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中史_(春秋)原壤:老而不死是為賊

原壤,是孔子的老相識。
前秦文獻有他紀錄的,有兩條(註1),分別在《禮記》及《論語》。
我讀過三國王肅偽造的《孔子家語》,
是將《禮記》的文字,再添枝加葉,而義理無異。

 
先看《禮記》<檀弓下>(註2):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槨。
 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於音也。」歌曰:「貍首之斑然,執女手之卷然。」
 夫子為弗聞也者而過之,從者曰:「子未可以已乎?」
 夫子曰:「丘聞之:親者毋失其為親也,故者毋失其為故也。」

百度譯(註1):
 孔子的老相識有叫原壤的,他的母親去世了,孔子幫他清洗棺木。
 原壤噔噔地敲擊著棺木道:「我很久未唱歌抒懷了。」
 唱道:「斑白的狸貓之首,牽著你柔軟的手。」孔子裝作沒聽見而走開。
 隨從的人問:「先生不可以使他停止(唱)嗎?」
 孔子道:「據我所知,未失去的親人才是親人,未失去的老相識才是老相識。」


弟子會問孔子,所本的應該是<曲禮上>、<檀弓上>的「里有殯,不巷歌」,
何況又是原壤自己的母親,
孔子原諒他,則應該是因為「故舊不遺,則民不偷」吧,好朋友仍然好朋友。


《論語 》<憲問>(註3):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百度譯(註1):
 原壤踞坐著等著。孔子批評他道:小時候不謙遜尊長,長大又無可稱述,
 老了又不死這是浪蕩子。(孔子)用手杖輕敲原壤的小腿。


那時代人是不穿褲子(底褲)的,因此,原壤兩腿叉開蹲,便知道多不莊重了。
孔子罵他的最後那句成為經典:「老而不死是為賊」,後人簡稱「老賊」。

有人說:「孔子可不是罵老人,但今天被誤用了。」
一點也沒錯,應該得拿來斥責類似原壤這種舉止的人。

對照前文(前面那件給人觀感更差),孔子這句,不是真的咒他老友去死。
"呵責"後,還以"杖"輕敲原壤小腿,也屬開個玩笑。
除此外,我猜這時的孔子已經上年紀,所以得持拐杖走路了(劃錯重點)。


三國時代的作品《孔子家語》(註4),加增好幾句:
 孔子之舊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將助之以木槨。
 子路曰:「由也昔者聞諸夫子,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夫子憚矣。姑已,若何?」
 孔子曰:「凡民有喪,匍匐救之,況故舊乎?非友也,吾其往。」及為槨,
 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託於音也。」
 遂歌曰:「狸首之班然,執女手之卷然,夫子為之隱佯不聞以過之。」
 子路曰:「夫子屈節而極於此,失其與矣。豈未可以已乎?」
 孔子曰:「吾聞之,親者不失其為親也,故者不失其為故也。」

弟子問孔子之要點在於:
夫子不是自己說過「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何不言行一致。
而孔子作何回應,上面說過了。

於此,我想提個思考方向:「無友不如己者」的「友」是名詞,抑是動詞呢?
若「友」是名詞,
以積極態度來論,可以朝著「朋友之間相互砥礪,共同成長,莫讓彼此掉隊」發揮。
以消極態度來論,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若「友」是動詞,
以正面態度來說,見賢思齊;
以負面態度來說,勢利眼。

嗯嗯,我們是正面積極的人,亦絕不會是老賊呢,呵呵。



----------------------------------------------
註1:百度百科:原壤


註2:禮記 -> 檀弓下 207


註3: 論語 -> 憲問 43


註4: 孔子家語 -> 37屈節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