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7日 星期二

札記-人際-久觀言行知人心※


《柏拉圖全集之費德羅篇》(註1)中,
蘇德拉底透由寓言故事對費德羅文字的缺失,他說: 
你這個發明結果會使學會文字的人們善忘,因為他們就不再努力記憶了。
 他們就信任書文,只憑外在的符號再認,並非憑內在的腦力回憶。
 所以你所發明的這劑藥,只能醫提醒(能幫助提醒),
 不能醫記憶(不能幫助人民願意去記憶事情)。」 

意思是,文字第一個壞處是,讓人懶得記憶。時空背景不同,我們能忽略這項。
但第二個壞處,就值得深思了。
蘇格拉底,於後又說:
 「一篇文章寫出來之後,就一手傳一手,傳到能懂的人們,也傳到不能懂的人們,
 它自己不知道它的話應該向誰說,和不應該向誰說。
 如果它遭到誤解或虐待,總得要它的作者來援助;
 它自己一個人卻無力辯護自己,也無力保衛自己。

文字表達無法像口語對話那樣,
能及時根據對方反應靈活調整,使雙方更容易瞭解,溝通有效率。 
這也是為什麼蘇格拉底沒有留下著作最大的可能原因。


那麼,依照說的話為準嗎?也不盡然! 
《古文觀止》(註2)有篇文章<有子之言似夫子>,出自《禮記》的<檀弓上>。
  曾子對有子說他和子游聽孔夫子說過: 
 「一個人失去官位後,要快快貧窮;一個人死去之後,(屍首)要快快腐爛。」
 有子說:「這不像夫子說的,一定是針對特殊情況。」
 曾子確定是夫子所說,且認定是對的,便前往詢問子游。子游說:「有子說的對。....」 
從這例子中,我們可以明白:雖親耳所聞,仍不可以孤立、片面地解讀別人說的一段話。
要用心去了解那些話所處的情境、知曉其前因後果。
而且,即便完全沒曲解,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人總有情緒起伏講錯話之時,只要不突破你的道德底線,也就得饒人處且饒人,理解跟諒解。
而認識一個人,得經歷過許多事,才好下判斷,切勿以偏概全。


對待言語如此,行為亦然。
《呂氏春秋》(註3)卷17<審分覽>的<任數>云:
 孔子在陳國、蔡國之間受困缺糧。
 顏回跟人要到米回來煮,飯快熟時,孔子遠遠看見顏回從飯鍋裡抓了一把來吃。 
 當顏回送飯給孔子,孔子假裝不知道偷吃的事, 
 故意說:「我今天夢到先父,想先用這還沒吃的飯祭拜。」 
 顏回答: 
 「不行,剛剛有煤灰掉進飯中,我本想把弄髒的飯丟棄,
   但糟蹋糧食會招來不祥,於是,我就將它吃掉。」 
 孔子說:
「人最相信的就是親眼所見,但我今天真瞧見了,理解卻不正確。
 一般人所依靠的是自我心裡的評判,可是內心評判也有不能依靠的時候。
 弟子們要記下這件事情,了解一個人,沒有那麼容易。」
因此,不要僅憑幾句話、幾件事,太快說已經摸清楚一個人, 
更何況人不是對所有人都用同一套言行,都得久經觀察才能發現大致,
俗諺說:「日久見人心」,確實不假啊!



-----------------------------------------------------------------------------------------------------
圖片來源


註1:《柏拉圖全集之費德羅篇》
蘇格拉底說:
「我聽說在埃及的瑙克剌提斯附近,住著埃及的一個古神,
 他的徽幟鳥叫作白鷺,他自己的名字是圖提(托特)。
 他首先發明了數目,算術,幾何和天文;棋骰也是他首創的,尤其重要的是他發明了文字。
 當時全埃及都受塔穆斯統治,他住在上埃及一個大城市,希臘人把它叫作埃及的忒拜。
 這城市的神叫作阿蒙。
 圖提晉見了塔穆斯,把他的各種發明獻給他看,向他建議要把它們推廣到全埃及。
 那國王便問他每一種發明的用處,聽到他的說明,
 覺得是好的就加以褒揚,覺得是壞的就加以貶斥。
 據說關於每一種發明,塔穆斯都向圖提說了許多或褒或貶的話,細說是說不完的。

 不過輪到文字,圖提說:
 『大王,這件發明可以使埃及人受更多的教育,有更好的記憶力,
 它是醫治教育和記憶力的良藥!』
 國王回答說:
 『多才多藝的圖提,能發明一種技術是一個人,能權衡應用那種技術利弊的是另一個人。
 現在你是文字的父親,由於篤愛兒子的緣故,把文字的功用恰恰說反了!
 你這個發明結果會使學會文字的人們善忘,因為他們就不再努力記憶了。
 他們就信任書文,只憑外在的符號再認,並非憑內在的腦力回憶。
 所以你所發明的這劑藥,
 只能醫提醒(能幫助提醒),不能醫記憶(不能幫助人民願意去記憶事情)。
 至於教育,你所拿給你的學生們的東西只是真實界的形似,而不是真實界的本身。
 因為藉文字的幫助,他們可無須教練就可以吞下許多知識,
 好像無所不知,而實際上卻一無所知。
 還不僅此,他們會討人厭,因為自以為聰明而實在是不聰明。』」


註2:
1. 《古文觀止》:<有子之言似夫子>
有子問於曾子曰:“問喪於夫子乎?”曰:“聞之矣:‘喪欲速貧,死欲速朽’。”
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曾子曰:“參也聞諸夫子也。”
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
曾子曰:“參也與子游聞之。”
有子曰:“然。然則夫子有爲言之也。”
曾子以斯言告於子游。子游曰:
 “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昔者,夫子居於宋,見桓司馬自爲石槨,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死之慾速朽’,爲桓司馬言之也。
 南宮敬叔反,必載寶而朝。
夫子曰:‘若是其貨也,喪不如速貧之愈也。’喪之慾速貧,爲敬叔言之也。”
曾子以子游之言告於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
曾子曰:“子何以知之?”
有子曰:“夫子制於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槨。以斯知不欲速朽也。
 昔者夫子失魯司寇,將之荊,蓋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以斯知不欲速貧也。”

2. 《古文觀止》:<有子之言似夫子>白話翻譯


註3:
1. 《呂氏春秋》卷17<審分覽>的<任數>
孔子窮乎陳、蔡之間,藜羹不斟,七日不嘗粒,晝寢。
顏回索米,得而爨之,幾熟。孔子望見顏回攫其甑中而食之。
選間,食熟,謁孔子而進食。孔子佯為不見之。孔子起曰:「今者夢見先君,食潔而後饋。」
顏回對曰:「不可。嚮者煤室入甑中,棄食不祥,回攫而飯之。」
孔子歎曰:
「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