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札記-經濟-10元店

高中公民老師曾跟我們講過,
蔣經國當總統時,推動民間一項節儉不奢華的運動-梅花餐。
這是什麼呢?就是五菜一湯。
 
有鑑於當時民間宴客每每動則十幾道菜,
吃不完鋪張浪費,蔣總統深覺此風漸不可長,於是提出這套辦法。
擺宴至多梅花餐五菜一湯,抑制百姓競奢鬥富。
而最後民眾作何反應呢?
請客菜單變成一道梅花、兩道梅花、三道梅花。
 
從前住汐止時,住處附近有10元商店,
類似的在國外也有,美國是一元店,日本是百元店。
號稱東西全部10元,
只不過是一個十元、兩個十元、三個十元,以此類推。
 
最近,我有一個朋友要去日本的十元島(石垣島),
剛好請他去看看,是否也跟台灣玩的商業手法一樣~

札記-哲思-活得太用力

昨天早上,
一個朋友給我看一篇文章<從前的我,活得太用力了>(<用力>代稱,註1),
摘錄自李開復《我修的死亡學分》裡的內容。
我很喜歡它標題寫的"活得太用力",因為這很容易體會得到。
多數人的生活,
不管是別人驅趕你去達成,或者自己想追求的,事情交錯輾壓常使人疲憊不堪。
讀此文,能讓人靜下心想想,這是正確的努力方式嗎?那些都是你真的要的嗎?
而這兩問,我想,重點是講一句:「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
 
 
既然我講「正確的方法」,
可能會讓人以為,是否它在指「輕鬆的方法」,不會那麼用力了。
若以李先生另一篇文章<我修的七個死亡學分>(用<七學分>代稱,註2)來看,
我認為「正確的方法」是「健康的生活」,無論身體或心態。

像是<七學分>第一學分寫到:健康無價。
要控制好睡眠、壓力、運動、飲食四點。
這並不妨礙努力工作,而是要人至少一個禮拜拿3、4個小時維護你的健康。
(運動,花時間且不一定輕鬆,但絕對值得)
否則一旦失去,拼命得來一切都換不回來,後悔莫及。
這學分在說「身體健康」。
 
而第二學分:
一切事物的發生有它的理由,思考它帶給你的正面啟示。
面對疾病,是讓我們學會生活更健康。
面對死亡,則是思考<用力>裡提到賈伯斯的話:
「記住你即將死去」,看清楚什麼才是生命中重要的選擇。

第三學分:要珍惜我們的緣份,學會感恩和愛;
和第四學分:學會如何生活,活在當下;
以及第六學分:人人平等,善待每一個人。

這四個學分在講「心態健康」,
即心態是正面的、專心感受到生活點點滴滴、善待所有人、
從生命給你的回饋,不管它是負面的病或死,
都該看出正面的價值,選擇正確的人生目標。


剩下的兩個學分,第五學分:經得住誘惑;
第七學分:想清楚我們的人生究竟是為什麼?
不再"狂妄"想要「改變世界」,而是「讓世界更好」
換言之,不再自以為是,自以為有權利批評別人的錯誤,並試圖匡正他們。
而是寬恕、感激傷害過我們的人,專注自身的不斷學習,不斷成長,
讓世界更美好,整個世界的群體意識也會變得更正向。

這些都是在釐清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才是人生「正確的事」。


非常巧合,傍晚我阿姨也分享了一篇李先生的另一篇文章:
<面對疾病,正能量是最有效的藥>(<有效的藥>代稱,註3),
這與<用力>、<七學分>二文的思想,當然是一貫的。
例如<有效的藥>裡,星雲法師所說的話與第七學分一致:
要珍惜、尊重周遭的一切,不論善惡美醜,都有存在的價值。
 就像一座生態完整的森林裏,有大象、老虎,也一定有蟑螂和老鼠。
 完美與缺陷本來就是共存的,也是從人心產生的分別。
 如果沒有邪惡,怎能彰顯善的光芒?
 如果沒有自私的狹隘,也無法看到慷慨無私的偉大。
 所以,真正有益於世界的做法不是除惡,而是行善;
 不是打擊負能量,而是弘揚正能量。

 
 
這三文讓我有些感想。
以往我們讀到「痛改前非」,
主角常是逞凶惡極的歹人,死到臨頭才懂幡然悔悟,
便「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一番。

然而,自李先生身上看來,沒這回事。
未發現絕症前的他,
既沒有拋家棄子、六親不認、親友關係可能跟你我的現況差不多,
反倒他還有除惡務盡的好心,以及不斷地發揮影響力,
讓年輕人受利,使公司更好,乃至對國家經濟作出一定貢獻。
為何社會認可的好人、成功者,為何面對死亡,竟也後悔過去?
而且不是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道出「活得太用力」的反省?
 
 
首先,為什麼會覺得「反省」通常在壞人身上容易看到?
這是因為人常常忽略「優秀者也在進步,而且在持續進步。」
反過來說也行:持續進步,就是優秀者。
而反省、自律,正是推動他們的力量。
如果只將反省定義在「由惡轉善」,
又懂「那些不能殺死我們的,使我們更強大」,
那僅會從李先生的故事中,學到要注意健康。


第二,為何不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是「活得太用力」?
有人認為成就一件事,就得要不顧一切的「犧牲」,才偉大,才刻骨銘心。
可是,把事情做好、做對是方法、心態的問題,何必虐待血肉之軀呢?
須理性地看,身體就是身體,需要睡覺、吃飯、運動滋養。
不能單憑意志去支撐,要好好地待它,它會報答你的。


第三,說說:從「改變世界」轉成「讓世界更好」的思維。
「改變世界」的伸張正義(治惡)和「讓世界更好」的真誠揚善,
看似結局一致,但究竟最終不同。

又要拿伊索寓言「北風與太陽」作說明了。
故事中,北風強橫地拖掉旅人斗篷,但無效,
反而太陽沒啥大動作,靜靜地發熱,卻叫旅人脫去了斗篷。

人,除非主動跟別人求教,不然是很討厭聽人說教的。
最好的辦法,絕不是靠強制指正、匡謬、批判,
而是樂觀、進取、以身作則,一步步善的淺移默化。
(對待疾病也是一樣,不收負能量,直引正能量。)
中華文化講:「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同於此理。
(有人會說:因為打不過,才以德服人...當作沒聽到)
有句諺語說:「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蠟燭。」
 
或者,還可以這樣想,「不造惡」和「行好事」都是對的!
關注「不造惡」,結果只會是「犯錯」和「不犯錯」;
關注「行好事」,結果會出現「成好事」的可能。
人的注意力,肯定是有限資源,
不如多多放在「好」的事物上,同時,也因這樣,身心獲得愉悅吧。
 
 
最後,我想念念一首我喜歡的詩,羅隱的〈蜂〉: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思考有必要這麼忙嗎?又為了什麼而忙? 
 
 
 
---------------


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哲思_稻盛和夫《人生的王道》

本書以道德項目、國家或企業的經營領念作成12類標題,
將《南州翁遺訓》41條中的若干條作分組,一一翻譯成白話,
稻盛和夫先生自己再引用生活上遭遇的實例,加以講解其精神內涵。

個人認為,《活法》那本書舉的例子與本書差不多,但比較好讀。
本書的摘要如下:(格式:標題:遺訓條目:說明)


1. 無私、專才專用(Page49):第1條
(1)「螃蟹只會抓跟自己殼一樣大的洞」:平庸的人,只會找平庸的人才來公司。
(2)建立組織看成築城,想建築一座壯觀的城堡,首先必須用石頭推建根基,
 但是光有巨石,也就是說有優秀人才並不能蓋出堅固的基礎,
 因為巨石與巨石之間的縫隙,需要小石頭來填滿,
 沒有使用小石頭的石牆非常脆弱,不堪一擊。(巨石般的優秀人才 + 小石頭般的老員工)

2. 磨練、謙虛、兩套標準:第5, 4, 19條
 ○「同時具有互相矛盾的兩種性格,
   又能讓這兩種極端發揮功能互不衝突,是最高知性的人。」(Page 64)
 ○美國作家雷蒙.錢德勒在小說《重播》中讓男主角:
 「男人不強,活不下去,但不溫柔就沒有資格活下去。」(Page65)

3.誠、敬天愛人:第21, 22, 6, 26, 24, 25條
 (1)松風工業的例子:驕傲,擴展太快而倒閉(Page 074)
 (2)品格比才能重要

4. 大義:第34, 7, 38條
 ○問動機
  有別於馬基維利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詹姆士.艾倫:獲得偉大成功的人,往往出自純粹的心(Page 100)。

5. 國家大計:第2, 3, 8, 11, 12, 16條
 (1)國家大計:「文」、「武」(自衛)、「農」
 (2)禁止酷刑
 (3)與其他國家協調合作

6. 公務人員的道德觀:第30, 14, 13, 15, 31條
 (1)不貪戀官位和財富、(2)國家財政減租稅、(3)有軍備、(4)為人民服務

7. 正道:第17, 9, 10, 條
 (1)西鄉隆盛原本沒有要征韓,要用正道不帶一兵一卒與韓國談判
 (2)世界各國互相衝突矛盾之間,也有共同之處,那就是正義、公正、博愛、誠實等。
  這是人類基本的道德價值觀(Page 141)

8. 真心:第37, 39, 35條
9. 信念:第20, .23, 41條
(1)人生.工作的結果=想法X熱情X能力
 (2)從知識到見識,從見識到膽識
  如果心裡光想著,這樣做「會不會遭受譏諷」、「會不會惹人討厭」,
  只想保護自己當然無法執行。相反的,把自己放一邊,不管別人怎麼想,
  「被當成傻瓜也好、被輕視也好」,相信不管有多麼困難,都一定能邁出腳步


10. 力行、正道:第36, 29, 28條
 或許現在人不能實踐「正道」的原因,在於世人不解「正道為何」之故。
 所謂「正道」,意即天理,不參雜人類的任何小聰明,用言語文字表達的話,
 可以歸納成正義、公平、公正、誠實、謙虛、勇氣、努力、博愛
 和西鄉的無私這幾項人類生活的基本規範。也可以說成「不說謊、不欺騙、正直的心」,
 這也是父母師長從小教導我們作為一個人必須有的善惡之分的道德觀,
 這樣樸素純真的教誨就是「正道」
。(Page 182)
  
11. 精進:第33, 32, 27條
 (1)「有意注意」:不在走廊上討論事情,那無法專注。(Page 188)
 (2)六項精進(Page 194)
  a. 每天持續不輸給任何人的努力
  b. 保持謙虛不傲
  c. 每日反省
  d. 感謝自己活在世上
  e. 累積善行和利他的行為
  f. 不用擔心隨感覺、感性惹來的煩惱。

12. 希望:第40條
  簡樸、不忮不求


--------
只給兩顆星

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

札記-兩性-美國人對婚姻保守嗎?

目前大陸最多人關注的新聞是「王寶強抓X離婚」,
聽說評論、閱讀點擊超過50億。
而台灣的話,我猜,應該是「寶可夢」,
兩者的共同點都是有個「寶」,而且都有「抓」的動作。
 
有趣的是,
關於王寶強離婚的事件,還有人討論到聖經,Oh, My God~
說他們的宗教傳統是不能離婚的,
出自於馬太福音19章:「神配合的,人不可分開。」(註1)
 
 
好像有人跟我說過:
「美國人對於政治人物的婚姻道德要求,
 是以宗教(聖經)作為標準的,換言之,不能離婚。
 所以,離過婚的人很難選上美國總統,或者美國總統不許離婚。」
即便克林頓、李文斯基的事件吵得沸沸揚揚,
克林頓、希拉蕊也沒選擇分開。
(你可以說,因為克林頓是愛爾蘭裔,
 愛爾蘭人兩件事不能開玩笑,一是婚姻;二是馬鈴薯。所以不離。
 可是,我不會理你喔~)
不過,後來知道有個例外,而且是唯一的例外是-雷根,
他曾離過婚,卻選上總統。
(雷根也是愛爾蘭裔) 

但在這一個目前離婚率慢慢成長到50%的國家,
44任總統裡僅此一位,總統圈也算是堅守所謂宗教的「婚姻道德」了。
 
 
我們所見聞的美國,受好萊塢電影影響很大,
總讓我們誤以為美國人是「男女關係混亂」的社會。
假如是這樣,可以思考一下,
香港以「警匪片」、台灣「黑社會電影」拍得不錯,
相比於你所接觸、認識的為香港與台灣,
你會認為她們是盜賊橫行、槍枝氾濫的地方嗎?
(別討厭,對我說"是")
 
電影本就不是在拍稀鬆平常之事,
反倒是專挑罕見、"驚天地泣鬼神"的劇情,
為了票房,再再加以虛構誇大渲染,在所難免吧。
 
因此,有人跟我說:
「美國的清教徒是不墮胎、不節育、不離婚的,
 甚至多數美國人的婚姻觀是保守的」,我是寧可選擇相信的。
 
 
 
---------------
註1:馬太福音19章

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札記-電影-兒時印象卻忘片名的香港電影

兩三個月前, 突然回憶起好久以前看的張敏演的一部電影,
其劇情,男主角是警察,
為救小太妹的女主角,將她犯案的關鍵證據毀滅,
女主角因此證據不足而獲釋,男主角從而鋃鐺入獄。
結局是好的,贏得芳心、終成眷屬。 
雖然我現在能講情節之梗概,但仍想不起男主角的名字,苦尋不著電影名稱。

今天,一個朋友問我:
 「你記得梁家輝和梁朝偉曾合作過一部電影,
 忘了叫什麼了。 裡面有一段有出現(演員扮)李嘉誠。」
 我說:
「那部戲中,李嘉誠在折塑膠花吧,
 而梁家輝是不是最愛說:『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他說:「對!」
 我說:「我也忘了片名了,回頭查查。」 

剛剛我在youtube找到朋友問的那部,
它是1993年上映的【新難兄難弟】。 
巧的是,旁邊的影片推薦,出現我之前尋覓不到的"男主角"。
我以此作線索,這才知道他名「張堅庭」,呼呼。 
復加上「張敏」為關鍵字,結合搜索, 
終於答案揭曉,搜尋好久的電影是---【飛女正傳】。

目前網路上沒有免費觀賞,無法重溫。



----------------
參考資料:
1. 國語 【新難兄難弟】 梁家輝、梁朝偉、劉嘉玲 主演

2.因緣巧合遇到的線索:
 國語【逃學英雄傳Truant Heroes】邱淑貞、張敏、吳孟達、郭富城 主演

3. 百度百科:飛女正傳(1992年)

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經濟_術語:「牛市」與「熊市」

「牛市」與「熊市」的由來,
應了那句台語俗諺:「江湖一點訣,講破沒價值」。

為什麼股票大漲,稱「牛市」,而大跌,稱「熊市」,
道理極其的簡單,
牛在攻擊時雙眼朝上,而且牛角往上頂,引喻為升市。
而熊在攻擊時是雙眼朝下,而且兩掌往下撲,引喻為跌市。
此是華爾街日報創辦人Charles Henry Dow所提出(參考資料1)。



-------------
參考資料:
資料1:牛市、熊市的由來

資料2:華爾街見聞:為什麼取名“牛市”和“熊市”?

2016年8月16日 星期二

外史-美國總統大選時間

這個問題,應該每四年會回來一次。
「為什麼美國(總統)大選,都在11月的第一個星期一的隔天?」
這得切成三個小問題?
1. 為什麼是11月?
 因為考慮19世紀美國的農業社會,
 11月秋收完,天不冷,民眾較有空投票。
 
2. 為什麼是星期一的隔天(星期二)?
 同樣考慮時間是19世紀,星期天要禮拜,
 星期一出門,離投票所最遠的人要走一天,所以選星期二。
 
3. 既然是挑星期二,就寫「11月第一個星期二」,
 為什麼是「11月第一個星期一的隔天」?
 因為這樣很有可能11月第一個星期二剛好是11月1日。
 11月1日是萬聖節,天主教徒的重要節日。他們就無法去投票了



----------------

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道教_鹽神

在堂姊家看電視,正在播的是《大清鹽商》(註1),
裡面有一段眾人持香拜神,一演員說道:「鹽神分別是夙沙、膠鬲、管仲...」。
我是中途插入看的,才看不到一分鐘,
只聽清楚管仲一名,卻感到迷糊,說:
「拜管仲?管仲不是特種行業(情色業)在拜嗎?他們是哪行?」
我姊答我:「鹽商」。還倒帶回去給我看三神祇之名。
 
回到家,我以管仲和鹽神為線索查詢,
花十幾分鐘才找到,其典故來自「(揚州)鹽宗廟」(註2)。
   

我知道,台灣受到西遊記影響,多數人印象中,特種行業要拜豬八戒。
然而,依據《戰國策》(註3),中國史上第一個成立「女閭」是管仲,
女閭就是合法職業的公娼。所以,管仲才是正宗祖師爺。
至於,他為什麼也是鹽神?他輔佐桓公相齊,齊國素有漁鹽之利。
因是他持鹽政有方,讓齊有國富民強之本錢,故鹽民尊而奉祀之。

而膠鬲和夙沙,國中時大家都讀過,孟子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膠鬲出現在那前頭的句子(註4):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膠鬲舉於魚鹽之中...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最後,夙沙(氏),我認為他是最有資格說是鹽神的(註5),
他乃黃帝時代的重臣(可能是神話人物),
百度百科說:
「夙沙氏煮海為鹽,首創華夏製鹽之先河,
 被尊為鹽業鼻祖,史稱鹽宗。」這才有所謂的揚州鹽宗廟。



---------------



註4:告子下(十五):膠鬲舉於魚鹽之中

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札記-人物-蘇東坡的「不合時宜」

明朝末年有本書,叫《舌華錄》(曹臣 著),
文體類似世說新語,應該是....不有名的書。
然而,他第一卷的第二個故事,我自高中起,就不斷聽人提到。
(第一次是我國文老師說的)文字不難,以下是全文:
『蘇東坡一日退朝,食罷,捫腹徐行,顧謂侍兒:
 「汝輩且道是中何物?」
 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為然。
 又一婢曰:「滿腹都是機械。」坡亦不以為當。
 至(王)朝雲乃曰:「學士一肚皮不合時宜。」坡捧腹大笑。』
 
最最常被拿來說的是:「滿肚子的不合時宜」,
引以自況(自嘲),這或許是很多人的心聲吧。有時,我也這樣看自己。
 
 
其次,話說為何(此書的)這一則知名度會比其他則來得高呢?
跟詩經的「關關雎鳩」的道理超不多,他在開篇第一頁,哈哈。
我發現很多書都有這現象。

札記-人物-畢卡索的支票

我讀一篇文章說(註1),畢卡索買東西經常是不付錢的。
是因為名氣大,走到哪都老闆招待嗎?
 
不是,名氣大是真的,
但確實不是老闆招待,而是畢卡索耍了小聰明~
他每次付款時,都簽支票支付。
店家看上面可是有大名鼎鼎的畢卡索簽名,
哪可是比賣的物品更高價,
不如變賣或裱起來,便沒拿去銀行兌換。
因此,畢卡索也就不用付半毛錢了。


-----------
註1:朱淑恩:畢卡索理財
這一篇是類似文章,不是我讀的原文

中史-(清朝)東亞病夫

某晚,去朋友家吃飯,談到土耳其政變的事。
我說:
「我對土耳其的近代政治,沒啥研究,
 倒是知道,土耳其與中國突厥有血緣,而且和『東亞病夫』(註1)的由來有關。」

可能會感覺奇怪,「東亞病夫」不是在指中國嗎?
有的人還馬上想到李小龍的電影(註2),
那不是日本人強冠到中國人頭上的嗎?然而,實情絕非如此。
19世紀,因為奧圖曼土耳其的國勢衰疲,積弱不振,
英國譏他「歐洲病夫」(Sick man of Europe)。
而病夫(sick man),便專指這些政治不昌、民生凋敝之國,
和疾病、健康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因此,英國人既然可以將這個用在土耳其,
那更可以安在當時的腐敗中國政權-清廷。
而這也正是普遍歐洲國家對中國的看法。
 
那時中國人當然不服氣,不知從哪而來的傳聞(註3)說:
「拿破崙曾經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著的獅子,
   一旦被驚醒,世界將為之震動。』」
這段話多少安慰了知識份子。
當然,後來被證實是假的,但似乎也作充耳不聞。


不過,這樣就產生了另一個問題,
為什麼「東亞病夫」最後會關聯到中國人健康呢?

按當時的文獻看來,西方國家對於中國人身體,是相當驚嘆的。(註1)
為什麼呢?因為中國人衛生習慣不好,環境髒亂、醫學落後,
竟然在如此惡劣環境還能生活,
難道不是強大的免疫力,身體勇健的展現嗎?
 
既然如此,那是誰說中國人身體不好的呢?不是日本人,是中國人自個,梁啟超先生。
維基是這麼描述的:
1903年前後,以梁啓超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
 扭曲西方的「中國病夫論」的內涵。在該年發表的《新民說》裡,
 第一次用「病夫」來形容所有的中國人,說:
 『夫中國——東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
 《新民說》一發表,用「病夫」來形容中國人體質虛弱,
 也成為輿論界的一種時髦。
也就是自那後,就深植成今天的既有概念了。
(網路另有一說是嚴復(註4),但是那篇作者認為,
 外國人說中國人東亞病夫,就是在說健康。)
 
 
我是很久前得聞有本書,專門解釋這事,因而曉知
可是距今時間遙遠,記不清書名了。

 
 
-----------------------
註1:維基百科:東亞病夫

註2:
(1)東亞病夫:原來是歷史的誤會
(2)東亞病夫稱號的來龍去脈

註3:“東亞病夫”是西方人恥笑中國人的嗎?
儘管當時中國破敗不堪,被西方人瞧不起,
但中國人總覺得有識之士會了解中國的潛力。
我們認為拿破崙曾經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著的獅子,一旦被驚醒,世界將為之震動。
奇怪的是,這句話似乎找不著出處。
後來,楊瑞松查閱了英國《泰晤士報》的原始文獻資料庫,
僅發現1936年有一條拿破崙與中國沉睡論相關的文獻,但文中並未提及獅子。
澳大利亞學者費約翰在《喚醒中國:國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與階級》
一書中也做了地毯式考察,發現所謂的拿破崙中國沉睡論並無確切文獻證據,
該說法可能是建立在19世紀一則謠傳之上。

當時西方輿論界常說中國是睡著的巨人,但不是說中國醒來後會多厲害,
而是說中國昏睡不醒,停滯不前。
清末外交大臣曾紀澤用英文寫了一篇很漂亮的文章叫《中國先睡後醒論》,
似乎在回應西方的批評,認為中國終究會醒來。
不過,他沒說中國現在是睡獅,醒來後是雄獅。
在“睡獅”這個民族意象的建構過程中,擔任重要角色的人仍然是梁啟超。
1899年,他在《清議報》發表《動物談》一文,
將中國形容為一個狀似獅子的機器怪物,說它就是曾紀澤所說的睡獅。
梁啟超可能記錯了,硬生生將“睡獅”這個說法歸於曾紀澤名下。
梁啟超並不是欣喜於中國的潛力,而是擔心中國再不醒來就將萬劫不復。
甲午戰爭後,各項改革在進行,但梁啟超非常悲觀,覺得國家並無起色。
在他筆下,“睡獅”其實是負面形象,跟今天的“睡獅”含義不同。


註4:解密歷史:"東亞病夫"的由來

2016年8月13日 星期六

生物_伯格曼法則(Bergmann's rule)

讀篇文章談到「伯格曼法則(Bergmann's rule)」這專業名詞,
找定義就搜到這文<自然界的伯格曼法則>(註1),
它的解釋是:
對於同一種"溫血動物"來說,
 越冷的地方其"個體越大",而且"越接近於圓形"。
稍作分析捋一下,它講三件事。
1. 溫血動物→「恆溫動物」。
2. 越冷的地方→高緯度或高海拔
3. 同一類種,越冷的地方個體越大,而且接近圓形→
 (1)限「同一類種」的恆溫動物比較
 (2)高緯度或高海拔的同類,體積大
 (3)高緯度或高海拔的同類,比較圓
 
接著它講解原因:「(同溫度條件下)物體愈大,散失熱量的速度就越慢。
而百度百科(註2),還補充一句:「相同體積中的球形的表面積最小,也最利於保暖。」
 
  
可以證明「伯格曼法則」例子有很多,
但比較難解釋的例子,是愛斯基摩人的個頭並沒有特巨大。
其實,還有非洲黑人問題,百度百科主張是:矮黑人才是原始種。
 
再回到愛斯基摩人,個子與溫、熱帶的亞洲人沒大差距,該怎麼看呢?
本文的說法是:
那是因為愛斯基摩人進入北極的時間不夠長,演化不及之故。
而百度百科怎麼說呢?也一樣。
還另加了愛斯基摩人與馬來西亞人(低緯度、低海拔)的對比,
同樣身高,愛斯基摩人,顯然壯得多。



------------------------------------------------------------------------------------------------


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寓言_天方夜譚_21阿卜杜拉法茲里和兩個哥哥的故事

參考資料:一千零一夜(兒童版)


這是給兒童讀的書,理應有簡化過。
我不把它當宗教書籍看待,是因為他只講"信仰",闡述教理教義比較薄弱。

出現角色有:
男主角阿卜杜拉法茲里,簡稱A0
女主角謝赫圖·拉佳(後來名字),簡稱B
阿卜杜拉法茲里兩個哥哥納爾和曼蘇爾,簡稱A1,A2
女神(白蛇) 塞歐黛,簡稱G
國王 哈里發,簡稱K

角色的扮演大致如下:
1. A 0與B
A0是好人,為人善良,與兄長有悌,
所以安拉(伊斯蘭教的神,阿拉)保佑他,讓他跟B相遇相離,兩人依舊最終能長相廝守。

2. A0與G
而因為A0的惻隱,有一次救了G,讓人聯想中國白蛇傳的劇情。
G感恩圖報,在關鍵時刻,對A0保命於危急,
還替天行道,懲處了陷害A0的他那兩位兄長。

3. A0與A1、A2
A1、A2,整個故事的反派,雖為兄長,
覬覦A0之所有,數次謀財害命,甚至奪妻未遂。
兩人曾一度被G變成狗教訓,後因國王K慈悲而恢復人身。
然而,無論A0原諒幾回,仍怙惡不悛,結果陰謀被G所揭穿,被K下令處以極刑。

4. K是故事的引導者,將故事開場,亦將故事結束。
我這樣的說明,將故事支離破碎了,哈哈。
我就像想嘗試用不同的說法,效果如何。
日後回頭看,我能否看懂我從前寫啥。需不需要將故事重頭讀,才知曉。


*****
比較有感觸的,是為什麼會這兩位兄長每次被原諒、又每次被逞凶造惡呢?
個人認為,原因出在主角A0的姿態,
卑躬屈膝地顧念兄弟情誼,招致A1、A2以為他軟弱可欺。

另當中有一段,我很有意見,
艾博·赫哲爾(神學士)施神通加禍咒詛佛教徒,而且還扭曲佛教教義。
第一,佛教既非神明,更不是世界的主宰。
第二,佛教強調因果,福與禍為人自招,
   自不會因為異教徒的艾博·赫哲爾的毀謗而有任何懲罰。
第三,佛教對宗教信仰的態度是,包容的。

自這故事中,就可以看出他們對其它宗教的相當不友善。
而且樹立極大權威,能支配人間事,例如婚姻。窮天地之鬼神皆應懼之。

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植物_庵摩羅果

從前聽法師講經,講到佛經上常出現的水果:菴摩羅果。
他說就是台灣的芭樂,即「番石榴」。
網路上有法師,乃至很多人持這說法(註1)。
然而,查植物資料,便可以發現似乎是有問題的。
因為「番石榴」的原產地是在南美洲(註2),而非印度,
芭樂不可能是菴摩羅果。
那麼,它是還存在世間嗎?若存在,是現在的什麼水果呢? 
奇摩知識有一篇文章說:菴摩羅果,就是油柑(註4),
從百度百科確定一下產地:
「佈於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
 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南美地區也有栽培。
 模式標本採自印度東部。」
再加上,維摩經弟子品肇註曰:
「菴摩勒果,形似檳榔,食之除風冷。」(註5)
這應當是正確答案。


翻譯一向是件麻煩事,有些人採音譯,有些人則取另一個名字替代。
例如:
蘋果,當初加州蘋果來到中國,
會貼標籤 "Red delicious apple"(註5),香港人就音譯,红地厘蛇果,
一半意譯:Red,紅;一半音譯:delicious:地厘蛇。
簡約為地厘蛇果,後又被叫「蛇果」,其實就是蘋果。
 
草莓,strawberry,又稱「士多啤梨」(註6),也音譯,不多做解釋。
櫻桃,cherry,又稱「車厘子」,亦為同理。



---------------------------------
註1: 
āmalaka 正確的譯法是庵摩羅迦果,玄奘大師的譯音是準確的。
僧肇大師採用了中西合璧的方式,譯音加上中文概念“果”字,
由於發音的關係,四字音節優於五字音節,
所以減去了庵摩羅迦的最後一個音節,實踐證明,這種方式易於被國人接受。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amala意為無垢、潔淨、清淨,音譯為阿摩羅。
因為在漢語中沒有長短音的區別,
所以有些人把攝論宗唯識論第九識「阿摩羅識」中的「阿摩羅」
跟植物庵摩羅果混淆起來,其實在梵文裡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詞。
     
新稱阿末羅,阿摩洛迦,菴摩洛迦等。
舊稱菴摩羅,阿摩勒,菴摩勒等。
譯曰無垢清淨。謂如林檎。相當於菴羅,菴沒羅。
Amara譯曰天果,Amala譯曰無垢,通用阿摩羅,菴摩羅等。
漢字之使用混亂。
《西域記》八曰:「阿摩落迦,印度藥果之名也。」
《慧琳音義》二十六曰:「阿摩勒果,此云無垢。
《涅槃經》作呵梨勒,訛也。」
《維摩經弟子品》肇註曰:「菴摩勒果,形似檳榔,食之除風冷。」
《有部毘那耶雜事》一曰:「餘甘子,出廣州,堪沐髮,西方名菴摩洛迦果也。」
《梵語雜名》九曰:「阿摩楞迦。」
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那律,由於聽佛講經時打瞌睡,被佛訶責後過度精進,
七天七夜沒有合眼,以至於喪失見黑色以外色的能力成為盲人,
佛陀施大慈悲,教他修習金剛照明三昧(金剛照明禪定),
這位行者照此修行,遂得天眼神通,
他觀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羅果,被譽為天眼第一。
《楞嚴經》二曰:「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視掌中庵摩羅果。」譬喻一目了然。


註2:
何謂醍醐?
過去道源法師跟台灣佛教會他們組一個團到印度去朝聖,這是一位講經的法師。
講經多少年,佛經上兩樣東西始終搞不清楚,一個是菴摩羅果,一個就是醍醐,醍醐灌頂。
到印度之後,到處去打聽,佛經上講的菴摩羅果,懂不懂?他們知道。有沒有?有。
拿一個來看看,台灣也有,芭樂,菴摩羅果知道了。
醍醐是什麼?醍醐也拿來看看。我們吃的沙拉,這是經上講的醍醐。


註3:百度百科:番石榴


註4:
請問佛經中的[菴摩羅果]到底是那一種植物?
菴摩羅果-(油柑) 網路資料...僅供參考.
基源:Phyllanthus emblica大戟科
1.<大唐西域記>:「阿摩羅伽,印度要果之名也。」
「阿育王於拘尸那城東南方建『雞園伽藍』,旁有ㄧ塔,名菴摩羅伽。」
2.<慧琳音義>:「阿摩勒果,此云無垢。」
3.<維摩經>弟子品: 「阿摩勒果,形似檳榔,食之除風冷。」
4.鳩摩羅什.註<維摩經>佛國品: 「菴羅樹,其果似桃非桃也。」
5.<有部毘那耶雜事>:「餘甘子,出廣州,堪沐髮,西方名(菴摩羅果)也。」
6.<楞伽經>:「如來者,現前世界,猶如掌中視阿摩羅果。」
7.<善見律毘婆沙>卷ㄧ云: 「菴沒羅樹,產於印度各地,…
此樹之花多,而結子甚少,果形似梨,而底鈎曲,葉形似柳。」

<本草綱目>性味:甘寒無毒。主治:風虛熱氣,補益強氣。
1.取子壓汁含油→塗頭:生髪去風癢,令髮生如黑漆也。
2.主丹石傷肺,上氣咳嗽。
3.久服:輕身,延年長生。
4.為未湯點服:解金石毒、解硫磺毒。
菴摩勒 別名 :餘甘子、滇橄欖、甘油子、喉甘子、牛甘子、油柑。
來源: 為大戟科植物餘甘子的果實;根、樹皮及葉亦供藥用。

註4:

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

科學_農曆的閏月

我們都知道農曆的月份,長的是30日,短的是29日,
地球公轉太陽是約365天多,
勢必每一個農曆年(354)就會少11天左右,因此有閏月。
我小時候問長輩:
「我知道為什麼會有閏月,可是編農曆的人,
 他是怎麼知道要"閏幾月"?
 (比如,1995閏8月,為什麼是閏8,不是閏7或閏9)」
他答我:「應該平均分配吧!」
頓一會又說:「7月是鬼月,所以7月除外」
於是,關於閏月,除了19年7閨法(19年要閏7次),
我就記得:平均分配和沒有閏7月。


多年後,一個同事突然聊到閏月,說:「不曉得閏月規則是什麼?」
我聽見,便很直覺地說出我所知。
他說:「是喔,真的沒有閏七月?」
他立刻查,然後跟我說:「你看,2006年不就有閏7月嗎?」
我非常訝異,感到不好意思之餘,心又想:「會不會連"平均分配",也是錯的。」
所以,一得空閒,開始找答案。果然,"平均分配"是錯的!
閏不閏的原理是依照節氣!


中國節氣有24個。
這裡必須強調一點:決定節氣是哪一天跟陽曆有關。
這是耶穌會(耶穌會是知識分子所組成)湯若望、南懷仁的功勞。
不信的話,可以留意,立春(節)是不是永遠在陽曆2月3~5日。
而24節氣的中氣:雨水、春分、穀雨...大寒的日期,
就剛好落在換西洋星座的交界點。
(西洋12星宮時間本來就由陽曆來定,這並非巧合)
 
若將24節氣平均分配每個農曆月份,一個月應該有2個。
然而,偶爾會出現某個月只有1個的狀況。
此時,便把閏月安插其中(註1)。
拿剛剛說的2006年的閏7月來說:
2006年7月25日~2006年8月23日,農曆7月,有立秋、處暑。
2006年8月24日~2006年9月21日,農曆閏7月,僅有白露。
假如沒有這個閏7月
勢必造成農曆8月只有白露 1個節氣而已。
是故,插入一個閏7月來彌補。

又拿2014年農曆閏9月為例:
2014年9月24日~2014年10月23日,農曆9月,有寒露、霜降。
2014年10月24日~2014年11月21日,農曆閏9月,僅有立冬。
假如沒有這個閏9月
勢必造成農曆10月只有立冬 1個節氣而已。
是故,插入一個閏9月來彌補。
 
 
老派一點的人,不知道說「老派」會不會太過了,哈哈。
他們當中有些人說,閏月出生的人,生日要算在當月;
另有些說:生日要算在隔月;
還有些說:生日要依據節氣才決定哪個月。共三派看法。
舉個例子,2006年8月24日~2006年9月21日是農曆閏7月。
第1派,生日算在當月:7月出生;
第2派,生日算隔月:8月出生;
第3派,2006年8月24日~2006年9月8日,算7月;
    2006年9月9日~2006年9月21日,算8月。
我的想法是,隨便。看相信什麼,就怎麼主張吧。
例如,信紫微斗數的人,按第1派;信八字的人,依第3派。


農曆有閏月制度;那陽曆呢?
多數人對此應該蠻熟悉的,陽曆是閏年制,閏年2月有29天,
西元年份,4年閏,100年不閏,400年閏。
然而,仍會出現誤差,就像1582年10月5日到10月14日不存在,
因為加太多了,曆法多了10天,得減回來。
公轉、自轉時間總是不能完美整除,
所以,不管是陽曆、陰曆,「閏」的制度會一直存在下去。
 
 
 
----------------------------
註1:百度百科:閏月

工業_「陽刻」和「陰刻」、「朱文」與「白文」

從前聽長輩講:
「活人的要用陽刻,死人要用陰刻,
 你看我們用的印章都是陽刻,而墓碑都是陰刻。」
 因此,我一直這麼以為,跟人聊到,也如是說。
直到後來看到「北碑南帖」之說,興了疑念。
 
一查網路,第一篇就指正:那是謠傳、胡扯。
又見維基的條目:篆刻(註1)。上面範例,就有人名的陰刻;
亦有網路文章說:「秦漢時期的印,普遍是白文(也就是陰刻)」(註2)。
有種打臉的感覺,哈哈
 
個人覺得,不應該說成「陽刻」和「陰刻」,而稱「朱文」與「白文」才準確。
因為朱文之印,(過印泥)蓋在紙上,字真是紅的;
而白文之印,蓋出來的字,則是白色。
好理解、好區別,也就不會在「陰陽」作過多的遐想了。
 
 
順道我還搜尋「中華民國之璽」(註3)和「總統之印」(註4)的資料,
兩個皆朱文,刻印者分別是王褆和吳樸堂,王是吳的老師。



-------------

註2:
就文字而言,自秦統一文字,漢朝定下印章體制時,並無陰陽之別,只有朱、白文之說,
就是現在蓋在紙上的字是白色的,就是白文。印章蓋在紙上面字是紅色,就是朱文。
不曉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白色字就變成陰文,紅色的字變成陽文,
然後又演變成陰文是陰宅用的,陽文是用在陽宅,
如此穿鑿附會之下,把所有白文全部變成陰文,只適用在陰宅?
其實,這是一件很重大的錯誤。
假如陰文是白文的話,從漢朝到現在的帝王將相皆用白文官印。
沒有錯,這些皇帝都死了,但是,他們活著的時候,就用白文印章在決策於天下。
(2)篆刻初學者對朱白文認識的一個誤區
漢印確實大多數是白文,那是因為封泥的需要。


註3:
技正王褆負責監工並篆文,玉匠陳世科、陳燮之父子擔任篆刻工作。
這裡要專門介紹一下王褆其人。王褆(1878-1960 )初名壽褀,
字季維、福盦、屈瓠,別署羅剎江民,晚年自號持默老人。
民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西泠印社的創辦者之一。
凡鐘鼎、籀書、隸書、楷書無所不精,尤通曉治印。
他喜歡收集印章,自噱為「印傭」。
民國初年曾在北京政府印鑄局任技正,
袁世凱的「中華民國之璽」,六個篆字就出自他的手筆。
此次王褆使出渾身本領,書寫了「中華民國之璽」幾個字,
與北京政府的玉璽篆字風格有異,更見功力。

(2)中華民國「國璽」之謎,緬甸買玉,名家雕刻,最後卻成了擺設!
劉雲逵任監工助理,技正王褆負責監工並篆文,玉匠陳世科、陳燮之父子負責刻印工作。


首枚總統之印篆刻出自中華民國國璽篆刻者王褆的學生吳樸堂之手,
吳樸堂於1946年擔任總統府印鑄局技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