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1日 星期三

札記-哲思-"酸葡萄"、"甜檸檬"的反思

我很訝異,不曉得被我提過多少次的比喻:"酸葡萄"、"甜檸檬",
我竟從未為其寫成一篇文章。
昨天跟朋友聊天又提到,看來,這是該把這想法寫下的時候了。
不過希望之後少提點,別落入語言重複症,能說的事畢竟很多,哈哈。


"酸葡萄"來自《伊索寓言》裡的<狐狸與葡萄>,
講的是:「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
有人會問,這必然嗎?倒也不是,人也有「得不到的,最美」的心態,
我讀過一篇文章<你為什麼忘不掉初戀?>(註1),
內容指出:由於“蔡戈尼克效應”,人難以忘懷、掛念不能擁有的人事物。
不過,這跟我今天所講的無關,就不多作解釋了。

與"酸葡萄"相對的是"甜檸檬",故事與概念很簡單。
有一個果農,有人推薦他栽檸檬,
這是他頭一回知道檸檬,不知道味道如何。
他費盡千辛萬苦,終於開花結果,便摘一顆嚐鮮,卻發現是酸的!
不願承認這結局,直說甜美。
這比喻:凡自己流汗、辛苦付出所得,不論結果多慘,都是美好的。
此即是IKEA的DIY家具,一直有市場的原因。

《大學》也講過類似的話:「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白話意思是,兒子終究是自己生的,定比別人的強;
而自個種的稻子,怎麼看,都比別人的小株。
有人可能會說:「感覺怪怪的,全是自己種,為何檸檬是優,稻子卻是劣?」
應該把稻子看成收成、收入,才容易明白。
就像現代人,總是嫌棄自己的薪水比別人少,不是嗎?
因此後面這一句,比較貼近"酸葡萄"心態。
那麼,我又是如何用"酸葡萄"、"甜檸檬"看待我周遭之事呢?


我是這麼思維的。
當我不喜歡的人作成某件好事、善果,我內心興不起隨喜的心。
便自問:「假如這件事,是我完成的,我也認為是一件好事?」
如果是,這便是我酸葡萄心態,該把情緒拉回,將注意力放在"事"上。
相反地,
當我做成了作成某件好事、善果,我內心洋洋得意時。
便自問:「假如這件事,是我不喜歡的人完成的,我也認為是一件好事?」
如果不是,這便是我甜檸檬心態,該把情緒拉回,將注意力放在"事"上。

那對於壞事呢?仍是同套邏輯。
將自己惡習擱在自己喜歡的人身上,如兒子或女兒、丈夫或妻子。
便自問「倘若是他們做,你是否厭惡?」,如果是,就該改了。
相反地,
當別人惡習、謬誤,觸及你的"底線",怒不可遏,
便自問「倘若是自己為之,你自覺是否應該原諒?」,如果是,就不該太苛責別人。

簡單歸納一下,
別人做對的事,會生酸葡萄,就想像是自己所行,是否也是大善?
自己碩對的事,會生甜檸檬,就想像是討厭的人所為,是否也是大善?
自己做錯的事,不知是否原諒,就想像是摯愛親眷做,是否仍是大惡?
別人做錯的事,不知能否海涵,就想像自己所肇,是否仍是大惡(大惡不赦)?

這樣做的目的,並非把我自己變成沒有情緒,而是盡可能防止情緒走向極端。



----------
註1:❤得到-心理-你為什麼忘不掉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