,
   這日復一日,敵軍越來越多,皇帝去哪都不知道,援軍何時來也不清楚。
   許遠卻沒有選擇棄城逃命,死守著。
   待到糧食告罄,還羅雀掘鼠充飢,草紙、樹皮食盡,復殺愛妾、老弱,食人肉。
   再笨的人都曉得死期不遠了,他仍然苦守。
   而且,許遠也不可能缺心眼到以為睢陽淪陷,
   全城的人都死了,只有他可以忍辱苟活。
   我認為韓愈是說:
   在皇帝生死未卜、援軍不知何處的情況下,
   許遠肯定知道,死守的下場就是死路一條,逃或許有活命的機會。
   但是許遠沒逃,證明他不怕死。而且,活著就是要堅守岡位。


*****
第三段,韓愈要辯的是:
「睢陽城被攻入,是從許遠所負責的西南城區開始的,同樣是懷疑許遠叛國。」

韓愈先是用二比喻,
比喻一:人將要死的時候,他的內臟必定有一個先受到侵害的地方。
都已經快死了,爭那個內臟先爛,有意義嗎?

比喻二:扯緊繩子,把它拉斷,繩斷必定有一個先裂的地方。
都已經快斷了,爭哪段先斷,有意義嗎?

同理,睢陽城是敵眾我寡,必死無疑。爭哪個城門先破,有意義嗎?
所以,韓愈認為拿哪城門先破來說事的人,沒有成人之美(不願意誇讚別人的好)。
他們怎麼不去想:
安史之亂,有多少官員丟城池為求活命,又有多少官員有軍隊而袖手旁觀的。
不追究這些不盡責的人,反而批評抵禦叛軍,保全江淮地區的張、許二人。


*****
我讀到一篇民國84年的論文:
郭鶴鳴<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所涉問題析論>(註3),值得讀。
我同意郭先生的說法,基本上,我對於張巡、許遠二人的忠義之心,不懷疑。
然而,對於他們的「仁」無法苟同。我是指他們為了守住城池,吃了城內三萬老弱婦孺。

王船山針對此事的評語說得好,
他說:
守孤域, 絕外救,糧盡而餒,君子於此,惟一死而志事畢矣。
 臣之於君,子之於父,所自致者(所奉獻的),至於死而蔑以加矣。
 過此者,則慾尤之府也,適以賊仁妝義而已矣。
 無論城之存亡也, 無論身之生死也,所必不可者,人相食也。

食糧沒了,援軍無望,大不了一死了之,就已經盡到忠了。
實在不需要戕害百姓性命,食啖百姓血肉,這比敵人更沒人性。


中國歷史已將張巡、許遠定為忠義的表率。
唐朝,有百姓為他二人立祠,敬二人為雙忠公(註4)。
宋朝,官方賜匾「保城儀邦」,故民間有人尊張巡為「保儀尊王」,許遠為「保儀大夫」。
元朝,有人以許遠、張巡一文一武,
於是,尊許遠為「文安尊王」,尊張巡為「武安尊王」,兩人合稱「文武尊王」。

隨著年代久遠,由於有大量的神祇與雙忠神號相近,產生混淆。
他們變成福建安溪的鄉土神-翁公(「翁」,閩南語「神像」之意),後人訛稱尪公。
清朝時,安溪人遷移台灣,亦將此信仰帶入台灣。
其實,他二人不是尪公,但台灣人已經這麼認為了。



-------------------------------------------------------------------------
註1:舊唐書/卷187下


註2:新唐書/卷192


註3:郭鶴鳴<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所涉問題析論>


註4:維基:雙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