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2日 星期一

札記-商業-南韓超商CU※


2012年,韓國FamilyMart重塑品牌,更名為CU(註1),下二圖是LOGO新舊變化。

舊Logo(註2):

新Logo(註1):


FamilyMart,台灣稱全家(超商),為日本所創、所持之品牌,
我有點懷疑南韓人此舉多少參雜有民族情感,蓄意與日本人劃清界線。
而更換的兩年後,2014年,日本FamilyMart便正式宣布退出南韓市場(註3)


我向ChatGPT問我的猜疑,它說那不是主因,具體原因有四:
第一.商業策略:
 韓國的FamilyMart由韓國本地企業BGF Retail經營。
 2012年,BGF Retail與日本FamilyMart的合作到期,決定不再續約,
 轉而推出自己的品牌CU(Convenience Store for You)。
 這樣可以讓BGF Retail在品牌和經營上擁有更大的自主權,不再受到日本母公司的限制
第二.本土化:
 BGF Retail希望通過改名,打造一個更加本土化的品牌
....(略)....
第三.品牌重塑:
 改名也是一種品牌重塑的手段...(略)...
 CU代表“Convenience Store for You”,強調便利性和顧客至上的服務理念。
第四.市場競爭:
 韓國便利店市場競爭激烈,包括7-Eleven和GS25等強勁對手。
 BGF Retail希望通過重新命名和品牌重塑,提升品牌辨識度和市場份額。

第一、第三、第四點,我沒行銷專業,不置可否。
然而,對於第二點「本土化」,我無法理解。
CU取自英文Convenience Store for You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字母,和南韓文化談何淵源?
或者,只要剔除日本元素...即是本土呢?
要說南韓特色的英文詞彙,我覺得是fighting,意思同於台灣人說的「加油」。
fighting可不是英美人士鼓勵別人的慣用法。
川普20240713遇刺離場時,連講三個fight提振士氣、鼓舞奮戰(不被暴力屈服),而非fighting。


貼合在地色彩,大陸俗稱「接地氣」,倒不是非得換招牌不可。
像麥當勞,前往世界各地開分店,都會入鄉隨俗(註4),推出當地限定餐。
在法國,有Croque McDo,經典火腿三明治;於日本,有培根馬鈴薯派;
處德國,有Das Nürnburger,漢堡包夾德式香腸。飲料選項多了啤酒,他國所無;
居印度,有McCurry Pan,外觀如台南棺材板;住菲律賓,能吃到由義大利麵及雞塊的套餐;
待義大利,可品嘗巧克力漢堡Sweety con Nutella等等。總而言之,事在人為。

連帶一提,南韓另一家超商GS25,25是24 hour + More,
意涵著比二十四小時營業服務再多一點,頗為有趣。



----------------------------------------------------------------------------------------------------------------
1. 南韓超商CU,2012年前的名稱是FamilyMart。
2. 2014年,日本FamilyMart與CU的經營公司拆夥,離開南韓市場。
----------------------------------------------------------------------------------------------------------------
照片來源:維基:CU (超商)

註1:維基:維基:CU (超商)




註3:
CU 的前身是源自日本的 FamilyMart,也就是台灣人熟知的全家。
2012 年,自日本引進 FamilyMart 的 Bokwang 集團改名為「BGF Retail」,
並決定重塑便利商店品牌,亦即棄用「FamilyMart」這個日本人取的名字,
選擇以「CU」作為新的品牌名,全面更新視覺識別系統。
結果韓國人這一著似乎讓日本人不太開心。
2014 年,日本 FamilyMart 正式宣布撤出南韓市場。
有人認為此舉背後反映了日本總公司對 BGF Retail 擅自脫離 FamilyMart、成立 CU 的不滿。

不過,對全家而言,最糟的結果就是出現和2014年撤出韓國時同樣的局面。
當時全家與韓國本地合作夥伴產生分歧,
全家撤出韓國市場,一下子喪失了約8,000家海外最大店舖網。


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