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3日 星期四

札記-世史-華人主導的國家

前天,我被一朋友問,對聯合航空強制乘客下機事件的想法。
由於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新聞還未報導得很詳盡,我無法評論。
記得今年三月,有樁謀殺案(註1),
可能嫌疑人被捕後,一群網民在她的臉書恣意謾罵。
但這位可能嫌疑人一獲釋,這群人又火速刪留言(可能罰三萬),
當中有些可憐蟲說找不到自己的留言,還網上求救,
所以,最好等事件經過更清晰些,再說吧。

後來,又有朋友給我看一篇文章《別人的土地,別人的規矩》(註2)
我當下感覺,作者是針對受害者是"華裔的身分"而寫的。
我不曉得這次聯航受害者是不是華裔,我仍舊不想評論。
但作者是一個已擁有美國籍的人,說"別人的土地",就顯得有些奇怪了。
若回溯歷史,北美洲這一塊土地是印地安人的,
而且他們原名也不是"印度人"、"印地安人",是後到的"歐洲"人硬冠上的。
這群歐洲人,會想北美洲是"別人的土地",
規矩由他們訂,以後要把土地還給他們嗎?不,印地安人想得美。


我從前看過一集自媒體節目(註3)談李光耀,
有段話就把外籍華裔的異鄉人心態講得很透徹,他是這麼說的:

 以艾森豪為例,他是德裔美國人,二戰也沒有對希特勒網開一面。
 (來到美國,入美國籍,就是美國人)
 很多中國人對國際政治的理解,還停留在初步階段,
 講感情、講血緣、講義氣,這種類似宗族的層次。
 正是這種「血緣觀」,正是這種「認祖歸宗」的情節,
 使得海外華人,在政治上吃了大虧。

 中國人很早就到南洋做生意,而且很會做生意,
 掌握著經濟話語,理應會成立一個國家或社群,但偏偏沒有。
 他們抱持的心態是,我是大陸某某地方的人,我是來做生意的。
 對當地沒有認同感,便不會想到爭取什麼(政治)權益。
 而權益這種東西,永遠不會自動送上門來。你不爭,就一定被人爭走。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馬來半島的獨立。
 馬來半島本來是英國人的殖民地,二戰英國撐不住,
 要撤,便讓馬來半島獨立,所以要成立馬來亞聯盟。
 馬來亞半島的土著實際上很少,當時馬來亞半島主要是三大民族,
 馬來人(巫人)佔44%,華人佔39%、其餘是印度人,都是外來民族。
 若再加上新加玻華人,華人總人數超過馬來人。

 除了人數佔上風,在經濟上華人也處於絕對優勢(不是相對優勢),
 70%的納稅人是華人,財團、首富都是華人。
 照理說,華人應該在馬來西亞的政治舞台擔任主導才對。
 但當地華人,對政治卻極其冷淡。
 在馬來西亞獨立前夕,正是搶著劃分政治蛋糕的時刻,
 華人社團行動卻非常緩慢,導致大部分華人,連最基本的馬來西亞公民身分都沒有。
 1954年第一次立法會選舉時,
 華人總人數190萬,有公民身分的有60萬,只有14萬去投票。
 而馬來人去投票的人數是108萬,14萬對108萬,差了8倍,8倍!
 致使立法會、內閣都被馬來人全面控制,確定這個國家要以馬來人為中心。
 甚至馬來族取得大量特權,白紙黑字寫入憲法,華人被邊緣化。
 
 政治的本質,就是權力鬥爭,是一種利益的權衡,
 不是跟你攀親戚、講感情,更不會跟你說五百年前是一家。


 真正的政治家,一切的行為都是基於利益的計算,
 以此來決定究竟要妥協,還是要鬥爭,以實用為目標。...
 李光耀深諳此理(政治的本質),
 後人總結他一生是實行"實用主義(功利主義)",
 他從不會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也沒說自己代表華人利益,
 就是因為如此,除了他,恐怕這地球上,不會有第二個華人為主導的國家。

 
或許華人進入民主政治才一百年,
專制時代的遺毒未去,奴性未消。從前說皇帝不是,是要砍頭的,
因此人民普遍對政治冷感(誰當皇帝都一樣),吃飽睡暖就好。
權利就等上權者慈悲賞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