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美術_維拉斯奎茲﹝Diego Velazquez﹞的仕女圖

維拉斯奎茲﹝Diego Velazquez﹞,美術史巴洛克時代大師,
畢卡索終其一生都在研究他的作品。

他的經典畫作,
現收藏在西班牙 普拉多 美術館的鎮館之寶-仕女圖
畢卡索就將其畫面作分割35次,加以分析。
由此可見,它構圖的光影處理、空間格局是如何的複雜。

這一張畫最厲害之處,是很難第一眼猜出他在畫誰?
乍看之下,會以為畫家面對的是鏡子,
他在畫鏡子裡面的影像,但事實並不然!
他是在畫國王與皇后(菲利浦四世與瑪莉皇后)。

從後面中間偏左的鏡子當中(鏡象帶白的),
我們能看到國王跟皇后兩位的容貌,看出來了嗎?
而這圖,就是站在他們視角所看見的景象。


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

古籍_《禮記》<禮運大同篇>的「不必為己」

&問題&
大同篇中有兩段,
大旨是:建構大同世界所需物力、人力,得靠所有人無私全出。
而其原句:
(一)物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二)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困擾&
第一段很好解釋,談物力,
"物力(資源),最厭惡被遺棄未用,因此不該私藏,吝惜。"
不寫成白話,就能懂。

第二句讀起來,與上一句不搭嘎,白話怎翻怎彆扭。
主要的原因在於不直觀(對現在人),很容易就這樣想:
(誤解)所需的人力,最厭惡它不是從我本身所出,因此不必自私。
而我覺得怪就怪在,每件事我盡要搶著做,不然可憎可惡,
最後我會不會變好大喜功的人。

於是查了記,忘了再查,查了再記,
兩句正確大意是:
財富都不會被浪費糟塌,而加以充份利用,
人們創造財富並珍惜財富,但不一定只是為了私藏己用;
所有人們的才華都不會被忽視而能盡情地發揮出來,奉獻己力,
但不一定只是為了謀私謀利。


&解決&
還是好難記呀,看著句子,老看不出個門道來。
是故,我便想一招,就是分析第一句的句型,試圖導出第二句。
而其句型為:
個人的某物,最厭惡不全出(給大家共享),不可私人獨用

那麼,這個「身」字得是很妙的象徵,表「人力」的出處。
「有土斯有財」的財物,「己地」是產源,「物」是產出;
相對來說,「己身」是產源,「力」是產出。


物品沒悉數奉獻,就被「遺棄」在「己地」了;
才華沒全然展現,就被「遺棄」在「己身」了。
其實,我認為「身」字解釋對,後面就通了。

最後,兩句的結果如下:
物力,最厭惡沒被盡出(遺棄於地),因此不可私藏。
人力,最厭惡沒被全使,因此不可吝惜省節。

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

札記-職場-難做的事先作?

我老闆開會分享給我們,他聽報告所獲知的一理論。

他考我們:
假如我們有兩份工作,一簡單一艱鉅。
易者,需5工作天或更少,保證會被完成;
而難者,需10工作天或更多,強硬吃力,有很大做不出來的危機。
現在你有15天,你會安排何者先?

他問了我跟另一個同仁,我們一致答案,容易的先。
但是他說,講師的建議是,難的要先做。


他的理由是:
普遍學生繳交作業,都是到了前幾天才開始在做。
依循人類這習性,說5天的工作,又是易竣工的,
就會拖延到第二天第三天之後,才開始弄,
而第二件,困難的,10天可能被壓縮,失敗的風險相當高。

若將兩個對調,
面對挑戰,人謹慎不懈,投入天數將不小於10天,
又假設大於10天(12,13天)後,依然無結果,
我們這才選擇放棄,趕快辦好另一件。

這兩個結果,或許最終一樣。
然而,後者兩件事都被做成的機率比前者高。


不禁想,是這樣嗎?
記得國中數學老師在教導我們考試時說:
繁難題型的一分,等同輕易者的一分。
在考試有限的時間內,
得有保握的,先做;不會的,跳過後做(不是不做),
如此也不會影響考試情緒(太多的不會做,越做越煩)。

另一角度的思維,比對參考。



----------------------------------------
參考資料:
1. 內參-時間-先易後難未必好


2. 內參-職場-提高工作效率的3個原則
(A) 從難事開始著手
 剛起床時,你就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困難的工作上,
 比如你最不想做的事、總是等到有完整的三四個小時才做的事、覺得很痛苦的事、
 你最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的事,以及如果不早點分配下去、最後要自己一個人做完的事。
(B)凡事都訓練自己用30秒進行簡要回答
 一般可以拆解成4個方面:
 (1)項目整體狀況如何?是好還是壞?
 (2)有沒有一兩個例子說明目前的情況;
 (3)自己打算怎麼解決問題;
 (4)這位上級能提供什麼協助。
 這樣的訓練,能在每次對談中,培養自己察覺對方需求的觀察力,
 同時也能訓練自己整合資料及口語表達能力,讓自己能精準回答出別人想知道的內容。
(C)模擬最終成果
 麥肯錫在做報告時,就算完成度只有一半,也會盡快整理出預期中的最終成果。
 想像下你要看一份50頁的報告,一種情況是前面有內容完整的25頁,後面25頁都是空白;
 另一種情況是,25頁的空白散落在整個報告裡,大致的脈絡和頭尾都已完成,
 你會選擇看哪個?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後者,
 畢竟大致看見成品的全貌,比結局完全未知來得更讓人安心。

2012年2月15日 星期三

散文-李家同《陌生人》

今年過年,
我同父親講了李家同先生《陌生人》那本書,那個陌生人的故事。
我是從電視節目【讀書】獲悉的,轉述給父親聽。

這幾天,有時間借到這本書,把它讀完。
最令我感動的,仍是陌生人該篇。

他給我的心得是,
人常把親人對我們的好,總當作理所當然。
而忘了感恩,乃至忽視他們的付出。
人假設親友為"陌生人"時,
去觀察他們給我們做的一切,
方能體會那份幸福與溫馨的真正實質。

除此外,我們從而發現,
施予需幫忙的生疏對象,無私的行動與愛,
他們將有多大的動容。



我原以為這是李先生自己的遭遇,
後來由他的序才得知,
那是真人真事改編,改主角(旅客)為他。

除了最後則:我的讀書習慣,
其餘都是本一些事實,再重新構架成可讀性較高的寓言。
最後則,是李先生講他喜歡的好書。
在他那《最愛的四十本書》的著作,我讀過一致的內容。

這本書,我會推薦看他的<陌生人>跟<我的讀書習慣>。
(網路上找得到)

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

漫畫_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透由逗趣的漫畫嘲諷社會病態,讓人更能接受地面對現實。
哪些是「想到的」?哪些是「需要的」?
哪些是深省、捫心自問過後,自己對自己的定義?
哪些是社會所謂的主流(流行)賦予?

人生的問題,應要清醒認真去看待的。
但不緊張,平常心穩對。
正視自己真正活著,生命的意義。


由於書是用借的,因此我把一些喜歡的句子抄下。
27頁:
一半的人用正確方法做錯誤的事,另一半用錯誤的方法做正確的事。

28頁:
人生就像吃飯,吃太多不舒服(苦),吃太少不舒服(苦),
吃得不多不少,會發現自己不停的在找食物(苦)。

現代人常為了努力追求答案而忽略了題目。

91頁: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座迷宮,
有的人在找出口,有的人在找入口。

92頁:
人們不停的往前衝,追求理想。
可惜絕大部分的人,只剩下往前衝這部份。(很類似28頁)

電腦讓我們停止社交,手機讓我們盲目溝通,
商品讓我們不在思考,業績讓我們激發貪婪,
我們活在一個真實的假人世界。

93頁:
「感覺」讓我們存在,但在現在社會「感覺」卻所費不貲。

生活應該是一種夢想,人生應該追求理想,
但現在商業模式卻讓我們不會想。

94頁:
人的貪婪就像牙膏,
當他被擠出來的時候,就很難再擠回去。

97頁:
世界上大部分的問題其實都是經濟問題,
但人不是經濟的動物,是貪婪的動物。

135頁:
記者垃圾問題,影歌星的垃圾答案,垃圾傳播,人們都是垃圾桶。

138頁:
世界上最常被犧牲的,不是弱者,是原則。

143頁:
人跟人之所以能夠相處,常常不是因為交情,而是交換。

172頁:
人生就像你到超級市場買東西,
想買鹽去買到糖;想買糖卻買胡椒;
想買胡椒卻買芝麻;
好不容易找到你想買的,卻發現已經過期。

175頁:
人生就是一種你必須不停選擇「半真理」或「全謊言」的過程。

205頁:
笨人與聰明人的差別在於:
笨人得心理病,立刻找醫生;聰明人則先去翻字典。

211頁:
幸福只是人生的冰淇淋,酸甜苦辣才是人生的正餐。

219頁:
你能為自己做的最好的三件事:
第一是簡單;第二是清醒;第三是自己的步調。


119頁:
溝通的目的,在談話間能搞清楚誰才是老大。

溝通的方式可以有直線,曲線,拋物線,
就是不能讓對方摸到自己的底線。

值得做的事,都是會出問題的事。
人們不會記得你做的事,人們會記得你沒做的事。

2012年2月12日 星期日

哲思演講_蔡志忠先生談話之我想(二)

上一篇,我寫當時對話的內容。

而這篇,我想寫下我個人認為的重點。
第一個問答中有三
(一)多充實故事
(二)立下志向
(三)勇於表達


第二個問答有二
(一)東西宗教,同在追求內心的平靜
(二)研究東西不懂時,就多讀幾遍,不懂再查資料


對於立下志向...


------------------------------------------------------------
(以下寫於2012.6.28)
當我看見這一篇標『未完成』時,我遲鈍了一下。
又翻回上篇「蔡志忠先生談話之我想(一)」閱覽一遍。
呼呼,時隔三月,我早忘了,我後面想寫什麼了。

對於立下志向... 這很緊要吧,呵呵,沒了。
我想,當時可能在從「沒有明確目標,時間規劃是沒有意義的」談起,
同理可證,人生得過且過,年歲的增長,並無法累積專業與成熟。

吃喝外,不知道之所以存在為了什麼。
說是為了XXX,有多努力,皆是造就別人的假象。

其次,對於研究東西不懂時,就多讀幾遍。
這個目的,是多念把心思攝持進來,專注思維。如不行,再去學。
學而思,思而學,相輔相成。

2012年2月11日 星期六

哲思演講_蔡志忠先生談話之我想(一)

本站照片

我在今年二月的國際書展,
時間的恰巧,讓我碰到蔡志忠先生現場講座。
首先,他說了從事漫畫的心路歷程,
接著,開放四個觀眾問問題。
於答覆後,由於時間已不夠,
他只談了他這次新書中的“漫畫佛教思想”。

那四問題有兩個(問與答),
我非常有印象,我寫這篇主要為記下那二。

本站照片
其一,
問:
我的兒子今年五歲(我沒聽清楚,依稀記得他講五歲),
對於教育他看書,能像你懂這麼多,蔡先生你有沒有什麼建議?

答:
我是個天主教徒,
差不多在三歲開始,就常在教堂裡聽故事,
直到國小時,從聖經等各種書裡,
我累積知道的故事,達到一千則,成為我後來知識擴展的基礎。
所以我建議你,讓小孩多接觸(大量)故事

我很小的時候,我就決定好這輩子,我要做什麼。
我很努力,而且我天資也不錯,
國小每次考試是班上第一名,常常考一百分。
記得我的導師XXX先生說,
假如考滿分,就可以得到XX牌鋼筆。而我老差一兩分。
之後我才知道,我老師沒有那個鋼筆,是為了鼓勵我們的。
我講這個是要說,現在很多人年紀很大,依然迷糊自己要做什麼。
所以,立人生目標很重要,而且要努力


表達能力也要重視!
我小時候,家裡很窮,生活條件不好,媽媽得辛苦養雞跟豬。

我剛剛說過,我國小時就已經懂一千個故事。
我也會嘗試說出,而常講故事的對象,
主要是忙碌的媽媽,不然就是雞跟豬。
每次媽媽在餵豬,我就纏她說:我講故事給妳聽好不好?
她被我惹煩了就說:好啦好啦。
講完,問她有沒有聽懂。她就說:有拉。
我便說:那你講給我聽。我媽媽就不理我了(笑)。
我想,你有時間,可以叫你兒子講知道的故事,教他試著去表達


------
其二,
問:
蔡先生你說你是天主教徒,也對西方的數學物理很有研究。
但是你的著作裡面,並沒有跟天主教或西洋思想,都是東方哲學領域。
你是怎麼樣做到你信仰不衝突(宗教有排他性),去正確闡述東方思想?
還是說你中西揉合,那什麼時候會出於西方文明的漫畫?

答:
以我觀點,東西宗教追求的是一共同點-內心的平靜
朝這想,就比較少衝突。

我喜歡對難的事物挑戰,不分東西方,
哲學、學說、物理、數學各方面,我皆愛涉足研究。
我頭腦不錯,總有收穫,
即使不能理解,我就多讀幾遍,或查字典、查白話便知。

我物慾很薄,不追求其他物質享受,
有時候一天花不到一塊錢。
加上我有八百多萬,三棟房子,經濟猶足,
足能擁有更多時間研究那些我愛的事物。


不過,我只習慣畫東方的漫畫,可能我是東方人吧。
中國的建築物、百姓穿著,我幾筆線條就畫完,很順手。
我畫圖算很快,一兩小時,可以畫兩百多張。
但在畫西方部分,怎麼弄都難為。

西方文明經典的圖畫,可能要由西方人自己來畫,會比我容易些。
謝謝你對這方面的關心。

東方經典的書籍,我仍很多沒畫,
我今年六十三歲,離平均男性壽命(76)十四年,
我會再畫個十三年(東方經典)才歇筆,其餘時間留給自己。

2012年2月6日 星期一

札記-建築-古希臘建築之精神

最像希臘的建築,是八個圓柱頂著三角形。
如雅典神廟,表徵的三個精神,和諧,秩序,自由。

三角形給人有穩定永恆的感覺,倡述和諧。
排列整齊的圓柱,即是示現著秩序。
而其間流通的空間感,則詮釋民主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