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道教_【清水祖師】第一集(2012央視9)

黑字:敘述;綠字:質疑藍字:引用紫字:我的看法


2012年,
央視(央視9號紀錄頻道)製作了一部介紹清水祖師的六集紀錄片。
晚間,我看它的第一集。

(第一集)片長剛過一半,
我就已經發現旁白有兩段,讓我覺得很是離譜的講述。
我取其大意,寫于下。
第一個,10分40秒左右:
在佛教的心中,頭髮來自父母,剃度就是斷除對親情的牽絆...
它的另一層意思,除去塵世的三千煩惱絲...


照我所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想法,是儒家,非佛教。
為了有公信力的證明,我查了佛光大辭典。如下文:
 名相:剃髮
 ...此係佛弟子為去憍慢,且別於外道,或避免世俗之虛飾,而行剃髮。...

 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二謂釋尊剃髮時,即發願(大三‧六三四上):
 「今落鬚髮,願與一切,斷除煩惱及以習障。」

 大智度論卷四十九(大二五‧四一二下):
 「我剃頭著染衣、持缽乞食,此是破憍慢法。」
 按印度古來以剃除頭髮為最大恥辱,對犯重罪之人乃科以此刑罰;
 此外當時之出家外道亦皆編髮。然佛陀自剃除髮,著壞色衣,
 又諸弟子同行此法,乃為離憍慢心、斷誘惑,以便靜心修道,
 由此知佛陀教團組織之精神別於異教。...


因此,佛教剃髮的目的有三,
(1)去驕慢 (我覺得可以推測如罪犯薙髮,滅殺威風);
(2)有別於外道,外道是編髮的;
(3)藉此發願斷除煩惱。

並沒有髮膚象徵父母之說。
而斷除三千煩惱絲,就較有佛教的味道了。
但也有機會是從李白的白髮三千丈聯想過來的。


附帶而提,
(a)百度百科的「剃度」提到:
 「 佛祖释迦牟尼最初对迦叶等5人说法时,
 亲手为他们剃去了头发,表示接受他们做自己的弟子。」
目前我找不到有關的出處,然而我能肯定阿含經有寫佛陀自剃髮鬚。
(b)有人說,三千煩惱絲的出處自這首詩:
因定三生果未知,繁華浮影愧成詩。無端墜入紅塵夢,惹卻三千煩惱絲。
我不確定。


-----
第二個,第15分半左右,
佛就在香裡,點一柱清香,香氣就會把你的願望傳遞給神靈。
在佛教徒的心中,娑婆世界有一個香積佛國,那裡的一切都是以香所構成,
佛陀說法時會散發妙香,天人們聞香就可以獲得圓滿的功德。



我的看法是:
(1)佛陀不是神靈,是實實在在的人。
(2)香積佛國,不屬娑婆世界,
 而是在上方過四十二恆河沙數的佛土(一佛土就是娑婆世界大小)的一個世界。
 出處是維摩詰所說經。
(3)香積佛國的佛(簡稱:香積佛)是用香氣說法,
 換言之,那邊的眾生用嗅覺"聽"法,聞香而覺悟。而不是香積佛說法時會散發香氣。
(4)"香積佛國以香氣傳達佛法",並不能等於"娑婆世界眾生可以用香氣傳達願望"。

2013年1月27日 星期日

環保_AL Gore《不願面對的真相》

我見到本書的第116頁是叫我最震撼的。
雖然其他頁也很聳人耳聽,而對我個人,這一頁特別有感覺。
一個位於非洲中部,全世界第六大的查德湖(google地圖稱乍得湖),面積逐年減縮。
全球暖化,到了不得不貫注更積極的作為了。

在第150頁,
我學習到溫鹽幫浦(theremohaline pump)這個科學現象。
南北極的冰融,不僅造成海平面上升而已,
它又如何對天氣變化,造成衝擊。
詳細的部份WIKI上有說明: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本書花了18分之17的篇幅說明全球暖化的真實性與嚴重性。
每個人(甚至所有生物)都被波及,無一倖免。
而剩下後面的18分之1,是此書的最高價值:如何行動!
首要即是將後說的落實,前頭沒讀完,不打緊。

另外,講些題外話。
書中援引了少許名言,以下是我覺得最有趣的。
1。舊習慣+舊科技=可以預期的後果
  舊習慣+新科技=完全失控的後果(232,233頁)
2。當一個靠他的無知來獲取薪水時,
  你如何指望他去追求事情的真相呢?(226頁)

蠻令人玩味的。

2013年1月26日 星期六

外國文學-《死了一個甜點師父之後》

到底兇手一個人,抑是四個人?
為何就一位加工殺人(偽裝成自殺)的罪犯自白 ,其餘三位咸無涉案?
我猶如偏執在靈媒(朗絲黛菲夫人)的預言,
重複思索、一再檢視我有沒有什麼環節漏掉?

最大的疑惑,
諒必在三人訝異彼此為何在甜點師父房間後(當時凌晨四點),
竟無一人找或問甜點師父去哪,是否有意外。
凌晨四點有人不見蹤影,三人卻毫無反應,
安心回去睡覺,豈非是件奇怪的事呢?
更別說,其中兩人是夫妻,
老公見老婆半夜跑到陌生男子房間,沒質疑責難,
還是說國外是常態,哈哈。


會不會當時是這樣?
這三人對於掩蓋自個醜事唯恐不及,焦慮得無暇他顧。
深怕多說多解釋,更啟人疑竇,便虛應幾句後回房。
關於甜點師父去哪,
誰敢問阿(接下來會被問,你找他幹嗎),也別提一同去找。
意外的發生,對他們可是件好事。
而可以肯定的是,兇手真的只有一人。

2013年1月18日 星期五

戲劇_(文)【開卷八分鐘】之網評

從梁文道「開卷八分鐘」談 臺灣電視讀書節目之迷思

非常讚嘆,我覺得這是一篇立論公允的評講!
一個成功的讀書節目,就是讓聽你說書的人,感覺"書"對他的生命多麼緊連,勾動內心共鳴。說透了,讀書的最終目的,正如梁文道先生所言:「是為了要讓我們變得更寬容,去理解這世界有多複雜」。「世界有多複雜,人就有多複雜,人有多少種,書就有多少種」。



內文節錄:
<評 台灣讀書節目>
  以往臺灣媒體製作這類讀書節目總有些迷思,認為似乎非得找來一竿子當紅作家(如張大春、蔡詩萍)或媒體名人(吳淡如、蔡康永、甚至是大小S)代言不可。為了在鏡頭前扮演好一個稱職的代讀說書人,當然口齒伶俐流暢與公眾魅力是必須,但除此之外,主事者對於「引領廣泛閱讀」這件事本身的執著與熱情,往往才是最為關鍵卻屢屢讓人忽略的環節。
  邀請名人上電視節目代言書籍,是否當真強化了觀眾的閱讀動機?抑或只不過是尋求另一種知識品味的扮妝與慰藉?

<歐美 讀書節目>
  放眼西方國家媒體的現代說書人傳統,...他(她)們不僅展露出在讀者大眾與書籍作者之間穿針引線、處處機鋒的主持能耐,同時也都各有一手「點石成金」掀起購書熱潮的市場魅力。當年畢佛引領法國閱讀風潮之無遠弗屆,甚至還為此引發了總統府顧問指控其干預書市運作的政治風波。...他(她)們咸對通往「讀書」此一門徑有著切身而深遠的體會,並且也都甘願以身作則、定期且持續地站在媒體鏡頭前為書作嫁。
  畢佛在《讀書,這一行》這本訪談集裡歸結出某些關乎「說書」的行事原則。首要者,主持人不僅要把書讀透,抓準每位觀眾心中疑惑而提出鞭辟入裡的問題,並且,畢佛表示:如果主持者才氣縱橫,問起話來顯得比作者不遑多讓,成了專家對談,致使觀眾感覺被排除在外,那麼這書就完了。


<評 開卷八分鐘>
  初看「開卷八分鐘」最讓人頗感驚訝者,在於一般外人眼中看似高度資本主義化、號稱「股票一秒鐘幾十萬上下」的香港地方,竟也能浮出梁文道這麼一個乍見之下卓爾不群的媒體文化人,來到中國內地開闢了如此引人入勝的讀書節目。
  其次,「開卷八分鐘」主持人全場一鏡到底、不憑藉任何道具與外景剪接的純粹個人脫口秀形式,在過去臺灣讀書節目當中似乎亦是前所未聞,也讓我初步體嘗到一種風聞失傳既久的說書技藝重現江湖的莫名喜悅。
  鏡頭前,梁文道如話家常般地展現撫卷閱讀的身體姿態,他時而理性、時而忘情,時而擊掌叫好、時而針砭謬誤,講到精采處甚至還會拿起書本逐句唸出書中橋段。他在節目裡的唯一道具—書籍,翻頁皆清晰可見滿滿夾著筆記貼條,以及一本書被反覆閱讀過後所呈現的手書痕跡。
  「開卷八分鐘」屢屢以當下引人熱議的時興話題作開場,言談內容不拘泥於「就書論書」。作為一位稱職且敬業的媒體說書人,梁文道評書總能不斷旁徵博引、談古論今,而待節目行將結束前,則倏地拋下一句雋永餘韻之語作結尾,隨即轉身從容從畫面場景走出,與臺灣同類節目賓主始終倚坐笑談直到現場燈光暗去的公式化運鏡相較,迥然透著一種「書讀完了」戛然而止的瀟灑氣派。...
  這樣的說書獨白,便不自覺予人一種內在對話(internalizing the dialogue)的共鳴感受。

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

陸劇_【走向共和】:漢陽鐵廠的史實勘誤

理論上,這要寫在戲劇,然而,我不確定我能不能把那部大陸劇看完,
因此,我決定寫在這個分類裡。

大陸劇【走向共和】,關於漢陽鐵廠的劇情,根據我查證百度百科與WIKI,事件是正確的。

1. 購置的鍋爐不對。
百度百科:因計劃不周,所購設備不適於煉製大冶鐵礦提供的含磷較高的礦砂,
所煉鋼料不符合鐵路鋼軌的要求,鋼鐵生產陷入困境。

劇情:創始人張之洞(時任湖廣總督)認為中國地大物博,
故而沒經過檢測礦石,採買冶鐵種種機械設備,導致鐵廠滯銷損失。

2. 改官督商辦(後來完全商辦)
百度百科:1896年4月該廠改為官督商辦企業。為解決材料和設備問題,
1898年開發江西萍鄉煤礦,用馬丁爐改造全廠冶煉設備,以製造鋼軌。
由於此項改造耗資巨大,1898年向德國資本求貸,
1899年與日本簽訂“煤焦鐵礦石互售合同”。

WIKI:
於1896年4月11日將鐵廠改為官督商辦,承辦人為盛宣懷[1]。
1908年3月26日,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合併組成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
改官督商辦為完全商辦公司,盛宣懷任總理[1][2]。漢冶萍公司是當時亞洲最大鋼鐵聯合企業。


劇情:
為亡羊補牢,鐵廠由官辦改官督商辦,盛宣懷(直隸總督李鴻章的人馬)作商辦代表。
他上任了解情況後,進口馬丁爐以更換原本爐具....。


然而 ,劇情的時間有很大錯謬。盛宣懷是在甲午戰爭(1894年)後, 才入主漢陽鐵廠。
並非如戲中所演,在還未中日甲午戰爭, 李鴻章為了報復(北洋軍艦)海防捐之仇,演上這一齣。

外史_(日本)大臣染黑齒


大河劇 平清盛第19集
大河劇 平清盛第19集

在看日本古代宮廷劇(古裝劇),
我留意到,天皇的近臣與公卿要職們,會剃眉(墨畫兩的點,稱殿上眉),以及牙齒染黑。
而我對「為何要染黑齒」很有興趣。


WIKI上解釋,這是日本的一種禮俗(詳細請見WIKI 染黑齒的條目),

從平安時代後期開始流行貴族、平家武士、寺院間,其他人群則沒有。
這些人通常會在受元服(成年禮)禮儀前,才將牙齒染黑。
這習俗延續1870年,明治天皇禁止後逐漸消失。
  

此外,我搜尋到一網站有說明黑色的主成分。
那是由茶,酒,醋,糖混合後,加入燒過的鐵屑,
經過數日發酵之後,再加熱沸騰而成。據說有惡臭,使用不當,會造成發炎。
 
另外,講成分的網站還提到
「日本人為何要染黑齒」的兩個推測。
第一個,日本人古代牙齒就排列不整齊,索性都染黑了視而不見 」,

它說這是惡意的說法,其實,我也覺得好笑。
第二,中國從前有位猛將叫 黑齒常之,唐朝時代的百濟人(現在的韓國)。

牙齒染黑的風俗,有可能從朝鮮半島傳去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