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韻文_<鳳求凰>到<白頭吟>

約在1997年我已知:
西漢才子 司馬相如,譜一曲<鳳求凰>而深掠卓文君的心。
然而,史記沒有載其詞,我也沒特別查尋。

在那之後,無意間讀到卓文君<白頭吟>的「願得一人心,白頭不相離」,
此乃卓文君對司馬相如的變心,發出的哀怨之音。
於是,我生起興趣,便覽閱了
從司馬相如的<鳳求凰>,到卓文君的<白頭吟>、<訣別書>,寫下這份筆記。
(黑、紫字,我的筆記與感想;藍字,引用文


一,兩相遇,司馬相如的<鳳求凰>
史記是這樣交待「司馬相如彈琴給卓文君」,甚至<鳳求凰>都沒提到:
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

白話:
此時卓王孫有一個女兒叫卓文君,剛剛守寡,喜好音樂。
所以,司馬相如假裝與臨邛縣縣令相互看重,
趁機用琴音,表達內心去挑逗卓文君。


「以琴心挑之」,有人將「琴心」當做一種曲名,我不以為然。
網路有篇文章:琴心考辯 。他這事上的見解,我很認同,
應該要「以琴/心挑/之」來分析這句。
以琴:用琴; 心挑:出自內心挑逗,做動詞用; 之:卓文君。

理由是〈史記集解〉郭璞 曰:「以琴中音挑動之。」 用「中」換掉「心」。
〈史記索隱〉司馬貞 曰:「挑,嬈也。以琴中嬈之。」 屬相同說法。

其次,我覺得,倘若真有<琴心>這曲,那後人幹嗎還用<鳳求凰>替代?
同時,沒聽說<琴心>即<鳳求凰>。



現見的<鳳求凰>來自〈史記索隱〉。
作者司馬貞,引 三國曹魏 張揖 云:
其詩曰:
鳳兮鳳兮歸故鄉,游遨四海求其凰,
有一艷女在此堂,室邇人遐毒我腸,何由交接為鴛鴦。

鳳兮鳳兮從凰棲,得託子尾永為妃。
交情通體必和諧,中夜相從別有誰。


網路的白話翻譯:
鳳鳥啊鳳鳥,回到了家鄉,
行蹤無定,遊覽天下只為尋求心中的凰鳥。
有位美麗而嫻雅貞靜的女子在她的居室,
居處雖近卻到不了,思念之情,正殘虐著我的心腸。
如何能夠得此良緣,與她結為夫婦,做那恩愛的交頸鴛鴦?  

(但願我這鳳鳥,能與妳這凰鳥,一同雙飛,天際遊翔!
 鳳兮依文意,應為凰兮或皇兮誤植。)
凰鳥啊凰鳥,願妳與我起居相依,形影不離。
哺育生子,永遠做我的配偶。  
情投意合,兩心和睦諧順。半夜裡能與我互相追隨,除了你還有誰?



二,私定終身,臨邛賣酒 
拜<鳳求凰>撮合,兩人私奔了。
在臨邛(四川成都西南),開了一酒肆。

史記言:
相如與俱之臨邛,盡賣其車騎,買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當爐。
相如身自著犢鼻褌,與保庸雜作,滌器於市中。


卓文君賣酒,司馬相如洗碗,
此情此景,好一幅小倆口夫唱婦隨的中國式浪漫。
而今日,在臨邛縣有一風景點叫文君井,即當時卓文君酤酒之地。


三,婚變,卓文君的<白頭吟>與<訣別書>
後來,司馬相如受到漢武帝的賞識,獨自赴京當官,從而飛黃騰達。
享上五年的優裕,對卓文君漸漸情意生變、疏遠冷淡。

乃至迷上一茂陵女子,欲納她為妾,最終向卓文君攤牌。
卓文君則回應她的丈夫,一首<白頭吟>加一封<訣別書>。

<白頭吟>
皚如山上雪,皎若雲間月。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
淒淒復淒淒,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竹竿何嫋嫋,魚尾何簁簁。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白話:
我的愛,像山雪一般純白,像雲間月一樣皎潔。
聽說你懷有二心,所以來與你決裂。
今日尚能置酒相會,到得明日,便分離於渠水的兩頭。
我徘徊於環繞宮牆、流經御苑的渠水旁,只覺你我宛如此溝水永遠各奔東西。
我除了傷悽還是傷悽,但當初我既已毅然嫁你,就不會後悔哭啼。
我希望的愛,是嫁個情深意專之人,可以幸福偕彼、相愛至老。
倆人情投意合,就該像釣竿那樣輕細柔長、魚兒那樣活潑可愛。
男子漢本當以情義為重,詎能被錢財珍寶所動搖心志?


<訣別書>
春華競芳,五色凌素,琴尚在禦,而新聲代故!
錦水有鴛,漢宮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於淫而不悟!
朱弦斷,明鏡缺,朝露晞,芳時歇,
白頭吟,傷離別,努力加餐勿念妾,錦水湯湯,與君長訣!



<訣別書>已經很白話,不需翻譯。
而結局,司馬相如讀後相當動容,兩人重修舊好。


四,另則傳言,卓文君的<數字詩>

此是街談巷語的傳聞。

在卓文君寫<白頭吟>之前,日夜盼著丈夫的家書,
沒料到盼來的家書卻只寫著十三個數字: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
卓文君一看便明白丈夫的意思:數字中缺「億」,

即表示丈夫對她已無情「意」。
接著,就有了這首詩:
一別之後,二地相懸。
只說三、四月,誰知五、六年。
七絃琴無心彈,八行字無可傳。
九連環無故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
百思念,千掛牽,萬般無奈把郎怨。
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倚欄。
重九登高孤身看孤雁,
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
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
六月間心寒不敢搖蒲扇。
五月石榴似火,偏遇冷雨催花瓣;
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煩亂。
急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
飄零零,二月風箏線扯斷。
噫!郎君兮,盼祇盼,下一世你為女來,我為男!


這首詩有被考究過,
其文字成熟度,不太可能是西漢時代作品。


五,我的心得與感想
其實這四首,<鳳求凰>、<白頭吟>、<訣別書>、<數字詩>,
全被認定為杜撰,尤其是後三首。然而,不能否認其文學價值。

這四首中,我還是對「願得一人心,白頭不相離」獨鍾。
多年之後,我猜我只記得這句。

卓文君確為敢愛敢恨的女子呀!
婚前,勇私奔,覓求自己的愛情;婚變,情堅定,謀回自己的愛情!

2012年3月25日 星期日

札記-寫詩文:紫藤花


紫藤花

碧山道亙綠蔭環,一樹別色羞群椏。

行人疑作葡萄碩,輕枝飄曳紫藤花。

外史_(日本)遷都平安京(京都)

因為讀〈千年繁華:京都的街巷人生〉這本書的序文提到:
「日本桓武天皇為躲避早良親王陰魂的怨咒,
從長岡京,遷都平安京(今 京都)。」
從那起,便揭開京都作日本千年首都的序幕。

對此,我相當好奇,
日皇桓武究竟跟他弟弟發生了什麼嫌隙糾葛?
何以會如此地害怕,怕到一定要易都,
且認定這一切盡是早良親王鬼魅作祟!
(中國史上,武則天也有過類似情節,自長安移都洛陽)

我因而整理一些資料集記成文,供日後查讀。
(黑、紫字,我的筆記與感想;藍字,引用文綠字,資料可疑。)

一,桓武天皇的繼統
桓武天皇是日本第50代天皇,父親光武天皇因病讓位,
天應元年(西元781年)而承繼大統。
請見維基:桓武天皇的系表
可留意到,皇位的承續,不單父死子繼,兄終弟及而已。
姪兒傳叔的也有,孫姪輩傳伯公也有。
歸納來說:全在天智天皇與天武天皇這兩兄弟的血脈中傳位


二,平成京(奈良)大安寺住持變早良親王
桓武天皇即位,沒立自己八歲兒子安殿親王 做皇太子,
而立出家、在大安寺作住持的胞弟,早良親王,作儲君。
後來,早良親王由於此事,還被稱作「親王禪師」,
據說他對佛法與文學的興趣,大過於政治。
來源:日歷史講座(一)


三,平成京政爭,導致遷都長岡
藤原氏世世代代與天皇有姻親關係。
有這層關係,恒武天皇相當重用「藤原種繼」。
然而不幸的是,
「藤原種繼」與早良親王身邊的重臣「大伴家持」不睦,
產生激烈的政治鬥爭,形同水火。
延曆三年(784年),

天皇為鞏固自己的力量,決定遷都長岡京(現京都府長岡京市)。

根據:早良親王資料
藤原種繼是外來血統的新興貴族(其母親是朝鮮半島移民);
大伴家持卻是傳統氏族貴族。


四,藤原種繼遭暗殺,天皇藉此肅清異己
延曆四年(西元785年)6月,
桓武天皇一方面命令藤原種繼負責長岡京的建造,
另一方面流放大伴家持到蝦夷地(日本東北)當鎮守府將軍。
是歲八月,大伴家持水土不服又操勞過度,隨即猝逝,得年68。

一個月後,在九月二十三日夜晚,
藤原種繼在巡視長岡京工事現場時,遭暗殺。
凶手很快便抓到,經過拷問,得知主謀者是大伴家持與早良親王。

事發後第五天,早良親王被幽禁在長岡京內的乙訓寺。
早良親王為証明自己的無辜,絕食十天左右。
但桓武天皇依然下了流放淡路島的判決。
護送途中,早良親王因過度衰弱,於淀川高瀨橋畔死亡(得年35歲)。

桓武天皇接到早良親王死亡的消息之後,仍不肯收回詔令,
於是早良親王的屍體被運到淡路島,以罪人身分,草草埋葬。
一個多月過後,安殿親王登皇太子位。

大部分後世學者認為:
桓武天皇假借種繼暗殺事件,澈底肅清反對黨。


五,災疾瘟澇頻出
1. 延曆五年(786年),桓武天皇的寵妃,藤原旅子的生母過世了。
2. 延曆七年(788年),三十歲的旅子撒手塵寰。
3. 延曆八年(789年)十二月,桓武天皇的生母溘然長逝。
4. 三個月後,也就是延曆九年(790年)二月,三十一歲的皇后死亡。
5. 同年(789年)七月,另一位妃子也逝世。
  以上,這些人都不是經過長期臥病才過世,而是當天突然倒下來,當天即斷氣。
6. 同年(789年)九月,安殿親王臥病不起。
  桓武天皇命京都七大寺所有僧侶早晚唸經祈禱,依然不見效。
  桓武天皇認為是弟弟早良親王的怨靈作崇,於是命人到淡路島清掃早良親王的墳墓,
  並安置專屬守墓人,但是後來可以發現,並無奏效。

7. 延曆九年(790年),夏季流行疫病,秋、冬兩季又流行痘瘡,
  全國各地發生旱災,病死、餓死人數多不勝數。
8. 延曆十年(791年),疫病及災害仍然盛行,
  八月,伊勢神宮遭盜賊放火。安殿親王的病情時好時壞。

9. 延曆十一年(792年)六月,桓武天皇命陰陽寮占卦安殿親王的病症。
  陰陽寮占卦的結果是:這一切都是早良親王怨靈在作祟。
  桓武天皇馬上派人到淡路島整建早良親王的墳墓。
  不但在墳墓四周挖掘了護墳濠,更嚴禁在墳墓附近一帶殺生。
  可是災難仍然持續。

10. 延曆十一年(792年)八月,豪雨集中在京都,
  淀川氾濫成災,使長岡京成為沼澤城。
  第二年(793年)元旦一過,還未完成的長岡京便走向拆毀的末路。


六,遷都平安京
桓武天皇積極展開再一次遷都的計畫,
這一次的新都城是被稱做「平安樂土」的平安京(現在京都)。
同樣模仿唐朝長安城,採棋盤式結構建築的平安京,
參考匯集了當時宗教、咒術、甚至風水的學說。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相應:
左青龍為賀茂川,
右白虎為當時的山陽、山陰二條大道,
南方是朱雀巨瓊池(昭和八年已遭政府填湖造陸),
北方是玄武船岡山,以阻擋早良親王的咒怨。

於是,延曆十三年(794年)十月二十五日,
新都還都未竣工,桓武天皇便慌慌張張地逃離長岡京,遷都平安京。


七,後續鎮邪與超渡
遷都後,桓武天皇的鎮魂行動仍然尚未結束。

延曆十五年(796年),
桓武天皇先是在平安京北方的鞍馬山上,建立了鞍馬寺,
又在被稱做「鬼門」的第一高峰比叡山上,建立了延曆寺,
命令曾經出仕唐朝的留學僧「最澄」加以守護;
而城內最靠近鬼門的東北方,
則鎮守了日本歷史上的最強陰陽師—「安倍晴明」的宅邸。

(安倍晴明生卒年為921年-1005年10月31日,不可能出現在這時代)

除了利用僧侶、陰陽師法力防堵,
延曆十六年(797年)五月,
桓武天皇派了兩位高僧到淡路島早良親王的墳墓前唸經謝罪,
期望能夠超渡早良親王的怨靈。

延曆十九年(800年)三月,
富士山爆發,火山灰整整下了三十五天。
七月,桓武天皇終於追贈早良親王為崇道天皇。

延曆二十四年(805年)元月,
又下令在淡路島建立安撫崇道天皇怨靈的靈安寺。

根據《日本後紀》記載,已經63歲的天皇,
常涕泗交加地向近侍懺悔自己對弟弟所做的罪行。
延曆二十四年(805年)三月,
赦免並平反所有於種繼暗殺事件時遭流放或抄家的罪人。
四月,將早良親王的忌日訂為國定忌日。
五月,於紀伊國(和歌山縣)伊都郡,建立了祭祀早良親王的三重塔。


八,我的心得想法
網路上有人的意見是:
桓武天皇有八歲嫡子,卻皇太子讓早良親王當,埋下同室操戈的後患。」


我並非這樣想,由一,桓武天皇的繼統
可得知日皇的傳位,兄傳弟,確無違制。
或許,這件事,早良親王本人感到始料未及。
(因為在這個血統內親,人皆可君,為什麼會輪到我),
然而在制度上,無垢病之處。

其次,早良親王若在延曆四年(西元785年),
懷篡位之心,行違逆之事,他大可殺天皇,為何要殺「藤原種繼」?
尤其「藤原種繼」一死,
他最主要的幕僚「大伴家持」一定為首要嫌疑,必然波及到他。
因此,早良親王絕食,表其無辜,有可信地方。

奉大臣為神的歷史,
在之前,有藤原鎌足(614年-669年)的談山神社,
藤原広嗣(ふじわら の ひろつぐ、生年不詳-740年)
的唐津市鏡神社(建於750年);
在同一時代略後,有坂上田村麻呂( 758-811年)的武神奉祀;
最重要的,也是我想引用的(雖然是後面的歷史證明前面,有些不妥),
是在之後(947年)的菅原道真(落雷)的事件,
我們可以發現,
天皇畏懼一介人臣被誣告而流放病逝的怨靈,能夠立天滿宮祭祀,
日本史上,是有這種天皇為臣子建廟的歷史經驗的。

桓武天皇自始自終不認為「大伴家持」無罪,所以不作任何舉動。
他最有愧的是,早良親王的死,明明知道他是被構陷。


註:維基上關於鏡神社的日文描述,我看不懂,
故不知道他被平反後,神社是不是欽定而建。

2012年3月18日 星期日

中史-(春秋)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

語出『左氏春秋』的 襄公十四年四月,同見於『孟子』的離婁下。
兩者有些出入,孟子的記載,較詳盡精采。

主角有兩人,庾公之斯 和 子濯孺子,名字皆是四字。
我讀這故事,開始時不知他們名字這麼長,揣測好久沒頭緒,
自讀了白話譯文,這才意會。


這典故是說:
子濯孺子(乙)逃亡出國,庾公之斯(甲)奉君命追殺。

乙對自己的奴僕(丙)說:
「我們被人追殺,我的手受傷,不能拉弓抵禦,我死定了。」
乙又說:「你知道他們派誰來逮殺我嗎?」
丙:「甲。」
乙:「我可活命了。」
丙:「乙是神射手,怎說能活命呀?」
乙:「甲是跟尹公之他(丁)學射箭,丁又是從我學。
   丁是個正直端正的人,遴選的弟子,品格必定端正。」

甲趕上攔到乙,對乙說:「你看到我,為什麼不執弓搭箭?」
乙:「我手傷,所以沒辦法。」
甲:「你是我老師的老師,我不忍心傷你,但又不能違背君主的命令。」
最後,甲把箭頭拿掉,射了幾箭就回去覆命了。


在三國演義的華容道那橋段,曹操引了這典故說服關羽饒命。
意思是:「你也是有讀過春秋的,
     當初我對你講義氣,你應如斯對我!義氣凌駕在政治之上。」
結果,關羽作何反應,大家都知道的。

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

藝術_中國的四愛與四痴

@四愛
四愛,是指對梅、蘭、菊、牡丹四種花的愛。
人普遍習慣講梅、蘭、竹、菊,此花中四君子(註1),
但這兒將「竹」替換成「牡丹」,
我不知道是基於什麼考量,
是因為竹開花,意謂著竹將死去嗎?呵呵。

四愛之一:和靖詠梅
和靖,原名林逋,字君復,
和靖是在他死後,宋仁宗所賜(「和靖先生」)。
他一生未娶,無子。因他植梅畜鶴,人謂他「梅妻鶴子」。
「梅妻鶴子」這句成語從這而來。

四愛之二:茂叔觀蓮
茂叔,即周敦頤,
國中國文課本就有他的<愛蓮說>,
幾乎華人世界都讀過,不需要再解釋了。

四愛之三:淵明愛菊
談到"淵明"又與菊有關,應該沒有華人會想到第二個。
(我有同學也叫淵明,我相信絕對不是在講他,哈哈)
一定是晉朝的陶淵明,
即想起他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四愛之四:唐明皇夜訪牡丹花
唐明皇,就是愛楊貴妃的唐玄宗,為什麼叫他唐明皇呢?
據說是避諱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玄字之故。
這故事講述的是夜裡,內侍提燈籠照明,
唐明皇挽著楊貴妃,到沉香亭觀賞牡丹,
氣氛比對今日,類似春季日本京都的夜櫻,哈哈。



@四痴
常有人說愛x成痴,愛深了,變成痴,痴是形容愛深。
也有人說,喜歡是淡淡的愛,愛是深深的喜歡。
因此,喜歡<愛<痴。哈哈,說遠了,言歸正傳。
中國著名的四痴是
羲之愛鵝、雲林洗桐、東波玩硯、陸羽品茗
雲林喜桐、東波玩硯這兩項,是我頭一回聽過。

羲之愛鵝,書聖王羲之,
眾所皆知,他的楷書是其觀察鵝的型態,所揮翰而成。
陸羽以《茶經》著稱於世,其痴可想而知。

而雲林洗桐,
今日方知「雲林洗桐」則是來自周秀廷的名畫<雲林洗桐圖>,
「雲林」指的是明朝畫家的崔子忠。
我對他倆及其畫作的相關資訊很少,瞭解甚淺,點到這就好。

至於東坡玩硯,
跟「淵明」相同,
華人世界找不著另個「東坡」,他就是宋朝蘇東坡。
我知道他是宋朝四大書法家之一,
揮墨尚意,曾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他畫畫也是,遵從歐陽修所說的
「古畫畫意不畫形」、「此畫此詩兼有之」的理念(註2)。
東坡居士最有名的是他的竹畫(清朝鄭板橋也是(註3)),
完完全全不在乎畫得像不像,
用書法的方式去寫內心對其之意象-「寫竹」。
成語:「胸有成竹」自這而出。

他有首詩,<於潛僧綠筠軒>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便提到"無竹令人俗"的竹之高雅。
道東坡癡竹,我會相信。說他愛硯,我只能說:
亦然是於此日此刻,我才知蘇東坡愛硯成癡。
而且可別看到東坡,淨想到東坡肉,誤會他貪肉呀。哈哈。



-------------
註1:維基百科:花中四君子

註2:
(1)文人畫在宋代的興起與發展-以蘇軾畫論為例
(2)台北故宮:文人書畫

註3:清朝有二絕,鄭板橋的墨竹、彭玉麟的梅花

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古籍_《孟子》<離婁下>_58:跟匡章來往

原文:
公都子曰:「匡章,通國皆稱不孝焉。夫子與之遊,又從而禮貌之,敢問何也?」
孟子曰: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
 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
 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
 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
 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
 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章子有一於是乎?
 夫章子,子父責善而不相遇也。
 責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
 夫章子,豈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屬哉?
 為得罪於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終身不養焉。
 其設心以為不若是,是則罪之大者,是則章子已矣。」


為解釋上文,介紹匡章(註1)的事蹟,需要講《戰國策》卷8_齊策1(註2)中的一段:
 秦國向韓國、魏國借道攻打齊國,齊宣王任命章子為將,迎敵。
 秦、秦兩軍對峙而紮營(舍),
 使者多次互相往來,匡章藉機更動了部分旗幟混入秦軍。
 齊國的偵探向齊王回報:「匡章帶著齊軍投降秦」。齊王不作回應。
 不一會,又有偵探報齊王:「匡章帶齊軍投降秦」,齊王仍不回應。
 如是好幾次,大臣請求齊王:
 「報告匡章打敗仗,不同人說相同話,大王為何不發兵討伐?」
 齊王:「匡章不會背叛寡人,這件事我很明白,為何要發兵攻打他?」
 過一會,齊軍傳來捷報,秦國俯首稱臣且謝罪。
 左右大臣問王:「怎麼確知匡章不會叛變?」
 齊王說:
「匡章的母親得罪他父親,他母親因而被他父親殺了,埋在馬棧下。
 寡人任命匡章為將軍時,勉勵他說:
 『先生的能力很強,待將軍你率領全軍勝利歸來,一定幫將軍的母親遷葬。』
 匡章答:
 『我不是不能改葬先母,而是先母得罪先父,先父沒留遺囑就死了
  沒有得到先父的允許,而改葬先母,這樣是背棄先父,所以不敢。』
 由此可見,作為人子不敢欺辱死去的父親,難道作人臣還會欺辱活著的君王嗎?」


有本小說叫《七十二朝人物演義》(註1)亦有講述匡章與父母所發生之事,
不知真偽,僅供參考。
它說,由於匡章父親殺死匡章母親,埋屍馬棚下。
匡章勸諫,他父親依然故我,因而產生(激烈)衝突。
父親死後,匡章覺得自己不孝,沒讓雙親老有所終,
自己就沒資格讓子女奉養,故而休妻棄子,獨自生活。

無論原因為何,在外相上,別人認為他違背了倫常,傷害了父親、妻子、孩子。
這時,有人問孟子為什麼還要跟這種人交往,孟子趁此機會,為他說句公道話。


孟子說:
「世俗的不孝順有五種:
 1. 懶惰,不顧奉養父母;
 2. 好賭好酒,不顧奉養父母;
 3. 貪錢,偏愛妻子與兒女,不顧奉養父母;
 4. 縱慾,喜歡聲色犬馬,讓父母蒙羞;
 5. 好鬥興訟,至於危害到父母,匡章有犯上述的任一個嗎?」
意思是,匡章沒犯,沒不孝。又說:
「匡章會背負"不孝"的罵名,
 就是他請他父親改邪歸正,沒想到起爭端,才落到這步田地。
 用善相責,是朋友相處的道理;父子間用善相責,是最容易傷害親情的....」
匡章的後續處理,已在前面說過,就不重複了。
而這也就是,孟子認為匡章責父出妻屏子的人倫苦衷。


我想,假如匡章沒有"出妻屏子",
會不會落人口實,質問孟子:「他犯了你說的第三條」呢?呵呵。



--------------
註1:百度百科:匡章

註2:<秦假道韓魏以攻齊>
秦假道韓、魏以攻齊,齊威王使章子將而應之。與秦交和而舍,
使者數相往來,章子為變其徽章,以雜秦軍。候者言章子以齊入秦,威王不應。
頃之間,候者復言章子以齊兵降秦,威王不應。
而此者三。有司請曰:「言章子之敗者,異人而同辭。王何不發將而擊之?」
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曷為擊之!」
頃間,言齊兵大勝,秦軍大敗,於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謝於齊。左右曰:「何以知之?」
曰:「章子之母啟得罪其父,其父殺之而埋馬棧之下。
吾使章子將也,勉之曰:『夫子之強,全兵而還,必更葬將軍之母。』
對曰:
『臣非不能更葬先妾也。臣之母啟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
 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
夫為人子而不欺死父,豈為人臣欺生君哉?」

註3:《七十二朝人物演義》卷29:匡章通國皆稱不孝焉


參考資料:
1. 《孟子》<離婁下>_58

2. 心情記事:孟子 離婁章句下(三十)

札記-古文-網路的古文翻譯

我常態性在網路上搜尋古文翻譯。
一般來說,
我手邊的古文翻譯書不少,同一篇文會有一兩版本白話。
然而,我仍覺得「多多益善」,
多廣泛參考,琢磨考究,
找出該文句最精準的現在言語之對應。


長久經驗告訴我,網路上普遍情況是:
全文或一整段翻譯,
除非是耳熟能詳的文章(如四書,古文觀止裡頭文章..),
其餘的,有找著的,包含簡繁體,很少超過三個版本。
時時遇見,唯一版本一字不差地抄襲來剽竊去,佔前三四十筆資料。
而且縱然幸運有穫,卻不可大意,很可能是錯的!(我碰過)
人很容易,在好不簡單過後有了結果,就異常寶貝珍惜它,
認為那是對的,最頂級的。好像溺水,一抓到浮木,便死都不鬆手了。



網路上,這樣白話翻譯匱乏誤謬的情況,雖然著實不佳,但也沒良策。
就效法古人的「讀之千遍,其意自見」,那種靈光一閃的體悟吧。

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古籍_《孟子》<盡心上>35:父親殺人

聲明:藍色字是引文,黑色或紫色是我話。

我喜歡這一小段。

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
孟子曰:「執之而已矣。」

(桃應:)「然則舜不禁與?」
(孟子)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桃應:)「然則舜如之何?」
(孟子)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
       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


扼要地翻譯白話:
桃應問孟子:假如舜做天子,皋陶為法關,舜的父親犯法,舜會怎麼處理?
孟子答:抓起來執法就是了。
桃應又說:舜不會阻止他父親被逮捕嗎?
孟子:舜怎麼阻止,這結果必然要接受的。

桃應又講:難道舜就這樣接受喔?
孟子:舜在看待天下就好像一雙破鞋子一樣,偷偷背著父親逃跑,
沿著海邊住下,終生開心,忘了他曾經當過天子。


我喜歡的原因,就是他在法律與親情之間挑一個,他選擇親情,
但不會因為護短而破壞法治,扭曲所有人共通的對錯標準,
講一些顛倒是非的話來強辯,或者毀謗制度不人性。
反而自己帶著父親偷偷離開,尊重法律,選擇親情。

孔子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異曲同工之妙。

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

札記-政治-必翔公司在英國敗訴之我想

必翔公司報導在此:
一堂十億元的教訓 必翔纏訟十年,慘賠十億的孤兒心聲

我的感想是:
不可能以一個"歧視"來總結這整個判決原因,
至少公開的理由(判決書)不會這樣說。
他的合約內容及但書,很可能才是造成敗訴的最主要理由。
沒這些東西,你如何說服人"這是一場明明會贏的官司",
然而本報導,並無清楚的交代。

而且說到我們這國家,所謂的政府機制,外交單位,
果真如報導所述,在過程乃至敗訴後,無給予一絲的協助,棄之罔顧。
那麼這些公器究竟所置何用?是拿來酬庸,炫權炫富的沐猴而冠嗎?
老拿「國際處境艱難」來搪塞,令人極其心寒!

2012年3月6日 星期二

札記-兩性-愛很多人的專情

一個同時間愛很多人的人,或者見一個愛一個人,
在某個角度上,他是一個專情的傢伙。

他很愛自己的每一絲,自己對愛(的對象)不同的期待,
而那些人,是被他視為"滿足自己"的具體希望。

他最愛他自己,專情。

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

札記-讀書-一週內寫筆記

忽然想到了一些讀過的資訊,

想回頭找出處,分門別類的記下。花了二三十分鐘,徒勞。
連要知道是在實體書見著的,或是在網路上瞧到的,竟一無頭緒。
然而,那資訊,

我確定我讀過(文字),那是目前大家所接受的共識。
究竟,誰是給我這概念的根源呢?


我檢討我自己,
我同一時段內(例如一日,一週,或一月)可以看到四五本以上的書,
有時,讀完還共一天。書書間概念交錯,資料錯綜。

(我讀的時候,會上網去核實書上的言論,並打聽正反面說法)。
若疏於筆錄,靠心念默記,
過一段日子(約一週),印象會稀疏迷糊,就像此時此刻這番。

因此,凡讀過什麼,盡量在讀完一段落之後,就記下要點。
據日期,書名,頁碼,三項編記,以助來日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