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4日 星期六

古籍_《禮記》18學記:學然後知不足:從美德解釋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這是《禮記》.學記上的一段話。
這一句「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最讓我感興趣。
而且,一開始讀"學,然後知不足",頗令我疑惑,為什麼呢?
人不是"問(被問倒)",才羞愧、慚愧淺見寡識,他怎會說發生在"學"之後?
其次,學越多不是越有收穫,他怎會說更不夠呢?


我剛開始讀古文時,老有"不得其門而入"、"不得要領"之感,
後來慢慢曉得了,得保持善念、往好而合理的方向去解釋、周延
講得高尚一點,承襲博大精深的"中華道統",
楬櫫的肯定是深謀遠慮(理論)、經世致用(實用),而非詭辭欺世、好高騖遠之語。
其次,方向正確,
若做不到"橫說、縱說都能頭頭是道",則是我學疏才淺...
若提不出"實是求是,能夠執行的辦法",則是我不切實際...


上述我對「學,然後知不足」的第一問:
 人不是在"被問倒",然後才知不足,怎會"學",然後知不足?
可以用「虛心(求教)」的美德帶入。正因為,虛心才會覺得不足,越學越多,善性循環。

並且,說不一定"被問倒"的人認為別人無理取鬧,不覺自己有不足。
反之,他若是虛心,亦進入「學然後知不足」的善性循環。<學記>這話也合理了。
而我的第二問:學越多不是越有收穫,怎說不足?
同樣用「虛心」可解答。不只是「虛心」,其它「正向思維」一樣可以詮釋,皆對。



------------------------------------------------
我把全文筆記完,又修改了這一篇。
2019.03.01更新
------------------------------------------------

2008年9月2日 星期二

古籍_《晏子春秋》內篇:諫篇01 ※

原文出處:晏子春秋 -> 內篇 -> 諫篇 -> 諫上


這是閱讀紀錄,目的有二:
一.將《晏子春秋》難懂之處,註釋或翻譯,便於日後複讀。
 反之,明白易曉之文,則從缺不言。
二.擇選《晏子春秋》裡,我覺有趣以及經典的章句。


*****
<莊公矜勇力不顧行義晏子諫>
大意:
莊公誇讚體型魁偉、氣力如牛的人,這些人便肆無忌憚,沒人敢上諫言。
有一日,莊公:「這些身強體壯的人,是勇嗎?」
晏子:「輕死以行禮謂之勇,誅暴不避彊謂之力。」...

<景公飲酒酣願諸大夫無為禮晏子諫> 略

<景公飲酒七日不納弦章之言晏子諫>
大意:
弦章勸景公別喝酒,景公向晏子抱怨,有想懲罰弦章的企圖。
晏子說:「還好是遇到國君你,遇到夏桀商紂,他必死無疑。」
於是,景公戒酒,弦章沒遭罪。
這段裡,晏子講話技巧高。

<景公飲酒不恤天災致能歌者晏子諫>
晏子為百姓,能捐出家產救難(實踐者)。
當國君卻無法以天下蒼生為念、晏子寧願罷官,這才是正確的盡忠。



--------------------------------------------------
2019.02.17整理
--------------------------------------------------

2008年8月27日 星期三

企管_《史上最強整理術》筆記

我只是輕輕地擇出幾條,對我來講有益的。
而他多數的想法,跟類似的書,大同小異。

◎書面文件大致上分類,別太細,太樹狀式結構。

◎一段時間沒用到的文件,即丟棄;脫離資訊越多越好的迷思。

◎腦中空出位置來,整理剪報。
 (我的體會是: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才是自己能用的資訊,
  而非背誦別人的話。)

◎找不到的資源,要重新思考,有沒有其必要性。

2008年7月23日 星期三

札記-哲思-自力且虛心

我跟某朋友講的兩件事。

我很想用“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來形容她聽我話的態度。
因為我不只講過一回了,縱然(下班之後)邊忙邊聽,
我置信,在乎的人,一定會聽進去。


姑且就不說這些,先講講是哪兩件事,這也是我近來的感觸。
第一件事:別人憑什麼教你?
學生時代,跟同學之間,是一種伙伴再加上競爭對手的關係。
而在職場,跟同事關係雖然類似,
但矛盾突顯得更嚴重,因為這牽涉到現實-錢的問題。

沒好處,別人為什麼要花心力幫你看,別人有自個的公事。
能提示幾句就不錯了,其餘的,請自己想辦法。
而且,請別怪僅有隻字片語之賜教,還得感謝他,
因為總比在旁看戲、敷衍不教的人好,呵呵。
縱然幸運逢上個耐心教導的人,日後能全靠他嗎? 
當然不可能!這人不總是在的,得自己快學會。
靠自己最好!人,得有這種認知。


第二件事:要突破,得拋去自我。
「進佛門,是要來學佛,而不是學自己。」這句話,我跟很多人提過。
我為何又老調重提呢?
這是由於,我看到她老用同一種模式在學習,因而建議從這句話去思維。
當我遇到不能突破的瓶頸,我就會回頭想這一句。

也可以換這種方式思維:
若我用這一套能成功的話,幾年下來,幾月下來,為何苦無成效。
那一定是方法錯了,這時候,一定要想:裡子比面子重要。
不然,堅持無用的面子,成長何有。


--------------------------
註:今天日期是2013.3.28,重讀這篇文章,我已全然忘記這個對象是誰了。

2008年5月11日 星期日

札記-音樂-聽【發現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會

下午兩點半,我跑去中正紀念堂,聽【發現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會。
在那,看到很多慈濟人,
而且在民主紀念館(中正紀念堂前)立著三個大字「佛誕日」。

身為佛弟子,理應不可以須臾而離道,
可每次事來,又忘了.....
嘿嘿,算了~我不觸景生情,寫關聯此的任何感受。
頂多一兩句:浴佛節是很歡喜的日子,讚,哈哈。


節目伊始,主持人出來說:
 五月九日,樂團痛失了一位英國管演奏家。

 她是一個令人敬佩的音樂家。一年多前,她便得知罹患自己癌症。
 雖是如此,她仍不放棄音樂,參予樂團每場演出。
 令人遺憾,病未奪走她的意志,卻最終奪去了她的生命,
 她在五月九日過世(前天)。

 同時,她還是優秀的母親。所以樂團想藉由今日的母親節,
 在演奏前,以一樂曲來弔奠她。
 痛悼這個好音樂家,哀悼這位人母,請大家見諒。

 懷念起,當初她在樂團十四年的日子。
 ...................


這是大致上的意思,我沒有詳載,呼呼。
聽主持人講,四月二十五日,她有上場。
如此說來,我有聽到她生前最後一場表演。唉~人生無常吧!

樂團用德弗札克的新世界交響曲,第二樂章來慰藉她(在天國的靈魂)。
用這曲,不知是固有的習慣,還是因為這媽媽喜歡呢?


節目的第二首,小提琴協奏曲。
小提琴家XXX技巧超高阿,曲終,換來了如雷的掌聲,因而他追加安可曲。
但是,我只聽出那是一首也需高技巧的曲目,卻不知曲名。

整體來說,音樂會真的很棒喔。

2008年5月4日 星期日

心理_《黃金人生的入場券》

ISBN:9789578036864

坊間有很多靠催眠或成功學種種的策略手法,來改變人生觀。
平心而論,人生該秉持的,
正是他們所說:戰勝負面悲觀,走向正面奮發的光明面。
這一本內涵之精神,與市面上的書,並無二致。

書中,用一個逛遊樂場的遊歷,把這些教育漸進搭建起來。
如哈哈鏡,象徵可以建造不同的自我。
如走高空繩索掉下,象徵失敗沒那麼可怕。
如馴獸師那段,象徵克服恐懼,大聲的反擊可怕。
如催眠師那段,象徵可以靠自我提示,作一段不同以往的人生。


人呀,要多想美好的回憶~要有自信~
不要把自己的失敗怪罪父母給的長成教育~不要隨波逐流~
要找出樹成自己人生主旋律的關鍵事件,
錯的,黑暗面的~學會往遺忘跟原諒去改變~

保留對自己有利,對他人有利(跟別人和諧,不傷害他人)的一切,
甚至拿你學會的這套,教導他人,影響週遭之人,共創黃金人生。
這書,值得買,值得讀。

2008年5月1日 星期四

心理_《好人緣七大法則》

這本書,我認為把將『序』及「目次表」讀完,便知道端倪。
單需對,目次上標題有疑問的篇章進行理解,
其餘的,與一般人際關係的書,大同小異。

第一篇:做人基本原則。
第二篇:與人談話,及傾聽該保有的原則。
第三篇:個人對個人的相處之道。
第四篇:個人對全體(人類環境)的普遍態度。
第五篇:不該犯的錯誤。
第六篇:與上司下屬相處之道。
第七篇:如何再進步,磨練自我。


第一篇:
    誠信;
    關心他人,凡事先考慮他人;
    道不同仍可為謀。
    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心態要更正,
    共事的重點是合諧,乃至互補,而不是在同質性高。

第二篇:
    善說者,來自於自己是最好的傾聽者;
    傾聽時,適時的回應對方;
    閒聊中(非正式),談自己的看法;
    得體的言語;
    恰如其分:對於什麼人,該講什麼話。
    恰如其人:不要違背自己的好惡,勉強自己講出自己不認同的話。
    兼聽則明,偏聽則蔽:集眾人智慧於一身。

第三篇:
   交往之初,謹言慎行。而交往從始至終,恆是以禮為先,謙遜以對;
   真正的朋友,不會踰越分際;
   成就來自於,周圍的支持(永不居功);
   平凡的震撼(堅貞的友情,平時之間累積的感動)。

第四篇:
   讓人覺得有親和力;
   神采奕奕問候他人;     
   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
   常保樂觀開朗,廣結善緣,笑臉迎人。

第五篇:
   避免自尊心過強;別虛張聲勢;
   耐心地等結果;
   只看別人的優點(貶中帶褒,提醒中帶鼓勵);
   時時保持感恩,反省,謙卑的心。
   做任何事勇往直前。

第六篇:
   懂得察言觀色;
   聰明的被罵:知道自己錯在哪而道歉;
   以身作則;
   積極的詢問部屬現況,包含工作與家庭等等。

第七篇:
   重視品德;
   要有亦師亦敵的良友;
   轉缺點為優點;
   堅持信念,從容不迫地做自己。

企管_《結果決定一切》筆記

本書的重點,一個公司的經營成功,
來自制度的健全,非一個人(強人)強勢主導。
以一個人,來創造龐大的公司事業版圖,此時代不復更再。


四個最主要的經營方針。4R
1。RESULT:
(1)人生最痛苦的不是奮鬥,而是不知道奮鬥之後的結果是什麼。

(2)用結果主導一切,或說以終為始的管理:
   以客戶(或資方)立場,只交換結果,不交換過程。
   換言之,客戶不是要你為你的失敗,談述你究竟盡過多少努力。
   他花錢是要買的好的結果。

(3)客戶化:客戶永遠是對的。(以客戶為主)
   量化:將客戶要求,定義成實際的規格。
   實物化:將規格,具體為真正的成品,並符合客戶真正想要的。

(4)好態度,不等於好結果:
   好心做壞事,也要懲罰。或者工作認真,卻做不出東西,也不正確。

(5)沒錯誤發生,不等於好結果。
   這現象,也可能表徵過於封閉守成,不求進步,
   專做有把握的事,於是乎,越做越小,越做越小。


2。RESPONSIBILITY:
(1)一對一責任系統:以主管的角度,任何事一定要指定負責人,
   大家做,等於沒人做。

(2)劣弊驅良幣:建立公司制度,以及好的風氣。

(3)OK單,制度+責任。有單子,象徵有制度;有簽名,象徵某人須負起責任。

(4)以主管的角度,只給部屬方向,不給方法。
   (避免強人主導,造就愚笨的下屬)

(5)一切事務流程化。

(6)對自己負責,對結果負責,對客戶負責。


3。REVIEW:
(1)人們不會做你希望的,只會做你(主管)檢查的。

(2)公開,公正,實效。
   A。以事實為依據,以結果為導向。
   B。對事不對人,以解決問題為目的。
   C。即時改進,即時回饋。
   D。節點機制,避免意外。
     以主管的角度,兩個月為期限的案子,不要等兩個月到再問結果,
     可以先設半個月為一個節點,以保證正常的執行。


4。REWARD:
(1)多讚美,多鼓勵。

(2)放大關鍵行為,形成集體記憶(好的表彰,壞的嚴懲)。
   最有名的例子:商鞅的徙木千金。

(3)別用聖人的標準要求員工。

2008年4月21日 星期一

企管_《早上三小時完成一天工作》筆記

一,目標。
1。有目標(不能沒,也不能多),有決心,才會實現。
2。要心理建設,正面思考,我會成功。

二,計畫。
1。順序上:緊急事件=>牽涉對方事件=>常態事務=>非緊急事務。
2。巨大目標,鯨魚千分法。例如在背英文單字上。
3。調大壓力,循序漸進法。一次一次增加業務的困難度(自我訓練)。

三,實行(時間規劃,安排執行;前一天晚上列一張執行順序表)。
1。先清楚列出可規劃時間,跟不可規畫時間(開會)。
2。善用零散時間,檢查時間的小偷(多將瑣碎時間浪費在什麼事情上)。
3。善用早晨時間。
4。同時進行多項事物。
5。設立等候名單。遇事情不能執行時,將等候名單的事情遞補上來。
6。訂完成時間(DEADLINE)。
7。早上做重要的,下午做非重要的;早上做難的,下午做簡單的。
8。常態事務,一次搞定。
9。安排休息時間。
10。設定對的中斷點(段落)。
11。能委任就委任。
12。今日事今日畢,能力範圍之內,別吹毛求疵。
13。即使延遲,也要將對的事做完。
14。其他因素:環境的整潔,也會影響工作效率。

四,追蹤。


=====================================
文中,作者把人生劃分,
工作,健康,經濟,自我啟發,家庭生活,其他,六類。
也可作為架構一個人人生觀的參考。

2008年3月30日 星期日

外國文學-《PS,我愛你》

第一句想說:封面拍得好漂亮。哈哈。
我又開始隨性寫讀後感了。

我稍微瀏覽前兩篇的書評,他們的見解,理論上,夠了~
讀完這本書,我的想法,跟他們相近:很虛幻的愛情故事。

描述一名女子喪夫,丈夫遺下十封信,
算是....步步開導她不再沉緬在悲痛中,從他的死,恢復正常的生活。
或者說:從深愛的存在(PS我愛你)走出,邁向自力更生,乃至經營下段愛情。
這讓我記起從前看的一個動畫(FLASH)。
它是畫一個小孩子,一直向前走,而他的父母陪伴他(她)行。
漸漸地,他身軀形象由小變大,父母由年輕變老邁。
且路途上,偶會有其他人穿插而入,有遠有近傍著他(她)前進。

忽然,他的父母停下,他(她)轉頭說:爸?媽?
而他的爸媽:別怕,別回頭別停,繼續往前,我們會站這,不離開。
我們只是累了,不能再走,但會一直在你背後看著你.......

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

中史_(春秋)葉公好龍的葉公

成語「葉公好龍」的葉公,應該就是葉姓的始祖。
他原姓「羋」,氏是「沈尹」,名「諸梁」,字「子高」。
「沈尹」,是楚國的神官名,負責占卜之類,
這類似「司馬」這個姓,也來自官名。「沈尹」作姓氏時,可以單以「沈」替代。
由是,維基、百度上,他的名字都是寫「沈諸梁」。
為什麼後來改姓「葉」呢?
因為他的封地在葉縣,今河南省葉縣南舊城,又擔任過楚國令尹(宰相),
所以,被稱為葉公。這也能說:「沈」姓與「葉」姓共一血脈。
葉公的生卒年不詳,據百度的推測(註1),大約生於公元前550年,卒於公元前470年。
而孔子的生卒年是前551年~前479年,與孔子處同一時代。
下面先談《論語》裡的葉公。


一.《論語》中的葉公
1. <述而第七>: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葉公問孔子的弟子-子路:「你老師是怎樣的人?」子路回答不出。
事後,孔子告訴子路該怎麼回答。這可視為孔子自述。
葉公為何要問子路,這段沒有交代,我們不得而知。

2.<述而第十三>: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意思好懂,但與前段有類似問題,沒上下文,不知道孔子給這答案,是基於什麼。

3.<述而第十三>: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孟子》<盡心>的孟子在答覆桃應,便承襲這「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的精神。
或許又是沒談這對話的前因後果,就有了這樣的小故事(註2):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
 在葉邑停留時,葉公府中的一隻羊跑進孔子的住地,被弟子曾點燒了吃。
 曾點的兒子曾參把這事報告給孔子,孔子知道曾參處於忠孝兩難的地步,
 於是答應同葉公說,孔子感慨:「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曾點吃羊的事,迄今我猶未找到其出處,有可能是捏造。

自史籍,孔子周遊至楚國,終未受重用。
這三段可以作為國之重臣葉公對孔子的面試嗎?
我不敢肯定。然而,我覺得或多或少有影響。
有人說,就是葉公沒引薦孔子入仕,才被儒家用「葉公好龍」汙名。
而在說「葉公好龍」前,先說史籍裡葉公的政治作為。


二.史籍裡的葉公
1. 葉縣治水
(1)百度(註3):
 據《葉縣志》記載,葉公主持葉政49年,大興富國強兵之策,
 在築城固邊、開疆拓土的同時,發動民眾開挖東、西二陂,
 蓄方城山之水以灌農田,葉民深受其利,世代感恩戴德。
 ...
 葉公修築的東西二陂水利工程是我國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比西門豹治鄴渠早100多年,比都江堰和鄭國渠早200多年,
 至今壩基及遺跡尚存,也是我縣遺存的重要文化遺產之一。 
 2001年12月,縣政府將葉公西陂水利工程遺址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並劃定了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2)華人百科(註4):
 經考古發掘證實,他主持葉政期間,採取養兵息民、發展農業、增強國力的策略,
 組織民眾修築了中國現存最早的水利工程,使當地數十萬畝農田得以灌溉,
 這比著名的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早200多年,比鄭國渠早300多年。
 至今,葉公修築的東陂、西陂遺址儲存尚好,是葉公治水的歷史見證。

不曉得(1)中的《葉縣志》是何時修的,
但以考古挖掘,東陂、西陂遺址尚存,先認定葉公治水為史實。


2. 平定白公勝之亂










概略描述事件的來龍去脈(註5)。

西元前527年(楚平王二年,註6),楚平王聽信大臣費無極的讒言,
娶了本該嫁給兒子(即:太子建)的秦女,並指定另一女許配給兒子。從而父子生嫌隙。

西元前522年,費無極誣告太子建(註7)謀反,楚平王又採信。
親太子的權臣伍奢及其長子伍尚被處死,太子建與伍奢次子吳員(吳子胥)出奔宋國。
遇宋國內亂,楚國將派兵平靖,他們轉逃鄭國。

晉國大夫荀寅想利用太子建作內應,攻下鄭國,未料陰謀泄露,太子建為鄭國大夫子產所殺,
伍奢次子吳員(吳子胥)帶著太子建的兒子熊勝,投靠吳國。

吳員,也就是吳子胥,成為了吳王夫差的股肱。
他幫吳王復仇,吳王也助吳子胥報殺父兄之仇,西元前506年,掘墓鞭尸楚平王。
由於這不是本篇重點,就稍微一提。

35年後,西元前487年(楚惠王2年),
楚惠王的伯父子西,正擔任宰相,
想為同父異母的太子建恢復名譽,而且說要招回太子建之子熊勝。
可是,葉公對熊勝的安排持反對意見,
葉公說:「熊勝這個人喜歡亂來,為人奸詐,我看會帶來禍害。」
子西不苟同,說:「熊胜勇敢堅強,正好可以鎮守邊關」,
所以,子西沒接納勸阻,從吳國接回熊勝,任他白縣長官,稱為白公(勝)。
而接下來,輪到白公勝報仇。

西元前483年(楚惠王6年),
白公勝請求子西讓他率軍隊討伐鄭國,子西答應,卻沒給一兵一卒。
西元前481年(楚惠王8年),晉國伐鄭,鄭向楚要救兵,楚派子西馳援。
白公勝聞之,徹底怒了,憎恨子西。

西元前479年,利用吳國打進楚國的機會,白公勝要得軍隊抵禦,
擊敗吳軍後,以繳獲軍械獻戰利品為名,帶兵入朝,藉此殺死子西和司馬子期。
隨後,葉公率兵勤王,進都城擊潰白公勝,白公勝逃到山中,自縊亡。

葉公不迷戀權位,隔年(註8)待政權平穩,將宰相(令尹)一職讓給子西的兒子:公孫甯,
司馬一職讓給司馬子期的兒子:公孫寬,自己退居葉地,安享晚年。


三.葉公好龍的葉公
成語「葉公好龍」出自劉向《新序·雜事》(註4)。
其故事大致在說:
「從前有位叫葉公的人,十分喜歡龍,家裡全用龍來雕飾。
 天上的龍得知後,來到葉公家的窗口窺視。
 葉公見了真龍,轉身出跑,像掉了魂似的。」
意思是:「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註9)

從史籍來看,葉公是人格高尚的人,有別於「葉公好龍」那般"虛偽",
但為何有此事蹟傳出呢?找到的可能性有三。

1. 不排除葉公對「龍」的態度可能如此
好比,有些人喜歡豹紋,突然間身邊蹦出一隻,他會如何呢?
豹是野獸,一定先逃再說吧!
龍對我們而言是神獸(極大可能是虛擬的動物),
我們不見得懂得它的習性,加上忽如其來,走避保持距離,此策安全,沒有不妥之處。

2. 龍的圖案與治水有關
前面提到葉公治水,有人認為(註1):
竹簡不適合畫水利施工圖,葉公只能將自家的牆壁作為圖紙,畫溝繪渠。
與此同時,有人(刻意)誤解溝渠圖是龍的圖案,講葉公畫此作裝飾,
然後故事渲染,就變成今日模樣。

3. 儒家學者的報復
這可能性的前提同2,承認「龍的圖案與治水有關」。
因為孔子來楚國時,正值葉公主政,他沒有推薦孔子,
所以,便有人認為(註10):孔子徒子徒孫們懷恨在心,
就在水利圖作文章,編出了「葉公好龍」。

這三者,純屬臆度,例如:沒找著可能性2的那面牆。真相為何?由於資料有限,很難考證。
不過,可以預期的是「葉公好龍」的成語用法,
將會和「登徒子」一樣,繼續沿用下去,儘管我們知道葉公是忠臣良將。



--------------------------------------------------------------------------------------------
2021.11.24更新
--------------------------------------------------------------------------------------------
註1:百度:沈諸梁
○當時,葉公到葉邑上任不久,便了解到該地水患嚴重,百姓苦不堪言。
由於竹簡不適合畫水利施工圖,他只能將自家的牆壁作為圖紙,畫溝繪渠。
又,葉公考慮到龍王是主管行雲降雨的靈異神物,
便在每個出水口畫上龍,並稱之為「水龍頭」,以求風調雨順。

與此同時,前來拜訪的客人絡繹不絕。有的客人見到牆壁上的水利施工圖,不解其意,
且又對葉公的地位、聲譽暗生嫉妒,他們在出了葉公家的大門後,
逢人便說「人人皆知龍能騰雲駕霧,而葉公卻畫龍不畫雲,可見他並不真的喜歡龍。」
至漢朝時,文人劉向根據此事,在其所編的《新序•雜事》中,
寫下了「葉公見龍而走」的段子,成為後世「葉公好龍」之說的來源。


註2:百科知識:父為子隱


註3:百度:沈諸梁:功績


註4:華人百科:葉公


註5:
1. 葉公並不姓葉,他也不好龍,葉公的名聲是誰搞臭的?
主要改寫這篇文章

2. 《左傳》哀公十六年


註6: 史記 -> 世家 -> 楚世家


註7:維基:太子建
同遭費無極誣陷的伍奢和長子伍尚都被處死,
伍奢的次子伍員(即伍子胥)和太子建一家出奔,先來到宋國,
正逢宋元公和世卿華氏發生內戰,楚國也派兵幫助華氏,
於是伍員和太子建一家又逃到鄭國。
鄭定公同情太子建,勸他向強大的晉國求助。
當時的晉國國君晉頃公已經失政,六卿用事,
為首的中行寅尤其貪賄賂,因向鄭國索賄不果,竟然和太子建約定,
由太子建發動政變,推翻鄭定公,然後把鄭國封給太子建。
太子建竟然不顧伍員的規勸,答應了。
不料,陰謀泄露,太子建也被鄭定公設計殺死,伍員帶著太子建的兒子熊勝繼續出奔。


註8:春秋左傳 -> 哀公 -> 哀公十七年
王與葉公枚卜子良,以為令尹,沈尹朱曰,吉,過於其志,
葉公曰,王子而相國,過將何為,他日改卜子國,而使為令尹。


註9:基隆市武崙國小:葉公好龍


註10:葉公好龍原來是孔子弟子編出來的故事,其中「龍」指一個特殊的人
孔子在葉邑逗留了一段時間後,就「去葉返蔡」了,可見葉公通過問政,
覺得兩人的觀點不一致,因此並沒有將孔子引薦給楚昭王。
葉公這一行為讓孔子的學生們心生不滿,他們中有人記得葉公家牆上到處都畫著龍,
於是就說葉公喜歡龍,但是他光畫龍不畫雲,
可見對龍只是口頭上的喜歡,並沒有深入地去了解。

2008年2月3日 星期日

韻文_《詩經》<小雅.信南山>:是「疆埸」不是「疆場」

《詩經》<小雅.信南山>,百度(註1)是將其分成六段。
為了方便對照白話文(根據百度百科),我把兩兩一組。

一、二段原文(開疆拓土、風調雨順):
信彼南山,維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孫田之。我疆我理,南東其畝。
上天同雲,雨雪雰雰。益之以霢霂,既優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穀。


白話文:
終南山山勢綿延不斷(信=伸),這裡是大禹所闢地盤。
成片的原野平展整齊,後代子孫們在此墾田。
劃分地界又開掘溝渠,田隴開闢成南北向或東西向。
冬日的陰雲密布天上,那雪花墜落紛紛揚揚。
再加上細雨溟溟濛濛(霢霂=小雨),那水分如此豐沛足量,
滋潤大地並沾溉四方,讓我們莊稼蓬勃生長。

三、四段原文(酒食祭祖 瓜菹獻祭):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曾孫之穡,以為酒食。畀我屍賓,壽考萬年。
中田有廬,疆埸有瓜。是剝是菹,獻之皇祖。曾孫壽考,受天之祜。


白話文:
田地的疆界齊齊整整,小米高粱多茁壯茂盛(彧彧=茂盛)。
子孫們如今獲得豐收,酒食用穀物製作而成。
(畀=給予)可奉獻神尸、款待賓朋,願神靈保佑賜我活萬年。
大田中間有居住房屋,田埂邊長著瓜果菜蔬。
削皮切塊醃漬成鹹菜(菹=鹹菜),去奉獻給偉大的先祖。
他們的後代福壽無疆,都是依賴上天的賜福(祜=福)。

五、六段原文(清酒犧牲 祭典禮成):
祭以清酒,從以騂牡,享於祖考。執其鸞刀,以啟其毛,取其血
是烝是享,苾苾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白話文:
用清酒來祭拜,供奉栗色公牛,祖先前來享用。
那起帶金鈴的刀,剝開公牛的皮毛,取出它的鮮血和脂膏(膋ㄌㄧㄠˊ=脂肪)。
獻上作為冬祭貢品(烝=冬祭、享=祭獻),散發出陣陣芳香。
祭祀非常有條理,祖先駕臨享受。賜給福氣(介福=大福),萬壽無疆。


*****
節省說明的方便,我將字辭的釋義,置入"白話文"之中。

百度有一段的說明,我覺得很重要:
 這首詩與《小雅·楚茨》同屬周王室祭祖祈福的樂歌。
 但二者也有不同:《小雅·楚茨》言“以往烝嘗”,乃兼寫秋冬二祭;
 而此篇單言“是烝是享”,則僅寫歲末之冬祭。


我之所以會讀這一篇,是因為一個失誤,相信從標題就可以猜出。
我把「疆埸」錯以為「疆場」。
疆埸的「埸」,音ㄧˋ,這裡是作「田畔、田界」的意思,
其他地方可作「國界、邊境」和「戰場」。
「疆埸」最廣泛是當作「戰場」來解釋。
事實上,只有「疆埸」、沒有「疆場」,那是錯字,後來積非成是了。

再者,這裡頭的句子中,大家最熟就屬「萬壽無疆」了。
確實,它的出處是《詩經》,但不單這篇,其他篇也有。
比如:
《詩經》<豳風.七月>: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詩經》<小雅.天保>:君曰蔔爾,萬壽無疆。

我讀《詩經》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看有哪些成語和傳統概念,來自於《詩經》。



--------------------------------------
更新日期:2020.02.03
--------------------------------------
註1:
1. 百度百科:《詩經》<小雅.信南山>

2. 小雅•信南山

2008年2月2日 星期六

韻文_《詩經》:邶風:谷風:新婚燕爾

《詩經》的邶風.谷風,是成語「新婚燕爾」之出處。
原是棄婦的哀怨之詞,現今成為賀婚之語

原文如下:
習習谷風,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行道遲遲,中心有違。不遠伊邇,薄送我畿。
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宴爾新昏,如兄如弟。

涇以渭濁,湜湜其沚。宴爾新昏,不我屑以。
毋逝我梁,毋發我笱。我躬不閱,遑恤我後?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黽勉求之。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不我能慉,反以我為讎。既阻我德,賈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爾顛覆。既生既育,比予於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爾新昏,以我御窮。
有洸有潰,既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來塈?


古詩詞網的白話譯文如下( 註1):
山谷來風迅又猛,陰雲密布大雨傾。夫妻共勉結同心,不該動怒不相容。
採摘蘿蔔和蔓青,難道要葉不要根?往日良言休拋棄:到死與你不離分。

邁步出門慢吞吞,腳兒移動心不忍。不求送遠求送近,哪知僅送到房門。
誰說苦菜味最苦,在我看來甜如薺。你們新婚多快樂,親兄親妹不能比。

渭水入涇涇水渾,涇水雖渾河底清。你們新婚多快樂,不知憐惜我心痛。
不要到我魚壩來,不要再把魚簍開。既然現在不容我,以後事兒誰來睬。

好比過河河水深,過河就用筏和船。又如河水清且淺,我就游泳到對岸。
家中有這沒有那,為你盡心來備辦。左鄰右舍有災難,奔走救助不遲延。

你不愛我到也罷,不該把我當仇家。我的好心你不睬,就像貨物沒人買。
從前害怕家貧窮,患難與共苦經營。如今家境有好轉,嫌你厭我如毒蟲。

備好乾菜和醃菜,貯存起來好過冬。你們新婚多快樂,拿我積蓄來擋窮。
粗聲惡氣欺負我,粗活重活我擔承。當初情意全不念,往日恩愛一場空。


詩的主敘者是名棄婦,丈夫送走她,並迎娶新歡。這是她的哀怨悲訴。
第一段,
外頭颳起大風,強降大雨,有如夫君你對我的怒懟。
蘿蔔和蔓青,最營養是它們的根,怎能言棄,就好比我們的婚姻,何以輕言放棄。

第二段,
夫君你送我離家的那日,我實在不想走。
還聽聞你(棄婦的前夫與第二任妻子)新婚,與新娘親密得有如兄弟。
人說苦菜最苦,比起我心裡的苦,那還算甜。

第三段,
涇水渭水合流後,河面是混濁的,但河裡涇水的本質仍清澈,似我的內心不變,
你與她甜蜜,哪會想到我會心痛,別來見我,你不關心我的現在,甭提我的未來。

第四段、第五段,
河深,就用筏和船過,河淺,就涉足而過。
就像從前我們生活不論遭遇任何困難,我都能想方設法予以解決。
你不愛我也就罷了,最後居然把我都仇人。
我對你的好,如今被你全盤否決,像是賣不出的貨品。
以前怕家裡窮,你我能共患難,後來家裡富,你視我如毒蟲。

第六段,
我為我們家所儲備,要在冬天吃的乾菜和醃菜,剛好足你倆新婚頭年過冬。
(有如山洪暴發,河水潰堤的)惡言惡語我在受,粗活重活我在做,
你卻不念在往日你曾只愛我。


依據古詩詞網的分析(註2),這首最精采之處在於三點。
一。強烈對比
“宴爾新昏,如兄如弟”的熱鬧和親密,對上“不遠伊邇,薄送我畿”的絕情和冷淡。

二。生動比喻
(1)大風和陰雨:丈夫的經常無故發怒
(2)蔓菁蘿蔔的根莖被棄:丈夫丟根本,視寶為廢。
(3)食荼如薺、以苦為甜:見了丈夫新婚時內心的苦澀
(4)涇以渭濁,湜湜其沚:不改初衷的清白
(5)河深舟渡、水淺泳渡:盡心解決
(6)賈用不售:丈夫的嫌棄
(7)比予於毒:丈夫恨她,如恨毒蟲
(8)禦冬的“旨蓄”:往日的辛勞
(9)有洸有潰:丈夫的虐待喻為湍急咆哮的水流

三.一唱三歎、反复吟誦
宴爾新昏出現三次,一次比一次辛酸。而哀怨,算一算又豈止三次呢。



------------------------------
更新日期:2018.03.10
------------------------------


分析部分與古詩詞網一樣,摘要如下:
1. 首先是選取了最能令人心碎的時刻,使用對比的手法
凸現了丈夫的無情和自己被棄的淒涼。
這個時刻就是新人進門和舊人離家,
對於一個用情專一、為美好生活獻出了一切的女子來說,
沒有比這一刻更讓人哀怨欲絕的了。
詩由此切入,非常巧妙地抓住了反映這一出人生悲劇的最佳契機,
從而為整首詩的抒情展開提供了基礎。
而一方面“宴爾新昏,如兄如弟”的熱鬧和親密,
另一方面“不遠伊邇,薄送我畿”的絕情和冷淡,
形成了一種高度鮮明的對比
更突出了被棄之人的無比愁苦,那種典型的哀怨氣氛被渲染得十分濃烈。

2. 其次是藉用生動的比喻言事表情,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全詩共分六章,每章都有含蓄不盡的妙喻。
如第一章入手便以大風和陰雨,來表現丈夫的經常無故發怒
以採來蔓菁蘿蔔的根莖被棄,來暗示他丟了根本,視寶為廢。這主要用於言事。

第二章則轉用食荼如薺、以苦為甜
反襯人物在見了丈夫新婚時內心的苦澀程度,遠在荼菜的苦味之上
這又是主要用於表情。

另如第三章的“涇以渭濁,湜湜其沚”,
是用涇水因渭水流入表面變濁、其底仍清,
來比喻自己儘管被丈夫指責卻依然不改初衷的清白

第四章以河深舟渡、水淺泳渡,喻寫以往生活不論有何困難,都能想方設法予以解決

第五章用“賈用不售”比丈夫的嫌棄、“比予於毒”喻對己的憎惡;

第六章又把自己往日的辛勞比作禦冬的“旨蓄”,將丈夫的虐待喻為湍急咆哮的水流
這些比喻取喻淺近,無不切合被喻情事的特徵,大大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性和表現力。

3. 最後,作品的一唱三歎、反复吟誦
也是表現棄婦煩亂心緒和一片癡情的一大特色。
從首章的“黽勉同心,不宜有怒”、“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到二章的“行道遲遲,中心有違”,
從三章的“毋逝我粱,毋發我笱”,
到四、五章的前後對比,再到六章的“不念昔者,伊餘來塈”,
在反覆的述寫和表白中,淋漓盡致地展示了棄婦沉溺於往事舊情而無法自拔的複雜心理

順著這一感情脈絡的延伸展開,循環往復,
人們更能接近和触摸這個古代女子的善良和多情的心,更能感受到被棄帶給她的精神創痛。
至於作品在二、三、六章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宴爾新昏”這樣的句子
又在斷續錯雜的回憶和抒情中,突出和強調了丈夫背信棄義對她產生的強烈刺激
她無法忍受眼前出現的這一現實,更不能以平常之心來接受這一現實,
所以反复詠之,以示銘心刻骨,難以忽忘。

2008年1月17日 星期四

中史-(戰國)將欲取之,先故與之

公元前403年。韓康子,魏桓子用計滅智伯。
其所引的計策,資治通鑑有明:
「《周書》將欲敗之,必故輔之;將欲取之,先故與之。」
為什麼要取他,反而要給他東西?
後文解釋:是要養成他的驕慢自恃,鬆其防備而後殲之。

同朝代(戰國),六國的部分國君,向秦國割地乞和。
方法是類似了,但心境不同(欲取之),對象也不對(秦野心勃勃更甚)。
給秦國恰認為你好欺負,復更壯大其軍容士心,欲加除你而後快。
而割地的人,被後世鄙為姑息養奸。

因此,看人,光是觀察其手法是不夠的。
誰知道他後面藏匿著什麼心態,是示弱詐降,抑是懦弱畏彊?
而且,搞清楚對象也是很重要的。
給錯了對象,反而資敵貽匪,加速亡滅。


附帶而提,《周書》這段話,也被引申到很多方面去。
像偷雞,先要蝕把米;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會併用這句當佐證。
可是,對比原典(使對方自大),倒有點走味了。
而如果此兩句拿來比喻:有捨(投資)才有得(獲利)。
也才有一番道理,不是嗎?

日劇_【神探伽利略】

日劇神探伽利略,我看完一二集了。

前兩集有一特色,解決懸案的關鍵,皆來自於物理科學。
兩集後的幾分鐘,湯川學(男主角)經由實驗証明之。

我開始想像作者是怎麼架構這些故事的。他應該是先讀物理實驗,復再搭建整個故事結構。

超炫的說!對一般人而言,雖不難,但也非普通常識。
除了通曉物理學之人,在未道出結果之前,才能知曉一二。
能融合科學知識於故事當中(主要是故事也不錯),邊學習(物理)邊解謎,不亦樂乎,哈哈。

2008年1月4日 星期五

韻文_(唐)朱慶餘<閨意獻張水部>:行卷、溫卷

朱慶餘<閨意獻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白話文(註1): 
 昨夜洞房裡紅燭徹夜通明,待掉天亮到堂前拜見公婆。
 梳妝好了輕輕問丈夫一聲:我的眉畫得濃淡可合不合時宜?


我覺得句子中,比較需要解釋的地方,
1. 首句的「洞房昨夜」,不寫成「昨夜洞房」,是為了平仄。
它是首句平起、不入韻。平起或仄起,是看首句的第二個字(註2),
而七絕平起首句押韻的標準格式為: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2. 「停紅燭」的「停」,即讓紅燭點的,靜止別動它。

3. 舅姑,台灣用語是公公婆婆,也就是丈夫的父母。
 這詞在學生考試中,超級愛考,應該是與現在習慣不同。

4. 入時無。入時,fashion,跟上時代潮流的意思 ;無 = or not,有沒有。
 整句,有沒有跟上時代潮流。


*****
這首詩依內容觀來,題為<閨意>便可,
為何作<閨意獻張水部>,又作<近試上張水部>?
這與科舉制度應試士子們的一種風氣有關,那就是「(干投)行卷」、「溫卷」。

維基(註3)簡單扼要地寫:
 行卷,有時稱干投行卷,是中國史上科舉的產物,
 考生在考試前把所作詩文寫成捲軸,投送朝中顯貴,以求其推薦給主考官
 如果是數日後又重新投送,則稱為溫卷。

換言之,間接讓主考官認識你,提高知名度,到真正考試的時候,他就會留意你的卷子。
第一次送,叫行卷,第二、第三次等等送,叫溫卷。
而百度(註4)則說得更細:
 知貢舉等主試官員除詳閱試卷外,有權參考舉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譽決定去取。
 當時,在政治上、文壇上有地位的人及與主試官關係特別密切者,皆可推薦人才,
 參與決定名單名次,謂之“通榜”。
 因而,應試舉人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爭取名次,
 多將自己平日詩文加以編輯,寫成捲軸,
 在考試前送呈有地位者,以求推薦,此後形成風尚,即稱為“行卷”。

 (中略)
 行卷的內容,貴精而不貴多,少者一卷,詩數首,賦幾篇,多者連篇累牘,
 如杜牧行詩一卷,一百五十篇,皮日休以《皮子文藪》十卷二百篇作為行卷。
 卷首多安排最精彩之作,以引起注意,
 行文中尚要避國諱、宰相諱、主試官諱、投獻對象之家諱及自身家諱,須嚴格恪守。
 資料表明,舉人不可直接向主試官行卷,而須經顯達者之推薦,
 向誰行卷,須鄭重考慮對方的身份,地位、政治面貌

 所行之卷用熟紙,不可塗改添注,要字跡端正,應有標軸的裝飾,
 投送時須附呈書信,表達求知的願望。若隔時日再呈書信及投卷,則稱為“ 溫卷 ”。


張水部,即張籍,也就是說作者寫給張籍。
張籍的名句有: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節婦吟>。

作者自比為新嫁娘(註5),「夫婿」是對張籍的稱呼,「公婆」定然是主考官。
作者問:「我的文章是否符合主考官的胃口阿?」,望張籍指導一二。
張籍讀後,心領神會回了一首<酬朱慶餘>:
 越女新妝出鏡心,已覺明艷自沉吟。
 齊紈不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作者朱慶餘是越州人,越州即如今的浙江省紹興市。
(想一下越王勾踐,就大致知道為什麼那裡叫越州)
江南多蓮藕,張籍將朱慶餘比為一位越地的采菱姑娘。
說他一曲采菱歌的風采,更勝於齊地(山東省)著絲綢衣裳的女子(其他舉子)。

作者問:我"入時"無?
張籍答:其他人未足"時人"。
便知,張籍認同作者才華。朱慶餘在敬宗寶歷二年(826年)一舉考取了進士。
雙方問答都在比喻裡含蓄地道出,很妙。


 *****
我好像聽一個國文老師說過:王建的《新嫁娘三首》的第三首:
 三日入廚下,洗手做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寫的目的也在「行卷」,然而,我目前找不到任何有力證據。

這首比朱慶餘<閨意獻張水部>有名,《唐詩三百首》有收。
常考的題目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第一個「姑」跟第二個「姑」是什麼意思?(第一個是丈夫的母親,第二個是丈夫的姊妹)
哈哈,老記得這些。

朱慶餘有寫過一篇<冥音錄>(註6),是則靈異故事,百度有全文及其白話翻譯。



-------------------------------------------------
此詩被收錄在《唐詩三百首》
2020.02.02 更新
-------------------------------------------------
註1:百度:近試上張籍水部
§文學賞析的那數段文字,與我手邊的辛農《革新版-唐詩三百首》一模一樣§


註2:百度百科:唐詩平仄檢表
參考資料:
 §每句的第二個字和第四個字,平仄一定要正確。
 所以,一首詩是平起或仄起,由首句的第二個字決定。§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妝]罷低聲問夫壻,畫眉深淺入時無。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註3:維基:行卷


註4:百度:行卷


註5:《新編唐詩一本通》 182頁
參考資料:
§裡面提到鏡湖,我覺得這和本詩沒關聯§


2008年1月3日 星期四

韻文_(北宋)張先<醉垂鞭>:朱粉不深勻,閒花淡淡春

張先<醉垂鞭>‧雙蝶繡羅裙
雙蝶繡羅裙,東池宴,初相見。朱粉不深勻,閒花淡淡春
細看諸處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亂山昏。來時衣上雲。

白話文(註1):
 池東的酒宴上初次見到你,穿的是繡有雙蝶的羅裙。
 嬌美的臉上只塗著淡淡的白粉,恰如一朵野花,恬淡而幽雅地沐浴著芳春。
 細細端詳,你真是盡善盡美,人人都誇讚你細柳般的腰身。
 你的到來,莫不是昨晚從巫山深處飄然而至?
 因為你來的時候,衣服上還像帶著浮動的白雲。



<醉垂鞭>是詞名,是字數聲韻的格式。
同一個詞人,會有一個詞名,填好幾次的情形,便會用「開頭第一句」區隔。
像張先的<醉垂鞭>有兩闕,第一個如上,第二個:
醉垂鞭(贈琵琶娘,年十二)
 朱粉不須施,花枝小。春偏好。嬌妙近勝衣。輕羅紅霧垂。
 琵琶金畫鳳。雙條重。倦眉低。啄木細聲遲。黃蜂花上飛。

那就會寫成張先"醉垂鞭.朱粉不須施"。可參見宋詞三百首的目錄(註2)。


由於我喜愛「朱粉不深勻,閒花淡淡春」,不想用慣用格式,因此,文章標題那樣下。
「朱粉」這兩句描述這女子畫的是淡妝,我遐想她是素顏美人。

而後三句「細看...」,別人相中她身材好,切合了當時的審美觀,細腰。
有篇文章(註3)寫宋朝對女性美的標準是:削肩、平胸、柳腰、纖足。
纖足,就是裹小腳。
又說:這套標準維持到清朝,張潮《幽夢影》曰:
 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
 以冰雪為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

然而,我個人一是著眼在淡雅之美,呵呵。

最末二句「昨日亂山...」,百度的白話將山翻成巫山,
也就視此女為巫山神女,衣紗柔白若仙雲,飄然而至。
若問詩人是不是這層意思,就笑莫答了。



------------------------------------------------------------
2020.01.30 更新
-------------------------------------------------------------
§百度的白話翻譯,出自: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80§


註2:宋詞三百首


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宋人開始崇尚純樸淡雅之美。
女性美從華麗開放走向清雅內斂。人們對美女的要求漸漸傾向於文弱清秀:
削肩、平胸、柳腰、纖足。宋代纏足之風則遍及民間,
“三寸金蓮”成了對女性美的基本要求。中國女性以瘦為美的審美趨勢在此定下了基調。

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審美情趣也隨潮流轉變,
但對女性美的標準仍然和前朝沒有太大區別。
清朝文人張潮在其著作《幽夢影》中提到,
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
以冰雪為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
透過這個生動的比喻,可以看到一個文人心中要求內外兼備的審美標準。
這種審美意識一直保持到民國。

2008年1月2日 星期三

韻文_(南宋)林升<題臨安邸>:直把杭州作汴州

我還是隨興著寫好,不要太制式化(用2008.01.01那格式會蠻累的)。

林升<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白話文(註1):
青山無盡樓閣連綿望不見頭,西湖上的歌舞幾時才能停休?
暖洋洋的春風吹得貴人如醉,簡直是把杭州當成了那汴州。



《千家詩》卷三(註2)有收納此詩,我便從那兒閱讀到的。
維基(註3)寫:
"林升生卒年不詳,約生活在南宋孝宗年間,傳世之詩(不包含詞),唯獨此首。"
若非這詩,恐怕作者名字掩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而從百度(註4)所說的地方縣誌、祖譜考據,可證實確有其人。


從最後一句能推測,前三句說的地點全是杭州(又稱:臨安)。
先說第一句,
詩人將山與樓置於同句,表達兩者鱗次櫛比、連綿不絕的樣子相像。
京城內(杭州)一路綿亙的樓閣,宛如當地的迤邐山丘。
作者以「外」字表現層次感,用得很妙

第二句和第三句說,
西湖畔內歌廳舞樓的歡樂聲從未修消停,遊人沉醉於這歌舞昇平的氣氛裡。
這在說這些南逃的「遊人」過得奓靡。最終如第四句,把臨安(杭州)當成汴梁(開封)。
臨安是敗退到南方而成立的"臨時首都",汴梁是是宋朝開國的原始首都。
詩人以此反諷他們樂不思蜀,早將國都淪陷的恥辱拋諸腦後。

有搞笑節目把「山外青山樓外樓」,故意寫成「山外青樓樓外樓」,
沒讀過原詩的人或許不覺有錯,只會覺得好多青樓呀!



-------------------------------------------------------
2020.01.30 更新
-------------------------------------------------------
註1:林升<題臨安邸>




2008年1月1日 星期二

韻文_(宋)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一,蝶戀花的出處 
蝶戀花,
這詞牌根據<詩譜>:「唐教坊曲,本名《鵲踏枝》,宋晏殊詞改今名。」
為何如此命名,乃出自梁簡文帝蕭綱詩句「翻階蛺蝶戀花情」。
它有很多別名:
《鵲踏枝》、《黃金縷》、《鳳棲梧》、《卷珠簾》、《一籮金》..
它們皆有其出處,請參考<詩譜>[1]。


二,宋詞三百首,晏殊的蝶戀花
宋詞三百首中,
晏殊(991年-1055年)的蝶戀花,是這首:

原文 網路上找到的翻譯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2]。

誰把鈿箏移玉柱[3],穿簾海燕雙飛去。

滿眼游絲[4]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
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迂迴曲折的欄杆,倚傍在碧綠的樹叢中。
楊柳枝條,迎著清爽的風搖曳,有如金線在風中展開。
有誰能夠將鑲金為飾的箏,玉質的繫弦柱調整好呢?
海燕已穿過簾幕,成雙成對地振翅飛去。
轉眼清明將至,紅杏盛開之時,細雨陣陣,

眼前盡是柳條輕搖,柳絮飛舞。
沉沉一覺醒來,鶯鳥啼鳴亂噪,適才的甜美好夢已無處可尋了。

有一說,這是馮延巳所作,<詩譜>便這麼認為。也有人說是歐陽修所作。


三,我喜歡之晏殊的蝶戀花
我喜歡晏殊所作的蝶戀花,是這首:

原文 網路上找到的翻譯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何處。
庭院的欄檻之間,霧氣籠著菊花,露水沾溼了蘭草,微有寒意的秋夜,燕兒成雙,穿過綾羅簾幕飛去。
皎潔明月,不明白離恨愁苦,
月光穿過紅色門戶,斜照入屋,從夜晚直至天明。
獨自登上高樓,遙望天際那路的盡頭,
忽地想起昨日夜裡,西風掠來,樹上綠葉被吹落一地。
想要寄發詩箋書信,但是山高水闊呀,要寄往何處去呢?
我想,第一句這樣翻比較好,呵呵: 
「愁鬱的濃霧,籠罩欄檻間的菊花,被露水沾濕的蘭草,如同泣淚」。
都云:這首是懷念遠人的。我頭次聽到這一首,是從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彼用「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喻意作學問的第一境。
此首中,我最愛此句。




-----
[1]<詩譜> 券12。
馮延巳詞,有〔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句,名《黃金縷》;
趙令畤詞,有〔不捲珠簾,人在深深院〕句,名《捲珠簾》;
司馬槱詞,有〔夜涼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
韓淲詞,有〔細雨吹池沼〕句,名《細雨吹池沼》;
賀鑄詞,名《鳳棲梧》;李石詞,名《一籮金》;
衷元吉詞,名《魚水同歡》;沈會宗詞,名《轉調蝶戀花》。

[2]黃金縷
這裡指的是楊柳的枝條。
春天的時候,楊柳出芽,那種淡淡的綠色,
有點介於黃綠之間,風過後感覺真的是黃燦燦的一樹。

[3]玉柱,為數較多人認為是琴柱,另說是手指。

[4]遊絲,我手邊的宋詞三百首,解釋為蜘蛛或青蟲之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