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札記-商業-微信公眾號能賺什麼

微信公眾號有不少的好文章,除了「政治正確」不能碰,什麼領域都有。
當中突出的才子能人(這篇不談演藝圈的人物),
大陸人慣稱是他們"牛人"、"大V"、"網紅",
他們常以文章(有時才用音頻和短片)發表觀點、展現其思想學識。
追蹤者多達上千萬,足見有不凡之處。
讀它們的作品,看來應該花不少心思阿,
我很好奇,他們是以此謀生、以此致富嗎?還是有別的生財之道呢?


會成立公眾號,多為了圖人脈擴展及知名度累積吧,
若他們說不想認識些人或讓別人認識,就太奇怪了。
前一段時間觀察,我大概把他們分下面這幾類。

第一類,找同好、共同成長、資源共享
該帳號經常是多人經營,發言者通常化名:小編。
建立用意是找到跟自己喜好相同者,相互交流、推廣知識、推薦書籍,不牟利。
這在臉書上也出現很多,像cosplay、讀書(讀經)心得分享、旅遊經驗分享等等,
但...偶爾會出現業配文(廣告)。這類最常見的,像"李好帥黃金屋","書單來了"...

第二類,業餘愛好
該帳號一人主筆,這類人本身有工作,利用工作之餘-下班或假日,
秉持著對某個領域的熱忱,寫文章、錄音頻,
想當然耳,興趣是第一考量,賺錢則為其次,會開放"打賞"。
(打賞是微信公眾號的功能,是讀者給作者的贊助,
 金額可從人民幣一至數百元不等)
"老沈一說"、"古哥古點等,即歸此類。

第三類,販書
該帳號一或多人執筆。
些公眾號是先有文章,後成書。他們先發表文章,讓人打賞,
後來將人氣高的數篇,集腋成裘,出書販售。像是"十點讀書"。
我認為這是一種很棒的市場調查。
公眾號沒出現前,就有類似的模式,像是blog風行時的當朝明月《明朝的那些事》。
另一些公眾號是先有書,後講述內容作行銷。
這些人則是透由讀書心得分享來推薦書,不一定會收費。
書商也曉得這是商機,會主動送書給他們打廣告。像是"羅輯思維"、"樊登讀書會"。

第四類,賣課程
該帳號一人主筆,這類人專精某領域,頗具名望,
發表的文章類似DM,推銷你上他課程,平均而言,學費不貲。
所以公眾號的文章,品質不可能太差。如同,"李叫獸"。
我個人覺得,授課比賣書賺得快。

那有沒有混合型的呢?當然有。像"新生大學",就是一跟四的混合。


*****
大陸網路上的知識販賣已行之有年,然而,台灣卻沒能跟進。
這是因為台灣人已經很習慣網路知識免費,因此看到付費,敬謝不敏。
可是仔細想便能明白,知識向來要錢。

市售的書價僅包括油墨加紙的成本嗎?
不,裏頭還包含作者疲心勞力之知識的無形資產(註1)。
那網路知識都是免費?不,是有人先代償了。
比如維基百科,
是自願者一字一句撰寫周備和捐款者一點一滴挹注成全,這裏頭有錢。
附帶一提,目前文獻仍以書面呈現的居多。

又比如搜尋引擎找資訊很方便,
但使用者的查詢行為會被蒐成大數據,此涉及商業,背後運作依然有錢。
避談網路知識付錢,不意謂它真的免費。
而只要公眾號的東西水準夠,不是假貨,收錢是應得的報酬。


這樣做,除了金錢回報,還有另一個好處。
資本主義世界,利益競爭是赤裸的,優與劣,市場給出的信號很直接、明確。
藉由這點,從收費獲得批評指教,正如李笑來在七年就是一輩子所言:
 千萬不要做免費的、公益的事情。你還沒到那時候。
 我寫書免費公開在網上,是因為我確實不需要指望它賺錢,
 更重要的是,我 自信到不需要用市場衡量我自己。
 
 如果你做一件事情,是公益的,是免費的,
 你得到的只能是讚揚——哪怕你做得並不好。
 這是關鍵,你可能做得併不好,但由於你是免費的、公益的,
 所以人家只能對你客氣 —— 這其實是不真實的反應。
 
 反過來,你收哪怕一分錢試試?
 只要你出了問題就會有人罵你,甚至不出問題的時候都有人罵你。
 不會迴避商業,該收錢就收錢,不能免費、不能公益——這是為了得到真實的反饋。
 
 如果在你做得並不好的時候,依然得到讚揚,你最終只能被麻痺。
 而你不可能一輩子迴避商業的,一旦開始玩真的,你就傻了,
 因為真實的世界(商業世界)全然不是你過往經歷的樣子。
 你被麻痺得越久,你越難以從癱瘓狀態恢復過來。
 
 在你做的其實很好的時候,依然被罵,
 這其實是好事,會讓你心理上更成熟,承受能力更強。
 


*****
行文到此,該來回應標題了,公眾號能賺什麼呢?
懂得善用,不只賺錢、還借市場殘酷賺反饋,好打磨出更強大的自己。
 
 
 
--------------------
註1:人對無形資產不敏感:得到-法律-為什麼我們覺得用盜版不算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