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5日 星期日

飲食_《朝野僉載》:(唐)張易之、張昌宗殘忍烤鴨

《唐朝穿越指南:長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冊》第二章,
談到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和他們弟弟張昌儀(不是武則天的面首),
為了吃,幹的殘忍事,故事來源是《朝野僉載》卷二(註1):
 周張易之為控鶴監,弟昌宗為秘書監,昌儀為洛陽令,競為豪侈。
 易之為大鐵籠,置鵝鴨於其內,當中取起炭火,銅盆貯五味汁,
 鵝鴨繞火走,渴即飲汁,火炙痛即回,表裏皆熟,毛落盡,肉赤烘烘乃死。

 昌宗活攔驢於小室內,起炭火,置五味汁如前法。
 昌儀取鐵橛釘入地,縛狗四足於橛上,放鷹鷂活按其肉食,
 肉盡而狗未死,號叫酸楚,不復可聽。
 易之曾過昌儀,憶馬腸,取從騎破脅取腸,良久乃死。
 後誅易之、昌宗等,百姓臠割其肉,肥白如豬肪,煎炙而食。
 昌儀打雙腳折,抉取心肝而後死,斬其首送都。諺云「走馬報」。



網路有部分白話翻譯(註2),整理如下:
張易之執掌控鶴監內供奉時,發明了一種極其殘忍的活烤鴨鵝的吃法。
他叫人製作了一個大鐵籠子,籠子中間放上許多燃著的炭火,
火旁邊放一個銅盆,盆里盛著拌好調料的五味汁。
將活的鵝鴨放進鐵籠中,鴨鵝受到炭火烘烤,
痛得只好繞著炭火疾走很快便焦渴,即飲銅盆內的湯汁,而湯汁也已被烤熱。
這樣,鵝鴨內外受熱,不一會就毛落肉熟而死。

張昌宗比他老兄更厲害,他把一頭活叫驢拴在一個小屋子裡,
燒起一盆炭火,再放一盆五味汁,其餘作法與前述一樣。

張昌儀把鐵樁札實打入地面,用繩子固定狗的四肢綁牢在鐵樁上,

放鷹鷂吃活吃狗身上的肉,肉吃完了,狗還沒死,牠號叫令人聞之酸楚,無法聽下去。

有一天,張昌儀來看望哥哥,說起馬腸好吃,張易之隨即從馬廄牽過一匹馬來,
用快刀在馬肚上切開口子,伸手入馬肚掏出馬腸割下煎炒而食,
那馬疼得大嚎,過了好長時間才死,哥倆卻直說馬腸果然好吃。
後來易之、昌宗等被誅殺,老百姓把他們的肉切成小塊,
那肉又肥又白就像豬的脂肪,被人們煎烤而吃掉。
昌儀是先被打折了兩個腳腕,再摘出他的心肝之後才死去,然後砍下他的頭送往京都。
當時人們說這是他們殘害那些動物的報應。


內容中的烤鴨,是否為掛爐烤鴨的由來,
不過因為後來處理比較人道,所以,看不出來?

不是!
南北朝虞宗所著的《食珍錄》(字數僅200多字)中「炙鴨」這道菜(註3),
據說是史上最早的「烤鴨」。
掛爐方式的烤法(註4),則是在1864年才有,由全聚德"發揚光大。



---------------------------------


註2:
據張鷟《朝野僉載》記載,
張易之執掌控鶴監內供奉時,發明了一種極其殘忍的活烤鴨鵝的吃法。
他叫人製作了一個大鐵籠子,籠子中間放上許多燃著的炭火,
火旁邊放一個銅盆,盆里盛著拌好調料的五味汁。
將活的鵝鴨放進鐵籠中,鴨鵝受到炭火烘烤,
痛得只好繞著炭火疾走很快便焦渴,即飲銅盆內的湯汁,而湯汁也已被烤熱。
這樣,鵝鴨內外受熱,不一會就毛落肉熟而死。
他還夥同張昌宗活割馬腸吃,有一天,張昌宗來看望哥哥,說起馬腸好吃,
張易之隨即從馬廄牽過一匹馬來,用快刀在馬肚上切開口子,
伸手入馬肚掏出馬腸割下煎炒而食,
那馬疼得大嚎,過了好長時間才死,哥倆卻直說馬腸果然好吃。
後來易之、昌宗等被誅殺,老百姓把他們的肉切成小塊,
那肉又肥又白就像豬的脂肪,被人們煎烤而吃掉。
昌宗是先被打折了兩個腳腕,再摘出他的心肝之後才死去,然後砍下他的頭送往京都。
當時人們說這是他們殘害那些動物的報應。
據《朝野僉載》載,武周一朝,武則天寵幸的張易之、張昌宗、張昌儀三兄弟,
競比殘忍的豪奢,看誰最會搞吃的。
張易之做了一個大鐵籠子,置鵝鴨於其內,在籠中燃燒炭火,
又在一個銅盆內倒入五味汁,鵝鴨繞著炭火行走,
烤渴了就去喝五味汁,火烤痛了就在裡面打著圈兒跑,
直至表裡俱熟,毛皆脫盡,肉被烤得赤烘烘的,散發出撲鼻的異香,那鵝鴨尚未死盡。
張昌宗比他老兄更厲害,他把一頭活叫驢拴在一個小屋子裡,
燒起一盆炭火,再放一盆五味汁。這樣一頭大活驢烤得透么?不知道。


據文獻記載,最早在南北朝虞宗所著的《食珍錄》中就有了「炙鴨」這道菜,
據信就是一種烤鴨。而現代的北京烤鴨則起自於明朝,
大家都知道,南京人愛吃鴨,
像是南京板鴨、鴨血粉絲湯還有現在南京市裡到處都有的桂花鴨,無不說明了南京人嗜鴨。
當初明太祖建都南京,宮廷裡就已有不少鴨肉料理,烤鴨便是其中之一。


採用傳統的燜爐方式烤製的便宜坊烤鴨
始於明朝永樂十四年(1416年)稱為米市胡同老便宜坊。
1855年,一些老便宜坊的制鴨能手在前門鮮魚口另起爐灶,
創建了鮮魚口便宜坊,成為現代便宜坊烤鴨的起源地。
1864年,來自河北的師傅改良了烤鴨的烤製方法,採用掛爐方式烤製,
並在全聚德使用,使北京烤鴨發揚光大。

2018年8月3日 星期五

工業_《夢溪筆談》的石油

我讀到一篇名為<石油名稱的由來>的文章(註1),
寫道:
最早發現石油的記錄源於《易經》:『澤中有火』,『上火下澤」。
 澤,指湖泊池沼。『澤中有火』,是石油蒸氣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現象的描述。
 此書在西周時(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公元前771年)已編成,距今三千多年。

 最早認識性能和記載石油產地的古籍,
 是一千九百年以前東漢文學家、
 歷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地理志》。...

他是如何篤定「澤中有火」是石油的?
台南關仔嶺的「水火同源」(註2),不也如此,那兒可沒石油。
台南關子嶺

百度百科的條目:「石油」(註3)便沒徵引《易經》這話,主張什麼三千多年就找到石油。
百度是假現今開掘石油地點佐證,
證實《漢書·地理志》的註解:「高奴,有洧水可"?"(古代的"然"字,註4)。」
此是中國人發現石油最早的文獻。
高奴在陝西延長附近(延安一帶),現有延長油田;洧水是延河的支流。
然而,沒對其物理性質多作介紹,稍嫌美中不足。

按文史記載,石油有諸多舊名(後世推敲可能是石油之物),
最先叫它為「石油」是宋朝的沈括,沿用至今。
證據在他著作《夢溪筆談》(註5)卷24,
說:「鄜、延境內有石油」,說明它產地、稱呼它「石油」。
又說:「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
描繪它黏稠、可燃、生黑煙。
由於地點正確,特性近似,便八九不離十,是今日所指的"石油"了。
而有趣的是,沈括接下來表達的觀點:
余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
他以為石油燒出來的煙炱,大有可為,可以製造出質地優良的墨。


<石油名稱的由來>說:
沈括把歷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稱,統一命名為石油,
 並對石油作了詳細說明。...
 曾於1080-1082年任延路經略使,
 對延安、延長縣一帶的石油資源親自作了考察,
 還第一次用石油製成石油炭黑(黑色顏料),
 並建議用石油炭黑取代過去用松木、桐木炭黑制墨,以節省林業資源。

但是,對於這段,我仍想吹毛求疵。從《夢溪筆談》的那段文字中,
沈括並沒有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等一個個點名,講要「統一命名」。
沈括不過是對他發現之液體取名,寫入書中罷了。



-----------------------------------------
註1:石油名稱的由來?
最早給石油以科學命名的是我國宋代著名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浙江錢塘人)。
他在百科全書《夢溪筆談》中,把歷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
猛火油等名稱統一命名為石油,並對石油作了極為詳細的論述。


註2:維基:水火同源 圖片來源


註3:百度百科:石油


註4:上面是難,下面是四點火。


註5:夢溪筆談/卷24
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
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
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
余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
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
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余始為之。
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
今齊、魯間松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
造煤人蓋未知石煙之利也。石炭煙亦大,墨人衣。余戲為《延州詩》云:
「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

2018年8月2日 星期四

語文_台語:烏龍繞桌

很遺憾,台語的「烏龍繞桌」,懂含義,但怎麼寫才正確,仍舊不知道。
「烏」有作「黑」;「繞」有作「踅」,或「迺」,或「旋」;「桌」有作「道」。
組合起來,寫法有「黑龍繞桌」、「黑龍繞道」、「烏龍迺桌」好多種。
找資料十分困難,至今仍不詳確切出處。這篇僅列出可能相關的資訊。

我這一代,台語教學是斷層的,台語發音該對應到哪個「漢字」沒啥概念。
甚至有人主張:「台語僅發音,無文字」。如同巴利文一樣。
然而,現今情況有了變化,
越來越多人從事找回台語(閩南語)真正的文字,且不論他們是為了文化,或有政治意圖。


「烏龍繞桌」的「烏龍」或「黑龍」可能是什麼呢?
說法一:
最慣用的「烏龍」(註1),是搞錯、弄擰的意思,來自廣東話(粵語)。
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
香港記者播報足球,將own goal、球員自射球門讓對方得分的球,
翻譯成廣東話諧音「烏龍」,亦有說「烏龍球」。
流傳開來,「烏龍」便泛指自作孽的事情。

說法二:
居第二多的「烏龍」用法,指「黑狗」(烏=黑)。
出自《太平廣記》,內載:
 傳說晉時會稽張然養狗名烏尨,有奴與張然之妻私通,欲殺張然,烏尨傷奴以救主。
後人由此以烏尨為黑狗的代稱。

註2
字典(註3)寫「尨」,念ㄇㄤˊ,多毛的狗。烏尨,便是多毛黑狗。
字典又寫:它是「龍」的異體字,因此才會(誤)寫成「烏龍」。
明朝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
 詩曰:“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爾雅》曰:“尨,狗也。”然尨字今俗讀龍字,非也。
 唐武后時,藥王韋善俊有犬名烏尨,蓋黑狗也。元稹、韓政光詩皆有烏尨語。
 今人以張然殺奴事,得犬之力,遂以拜犬為烏龍,即寫龍字。尤可笑。
白話大意是說,烏尨在《爾雅》、元稹、韓政光的詩都出現過,
「尨」,講的是狗,不是龍,要念ㄇㄤˊ,不可以念ㄌㄨㄥˊ。
然而,將錯就錯已經上百上千年了,更正不回來了。

照字面上,廣東話的「搞錯」和《搜神記》的「多毛黑狗」,
多毛黑狗比較有機會繞桌,不過,繞桌能幹嘛呢?哈哈。


註4
說法三:
便有人想,是不是某一詞彙被省略若干字之簡稱,
像成語「終南捷徑」,終南是終南山,「山」字被略。
那「烏龍」會不會是烏龍仔(註4),黃斑黑蟋蟀,省去「仔」字呢?
因此,作如此解釋(註5):
 鬥蟋蟀(烏龍仔)時,蟋蟀從這一頭到另一頭靈活的奔走的鮮明動作,
 就像是一個人忙著替自己辯解時,口沫橫飛的形象。

好吧,當一種假說。

說法四:
若說字被簡略,我會想到「烏龍茶」(註6),
其烏龍二字的由來有二,都和創始製茶人的姓名有關。
一個是胡良,胡良茶,閩南語念音近烏龍茶,因而謬寫,積非成是。
另一個是黑皮膚的阿龍(單名龍,姓沒記載下來),
原職業是軍事將領,退休後種茶,人們稱他烏龍將軍,他種的茶便稱烏龍茶。
不過,要從「烏龍茶」和「烏龍繞桌」硬搭關係很勉強,哈哈。


*****
如同上述的own goal、廣東話「烏龍」,還有人朝著台語近似音推測,
有說:烏龍繞桌,就是胡弄亂道(註7)的近似音,平仄異動...如是云云。
其實我不是很理解他在說什麼,意思應該差不多是這樣吧。

我認為他的問題跟我一樣,是不清楚字該怎麼寫(台語音對應漢字),而不在於近似音。
字寫對了,一切就解決了。就像台語的瞎說胡扯,有人將漢字寫「話唬爛」,難懂難解釋!
如果寫成「話胡亂」,說可能源自五胡亂華。
或者寫成「話法螺」(註8),講起源是:
第一字是漢文,後二字是日文「法螺を吹く」的法螺,台日語合併用。
即便存在歧見,不也好懂好解釋很多嗎?


目前找不到能說服我的,就到此擱筆。待有更清晰的說辭,續下。



----------------------------------------------------------
更新:2021.07.16
○標出說法一二三四,比較好讀。
----------------------------------------------------------
註1:
1. 百度百科:烏龍
會稽張然滯役,有少婦無子,唯與一奴守舍,奴遂與婦通。
然素養一犬,名烏尨,常以自隨。後歸,奴欲謀殺然,盛作飲食,
婦語然,與君當大別離,君可彊啖。奴已張弓拔矢,須然食畢。
然涕泣不能食,以肉及飯擲狗,祝曰。養汝經年,吾當將死。汝能救我否。
狗得食不噉,唯注睛視奴。然拍膝大喚曰。烏龍。狗應聲傷奴,奴失刀,遂倒。
狗咋其陰,然因取刀殺奴,以妻付縣,殺之。出《續搜神記》
註2:圖片來源


註3:
ㄇㄤˊ
(1)着多毛的狗。詩經.召南.野有死𡛓:「舒而脫脫兮,無感
 我帨兮,無使尨也吠。」聊齋志異.卷十.胭脂:「感帨
 驚尨,鼠有皮胡若此?」
(2)ㄌㄨㄥˊ,作「尨」形時,為「龍」之異體。

龍:23. 通「尨」。雜色。




註5:
烏龍從這一頭到另一頭靈活的奔走的鮮明動作,
就像是一個人忙著替自己辯解時,口沫橫飛的形象。



註6:烏龍茶由來


結果原本是胡ㄛ平音弄ㄌㄤˇ說ㄙㄨㄟˋ道ㄉㄛ平音這個詞彙;就變成
烏ㄛ龍ㄌㄩㄥˊ旋ㄙㄟˇ桌˙ㄉㄛ 了!無影以上粗淺的詮釋;
純屬個人看法.若有不適之處;還請海涵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