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8日 星期五

戲劇_(文)【開卷八分鐘】之網評

從梁文道「開卷八分鐘」談 臺灣電視讀書節目之迷思

非常讚嘆,我覺得這是一篇立論公允的評講!
一個成功的讀書節目,就是讓聽你說書的人,感覺"書"對他的生命多麼緊連,勾動內心共鳴。說透了,讀書的最終目的,正如梁文道先生所言:「是為了要讓我們變得更寬容,去理解這世界有多複雜」。「世界有多複雜,人就有多複雜,人有多少種,書就有多少種」。



內文節錄:
<評 台灣讀書節目>
  以往臺灣媒體製作這類讀書節目總有些迷思,認為似乎非得找來一竿子當紅作家(如張大春、蔡詩萍)或媒體名人(吳淡如、蔡康永、甚至是大小S)代言不可。為了在鏡頭前扮演好一個稱職的代讀說書人,當然口齒伶俐流暢與公眾魅力是必須,但除此之外,主事者對於「引領廣泛閱讀」這件事本身的執著與熱情,往往才是最為關鍵卻屢屢讓人忽略的環節。
  邀請名人上電視節目代言書籍,是否當真強化了觀眾的閱讀動機?抑或只不過是尋求另一種知識品味的扮妝與慰藉?

<歐美 讀書節目>
  放眼西方國家媒體的現代說書人傳統,...他(她)們不僅展露出在讀者大眾與書籍作者之間穿針引線、處處機鋒的主持能耐,同時也都各有一手「點石成金」掀起購書熱潮的市場魅力。當年畢佛引領法國閱讀風潮之無遠弗屆,甚至還為此引發了總統府顧問指控其干預書市運作的政治風波。...他(她)們咸對通往「讀書」此一門徑有著切身而深遠的體會,並且也都甘願以身作則、定期且持續地站在媒體鏡頭前為書作嫁。
  畢佛在《讀書,這一行》這本訪談集裡歸結出某些關乎「說書」的行事原則。首要者,主持人不僅要把書讀透,抓準每位觀眾心中疑惑而提出鞭辟入裡的問題,並且,畢佛表示:如果主持者才氣縱橫,問起話來顯得比作者不遑多讓,成了專家對談,致使觀眾感覺被排除在外,那麼這書就完了。


<評 開卷八分鐘>
  初看「開卷八分鐘」最讓人頗感驚訝者,在於一般外人眼中看似高度資本主義化、號稱「股票一秒鐘幾十萬上下」的香港地方,竟也能浮出梁文道這麼一個乍見之下卓爾不群的媒體文化人,來到中國內地開闢了如此引人入勝的讀書節目。
  其次,「開卷八分鐘」主持人全場一鏡到底、不憑藉任何道具與外景剪接的純粹個人脫口秀形式,在過去臺灣讀書節目當中似乎亦是前所未聞,也讓我初步體嘗到一種風聞失傳既久的說書技藝重現江湖的莫名喜悅。
  鏡頭前,梁文道如話家常般地展現撫卷閱讀的身體姿態,他時而理性、時而忘情,時而擊掌叫好、時而針砭謬誤,講到精采處甚至還會拿起書本逐句唸出書中橋段。他在節目裡的唯一道具—書籍,翻頁皆清晰可見滿滿夾著筆記貼條,以及一本書被反覆閱讀過後所呈現的手書痕跡。
  「開卷八分鐘」屢屢以當下引人熱議的時興話題作開場,言談內容不拘泥於「就書論書」。作為一位稱職且敬業的媒體說書人,梁文道評書總能不斷旁徵博引、談古論今,而待節目行將結束前,則倏地拋下一句雋永餘韻之語作結尾,隨即轉身從容從畫面場景走出,與臺灣同類節目賓主始終倚坐笑談直到現場燈光暗去的公式化運鏡相較,迥然透著一種「書讀完了」戛然而止的瀟灑氣派。...
  這樣的說書獨白,便不自覺予人一種內在對話(internalizing the dialogue)的共鳴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