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札記-飲食-不強制吃完

我們從小都讀過、背過李紳的<憫農>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吃飯時,父母也再三提醒別糟踐食物,
說: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註2)
囑咐餐桌上食物全得吃乾淨,一丁點不賸。

想我父母輩、堂兄姊輩少小時所處的台灣,物質匱乏,食物夠不夠都是問題了,
何須<憫農>點撥,有得吃肯定吃光,哪會挑食、不知愛惜。
所以,當需要念<憫農>,對象應該是年幼無知的孩童,
不然就是生活條件達到基本溫飽,人變得開始講究、挑剔了。


縱觀整個人類歷史,
長期以來,人們對於層出不窮的天災人禍,防不勝防、躲不勝躲,
飢餓稀鬆平常,是直至近兩百多年科技發達,劣境才獲舒緩、消弭。
由於人類得適應那段久遠來的食源不穩,
因而生理演化出喜歡甜、油等高熱量的機制,才能保證高效益(消化也要耗能)。
一旦人有機會食用那類食物,人就貪嘴多嚥,生理機制就狠扣深儲,不隨意消耗或排出,
日後挨餓時,好給予體內營養,苟延殘喘。

台語的問候是「吃飽沒?」,師長說這句等同於外語的Hello,how are you。
你好嗎?吃飽才會好,可見得"食飽"是何等要事!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恰恰因為這扣住難得養分的生理機制,反而殘害了物質充裕乃至過溢的現代人健康。


怎麼說呢?一切是咎由自取嗎?
為了滿足人愛甜、愛油之天性(演化而來),
飲食相關行業投其所好,食物越作越精緻,
小小幾口可能會高達幾碗飯的熱量,一不小心就攝取過多。
有一次我看病,醫生便聊到:
「人們都說吃水果比較健康。可是,昨晚我才吃三顆荔枝,就被甜到再也吃不下。
 記得十幾年前(1990年代左右)的水果不會這樣,有的帶酸、有的帶澀。
 而現在,為了好賣,不只全然是甜的,還死甜。
 人長時間吃這樣的水果,對身體不好吧!(註4)」
所以,如今的問題不再是從前的營養不良,而是營養過剩。
就是這個營養過剩,長此以往的累積,
讓人得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的文明病(症)。
也由此可知,縱然食量不大,亦得留意挑選。


珍惜食物肯定是對的,而在不傷身的前提下,必然有所取捨,
既然疇昔的不暴殄,是怕會餓死;今天的殘羹,是怕會招致病死,全是要人好好活。
點餐或做菜時,務必、盡量做到剛剛好,
若不幸,還是過多了,萬不可錯上加錯,苦吞餕餘,導致身體負荷。
應知,健康永遠是首位阿。



------------------------------------------------------------------
註1:李紳<憫農>


註2:朱子治家格言


註3:代謝症候群


註4:看升糖指數:各種食物的GI值 The Glycemic Index

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

職場_9個造成無意義加班的壞習慣

難得「得到」(註1)引用台灣刊物(註2)的文章,講"如何減少加班"。
應該大家都有個思維習慣,凡立論者,定有基本假設或前提。
這文的前提是「你的工作量是合理的」、「加班極大機率根源於沒效率」,
沒這些,反倒揶揄作者不懂台灣職場了。哈哈。
這文確實寫得不錯,宜乎拿來檢討(檢視)自己工作效能。


它先將加班的可能原因分成九種,但我認為三種就夠了。
我的分類如下。
第一類錯誤:做瑣事、簡單先做、做無意義事
壞習慣1:先做瑣事(X)
 瑣碎的工作也需要處理,但它們通常都不那麼緊急和重要,完全可以延後去做甚至不做。
 但很多人的時間被瑣事佔滿,不得不留下加班完成當日最重要的事情。
 每天的工作時間有限,先把重要的任務完成,
 如果不想加班了,次要的任務可以留到明天處理。
壞習慣2:先做簡單的事(X)
 如果在時間最充裕的時候先把簡單的事做完了,剩下的時間可能不夠去處理困難的問題。
 利用零碎時間、幾件困難工作之間的轉換休息時間、
 以及下班前的一段時間去做簡單的事。
壞習慣3:分心做無意義事(X)
 在工作時回复微信,
 或者跟同事確認信息時針對某個問題交流了起來,很可能30分鐘就過去了。
 對類似的時間開支要有警覺心,
 懂得適時把自己拉回到工作重點上,尤其是你已經提前規劃好了工作重點。

 
第二類錯誤:不會排計畫
壞習慣4:沒有工作計劃。
 提前規劃好第二天甚至是下一周的工作計劃和工作重點。
壞習慣5:任務排期重疊或時間衝突。
 提前給每個工作重點做好排期,避免很多工作都卡在了某一時段裡。
壞習慣6:想要把工作全部做完。
 時間是一個選擇與捨棄的系統,選擇那些有價值的事,捨棄那些不重要的事。”
壞習慣7:用沒有效率的方法工作。


第三類錯誤:沒考慮過何時下班
習慣8:沒有下班後的目標。
 要把自己當作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一個在工作的人。
 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思考工作上的規劃,還要思考自己的家庭、興趣和人生目標。

壞習慣9: 把加班當作自己可以用的緩衝時間。
 “當你覺得如果今天做不完,晚上還能做,那你就一定會晚上才完成。
 當你心中覺得還有周末可以做,那週末就一定會加班。”
 這種心態會導致,面臨一大堆工作選擇時,你會優先挑簡單次要的任務。


-----------------------------------------------------------------------
註1:內參-職場-9個造成無意義加班的壞習慣


註2:加班不一定壞,但不要因為這9種壞習慣加班 2017.08.31

2017年11月6日 星期一

中史_野史_(民國)台灣研發過核武嗎?

台灣研發過核武嗎?這答案沒爭議,有!
沒見到有人否認這件事。好,這篇文章寫完了。
哈哈,不能這樣!我好歹得概述我所見聞、聽聞到的。
我的資料來源是維基百科,和表演浮誇的台灣"政論節目"。


我第一回聽人說,是好幾年前電視上的某"政論節目"。
一個名嘴說:
民國60幾年,台灣假借建核電廠的名義取得鈾,瞞著美國,偷偷製造核武。
直到民國77年,台灣一名上校,名字張憲義,逃到美國投誠,
並且密告"台灣正在研發核武,即將完成"。祕密才被揭穿。

美國火速告知台灣當局,美方手上握有張憲義給的情報,
台灣立即停止核武所有相關事宜,後續美方將派人來台接管。
當時總統蔣經國獲悉後,氣得引發心臟病而去世。
沒幾天,美國執事人員赴台,到南港把一切物品帶走。

一個主權國家的政府單位,被別國長驅直入,
講好聽是帶走,講難聽是劫走。一點國家尊嚴也沒有。


今天,我查維基百科,對兩個條目作了以下摘要:
條目1:張憲義(註1)
自1982年起,被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吸收,
開始將台灣核武的機密研發資料,偷偷帶出交付美國。
1988年
1月8日
張憲義向其妻子謊稱有一美國公司要聘僱,準備將全家移民,
其妻先帶三個小孩去出境至日本,被CIA人員直接帶去美國與先生會面。
1月9日
張憲義在自己辦公桌留下辭職信,
在 CIA 的安排下,以假的新加坡護照,在高雄小港機場出境赴美。
到美後,提供美國台灣核武研發相關資料,並在國會秘密聽證會中作證。
1月13日
蔣經國過世,美國總統雷根隨即指派美國在台協會主席丁大衛與副總統李登輝進行會談,
李登輝向美國保證會終止核武計劃,但美國擔心參謀總長郝柏村掌握核武。
1月15日
美國私自會同國際原子能總署到(中科院)核研所突擊檢查,
並要求核研所拆除與發展核武有關的所有設施,
除此之外還欲將最重要的濃縮核原料運回美國,
多輛水泥車、軍車載著便衣情治人員長驅直入,
過程中6度引發氫氣爆炸,之後強行灌漿封閉實驗室。 


條目2:中華民國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註2)
70年代後期,在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蔣經國上任後啟動了第二次發展核武計劃。
這一次中華民國汲取教訓,
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開始研製核武器,核武研製計劃進展得頗為順利。

1979~1980年
先後興建了磷酸提鈾先導工廠、壓水式反應器燃料束先導工廠、磷酸提鈾工廠、
氧化鈾提純轉化實驗工廠、動力用反應器燃料先導廠、伽馬射線照射廠,
並完成了600兆瓦肯都型重水壓水式反應器的概念設計。
1985年
成功製造了氧化鈾及燃料丸。
1987年
致力研發雷射鈾濃縮技術,到年底內部估計只差一兩年時間就可以製造出原子彈。
1988年
1月9日
中科院研究核能的張憲義棄職赴美,並向美國政府提供了台灣研製核武器的資料,
美方立即向中華民國施壓,要求終止其核武器發展計劃。
1月13日
蔣經國在獲知此事後的當天下午因心臟病逝世。
即使早已在美國的掌握之中,但美方仍以違反過去的承諾為由,質問台灣。
剛上任的繼任總統李登輝再度承諾不發展核武器。
1月18日
美國會同國際原子能總署到中科院核研所突擊檢查,
沒收了中科院核研究所的重要資料,對發展核武的鈽實驗室進行灌漿,
把價值18.5億美元的重水反應爐改裝成只能用於試驗的輕水反應爐
同時搬回台灣核反應爐裡的重水,1988年到1991年清點核燃料棒數量並全部運回美國,
當時有六九九根燃料棒以乾式貯存存放,處理過程中因部分燃料棒護套年久劣化,
燃料棒中的金屬鈾跟水氣經過擦撞產生氫氣,
在抽出燃料棒時前後共發生六次氫爆、一次大火,
歷經三年左右的時間才順利取出空運至美國
但氫爆後放射性物質已流到核研所下方國有地。

此後美國每年都會到核研所來檢查三次,
美方聲稱強制執行是要讓中華民國遵守《核不擴散條約》,避免加劇臺灣海峽的緊張局勢。


我總結一下,
第一點,美國突擊檢查,

條目1說是1988年1月15日,和條目2說是1988年1月18日,
此二雖有別,但我覺得不妨礙事實。

第二點,條目2的1988年1月13日寫:「蔣經國在獲知此事後的當天下午因心臟病逝世」
而民嘴說,蔣是氣死的。我不知道"氣死"是否可信。
或許是時間巧合,也或許是蔣死後,台灣忙於治喪,美國趁亂為之。誰知道呢?

第三點,由於我印象中,名嘴是說美國派人去南港搜查,讓我誤以為是中研院。
而正確單位是中科院,全名: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註3),地點一直在桃園。
它最早的名稱是:石門科學研究院籌備處。石門是石門水庫的石門,屬桃園。

第四點,台灣是有能力自行研發核武器。只是礙於美國。





----------------------------------
註1:維基百科:張憲義


註2:維基百科:中華民國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註3:維基百科: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

2017年11月3日 星期五

風俗_(中國東周)摔碗酒

一些影視作品(註1),在法場執行斬刑(俗稱砍頭)的戲中,
會有一幕是劊子手在行刑前,以碗盛酒,大口飲畢,將碗摔碎。
這動作有任何涵義嗎?網路上流傳兩種起源。

第一種:燕太子丹為荊軻送行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是眾所周知的名句。
根據我查到的”兩篇”文,
“一篇”說(註2):
荊軻接過燕太子丹遞的酒,一口乾盡,隨後便把碗重擲而碎。
碗既可當飲器,也可為餐具,破了便日後再也用不著,示不留退路了,
只許成功的決心(不成功便成仁)。
現在軍隊出征,或者要去執行一項非常危險的任務時,也效此,”喝酒摔碗”。
然而,讀過《史記》、《燕丹子》(註3)的人知道。
燕太子送荊軻是有的;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也是有的;
可是,沒提到喝酒,更別說摔碗了。所以,這就很難說了。
縱然我讀到好幾篇講這事的文章,但看似所有文章翻印自同一篇。
我懷疑,是源於”一人之手”,因此,我就當它們為”一篇”。

“另一篇”則是前篇再推衍(註4),
同是先說軍隊摔碗有典故,製造懸念,再說源自荊軻。
接著比前篇多了”劊子手也幹相同事”的內容。
然則喝酒摔碗的人易了位,不是赴險搏命的人,而是送人歸西的人。
對此真實性,我依舊採取保留態度。


第二種:土家族、巴蔓子
在中國湖北省恩施市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註5),
有個由來已久的習慣...不消說,就是”喝酒摔碗”,
理由不是在學習荊軻,而是紀念東周的巴蔓子將軍。
按維基百科(註6)所述生平:
 周朝末年,巴國發生內亂。巴國將軍巴蔓子請求楚國出兵協助,
 並許諾以割讓三個城池作為楚國出兵協助的代價作為謝禮。
 楚王派兵救巴,巴國內亂平息,楚國使者向巴王請求割讓城池。
 巴蔓子說:
 「憑藉楚國的能力幫助我們克服了困難,
  我們確實許諾過割讓給楚王城池,
  請將我的頭顱獻與楚王以示感謝(謝罪),城池不能割讓。」並自刎,
 巴王將巴蔓子頭顱給楚國使者帶回楚國。
 楚王嘆息:「如果我得到了巴蔓子這樣的大臣,要城來有什麼用!」
 並以上卿的禮節厚葬其頭顱。巴國也以上卿的禮節厚葬其身軀。

這是關於巴蔓子,晉·常璩《華陽國志》的白話翻譯,仍是沒有我們想要的"情節"。
可是我讀的文章(註5),居然說巴蔓子在自刎前,”喝酒摔碗”。


雖然兩種起源的主人公相異,但能感受到人們對英雄的崇敬,別無二致。
目前為止,我不知道誰說的對,就查證到這擱下,有進一步資料再說吧。
我個人覺得,
摔碗酒,反倒與項羽的破釜沉舟(註7)的"破釜"較為相近,
烹飪的鍋子都砸了,豈能饒過吃飯飲酒的碗。
而且不像前兩種是安插文字,這是《史記》上原本有的。
然而,沒證據,也沒聽什麼人說兩者相關。



------------------------------------------------------------
註1:youtube:好大膽子的混混,且看他如何假冒欽差搞笑劫法場
時間:2:14


註2:古代中國軍隊出征前,士兵拿碗喝酒,為何喝完還要摔碗?摔碗是誰起的頭


註3:
1. 《史記》<刺客列傳>
2. 《燕丹子》
3. 燕丹子:原來《燕丹子》中,荊軻還有另一種死法!


註4:古代斬首劊子手行刑之前為什麼要喝半碗酒摔碎再行刑
用於一個特殊的場景,那就是犯人,被斬首之前劊子手會喝完半壺酒,
然後將碗摔碎,然後行刑,這碗酒就叫做斷頭酒表示一路走好,
一去不返之意,碗不但是喝酒的工具,
也是吃飯的工具,臨行前包完摔碎言下的意思就是這碗你以後用不上了。


註5:
1. 摔碗酒 為什麼影視劇中喝完酒要摔碗
2. 土家村摔碗傳說


註6:百度百科:巴蔓子


註7:《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已殺卿子冠軍,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