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5日 星期日

工業_四川三星堆的銅面具

一名朋友(前同事)到中國四川成都出差,
她說:到的那天是假日,便到市區逛,看成都博物館建築很帥,就走進去瞧瞧了。
還拍了那件很帥的文物,傳到群組給我們看。就下面這張。


我覺得他的眼睛特別的奇特,很像甲狀腺亢奮的人。
晚上,我造著那位朋友講的訊息,查詢網路上的相關資料。
歸結有以下三點:
第一,成都博物館入場是免費的(註1)...這不是重點。

第二,這批文物挖掘地點在三星堆
   考古推斷它們是古蜀文化(註2)所留下的物品,距今約4000~3100年前。
   相當於漢文典籍記載中的魚鳧朝時期。古書傳說(註3)蜀人的遠祖出自黃帝,
   古蜀國有五代蜀王,而第三代蜀王——魚鳧。魚鳧朝時期說的是他當政時期。
   前面說的"4000~3100年前"是大致時間,並不是說他作王數百年。

第三,「鳧」即魚鷹,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有大量鳥的造型,其中以魚鷹形象居冠。
   三星人相信他們的祖先淵源和鳥有關,因而以鳥為圖騰。
   銅面具表徵人鳥合體,極為誇張的眼與耳都是為強化其神性。
   意思是:眼睛可能是鳥眼,耳朵是鳥的雙翼。


做這些面具的目的,我猜可能是用於祭祀活動!戴著作法事,驅趕妖魔鬼怪吧!
因為它們讓我想到儺(音:挪)、儺戲。
維基(註4)先定義「儺」:
 巫師為驅鬼敬神、逐疫去邪所進行的宗教祭祀活動,稱為儺或儺祭、儺儀。
 儺師所唱的歌、所跳的舞稱為儺歌、儺舞。儺戲又產生於儺歌、儺舞。
後說起源:
 儺文化是古時中國某些地區人們進行的一種祭祀活動,其祭祀對象是鳥類˙。
 ...(中略)...
 追儺,為一種驅逐疫鬼的習俗,是中國起源最早的民俗,驅除病魔惡鬼的儀式。
 於節令變換之日舉行。《論語》對此也有記載。
 周代時方相氏披熊皮鑲黃金四眼,黑紅衣裝,手執戈盾,
 率百官以追惡鬼,或過程中以物品(米、豆、矢)丟擲惡鬼,以去除厄運。
 漢代時動輒動員持桃弓棘矢、頭纏紅巾之童子數百名,
 以奇怪的服裝和動作驅除惡神,時間通常在農曆十二月底,立春前一日。
 到了唐朝朝廷盛大舉辦追儺大典,成了長安新年活動。
 宋之後成遊戲性質而漸失傳,僅持鍾馗像,燃鞭炮行之。
說明儺舞(註5)則寫:
 演員多佩戴代表神靈的面具,部分地區則塗面化妝。

文中的「《論語》對此也有記載」,
即《論語.鄉黨》:「鄉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註6);
而「周代時方相氏.... 」那段,則是出自《周禮·夏官司馬》(註7)。
百度(註7)也說:
在我國的湖南、江西、河北、重慶、四川、雲南等地,具有廣泛的儺文化分佈。
因此,我這麼猜,於古有據呀!


好玩的是,我隔日跟我那位朋友說:「我昨天在研究關於三星堆(和金沙遺址)的古物。」
她問我:「你為什麼要查那個阿?」




--------------------------------------------------
成都也有很多博物館,
比如大名鼎鼎的三星堆博物館和金沙遺址博物館,參觀它們都是需要買門票的
而位於天府廣場西側的成都博物館,免費參觀,是一個了解成都歷史和民俗的好地方。

博物館共有五層,分為“秦蜀之路”——青銅文明特展、“花重錦官城”——
成都歷史文化陳列和皮影博物館,篇幅原因,
不能把所見一一羅列,就挑幾個自認為有意思的分享給大家。
在三星堆和金沙遺址中都出土了大量的銅人面具,
古人將之用於祭祀活動或盾飾、車馬飾。


註2:維基:古蜀
三星堆文化
主條目:三星堆遺址
前2000—前1100年左右成都平原進入三星堆文化時期,屬三星堆文化第二期~三期。
形成了具有自身鮮明特色的發達的青銅文化。約相當於漢文典籍記載中的魚鳧朝時期。
以三星堆為中心的古蜀國作為長江上游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的中心,
是古蜀文明形成階段中的強盛時期[8]。


註3:
○銅獸面的大眼強化了「眼睛」圖像的宗教意義。
 獸面呈夔龍形向兩面展開,龍尾上卷,長眉直鼻、夔龍形耳朵、雙眼碩大,
 形象猙獰詭譎。
○一般認為,面具的眼睛大致符合史書中有關蜀人始祖蠶叢「縱目」的記載;
亦有認為「縱目」應是「豎眼」之意。面具左右伸展的大耳為杜鵑鳥的雙翅,
其形象應是古史傳說中死後魂化為杜鵑鳥的第四代蜀王杜宇。
古史傳說記載,蜀人的遠祖出自黃帝,古蜀國有五代蜀王,
與三星堆關係最密切的便是第三代蜀王——魚鳧,他在位時也是三星堆文化最繁榮的時期。
「鳧」即魚鷹,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有大量鳥的造型,其中以魚鷹形象居冠。
凸目面具代表鳥的形象。三星堆人相信他們的圖騰祖先與鳥有關,
縱目面具應為人鳥合體的表現形式,極為誇張的眼與耳都是為強化其神性。

三星堆一號坑出土的金杖,上有鳥、弓箭、魚和戴冠人頭像圖案。
有考古學家認為,這是代表王權的「圖騰」,可能與傳說中的古蜀王——魚鳧王有關。


○儺文化是古時中國某些地區人們進行的一種祭祀活動,其祭祀對象是鳥類˙。

○追儺,為一種驅逐疫鬼的習俗,是中國起源最早的民俗,驅除病魔惡鬼的儀式。
於節令變換之日舉行。《論語》對此也有記載。
周代時方相氏披熊皮鑲黃金四眼,黑紅衣裝,手執戈盾,
率百官以追惡鬼,或過程中以物品(米、豆、矢)丟擲惡鬼,以去除厄運。
漢代時動輒動員持桃弓棘矢、頭纏紅巾之童子數百名,
以奇怪的服裝和動作驅除惡神,時間通常在農曆十二月底,立春前一日。
到了唐朝朝廷盛大舉辦追儺大典,成了長安新年活動。
宋之後成遊戲性質而漸失傳,僅持鍾馗像,燃鞭炮行之。
追儺與中國的節氣一同傳入日本,文武天皇慶雲三年(西元七○六)瘟疫流行,
多人死亡,於是在該年十二月底以陰陽道之行事作土牛驅鬼,為最早之記錄。
從此成為日本朝廷之公事,於每年農曆十二月底行之。
陰陽師從月華門進入南殿旁讀祭文,
然後方相氏大喊打鬼之聲,舉戈擊盾三次,群臣齊聲驅鬼。


註5:維基:儺戲


[動] 迎神賽會以樂舞驅逐疫鬼。《論語.鄉黨》:「鄉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


○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詩經·衛風·竹竿》

○儺,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禮。遠古既有儺。
度朔山大桃樹上的神荼、鬱壘二神人捉惡鬼餵虎,皇帝依此辦法立桃人於門。
夏代帝相時,商族首領上甲微發明楊,楊用於葬禮,也用於儺。
《周禮·夏官》“方相士,狂夫四人。方相士。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
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難(儺),以索室驅疫;
大喪,先樞,及墓,入擴,以戈擊四隅,驅方良(魑魅)。”
宋高承《事物紀原·歲時風俗·驅儺》:
“《禮緯》曰: 高陽有三子,生而亡去為疫鬼,二居江水中為瘧,
一居人宮室區隅中,善驚小兒,於是以正歲十二月命祀官持儺以索室中而驅疫鬼。

○在我國的湖南、江西、河北、重慶、四川、雲南等地,具有廣泛的儺文化分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