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0日 星期六

軍事_人物_《大智若愚的大兵將軍-布萊德雷》

江教授在臉書(註1)寫:
美國政府如何處理蔣介石在臺政權的所有思考角度問題,
 在這本《布萊德雷將軍戰爭回憶錄》講得最清楚。
 一.日本人在台灣已建有完整的航空網設施,
   美國可以作為沖繩美軍基地之外的有用作戰基地。
 二.只用錢支持蔣介石政權,好讓他不會很快垮掉。
   但,絕對不派兵駐防或捲入戰爭,因為到時會輸得很丟臉。
我對此有興趣,於是,網路找《布萊德雷將軍戰爭回憶錄》電子書來讀,
可是,遍尋不著,
便找近似的這本《大智若愚的大兵將軍-布萊德雷》(《Bred》代稱)頂替。
它在豆瓣讀書的評分人數很少,應該是沒多少人讀過吧!哈哈。
我來另找了BBC的紀錄片:【突出部之役】(註2,【突役】代稱),一同作閱讀材料。
而這場是布萊德雷參與的著名戰役。


雖然我是起先是為了瞭解1949年左右,
美國基於國家利益怎麼處理蔣氏政權、台灣,才讀這些的,
既然書跟影片的主角是布萊德雷,多少聊他一點事吧!


*****
先自【突役】開始,第一部分,先說客觀條件-軍備
一.德國:
(1)步槍(註3):德國士兵常用的兩種武器,
a. 毛瑟槍,適合長距離瞄準,但射擊慢,裝載子彈五顆

b. MP40衝鋒槍:適合連續短距離射擊,但無法瞄準遠方目標

c. StG44:到了突出部之役(註4),德國發明了StG44,
 結合毛瑟長距離的準確,又有MP40子彈連發。

(2)虎式坦克:88釐米大砲,射程2000公尺。美軍坦克則無法在射程內打到德軍。
虎式坦克的正面裝甲厚度10公分,任何大炮打不穿,側面雖薄一些,仍有8公分。


二.美軍
(1)火箭筒:
 炸彈的錐形裝藥爆炸時產生高溫,從裡面可以射出液態銅,能穿過8公分,
 若從虎式坦克的側面下手,有機會打穿。


(2)謝爾曼坦克(註5)
重量為德國虎式坦克的一半,時速可達40公里,易於駕駛(炮塔旋轉速度快),
比起德國虎式坦克,有靈活,機動性強的優點,
卻有火力及防護力不足(容易打穿、著火)的缺點。

(3) 近炸引信(註6)
美國空軍會從空中向德國地面部隊投擲這種砲彈,
它會在設定的高度爆炸(不是撞擊到地面才爆炸),
這比傳統埋在地上的炸彈,殺傷力大。

(4)軍靴
這是在突出部之役,必須要提的美軍劣勢。軍靴防水太差,
在冰天雪地的戰場裡,許多士兵因而得戰壕足病。

總體而言,二戰期間,美軍武器因戰爭洗禮,性能提升,
縱然德軍武器精良不亞於美軍,但人數、軍備在減少,資源不及美軍,情勢每況愈下。


第二部分,突出部之役
突出部之役的第一天是1944年12月16日,德軍的計畫是一鼓作氣擊潰聯軍。
一開始布萊德雷認為是德軍攪局(佯攻),置之不理,事隔一天才趕回前線,
然而,從各方情報,聯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察覺威脅,得立即做出回擊,
下令讓(英國)蒙哥馬利從北,及(美國)巴頓從南,兩翼夾攻德軍。

【突役】的解說專家說,
布萊雷德以軍團司令身分帶兵的實戰經驗太少(可能想表達,因此他誤判),
又講布萊雷德給多數人的印象是反躬自省,溫文儒雅,
事實上,布萊雷德是容易被激怒、脾氣不好、沒有安全感的人。
還說布萊雷德與巴頓個性反差太大,處不來,同時,布萊雷德也不喜歡蒙哥馬利,
所以,艾森豪威爾派兩人來救援,布萊雷德內心抗拒。

《Bred》敘述這段戰史,
布萊雷德與巴頓相處不像【突役】講的那樣不堪,
從突出部之役到最後的伐木者計畫,兩人軍事配合融洽。
而蒙哥馬利,由於他是英國人的關係,
美軍從來不想受"外國人"主導作戰(美軍人數是英軍的三倍),
所以,檯面下,布萊雷德不爽蒙哥馬利三番兩次虛報事實,好奪取指揮調度美軍,
但布萊雷德仍盡可能忍耐,維持表面上禮貌,聯軍和諧。

除了外頭有敵軍迅猛衝擊,殘忍殺害,如12月17日,約亨·派普的馬爾梅第屠殺;
內部還有德軍奸細混入,製造種種麻煩,並計畫暗殺聯軍主要將領,不過,沒得逞。
按維基(註4)所述,這叫做「格里芬行動」。但《Bred》對此事,隻字未提。

突出部之役最關鍵的戰鬥是巴斯通戰役(註7,Bastogne)。
巴斯通是交通要塞,對外有七條幹線,極具戰略意義,
不論戰事多激烈,誰都不會破壞這些幹線,否則,即便佔據也毫無意義。
此地是德軍勝敗的轉折點,希特勒認為必須奪下、趕快拿下,好大舉西進。
美軍看清楚這點,布雷德雷派101空降師先到(1944年12月19-20日)加強防禦,
並在七個路口設下路障,使用上述的火箭砲,暫時抵禦德軍的圍攻砲火,等待援兵到來。
12月23日降雪停,天轉晴,美國空軍空中火力支援,使用上述的近炸引信殲滅不少德軍。
並且,投擲彈藥等補給給被圍困的戰友。
由於謝爾曼坦克速度快,所以,巴頓將軍收到命令後的48小時,
於1944年12月26日趕到巴斯通(Bastogne),解圍開啟補給線,打退德軍。


*****
講完【突役】,接著聊《Bred》。
《Bred》寫得有點像中國傳統的章回小說,
章節起頭都有一首開場詩,尾段有"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結尾製造懸疑。
我原本以為作者是中國人,看豆瓣讀書才知道,這本是譯文書。

我覺得《Bred》的缺點是,故事講得沒什麼跌宕起伏,
平舖直述交代布萊雷德的生平,幾歲上西點軍校,幾歲任教職、軍職等,
或許布萊雷德本身就很少激情、脫序演出吧。
而它優點是,聯軍行動的名稱寫得很完整,每次行隊的師長軍長名字清楚,
可以從此書出發,理出聯軍行軍戰略之脈絡。

布萊雷德的人生精華應該是他參加二戰,《Bred》用了很大篇幅敘述他那段歲月。
雖然我們不喜歡戰爭,不愛看一將功成萬骨枯,但真得說:他生逢其時。
書中順便記載了布萊德雷軍中同學、長官的軼事,
比如馬歇爾將軍的小黑本記錄了傑出青年,待日後提拔來為國服務。
又比如巴頓將軍如果強悍管理軍隊。我覺得這些環節有點有趣。


最後談美國看蔣氏與台灣的問題。此是我讀此書的原意。
《Bred》講到蔣氏政權的章節是第二十四章:策畫侵朝。
我對於這個標題很有意見,即便我沒讀過《Bred》的原文,
但我猜得到原標題應該是「韓戰」之類的,而不是「侵略」。
「韓戰」之所以開戰,是北韓(中國慣稱為朝鮮)要滅亡南韓(中國慣稱為韓國),先挑事的。
如維基"韓戰"(註8):
 北韓在1950年6月25日以反擊為由越過三八線大舉進攻南韓,一般以此為韓戰之起點。
被人打跑了,回頭指責別人打你、「侵略」你,太奇怪了。
為啥你做,就是「統一祖國大業」,別人做,就是侵犯掠奪呢?
可能有人會問:難道你認為北韓沒先動手,南韓李承晚就不會主動「侵略」嗎?
這我可說不準,我是覺得會。這兩國半斤八兩,誰都無法說自己是正義之師。
那麼,當時的美國對南、北韓問題的態度為何呢?
這就要說到美國的遠東戰略,
這戰略除了南北韓,蔣氏、台灣、以及日本、菲律賓皆包含在內。

《Bred》說:二戰後,美國對歐洲的主調是:“戰略進攻”,對抗蘇聯;
美國對遠東的主調是"戰略防禦”。
她的戰略核心是日本,所以竭盡全力保衛日本和沖繩,
把其作為發動戰略空襲的跳板,並作為海軍基地,支援海軍完成奪取制海權的任務。
而台灣因處於太平洋西岸第一島鏈,
若被共產黨佔領,將會嚴重影響美國在日本、沖繩和菲律賓的地位。
是故,美國向國民黨政府(蔣氏政權)提供援助,在台灣海峽部署第7艦隊,
以阻擊中國共產黨的進攻,同時也阻止國民黨向大陸發動進攻,維持美國的最大利益。



---------------------------------------------------------------------
註1:江燦騰20190719臉書訊息


註2:【二战|军事】战争中的将军.Generals At War.【第6集】


註3:
1. 毛瑟槍照片來源
2. MP40衝鋒槍照片來源
3. 維基:突擊步槍


註4:突出部之役


註5:謝爾曼坦克


註6:WIKI:近炸引信


註7:WiKi:巴斯通戰役


註8:維基:朝鮮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