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8日 星期四

中史_《吾國與吾名》:歷朝國號的來由


我對《吾國與吾名》(簡稱《吾名》)的"中國歷朝國號的由來"感興趣,
僅談這主題,而且是部分朝代,不然我會寫到天荒地老。書中其餘主題則略去。
維基百科條目:國號(註1,簡稱《百科》)也有相關資料,
當《吾名》與之有別時,我會列出相比,但不論證其考據實偽。
在下文中,紫色字是我個人添上去的意見。


*****
夏朝:
《吾名》:「華夏」兩字同義(註2),「夏」即是「華」,
     華引申出繁華、華彩之義,以為有「文明」、有「文化」的意涵。
《百科》:甲骨文裡的「夏」是一隻蟬的模樣,在古人看來,蟬象徵著生命的延續不斷。

商朝:
《吾名》:來自地名。商人的始祖曾經被封到“商”這個地方,
     後來他們建立國家以後,就把“商”作為國號。
《百科》:兩種說法,第一種和《吾名》相同。第二種,"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周朝:
《吾名》:來自地名。周朝的祖先曾經生活在陝西渭河流域的“周原”,
     所以在他們建立國家以後,就把“周”作為國號。
《百科》:兩種說法,第一種和《吾名》相同。
     第二種,甲骨文『周』字的寫法像「田」的形狀,
     相傳周人的始祖后稷就是管理農業的官員。

漢朝:
《吾名》:
 來自地名(封地)&含意。
 劉邦曾經被項羽封為“漢王”,但劉邦其實曾經對這個封號很不滿,
 因為這個封號來自漢中。漢中在當時比較偏僻,他覺得自己這是被流放了。
 張良就安慰他,說“漢”這個封號不錯啊,你看天上的銀河,被稱為“天漢”,
 我們在地上的這個“漢”,和天上那個漢是彼此呼應的,
 我們打出“漢”這個旗號,一定可以得到上天的保佑。
 所以,漢朝的這個“漢”,表面上來自封號,其實也和含義有關。

 §我必須打岔,不是張良,而是蕭何。
 出自《漢書》蕭何傳(註3):「語曰『天漢』,其稱甚美。」§
 中國歷史上還出現過好幾個國號叫“漢”的政權,而且建立者一般都姓劉。
 例如:五代的後漢,建立者叫劉知遠;十國中的北漢,建立者叫劉旻;
 十國中還有個南漢,建立者叫劉䶮。
 他們把國號定為漢,主要就是跟劉邦建立的漢朝套關係,顯得自己的政權比較有背景。

曹魏:
《吾名》:來自讖語。其為“代漢者當塗高”(註4)。
 古代皇宮大門上都有一座高聳的城樓,“魏闕”,“魏”就是高大的,“闕”就是門。
 “魏闕”有時也簡稱“魏”,所以曹操要求漢獻帝封他為“魏公”,
 也可能是呼應“代漢者當塗高”這個讖語,顯示自己是天命所歸。

晉朝:
《吾名》:來自讖語。
 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當年要求封為晉國公,也是為了去呼應“代漢者當塗高”的讖語。
 晉國公的這個“晉”字,就有“高升”的意思。

南齊:
《吾名》:來自讖語。《讖書》云:「金刀利刃齊刈之」
 意即「齊」將取代「宋」(因為南朝宋皇族為劉姓)
 §雖然,《百科》沒寫這一段,但它的另一條目:「南齊」(註5)有。§

隋朝:
《吾名》:來自封號,再微調。
  隋朝的國號,源於隨州,本應寫作「隨」,
 但隋文帝因忌諱「隨」字有「辶」(即走之旁),恐隋朝國運比前朝不長久;
 遂改「隨」為「隋」。
 然而,南唐徐鍇在筆記裡嘲笑楊堅不學無術,
 因為他採用的這個“隋”字本意是祭祀神靈的肉,其實更不吉利。
 §這說法源自南唐徐鍇的《說文系傳》,此說存在爭議。為什麼呢?
  從當時的碑文的考據,「隨」和「隋」是混用的(註6)。§


唐朝:
《吾名》:來自封號。李淵在稱帝前,曾被隋朝封為“唐國公”。

宋朝:
《吾名》:來自封號。
 趙匡胤曾經在宋州這個地方擔任節度使,所以他即位以後就把國號定為“宋”。

元朝:
《吾名》:取自《易經》。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頒發建國號詔,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

明朝:
《吾名》:取自白蓮教
朱元璋自比為佛教的明王,所以用「大明」為國號。

清朝:
《吾名》:來歷有點不清不楚。
 §太多了,我舉當中兩個§
 1. 美國歷史學家歐力德(Elliott)認為,
  “大清”這兩個字原本是對滿語的音譯,滿語的原意是“勇士”,大清國就是“勇士之國”。
 2. “清”是三點水旁,代表水,而“明”代表火,水能克火,
  所以把國號定為“大清”,將來一定能戰勝大明。

 §補充一下:
  針對第1點,有人說(註7):"大清"來自蒙古語:代清。滿語沒有這個音。
  但也有人說(註8):當時的蒙古語,沒有這個發音。"大清"是純漢字發音。§



*****
別看我用寥寥幾句說結論,就以為這些考據輕而易舉。
可以參考搜狐的轉載(註2,書局有授權),一個夏朝的夏,粗估有三千字以上。
而我的補充,反駁歐力德(Elliott)那人,少說也寫了三四千字以上,
牽涉滿文、蒙古文的語言學,細察相關文獻的蛛絲馬跡,工作是很繁重、沉悶的。



----------------------------------------------
來自Get筆記
----------------------------------------------
註1:維基百科:國號


註2:《吾國與吾名》| 胡阿祥:“華夏”的由來


註3:漢書 蕭何傳


註4:百度:當塗高
《後漢書 · 袁術傳》:“(術)又少見讖書,言'代漢者當塗高',自云名字應之。”


註5:維基:南齊


註6:隋朝這麼短命,只是因為改國號「隨」為「隋」? 
「隋文帝惡隨」 之語,源自南唐學者徐鍇,傳言的源頭找到了。
 可是,這徐鍇離隋朝已三四百年的歲月,中間整整隔了一個大唐,
 隋朝的事,隋朝未講,唐朝人未講,到了五代十國的南唐,你徐鍇跑出來講,依據何在?
 於是,有人認為隋文帝楊堅根本就未改「隨」 為「隋」,
 壓根兒就沒幹過那事,不過是「隨」、「 隋」 二字通用、混用而已。
 「否定說」 也有依據,那依據就是隋代碑刻,「隨」、「隋」二字混用互見。

 清朝學者王昶研究眾多碑刻,著《金石萃編》,指出:
 把王朝名寫作「隋」並非定製,兩字不過是一種並用而已。

 東鄰日本的學者宮崎,竟也關注到隋朝「隋」 字的來由,認為:
 「從一手價值的金石文資料上看,隋代自不必說,直至唐初,
  隨、隋兩字都處於一種混用狀態,不加區分。
  這一點早就被《金石萃編》的作者王昶指出來了。」


註7:滿洲大清國號的真正詞源詞義


註8:「推薦」清朝國號非漢文?——駁美國「新清史」專家歐立德|李勤璞

2019年2月22日 星期五

心理_小說_《24個比利》:多重人格


這是真人真事改編成的小說,
主角名威廉.密里根((簡稱「比利」,註1),有24重人格分裂。
主要人格有二,亞瑟、雷根,次要人格有六到七(註2),原來的比利,在書裡是次要人格。
這筆記,我不談比利從首次分裂到犯案接受治療的故事,寫我覺得三件有趣的事。


一.比利怎麼發覺自己人格分裂者,以及如何切換人格。
判斷是否如比利那樣人格分裂者,標準在於:「記憶遺失」。
書中,亞瑟(比利的其中一個人格)作紀錄發現,
察覺時間遺失、記憶不連貫,而且聽見到內心中有其他人"聲音",因而覺知自己人格分裂。
所以,生活中有些人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是人格分裂者嗎?
除非那些人自省時,不能同時記得說過的鬼話、人話,才是。這機率不高。

在比利腦中(或說體內)人格跟人格如何切換?
亞瑟的說法是:
在某處有一盞很大的白色聚光燈,每一個人(24個比利)都站在那盞燈的四周,
看著它或在床上睡覺,只要誰站在光圈裡(簡稱:對外者),誰就得到這個世界來,擁有知覺。
當對外者,跟外界說話時,其餘人聽不清楚他說什麼,或僅瞭知一部分。
但是,可以感受到他的感受,如恐懼之類。

而這些人格彼此溝通的方式有兩種,
(1)發生在內部,外界沒任何人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2)"獨處"的時候,彼此就會很大聲地交談(不同口音、腔調)。
 如果被人看見,一定會認為神經有問題。


二.這些人格如何相互節制。
由於「記憶遺失(時間被偷走了)」,
前一位人格做過的事、說話的話,後一位人格不曉得,
就會有「黑狗得食,白狗當災」的問題,比利經常被批評成「說謊者」。
所以,這些人格出現了兩首領,亞瑟、雷根,並制定自律規定。
第一條:不可說謊。
  在他們生命中,一直遭到世人的誤解,因為他們的確不知道其他人曾經做過的事。
第二條:善待婦女及小孩。包括不可說髒話,言行舉止必須有禮。
  例如:開門時動作要輕、用餐時身體必須坐直,並將餐巾放在大腿上;
  不論任何時候,都必須保護婦女及小孩。如果有人看見男人欺負婦女或小孩,
  任何人都必須立刻退下,讓雷根處理
  (任何人遇到危險情況時,雷根會立刻自動出來處理)。
第三條:禁慾主義。絕對不可再有類似被他人指控強暴的情況出現。
第四條:盡力自我改善。每個人均不可浪費時間看漫畫書或電視,而應在專業上精益求精。
第五條:尊重家庭每一成員的資產。這一條乃是針對賣畫而訂。
 任何人都有權出售未經簽名或署名「比利」、「威廉」的畫。
 但是私人畫作上若簽了湯姆、丹尼或亞倫,則屬私人財產,
 任何人都不得出售非屬自己的資產。
任何違犯規定者,將被判永遠不得出現,必須躲到陰影裡與那些惹人厭的傢伙在一起。



三.比利發病原因及治療條件。
原因(擷取書中內容):
受到繼父米查的虐待,包含性虐待。
時間在他八、九歲,前後長連一年之久,
且是他和繼父──米查──單獨相處時在農場裡發生的。
比利說他很害怕繼父會殺死他,因為繼父威脅他.要把他埋在穀倉裡,
告訴母親說他逃家……。就從那時刻起,比利的精神和感情破碎成廿四個部份。


治療條件(擷取書中內容):
醫生應符合以下條件:
第一:他(或她)必須接受病患有此病症的事實,絕不可由不相信的人來負責。
第二:如果精神科醫師本人並無經驗,但只要願意的話,
  可以在另一位有經驗的醫師襄助下治療病患。
第三:他必須有催眠技巧,作為治療方法的一種輔助,雖然不是必要的,但最好能夠具備。
第四:他必須讀過許多有關此項病症主題的文獻書籍,同時還必須不斷進修。
第五:他必須要有幾乎無休止的耐心、忍耐以及執著,
  治療此類病患需花很長的時間、耗費體力而且困難度極高。


目前有經驗的醫師在處理被認為是多重人格病患時,他們採取的治療方法有下列幾項原則:
第一:必須找出並認定所有的人格。
第二:必須確認這些人格存在的原由。
第三:接下來,醫師要對所有人格予以治療,期望能加以改變。
第四:醫師必須專注在那些被找到的正面人格上,並加以辨認,
  然後在其他變化人格中試著找到某種妥協性,
  尤其針對可能會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威脅的人格,就顯得非常重要。
第五:病患自己必須完全知道問題的性質及範圍,必須透過治療得到幫助,
  俾能產生正面的解決。換言之,病患必須知道治療的程序,
  而不再只是被動的接受醫療。
第六:必須避免採用抗精神藥物,因為我們知道,這種藥物會對患者人格產生人格分裂,
  再加上副作用對治療也有不利的影響。

以上只是多重人格治療上的部份問題,並非是所有治療過程的完整描述。


書中,醫生是選擇相近的人格先進行融合,再其它,最終成為一人,
而這人是這24個人格中,唯一一個沒有姓名的,他被叫作「老師」。



---------------------------------------------------------------------
註1:威廉·密里根 (1955年2月14日-2014年12月12日)
§《24個比利》沒說的事:
 經歷漫長猶如地獄的重警備機構,比利終於在1982年4月15日,
 回到了艾森斯心理健康中心治療,距離上次離開已經過了兩年半。
 經過漫長的治療過後,比利在1988年被釋放。§



註2:維基:24個比利
---------------------------------------------------------------------
參考資料:《24個比利》線上讀 連結可能會失效

2019年2月16日 星期六

音樂_薩拉沙泰『流浪者之歌(Zigeunerweisen, Op. 20)』



這首著名小提琴樂曲,名為『流浪者之歌(Zigeunerweisen, Op. 20)』,
作曲者為薩拉沙泰(Pablo Martín Melitón de Sarasate y Navascués),
作於1878年,距今超過150年。
不少電影拿此曲作背景音樂,比如周星馳的【功夫】就有,沒聽過的人是極少數吧。
印象中,每當這首音樂奏起時,意謂著主角的悲慘即將降臨...,請準備紙巾,呵呵。

維基(註1)對此曲談述不多。這首好聽音樂的背後,似乎沒有特別的故事吧!
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則在於...我經常只記得旋律,忘了曲名,因而此文誌之。



----------------------------------

2019年2月14日 星期四

札記-時間-利用碎片時間

根據時間長度,空閒可分兩種,
一種是二十幾分以上的確定時間,輕易能安排計畫,叫完整時間;
另一種是十幾分以內的不確定時間,
像是等車、排隊、事與事之間的空檔等等,叫碎片時間(註1);
由於碎片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做什麼事,甚少能一氣呵成,
有的人不想做事,便划手機、聊天、放空等等,排遣無聊,
而有的人則認為,應當要善加利用,積少成多。


善用碎片時間的作法,我將其分成兩型,
第一型,我稱之為「分期任務(長任務)」,即切割長時任務,分期完成。
像吳軍先生那樣,他說:
通常,人們習慣於用碎片時間做一些小事情,
 比如手頭上有10分鐘時間,那就拿出手機看看新聞,結果可能一下子就看了一小時。
 其實,這些碎片時間可以不用來做小事,而是加起來做一件完整的大事。
 ...
 大部分人可能無法利用碎片時間來寫作,但可以利用碎片時間看書。
 一本300頁的書,常人一般10個小時看完。
 你有了碎片時間比如半小時、10分鐘、5分鐘,就利用上讀幾頁,
 最後半個月、20天就把書看完了。這就是用碎片時間做一件完整的事。


另一型,我稱之為「快速任務(短任務)」(註3),
即日常工作中,用不了 10 分鐘就能做完的任務,就是你的快速任務。
戰隼(註4)之「合理的利用零散時間」,有幾項是屬於這類的,
列舉如下:
 1. 準備個Mp3,裝滿英語或有聲書
 2. 隨身帶筆記本和筆,有空時,記些想法,列一些待辦事項清單
 3. 公司客戶、家人、朋友,打個電話交流感情(或回Email)
 4. 手機上準備一些想背的古詩或資料(英文)
 5. 平時打印一些筆記或資料,排版到一張A紙上,放在身上,
  沒事的時候找出來複習一下。
 6. 利用幾分鐘的時間,做個擴展運動,鍛煉一下身體。

日本經濟學家野口悠紀雄先生(註5)和李開復先生(註6),便是如此操作。


我個人比較常用第一型,
但事實上,這兩型的任務僅是時長不同,並沒有衝突,可同時並用。
重點是不蹉跎,也別過於焦慮時間流逝,為了安排而安排。
應當先設立人生目標,依據目標來規劃任務及日常事務(吃飯、睡覺等作息),
並且定期檢視每天過的生活,是與這些目標一致、還是背道而馳?(註7)
不做錯誤的事,也不做多餘的事。


------------------------------------------------------------
註1:百度:碎片時間
什麼是碎片時間呢?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
比預計的時間提前完成某項工作後剩下來的時間,就叫做碎片時間。
通常碎片時間就是指沒有安排任何工作,未被計劃的時間。
因為零散、無規律,所以被叫做碎片時間。


註2:內參-吳軍:怎樣管理時間、做減法和跨界


1. 制定快速任務清單
 你可以從自己的日常工作中,
 找出那些用不了 10 分鐘就能做完的任務,它們就是你的快速任務。
 提前把快速任務列在一個清單上,然後在重要工作之間的空檔完成它們。
2. 找同事快速討論
 零碎時間也可以用來與同事討論、確認某個事項,
 或是在會議前與一同參加的同事討論下會議主題,讓議題更加聚焦。
3. 拆解大型項目,擺脫拖延症
 把複雜的工作拆解成一個個能夠輕易完成的項目,
 可以減少人們的心理壓力,在零碎時間裡推進項目的進度條。
4. 不是很重要的聯絡事務,可以利用零碎時間做完。
5. 重新醒神
 可以利用5到10分鐘的零碎時間,散步或伸展一下身體,減少工作壓力,提振精神。


註4:知乎問答整理:時間管理(2)你是怎麼有效利用碎片時間的?
1、隨身帶本書,定期更換
2、身上帶著平板或Kindle,充好電,裝滿書和視頻,比如TED、公開課
3、準備個Mp3,裝滿英語或有聲書
4、隨身帶筆記本和筆,有空的時候,記些想法,列一些待辦事項清單
5、準備個電話清單,都是要打電話的人。
  比如公司客戶、家人、朋友,空閒時打個電話交流下感情
7、利用幾分鐘的時間,做個擴展運動,鍛煉下身體。
8、觀察周圍的人,看看著裝、表情、姿態和口氣,
 如果你觀察時間長一點能看出很多有意思的東西
9、發呆、胡思亂想,放鬆自己的大腦
10、平時打印一些筆記或資料,排版到一張A紙上,放在身上,
  沒事的時候找出來複習一下。
11、在手機上準備一些想背的古詩或資料,空閒的時候拿出來看看
12、做個當天或前一周的總結,記到筆記上或Evernote上
13、平時訂閱一些Blog、網站的RSS,空閒時閱讀一下
14、準備幾張八頁小書帶在身上,遇到空閒時間填寫一下
15、給家人或朋友準備個禮物清單,在空閒時用手機上網挑些有特色的創意禮物,
  買完放到辦公室裡。等有需要的時候立刻就可以用。
16、給老婆或老公發條情話,問候一下
17、觀察周圍的環境,有多少商舖、客流,外面裝飾是什麼樣的,
  有什麼特色和值得注意的細節,順手鍛煉下記憶力和觀察力,
  還可以順手把看的東西拍下來或記錄下來。很少人會注意觀察自己的周圍,


註5:內參-時間管理最重要的3個要素
野口悠紀雄認為,“嘲笑15分鐘的人,也許會陷入為15分鐘而哭的境地”。
野口悠紀雄會利用上下班的通勤時間,
用手機播放軟件學習英語,他還會事先在大腦裡裝滿問題和相關信息,
這樣無論在多麼擁擠的交通工具上,都能完成思考。


註6:內參-時間-李開復的時間管理法
學會利用碎片時間和本來被忽略的時間。
比如,等車、排隊的時間。李開復說,他會利用自己在車上的時間回復電子郵件。


註7:
1. 內參-如何列出真正重要的待辦清單
(1) 找出人生各個層面中你一定要做、絕不會妥協的事
 每週80%的時間都要花在與這些事相關的活動上,
 剩下的時間用來處理其他需要處理的事。
(2) 根據人生目標調整日程表
 決定好人生目標之後,可以回頭看看你現在每天過的生活,
 是與這些目標一致、還是背道而馳?
(3) 定期檢查
 人生中的重大主題會經常發生變化,每個主題下的優先項目也是會改變的,
 所以,每個季度你都要檢查一下自己的目標有沒有發生改變...

設定一個定時迴響的鬧鈴
 你不妨把手機鬧鈴設定成每個小時響一次。鬧鈴的作用是打斷你手頭正在做的事。
 鬧鈴響的時候,你就問一下自己:
 我有沒有在做我現在最需要做的事情?我現在的時間是用在了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上嗎?


3. 內參-快速梳理思路的五個步驟
1. 創建任務清單
 你應該把所有事情分為三類,你需要做的事情、你應該做的事情以及你想做的事情。
2. 思考一下做每件事的原因,尤其是那些“你應該做的事情”
3. 對於你清單上的每件任務,問兩個問題:
 “它是否至關重要?”和“這對我或我關心的人來說是否重要?”
 如果兩個答案都是否定的,那麼就把它從你的名單上刪除。
 每刪掉一項,你的注意力就會越來越集中。
4. 把剩下的任務進行分類
 清單上最後留下來的任務分為兩類,
 一類是你必須要做的事情,比如支付賬單;另一類是對你來說重要的事情。

 把那些對你來說很重要但還沒有什麼進展的任務,拆分成小型的可操作的項目。
 每個小項目都應該包含“一份清晰的行動清單”,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就能完成。
5. 每天花五分鐘修改你的任務清單
 當事實證明一項任務對你來說已經不再重要,
 那麼堅持下去是沒有意義的,把它從待辦清單上劃掉就可以了。

2019年2月12日 星期二

台史_(1800s)《被扭曲的台灣史》

台灣史,我所悉不多,八九成來自國、高中課文。
某日機緣,聽到九八頻道-主講人為駱芬美教授,談了一系列的台灣史(註1)。
我就在台北市圖書館的網站,搜尋她的著作,
有《被誤解的台灣史》、《被混淆的台灣史》、《被扭曲的台灣史》三冊。
我問一位喜歡台灣史的朋友有沒有讀過,好看嗎?他說:有,還不錯。
我下班後,至住處最近的圖書館,
借《被扭曲的台灣史:1684~1972撥開三百年的歷史迷霧》(簡稱《被扭曲》)。
並非我對1684~1972年的台灣有格外興趣,而是那間圖書館,僅有這本。


我喜歡"非虛構書籍"用它這樣的排版,
每章開頭簡述問題(探討的課題)、主文細節論述、後面作摘要。
此書來說,摘要就是大事記及圖表,如下列三圖,能協助讀者理解。

第一張,P.103,1860年到1872年,台灣的大事記。

第二張,P.074,十九世紀中葉前,美國人透過那些書籍了解台灣。

第三張是,P.197,1895年年日本攻台時程表。


<推薦序一>云:
「讀完駱教授的長篇文章,才恍然大悟,美國人真不可靠。
 表面上一回事,背地裡又是另一回事...」。
它專指第二、第三章吧,讓我最有收穫的,也是第三章,
因為那是我聞所未聞的歷史,圖一、圖二便與那相關。
從中,我也認識「李仙得」,他是19世紀下半,美日台關係史的關鍵人物之一。
這可以參考"故事"的這篇文章(註2):

然而,我倒不認為當時的美國是狼子野心,
1867年,美國羅發號事件,乘客船員被台灣原住民俘的俘、殺的殺,
台灣的清朝官員劉明燈竟說:「原住民住地不隸屬中國版圖」。
在華美國官員(職責所在)怎能善罷甘休,
香港美領事Isaac J.Allen呈報國務院,建議奪占台灣。
美國政府雖不同意,強調「絕不希圖占領台灣」,但派兵發動軍事攻擊台灣原住民。
在不敵對手之後,改讓駐華外交官的李仙得,和原住民交涉,
便有了書中所云的第三章標題:「李仙得在台灣當老大的日子。」
一方面,中國在台灣不宣示主權,另一方面,自家國民被殺,
美國採取的舉動,都在情理之內吧!


以前,我曾耗了一些時間讀完百度百科的"唐景崧"(註3),
所以,我知道他創桂劇,蠻少人曉得這事。
百度也要略性談述台灣民主國(簡稱:民主國)自前期就兵敗如山倒,
唐在日軍抵台後不足十天,偷渡回中國。
《被扭曲》第六、第七章則記述從民主國創立,
到最後劉永福改扮育嬰婦人,瞞過日軍嚴密檢查而脫逃回返中國,
民主國如何土崩瓦解的過程。
重點是《被扭曲》還指明了要唐景崧、劉永福武裝抗日的幕後黑手是"張之洞"。
這是我以往不知道,百度亦沒說的。

日治台五十年有餘,《被扭曲》說大約前二十三年(1918年前),
日政府將娼妓、藝妓、陪酒女郎等貧窮階級移來台灣,
派台官員大多素質不佳,台灣是「日本的人口垃圾場」。
直到原敬擔任日本首相提出「讓台灣變成日本的一個縣」之後,台灣才全面情況改善。
如1919年,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頒布台灣教育令。
普遍老一輩台灣人對日本印象好,應該是源自於後半段統治。



----------------------------------------------------------------
註1:九八講堂 / 駱芬美
《被扭曲》部分章節摘要:
第一章,17世紀,台灣錢就已經淹腳目。原因是染衣業、林產興盛。


註2:【小的臺灣史】日本為何出兵臺灣?美國領事李仙得與恆春大頭目卓杞篤
§沒時間整理,僅轉載連結§


註3:百度百科:唐景崧

2019年2月10日 星期日

札記-語文-寫作分心去研究文字

張大春先生所說的「文字研究接近一半是猜謎」(註1)令我感觸很深,
尤其是當我寫文章,想精練準確表達某一事物或動作,在擇選"詞彙"時。

像是我前陣子想用「博君一笑」。
這個「博」跟「博取同情」的「博」同義,
但和「賭博」的「博」不同義,也和形容詞「廣博」的「博」相去甚遠。
接著會思考「博君一笑」的「博」和「賭博」的「博」,兩者意思八竿子打不著,
假如我只認識「賭博」這詞,恐怕永遠想不到會有「博君一笑」,
它們為何是同一個「博」字,時代所造成的嗎?或有其他原因呢?


如張先生所言:
1. 你知道怎麼用「那個字」,是來自於你對該字的印象所形成的積澱。
2. 你從字典查你自以為很熟悉的字,會發現你不見得真的熟悉。
3. 一個字可能在一千年前是一個解釋,到了八百年前,又是另一個解釋,
 到三五百年前,又換了個解釋,這中間的流變就是文化的積累。
 應當抱持好奇心或當成一種情趣去看待,就好比猜謎遊戲。

我撰文會拖時間,就是因為我分心去「研究文字」:
這個字是我想的意思嗎?它還有其他意思嗎?查查字典吧!
哈哈,很鬧心,同時,也覺得很有趣。



--------------------------------------------------
註1:內參-張大春:文字研究接近一半是猜謎
 張大春說,想要把某一個字寫成一篇文章,
 首先你要學會怎麼查工具書,同時,你在平時的生活中也要有所積澱
 這些積澱應該來自你對某個字的印象,尤其要對那些非同尋常的解釋有印象。
 他舉了“牙”這個字,表面上看,“牙”就是我們嘴裡的器官,
 但“牙”這個字也有“中介”的意思,
 “市集交易的經紀人自唐、宋起便稱為牙人、牙儈、牙郎,
 以中介生意為業的商行就是'牙行',這就牽涉到這個字的序列”。
 因此,張大春認為好奇心對他的寫作很有幫助,
 有了好奇心,就可以在平時積累一些一個字不常用的解釋,或者不常用的意義。
 *****
 張大春的習慣是,在查一個字或者一個詞的時候,
 他不會只從字典裡查他想要的意思,而是會從頭到尾都查一遍。
 在這種習慣下,他越來越發現,過去他以為很熟悉的字不一定是真的熟悉,

 有時候一個字在一千年前是一個解釋,到了八百年前,
 又是另一個解釋,到三五百年前,又換了個解釋,這中間的流變就是文化的積累。
 不管哪個意思對,哪個意思錯,也不管哪個比較早,哪個比較晚,都是文化的痕跡。
 *****
 學術研究對文章字詞意義的解釋,有時候太重視正確性了,
 在他看來,文字學接近一半都是猜謎,
 “因為在文字學裡,對和錯是游動的,有的時候你會覺得這樣解釋是千古不易的,
 但兩年以後就有新材料告訴你錯了”。
 用對文字的好奇形成的種種想像,開發對世界的認識情趣和好奇心,
 是一種很好的能力,要大膽去猜,不要怕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