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5日 星期二

邏輯_稻草人謬誤跟同情理解原則

主題是不相干政治,但例子相干。


前些日子讀到一篇文章(註1),是轉載一位"政黨傾向可能深綠者"的評論,就以A代稱吧。
A說:
「兩岸一家親的意思是兩岸同屬一個民族和國家 ,
 中國官方學術定義是融合國家和民族的概念。...」
A又說:
「柯文哲完全明白這個詞彙的含義,
 所以他將「兩岸一家親」和「同文同種」放在一起。這傢伙明知故犯...
 重點不是親不親,是「兩岸同屬一家」是統戰用詞好嗎?」

條列A的觀點如下:
1. 他認為:「兩岸一家親」是中共統戰用詞。
2. 他認為:「兩岸一家親」意思是兩岸同屬一個民族和國家。
3. 他認為:柯文哲知道「兩岸一家親」,卻假裝不知道,作辯解(兩家親、三家親)。

關於第1點,
中共是要統一的,不管提出什麼文字,都能說是統戰用語。
縱然是「兩岸交流」這麼中性,也可以是統戰,
所以,最後會像現在民進黨少接觸中共、冷處理一途。
然而,政府真的可以完全漠視兩岸問題?我蠻懷疑的。
而若是牽涉到兩岸、中共說過的話,就解讀成「統戰」、迴避討論、無論述,
讓中共唱獨角戲,是不是太偏頗了?

關於第2點,
若從維基:15新觀點(柯文哲2015年提出的觀點,註2)裡面的"各方評論"來說,
各方對「兩岸一家親」的解釋是各說各話,
「兩岸一家親」並非只有A說的那個意思,這點是肯定的。
而"各方評論"中,楊偉中先生有段話:
一些兩岸交流基本的原則與態度,比較空泛、模糊,還不是具體可實踐的政策。
我個人覺得目前的「兩岸一家親」會比較像這個。

關於第3點,
有鑑於「兩岸一家親」的說法不統一,
我無法確定A如何得知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就是中共的定義
「兩岸同屬一個民族和國家」,尤其是同屬一個國家
我是從來沒聽過柯文哲非常明確說:「同屬一個國家。
反倒是他有說:「中華民國是底線」,
而且,記者問他對「一個中國」的理解,他答:「我不曉得啊,他(中共)要講啊。」


*****
A的言論,讓我想到稻草人謬誤(straw man)
維基的定義(註3): 
 曲解對方的論點,針對曲解後的論點(替身稻草人)攻擊,
 再宣稱已推翻對方論點的論證方式,是一種非形式謬誤。

並舉例:
 不要讓小孩亂跑
 小明:「我並不認為孩童應該往大街上亂跑。」
 大文:「把小孩關起來,不讓他們呼吸新鮮空氣,那真是太愚蠢了。」
 除了把小孩關起來以外,顯然還有許多方法讓孩童出門而不在大街上亂跑,
 因而前者無法推理出後者。大文攻擊的論點「應該把小孩關起來」是小明從未提出的,
 也無法從小明提出的論點推理出來,只是個稻草人,和小明的真正論點毫無關係。

A說柯文哲明知故犯,
故意用統戰用語:「兩岸一家親」,並且其意思是「兩岸同屬一個民族和國家」
(不是比較空泛、模糊,還不是具體可實踐的政策),他想吐。
但從柯文哲的其它言論及市政作為,看不出來,特別是「同屬一個國家」。
要怎樣說是統戰?
這不就類似稻草人謬誤嗎?


*****
為了防止自己陷入稻草人謬誤,
看待別人論點時,應當多站在別人角度,提出對別人最有利的論點,再來說對其之看法。
所謂的善意理解原則(註4,the principle of charity)。
否則,就是為了贏,無實質意義的強辯呀。



------------------------------------
註1:Zen大的時事點評 貼文12月21日上午11:35


註2:維基:15新觀點
在31日新華社的報導中,
「在當今世界上並沒有人認為有兩個中國,所以一個中國並不是問題」一句被拿出來強調;
下午,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也對柯文哲加以讚賞,
認為柯的表態有利於台北市與上海市的城市交流合作。
當天,柯文哲指責中國大陸媒體斷章取義;
但當記者問他對「一個中國」的理解時,他回答說「我不曉得啊,他要講啊」。


註3:維基:稻草人論證


註4:
1. 別把對方看得那麼愚蠢! 思考的必要態度:同情理解原則
 嘗試寬容理解別人的言論,將別人的論點詮釋成最難以反駁的版本。
2. 英文維基:Principle of charity
interpreting a speaker's statements in the most rational way possible and, 
in the case of any argument, considering its best, strongest possible interpretation.

2018年12月22日 星期六

天主教_四活物(four living creatures)


西羅馬帝國傾亡(476年)的300多年後,
法蘭克王國國王查理(曼)大帝(註1),攻城掠地、開疆拓土,
首度統一了東羅馬帝國勢力所不能及的中歐、西歐大部分土地。
西元800年的耶誕節,
教宗李奧三世於羅馬聖彼得大教堂.老聖伯多祿大殿加冕他為「羅馬人的皇帝」。
他是首位西羅馬帝國亡後,受教宗認可的皇帝。
他所建立的大法蘭克被稱為加洛林帝國,帝國首都是亞琛。
上面這幅畫(註2),現藏於亞琛主教座堂,據說是查理大帝的殉葬品。

圖中有四位白袍使徒,使徒左上或右上角各有一圖案,名「四活物」,
它們各為老鷹、獅子、人、牛。
依照天主教的說法(基督教亦這麼說),它們象徵新約(註3)裡開頭的四福音書。
四福音書是:
一.馬太福音,又名瑪竇福音(天主教翻譯);
二.馬可福音,又名馬爾谷福音(天主教翻譯);
三.路加福音(天主教翻譯一致);
四.約翰福音,又名若望福音
(天主教翻譯)

馬太或瑪竇、馬可或馬爾谷、路加、約翰或若望,便是圖中四位白袍使徒的名字。
這四個組都是約在明、清時所翻的音譯字,人們或多或少聽過。
而有"或XX"之分,是因為前者來自英文,後者來自希臘文。
唐朝也曾譯過這四位使徒的名字,
明泰法王( Mathew )  →馬太使徒
摩矩辭法王( Markos ) →馬可使徒
盧伽法王( Luke )   →路加使徒
瑜罕難法王( Yahana ) →約翰使徒

會有「法王」是受到佛教的影響,不過這麼一來,
就很難跟馬太或瑪竇、馬可或馬爾谷、路加、約翰或若望,聯想在一塊了。


圖案(人、獅、牛、鷹)和福音書如何對應?歷來說詞不一。
"四福音對應四活物"、"如何對應"的首倡者是 二世紀的愛任紐(Irenaeus, 註4),
但如何對應",目前最普及的說法,卻不是以他說的為準,
而依他弟子維多利諾,畢多主教(Victorinus of Pettau)的意見表述。
維多利諾,畢多認為"對應"是這樣的(註4.1):
一.馬太福音(瑪竇福音)  →人;
二.馬可福音(
馬爾谷福音) →獅子;
三.路加福音       →牛;
四.約翰福音(
若望福音)  →老鷹。
而這亦是目前天主教的說法(基督教與此不同)。

網路上有文章(註5)解釋其理由,如下:
一。馬太福音(瑪竇福音)→人
 以耶穌的族譜為開端,強調耶穌為人的歷史背景(瑪一1-17)。
 並且強調耶穌基督的人性,以「祂的謙卑、溫和品德,貫穿整本福音書」。
 因此與具有「人」形象的活物特徵較為貼切,便以此為瑪竇福音的表徵。

二.馬可福音(馬爾谷福音)→獅子
 馬爾谷福音安排耶穌第一次出現是在曠野的野獸群中(谷一13)。
 並且馬爾谷福音的目的是為啟示耶穌是天主子,
 因此福音便以「天主子耶穌基督福音的開始」作為開場白,
 提出這位自然界的主宰(參閱谷四35-41)、戰勝魔鬼者(參閱谷一21-28;九14-29等),
 但要認出耶穌的真實身份,則需要藉由耶穌的言行,在生活中慢慢地體認。

三.路加福音→牛
 「牛」是屬於獻祭之物。在路加眼中的耶穌,就像牛犢般為世人而獻上自己。
 「救恩的普遍性」是路加福音的中心思想,意即耶穌是一位肯為所有階層、
 為各種狀況中的每一位而犧牲者,一切人際間的藩離屏障,
 都因為耶穌的緣故而不復存在。
 因此,「牛」所代表的精神與形象非常合適象徵路加福音的特色。
 路加福音第一章開始敘述匝加利亞司祭在聖殿裡上香獻祭.。

四.約翰福音(若望福音)→若望福音
 「鷹」是鳥類之中,飛行得最高,並且據說在一切活物當中,惟有鷹可以直接凝視太陽;
 而在四福音中,若望福音是一卷最具神學色彩的福音書,
 書中的義理博大精深,凌駕其他福音書卷。
 一般神學家也稱若望福音的基督論是由上而下的基督論。
 因此,以「鷹」來象徵若望福音是不為過的。


我不知道別人看到四福音書的天主教譯名,會想到什麼?
我是想到天主教耶穌會來華傳教士,利瑪竇、湯若望。
利瑪竇,義大利人,義大利名是Matteo Ricci。Matteo是瑪竇的音,Ricci則是利的音。
而馬太是Matthew,義大利文就是Matteo。
同樣的,湯若望是神聖羅馬帝國人,德文名字是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若望是Johann的音,湯是Adam的音。而John的德文是Johann。

耶穌會的人來到中國,除了傳教,對中華大地在許多方面有莫大貢獻,
還在上海留下的著名古蹟,徐家匯大教堂。
徐家匯大教堂,正式的名稱是「聖依納爵主教座堂」,
源自聖依納爵是耶穌會的創始人,又因地點在徐家匯,才有"徐家匯大教堂"之俗稱。
(徐家就是徐光啟家族,教堂土地是該家族所捐)
而且,耶穌會也在那兒建校興辦教育,但1949年…
直至1960年代在台復校,即新北市蘆洲區的徐匯中學。



------------------------------
註:維基:查理曼大帝
 華語中流行的譯名「查理曼大帝」是法文的錯譯,
 因為法文查理曼的「曼」字(法語:-magne)由拉丁語「偉大的」(拉丁語:magnus)
 演變而來,本身已含有「大帝」的意思。


註2:
1. AN INCOMPLETE HISTORY OF MEDIEVAL ART II: THE CAROLINGIAN RENOVATIO
(不完整的中世紀藝術史II:THE CAROLINGIAN RENOVATIO)
On Christmas Day of the year A.D. 800, in the basilica of St Peter’s,
Pope Leo III crowned Charlemagne and invested him with the title Roman Emperor.

2. 圖片來源:英文維基:Four Evangelists
Carolingian depiction from an Aachen Gospel, 820


註3:維基:新約


註4:
The association of the four living creatures with the four evangelists originated with Irenaeus 
in the 2nd century.
The interpretation of each creature has varied through church history.
The most common interpretation, first laid out by Victorinus and adopted by Jerome, St Gregory,
and the Book of Kells is
that the man is Matthew, the lion Mark, the ox Luke, and the eagle John.
The creatures of the tetramorph, just like the four gospels of the Evangelists,
represent four facets of Christ.
(補充:"四福音如何對應四活物"不同人有不同主張
如:Lecture 2 你看見甚麼? 你聽見甚麼? (啟 4-5)
早期教會也有多位神學家對四活物提出一些象徵含義,
特別是從它們的形像去代表四本福音書。
 愛任紐(Irenaeus, AD 170)認為
 四活物可代表耶穌基督工作的四個面貌,或說代表 四本福音書。
 亞他那修(Athanasius, AD 320)認為馬太象徵人、馬可象徵牛、路加象徵獅子、約翰象徵鷹。  奧古斯丁(Augustine, AD 410)認為馬太象徵獅子、馬可象徵人、路加象徵牛、約 翰象徵鷹。大致上可以說奧古斯丁的構思是比較吻合的。)

○教會傳統裡,最早是由第二世紀(180AD)的教父,
 法國里昂主教聖依肋內(Irenaeus)用這四種活物來象徵四部福音,
 猶如四位革魯賓天使,表現了天主的光榮.後來就以這四種活物來象徵四位聖史。
天主教的傳統按厄則克耳先知書的順序,
 以「人」代表瑪竇,「獅」代表馬爾谷,「牛」代表路加,「鷹」代表若望。
 但是基督新教則依默示錄中的順序,
 以獅代表瑪竇(馬太),牛表馬爾谷(馬可),人代表路加,鷹代表若望(約翰)。

2018年12月19日 星期三

札記-美術-七張<孔子像>


受近代中華教育的人,理當都看過這張<孔子行教像>(註1)。
相傳為唐代吳道子所作,我在2015年(註2)說過:
「吳道子和孔子相隔超過千年,吳道子是看孔子後代長相,揣摩畫出的吧!」
然而,我講這話時是心中無數的。
吳道子離我們這時代又是一千年,我們不曉得當時他看過多少
有關孔子長相之可靠圖像與文字(雖然孔子時代無紙,但有壁畫)。
因此,這篇僅以現存文物,吳道子可能參考過(但不確定),覓索他靈感的出處。

所謂的現存文物,
就是引用網上最好找到的一篇文章<從歷代繪畫看孔子造型的演變>(註3),哈哈。
摘要(底色為黃色)如下:
第一張:漢.武氏祠「孔子見老子」畫像石
武氏祠在今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南武宅山,為東漢武氏家族墓葬。
孔子容貌模糊,形如剪影,但可看出其二人皆戴高冠,互相躬身,
二人間還有一推車小兒,學界多認為是「七歲為孔子師琴」的項囊。
小兒頭頂有一隻飛鳥,據清代學者阮元考證,
這隻飛鳥「必為斑鳩」,因為孔子拜訪老子時的身份是「史」,
而據周禮,「史」正式會晤時,需執「斑鳩」以示身份。
此石現藏於山東濟寧博物館漢碑室。



第二張:晉.顧愷之《孔顏二聖像》
原畫雖早已失傳,但北宋曾有人臨摹此像,後又由孔子後代刻石併流傳至今。
此石版畫又稱「夫子小影」。縱90厘米,橫54厘米,
畫中孔子拱手在前,孔子之徒復聖顏子拱手後隨,孔子廣袖,長衣曳地。
畫上還刻有宋太祖、宋真宗御製《孔子贊》,
下署「紹聖二年三月一日四十八世孫,端本書,端友立石」。
顧愷之的這幅《孔顏二聖像》曾被作為孔子的標準像。
宋時孔子四十六世孫孔傳曾在《東家雜記》中提到此畫,
認為此「小影」在孔子像中「最真」,最接近孔子原貌
可以留意到,此畫孔子的動作跟<孔子行教像>大概一致。


第三張:唐.吳道子《孔子憑几坐像》
吳道子的真跡世間已無流傳,但幸運的是,
北宋時孔子後代曾收藏過這幅《孔子憑几坐像》,
並將其刻石流傳,此作現藏於曲阜孔廟聖跡殿。
畫面上刻宋太祖、宋真宗御製《孔子贊》,題作「至聖文宣王贊」,
下刻題記:「宗壽(孔子後代)家藏唐吳道子畫先君夫子按幾而坐、
從以十弟子者,世謂之『小影』;又立而顏淵侍者謂之『行教』。
『行教』已有石本,但『小影』模傳極多,慮久而訛。
今亦刻堅珉,庶愈久不失其真也。
紹聖二年十月一日四十六代孫、宣德郎、知兗州仙源縣孔宗壽記。」
從題記看,此圖原刻為十弟子,較今圖多三人,由此可知,此石刻圖已不全。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如今廣為流傳的「唐代吳道子所作」之石刻「先師孔子行教像」
立於清乾隆年間,畫中「唐吳道子筆」所述不實,依其風格應為清人所繪。

開頭那張<先師孔子行教像>跟這張<孔子憑几坐像>,
兩位孔子容貌不一樣,特別是鬍子。好玩的事來了,畫者是同一人,是真的嗎?
所以,<從歷代繪畫看孔子造型的演變>作者進一步從繪畫風格,
斷言<先師孔子行教像>不是吳道子所畫。
我雖然聽聞「吳帶當風,曹衣出水」,但沒研究過吳道子的作品,
對作者的見解,不加可否。


第四張:宋.馬遠《孔子像》
宋代是儒學發展的黃金時期,其思想進一步完善,從而形成了理學。
理學的見解較為複雜,
既認為「性於人無不善」,又倡導「損人慾以復天理」
在這種矛盾思想的作用下,學者對孔子「聖人之容」的闡釋也顯得非常特別。
南宋時期,民間產生了關於孔子相貌「七露」之說,即:
「眼露白,耳露輪,口露齒,鼻露孔,七竅豁露,不甚美觀。」
後來「七露」被寫作「七陋」,醜陋就成了當時孔子像的一大標準。

南宋畫家馬遠曾創作了一幅著名的《孔子像》,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其中孔子的面容就很符合「七陋」之說。

這幅畫中的孔子雖然顏值較低,但歷代畫家、藏家皆對其評價甚高,
被認為是馬遠人物畫的代表作,
它也反映出宋代畫家在技巧與理念上的先進程度,著實令人嘆為觀止。


從這看出一件事,孔子原本長怎樣,不重要,社會氛圍要讓他長怎樣,他就得長怎樣。
而這圖也讓我想到現在流傳的一句話:「人醜要多讀書」。
或許,它正符合當前需要。呼呼。


第五張:元.《孔子、顏回、曾參三聖圖軸》
此圖落款者是趙孟頫,但有研究者認為此「趙孟頫」為偽款,該畫實為明人所作。
總之,這位「趙孟頫」很有實力,也頗具匠心,此畫因而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第六張:明.仇英《孔子聖跡圖》
黑衣者為孔子。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孔府文物檔案館現存,
有一部署款為明代畫家仇英的彩繪《孔子聖跡圖》,全圖共三十六幅,
裝裱成活頁式冊頁,研究者推測其應繪於明成化、弘治年間。
此「聖跡圖」內容均依據《論語》《史記·孔子世家》等古籍,
截取孔子生平主要事跡繪製而成,畫中孔子著明人服飾,有著如魏晉畫中人物的生動飄逸。


第七張:清.《孔子行教像》
清代佚名畫家所作的這幅《孔子行教像》與前文中提到的《孔子聖跡圖》合為一冊,
此畫像被定為國家三級文物,現藏於曲阜新成立的孔子博物館內。

孔子的這個經典動作被稱為「拱手禮」或「揖禮」,它是中國人傳統的見面禮。
行拱手禮時,身姿有直立和向前躬身兩種。

直立拱手在古代典籍中多有記載,如《禮記·曲禮上》載:
「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又如《論語·微子》云:「子路拱而立。」
即行拱手禮時,身形直立,不仰不俯。後來比較流行的躬身拱手可拱手至額,俯身向前。

2016年,曲阜官方發布「孔子像使用推薦」,
這幅《孔子行教像》當之無愧地成為了孔子的「標準像」。

此即最起先圖的鏡射。
作者說是他出自"佚名畫家",理由在《孔子憑几坐像》已述,不重複了。

有人說孔子這動作不是拱手禮,另有寓意。
他這麼說:
孔子兩手相交,手心向上,這是在交五。在甲骨文中,五字的寫法是“從二,五行也。
 ”意即“二”字的上一橫為天,下一橫為地,兩手相交,
 寫成“爻”(讀音yao),指五行陰陽二氣在天地間交午也。

 甲骨文中,天數五,地數五。一、三、五、七、九這五個奇數為陰數,指天,天陰;
 二、四、六、八、十這五個偶數為陽數,指地,地陽。

 這個“爻”字,正是甲骨文中“教”字的寫法: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從攴,從孝。其字結構是由孝、攴構成,從爻從子從文。
 攴的甲骨文字形是手中拿著木杖在問天。其意指雙手合“爻”以交五,求天地萬物和諧;
 手持木杖以問天,從而獲得教人的資格。甲骨文中的“學”“覺”等字,都含有此意。


我不否認(三代)周之前的字少,會有轉注假借字的現象。
然而,
(1)從兩手相交,想到「乂」;
(2)由天、地,想到「二」;
(3)「乂」+「二」,想到「五」,「五」的甲骨文(註5)如下圖:
(4)從「五」的甲骨文,想到「爻」。
(5)由「爻」,最終想到「教」。
 「教」由甲骨文(爻,算筹)、(子,孩童)、(攴,手持鞭子、棍杖),
  三個組合而成(註6),甲骨文如下:
「教」也能寫成:「𢼂」。可是,「爻」和「𢼂」相差個「攴」。
 
我覺得這說法不好懂的地方是(4)、(5),
「五」如何變「爻」、「爻」如何變「教」,有些複雜了。
何不直白點說:
「這張是<孔子行教像>,『手勢』可能與『教』相關」,這樣會好理解些。

還有一個小問題也一併說明,就是圖中孔子懷中的那根是什麼?
春秋時代,士會配劍,因此,那是劍。

返回到起初談的問題,若畫家有參考前人作品,我覺得,應是顧愷之《孔顏二聖像》吧!


最近我讀李清照的《漱玉詞》,宋朝版的書(註7),首頁是她的像。

這是刻(印刷)出來的「黑白照」,製圖者與李清照同為宋朝人,年代至多相差百年有餘。
然而,我即便相信製圖者盡量讓它很像她,但這種畫法,除了痣的位置正確以外,
其餘的,拿不準吧!



-----------------------------------------
註1:圖片出處


註2:2015年:<秦始皇像>


註3:<從歷代繪畫看孔子造型的演變>


註4:孔子標準像的手勢有什麼講究和特點,最好詳細點說明下


註5:甲骨文都源自網站:漢典


註6:教,甲骨文分析


註7:漱玉詞Page 2,網站說此書是宋版
§序言用離騷:衆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蠻有趣的§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札記-兩性-女生"求生欲"測試


影片的4:12,有一不知是誰新創的名詞"求生欲",共三條試題。
我看完影片,覺得它應該表示一種「聽對重點」的技巧。
若我說,如果這真是女生耍心機設計的句子,我會用"討愛"二字(相對於"討拍")。
而且,我當這測試是趣味問答,不認為它對兩性相處有多重要!


女性求生欲測試第一題:
女生問男生:「如果我們分手,你第一件事是做什麼?」
影片中受測者答:「喝酒」跟「到祖宗牌位跪著」。
而「正解」是:聚焦在她為何提到「分手」這事上。

原問句:「如果我們分手,你第一件事是做什麼?」
重點在前的「分手」,而非「第一件事是做什麼」,就「分手」作申論即是。


女性求生欲測試第二題:
女生問男生:「昨天我吃藥的時候,看著窗外的天空,你猜我看見什麼?」
影片中受測者答:「飛機」跟「為什麼不看我」。
而「正解」是:講的話要圍繞在「吃藥」。

再回看原句:「昨天我吃藥的時候,看著窗外的天空,你猜我看見什麼?」
重點仍舊在前,是女生「(為什麼)吃藥」,不在「看見什麼」。


女性求生欲測試第三題:
女生問男生:「剛剛我眼線筆沒水了,甩了兩下,不小心弄髒你放在XX的白襯衫....」
這題,影片中受測者答對了。
重點在「眼線筆沒水」,其他敘述可省略。

諸如此類的問題有:
(1)女生問:「如果有一個胸大又美麗的女生,坐在你腿上,你會心動嗎?」
建議回答:我不會讓女生坐我腿上。

(2)女生問:「你們同學聚會上,有個女生喝醉了,你會送她回家嗎?」
建議回答:我不會跟女生出去喝酒。


之前的一則笑話(註1)跟這個很像。
會議中, 董事長問總經理:「要怎麼把進度落後的產品如期上線完成?」

總經理回答:
「要10個工程師每周上班7天,每天工作16小時,持續半年,
 還要吊死工友養的流浪狗小白。」

董事長驚問:「為什麼要吊死小白 ????」

總經理回頭對技術長說:「你們看吧 !! 就跟你說沒有人會在乎工程師的死活的...」


某個程度上,這也是一種障眼法。



-----------------------------------

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

哲思_《優遊100年─趙爺爺和你分享五顆歡喜心》

此書所述之五顆歡喜心是
「歡喜學習心」、「歡喜吃苦心」、「歡喜處世心」、「歡喜悠遊心」與「歡喜樂活心」。
雖然趙慕鶴先生以百年經歷現身說法,會使這五心頗具說服力。
但,五心之說畢竟是舊酒新裝,難有驚奇,讀過便會忘得一乾二淨,
反倒是趙先生的人生故事與眾不同,令人深刻記憶。


書出版沒多久(2012年),我就買了,
當時目的是想了解他的養生之道-身和心如何調理。
書內寫心的部分,多著是;說身的部分,少之又少。
沒說他飲食喜忌,講他即便耄耋之年,仍買菜煮飯自理(註1);
沒說他如何健康保養、活絡筋骨,講他生活自己照料自己,不勞社工。
不是我想的那樣,我讀完後,轉贈他人。

回憶書中的述事模式,是以他的人生境遇歸結出這五心(五單元),舉兩個為例。
一.「歡喜學習心」
內容如維基寫(註2):
1990年他的孫子來臺依親,
為鼓勵孫子考大學,他也一同準備聯考,結果祖孫二人都考上。
2003年(92歲)他畢業於高雄市立空中大學文化藝術系。
又於2006年(95歲)考上研究所,2009年(98歲)以論文
《中國書法美學研究—以鳥蟲體為中心》取得南華大學哲學碩士學位。
2011年,趙慕鶴將其書法作品(以鳥蟲體書寫《三國演義》卷頭詞—楊慎〈臨江仙〉)
捐贈於大英圖書館典藏,並在倫敦度過百歲生日,獲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贈送生日賀卡。
依聯合報的報導(註3,書上沒寫),
2016年,他仍在進修清華大學人文哲學博士。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典範。

二.「歡喜悠遊心」
1985年(74歲)當背包客,不懂英文卻自助暢遊英、德、法國。
且因他在校服務時,幫助過不少學生,旅程中,便獲助於那些學生。


上個月某日,我媽突然提起趙慕鶴先生,
我那時查維基,沒有更新近幾年資料,今日再查,它已寫卒年。
聯合報說:今年11月7日,他於大陸山東老家過世,嵩壽107。
遂他所願,與父母合葬。若再多了解趙先生生平,可參考維基(註2)。

2018年12月16日 星期日

札記-理財-需要投保的保險

我的資訊全自從事保險人員對我所言,沒查過任何書籍。
我認為保險是理財(財務支配與風險)的一環,
由我讀股票、基金投資書的經驗,作者各各說法炯殊,卻也頭頭是道,
但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歸納不出通則,得是量身訂做,而保險亦相似於此吧!
我僅以聽聞的這套來講述,不是說非得這樣保。


第一.保險是必要的,保費至多佔年(總)收入的10~15%
保險就像汽車的安全氣囊,最好要有,但希望別用到。

投保前,先曉得全年收入扣掉全年支出(基本消費、繳稅、貸款)剩下多少。
特別是剛出社會,如果剩不到10%~15%或更少,等有能力時再保。
反之,身價破億者也不需要保險。是介於區間者,才需要保險。
10~15%是屋頂值,量力而為,7%、5%都是可以接受的。

比如,年總收入100萬,扣除基本消費、繳稅、貸款等等,
若是可支配剩40萬,
能將10萬投資、10萬保險、餘者儲蓄(存款金額至少達6到3倍月薪);
若是可支配剩20萬,能將5萬投資、5萬保險,餘者儲蓄。


第二.保險種類
(一)壽險
 這筆錢是自己不幸身故時,給家人的,自己用不到。
 因此,要評估家人的經濟能力,決定理賠金額。
 其次,壽險保費會隨著年紀而增加,過60歲會增加更快,
 所以,在那之後,就要降低賠金額或取消保單。
 (若有後代,六十幾歲,也應該有謀生能力,此時,壽險的重要性便降低不少)

(二)醫療險
 保這項的目的是怕工作年紀,出現疾病,得花大筆錢治療。
 保險公司會在受保人住院時,理賠。
 我覺得它類似旅遊險,有一日最高金額,跟單一疾病治療最高金額之別。
 例如,住院費一天最高賠2,500元,
 或為同一疾病開刀兩次,兩次金額累加,最高賠100,000元。

(三)癌症險
 這是我所知三類中,保費最貴的。
 由於台灣人罹癌年紀平均落於45歲~65歲之間,
 是故,受保時間在這段歲數間,最為妥當。
 我曾讀過關於癌症的書,說人到80歲,絕大多數身上都有癌細胞,
 不過,新陳代謝變慢,不易擴散,不需擔心。
 因為癌症險所費不貲,更應多加考量個人的經濟能力!別讓保障變成重擔。

另有(老年)長照險,我沒有任何資料,無法講。以上。

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札記-法律-專業導向或民意導向

某甲:
「我有時候會搗亂,問難別人為什麼非得這樣幹。
 像這次的公投題目,有同性戀婚姻是否立專法,
 以及同性戀婚姻是否直接納入民法(夫妻)。
 我就想質難提案人:這不是法律的專業問題嗎?為何交付民意?
 像我這種法律外行的人,無從得知立專法與入民法孰優孰劣?」

某乙:「嗯嗯。」

某甲:
「有人說:
 『德國立專法,出現種種問題,修法大費周折,
  不如改夫妻定義(一男一女所構成),入民法便能一勞永逸。』
 可是,我覺得一般民眾可感受的是,『一男一女』與『兩女』或『兩男』的視覺差異。
 要說服他們,法律上這三種同等意義,恐怕不容易。立專法反倒直觀。

 我沒法律專業,就當我說的,是硬掰好了。
 當兵時,我寫年度計畫、季計畫、月計畫,全是拿從前的,更改日期後,重印一份。
 立專法,也可拿它國修妥的來參考,不就避免重蹈覆轍;
 或是從我們民法複製一份,改一下夫妻稱謂,不也是專法嗎?事情解決就好。」

某乙:「嗯嗯。」

某甲:
「此外,空污、電廠(能源)公投牽涉到環保、能源、國土利用的專業,
 該由國家統籌作通盤考量,豈能用"要"或"不要"兩選項給人民簡答。
 所以,我對此次的公投題目,頗多意見。」

某乙:「嗯嗯。」

某甲:「你怎老回"嗯嗯"。」

某乙:「我還在想"你說有時候會搗亂",你不是"有時候",而是"經常"。」

某甲:「你停留在開頭,原地踏步!」

2018年12月9日 星期日

札記-齋教-相似佛教的台灣民俗信仰

與朋友吃飯時,他說他有位親屬出家,
已裸捐畢生積蓄給寺院,但不夠,還被規定每個月要趕滿幾場法事,收足多少錢。
而且,每三年要參加一次晉級考試,考過才能升等。
我說:
「這聽起來不像正統佛教,應該是齋教。
 台灣的齋教有三派,龍華派...(我忘了剩下兩派,說不出來)。
 他們沒受過出家戒,表現很"在家人化",非佛門出家人。」
 

*****
我大學時代便知道「齋教」(註1),
可是它不是常耳聞的宗教,應該很多人覺得陌生吧!
它是日本學者岡松參太郎(1871-1921,註2)於日治時代在台灣作「舊慣調查」,
所創造出的宗教派別之名詞。
齋教主要分成三派,龍華派、金幢派、先天派。
他們起源於佛教,隨時間推移,本質和佛教產生頗大差異,而自成一系。
龍華派教內將教眾修行程度分成九級,由高到低為:
空空、太空、清虛、四句、大引、小引、三乘、大乘、小乘。

我朋友說的三年一次的晉級考試,便是往上一階的檢定。
根據學者對台灣彰化朝天堂(龍華派)的研究(註3),考試的內容有:
Step 1:過光場(受戒的意思),學習更深一層的密語,並且接受測試
Step 2:向師父報告宗教心得
Step 3:與師父討論修行感應(神蹟),或曾經做過的夢
Step 4:上述二項得到師父認可後,擲茭跟神明請示可否晉級
然而,亦有不同說法,像有人認為那徒留儀式(註4),有參加就可升級。

同樣地,金幢派、先天派也分九階(註2)。
金幢派,由高到低:上恩、叔公、管前、本管、頭領、船首、會首、護法、眾生;
先天派,由高到低:祖師、五行、十地、頂航、保恩、引恩、證恩、天恩、眾生。
想必有自己一套的認證制度吧!
 
齋教三派中,我對龍華派印象最深,
因為法師曾說過龍華派的唱腔-龍華科儀(註5),
和佛教流行的梵唄-海潮音(註6,從前,福建的鼓山調也很流行)大有逕庭,
所以三派,我就記得這一個。
 
另外,日治時代的西來庵事件(1915年),也跟龍華派有關。
事發地點在今日的台南市玉井區。
原地名為噍吧哖(Tapani),因這場不幸,日本人才更名成日文近似音:玉井(Tamai)。
好像日本人常這麼做,一出事就改名。
為何台灣所有縣都有市(縣治),唯獨雲林縣有斗六市而沒有雲林市,有類似故事(註7)。
 
前幾天,一則新聞載(註8):
「有人說日本因為要汙辱台灣,才把噍吧哖改為玉井(玉の井),玉の井是日本著名風化區。」
確實有玉の井(註9),位處當時的江戶吉原(註10),
現今東京淺草寺附近,但"汙辱"不是事實。
西來庵事件,發生在1915年,台灣「玉井」是在1920年改名,
而日本東京的「玉ノ井」(註8),則是在1923年關東大地震之後,才逐漸發展成風化區,
所以,時間點對不上。
說到吉原,我記得第一次是在樋口一葉的著作《たけくらべ》讀到。
樋口一葉,即目前日幣五千元上的那位女性。《たけくらべ》,書名中譯為"青梅竹馬"。



--------------------------------------------------
○該名詞係由日本人所起。起源於明代中葉的地下秘密宗教,
清季陸續傳入台灣各地,主要流行龍華教、先天教、金幢教三大派,
彼此有獨立的組織和教義,互不統屬。

○日治時期,1919年(大正八年)台灣總督府推行「舊慣調查」,
由於龍華派、金幢派與先天道教眾皆有茹素的特徵,
當局將三派統稱為「齋教」,後才有齋教之名傳開。
當時總督府視齋教三派為佛教旁支,因而齋教亦有「在家佛教」別稱,
但實際上齋教思想摻雜「儒釋道」,兼容民間信仰,
不論教義或根源等,都和傳統正信佛教信仰截然有別。


○參考:2.法學家岡松參太郎在臺灣舊慣調查中的學術任務及其實際執行過程

○岡松在此文最後,提到金幢和先天兩派沒分階級,當然是錯誤的。
因金幢派的教階,共分為:
眾生、護法、會首、船首、頭領、本管、管前、叔公、上恩九個等級。
而先天派亦分為:眾生、天恩、證恩、引恩、保恩、頂航、十地、五行、祖師共九個等級。


皈依長齋後的信徒根據自己領受的深淺可以「進階」,由淺至深共有九個階段。
最高的階段為「空空」,據說在台灣早已沒有這一級的人物存在,因此最高的是「太空」。
至於大陸有沒有「空空」,報導人也認為沒有。
理論上要進一階必需經過三年的時間,
而且每一次要過公場學習更深一層的密語,並且接受考試。
在進階之前,信徒通常會先向師傅印證自己的宗教心得,
或討論一些他所感受到的靈驗,或曾經做過的夢。
經師傅驗證後,二人便要拜佛,卜杯以求神明的指示。
倘若經過這些步驟,被認定為是有真實的宗教體驗,便可以進階。
§"過公場",應該就是"過光場",受戒的意思§


過開光場一定要吃長齋,才能在晚上教以無字心經,
小乘教28字,大乘教108字內心經,那是秘密心經(內心經),和一般的心經不同。

有些人想急著升級,如葉志高,一年便想晉升好幾級,這是不行的,
因為過光除了有年格,還要有品德,不能隨意晉升,後來他果真受到無形的報應:
那天早上,他還好好的跟我講話,下午鄭先生就打電話說他快不行了,
我覺得真不可思議,因為心貪想占九品的高位,結果受不住,
因為我們拜的神(信仰)都有護法神,一點都不能亂來的。

○此外,龍華派也沒有什麼人才或研究機構,
我曾向空空建議來辦一個龍華派的佛學院,來學空門的三壇大戒,
龍華就沒有這種盛大、有規模的活動力,只有過光場。
龍華的制度分成九個階段,我覺得應有一考試制,
否則信徒就每年上過光場,一直進階,而不論是否有學問、品行,虛有高階之名耳。
例如有一信徒,一心想當這裡的住持,而龍華規定必須達到太空以上的位階才可當住持,
所以常常想要進級,老住持被逼得十分無奈,我也對他很傷腦筋,便在口中唸著:
護法爺真沒靈感,任這人在此耀武揚威。
後來護法爺果真顯靈,沒多久,他就心臟病發死了,我十分相信因果報應...



註7:

雲林事件的起因,是因為聚集在斗六近郊大坪頂山區的武裝抗日組織簡義、柯鐵等人
在一八九六年初夏襲擊斗六市區,日軍展開偵查,
卻遭到鐵國山人士猛烈攻擊,造成死傷嚴重。
日軍及重新集結憲兵、警察,針對斗六以東五十五個村落展開無差別的屠殺 
從而也引起一般民眾的憤怒,民兵集結攻克日軍所控制的許多街市。
因為雲林事件的關係,台中、嘉義、彰化、鹿港均被波及。
香港日報的記者披露日軍在雲林燒庄屠殺無辜的惡行,讓雲林之名傳到國際。
翌年,日本藉由地方官制調整的機會,廢除雲林稱謂,從此斗六之名代表雲林


○前國民黨文傳會主委、知名詩人與自由作家楊渡,
...在11月2日上「News98電台」時指出,
當年日治時代時,日本人為了報復「噍吧哖事件(又稱西來庵事件)」,
竟在當地大舉屠村,還刻意留女不留男,
並將當地強行改名為與日本著名的風化區「玉ノ井」相似的「玉井」,意在羞辱台灣。

○不過這個說法被學者認為是穿鑿附會,
《愛傳媒》引述曾受邀到日本慶應大學擔任訪問學者,
文化大學新聞系副教授莊伯仲表示,根據考據,
「噍吧哖」(英文拼音為Tapani)之名是來自世居當地的原住民西拉雅族「噍吧哖社」,
而之後日本人改為其音相近的「玉井」(日文唸法的英文拼音為Tamai),
就如同將打狗(Takau)改名為高雄(日文唸法的英文拼音Takao)一樣;
再加上「玉井」或「玉ノ井」在日本也很常用,
不僅公司行號會取用,日本的埼玉縣、山形縣、名古屋市等地也都有相同的地名;
他認為若是「玉井」真的有負面含意,日本人斷無自黑之理。

莊伯仲指出,日本東京過去確實有個叫「玉ノ井」的風化區,
但台灣「玉井」是在1920年改名,

而日本東京的「玉ノ井」則是在1923年關東大地震之後,
才逐漸發展成風化區,時間點也對不上;

他呼籲,「對重大歷史事件的探討應該嚴肅」,廣納各方的情資,才有助釐清真相。




2018年12月4日 星期二

札記-哲思-影響人決策的「主宰系統」

昨天跟人談到我多年前讀過一本書上的概念-影響人決策的五個要素。
該書(《喚醒心中的巨人》)稱之為「主宰系統」(註1)。


第一個要素,情緒
這就不多費唇舌了。
情緒影響決策的例子遍處都有,隨便舉魏徵的<諫太宗十思疏>: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白話翻譯(註2):
 施恩時,就該想到不要因一時高興而胡亂獎賞;
 行罰時,就該想到不要因一時惱怒而亂用刑戮。


第二個要素,問的問題
比如夫妻關係,
問:「我們之間到底有什麼問題?」以及問:「我們之間怎樣能更好,能增進什麼?」
所帶往的結果不同。前者,找缺失;後者,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第三個要素,心範
這分兩種,一種是人;另一種是比喻、故事。
第一類,人,即偶像。人會效法心目中的偶像的所作所為。
例如,孔子崇拜周公,何以見得?他說過:「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註3)。
周公制禮作樂,是故,孔子一生所言所行所倡,皆求符合周禮(精神)。

例如,文天祥景仰顏真卿(常山),他的<過平原作>:
「哀哉常山慘鉤舌,心歸朝廷氣不懾。崎嶇坎坷不得志,出入四朝老忠節。」、
「公死於今六百年,忠精赫赫雷當天。」當他在讚嘆顏真卿時,便預言了他即將的下場。

例如,蘇東坡敬慕韓愈。為什麼這樣說呢?
蘇東坡稱譽許多人,但無人能得像韓愈那般的盛讚(註4),
「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弱」 、「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
或許是因仰慕便為官之道相若,而遭遇類似;或許是遭遇類似便同病相憐,而生成仰慕。
《東坡志林》卷1與卷2(註5),蘇東坡感嘆命運:
我平生遭人非議無數,全因為在出生星座和韓愈之接近,
 韓愈的詩中說:『我生之辰,月宿南斗。』韓愈的身宮是磨蠍,我的命宮也是磨蠍。
 他又說:『沒有好名聲可以讓人知道呀,也沒有壞名聲可以被人傳揚。』
 如今攻擊我的人,不罵我了,不是說我死了,就是說我仙去了,退之說得沒錯呀。

第二類,比喻、故事。
現在職場流行一種「狼性文化」(註6),
便是把狼的四大特點:“貪”“殘”“野”“暴”,應用在事業心上。
且不討論具體行為是什麼,但能明瞭這是一種「比喻」,它能左右你逢事時,會下的抉擇。
再者,保持「人生如夢、如戲」的人跟執念「人生是一場無止息的戰鬥」的人,
夢、戲、戰鬥,同是比喻,兩人的生命方向不碰頭。

此外,還有「故事」,故事可真、可假。
比如,有人勸剛工作的社會新鮮人別緊張、別怕犯錯,為什麼呢?
他說:「第一要想你是誰,第二要想你會什麼。公司怎麼會把重要的事情交給新人?」
雖然這是編的段子(故事),可是,它能暫緩和不安情緒,不會那麼快決定離職吧。


第四個要素,信念(信仰)
這也比較熟悉,我們從小就聽過諸多崇高偉大的格言,大都是信仰。
現今的話,賈伯斯說過的「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Stay stupid, Stay hungry」也是。
我個人是比較容易體會Stay hungry。
而信仰差異所造就出的行為不同,是可預期的,
比如堅信「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的人,會幹的事情就會不一樣。


第五個要素,價值觀
「價值觀」讓人感覺抽象,但換成「價值排序」來說明,方便理解。
例如,把人生要事分五:「家庭」、「友誼」、「事業」、「愛情」、「健康」。
有幾項是因人而異,我只是在舉例。
當不能全部兼顧時,便不得不排出順位。
能很肯定地說:
「事業心」第一順位的人絕對跟「家庭」第一順位的人,衡量標準兩歧。
(一者可能是:這樣做對我事業有沒有幫助;另一者可能是:先問問家人意見)



--------------------------------
註1:NLP的價值觀(1)「主宰系統」︰(Master System)


註2: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註3:《論語》述而5


註4:誰讚美過蘇軾&蘇軾讚美過誰
1.蘇軾稱王維:「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2.蘇軾譽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弱」
「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3.蘇軾稱錢公輔:「帶規矩而蹈繩墨.佩芝蘭而服明月。」
4.蘇軾評陶淵明:「質而實綺.癯而實腴。」
5.蘇軾稱歐陽修:「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
---->from蘇軾(六一居士集序)
6.蘇軾評蘇轍:「子由之文,詞理精確,有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
7.蘇軾稱元稹白居易:「元輕白俗。」
8.蘇軾稱孟郊賈島: 「郊寒島瘦。」
17.蘇軾評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
 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 而乞食,飽則雞黍以延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 
18.蘇軾評陶淵明:「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from《評韓柳詩》 
19.蘇軾評蘇轍:「子由之達,自幼而然.方先君與某篤好書畫,每有所獲,真以為樂,
 子由觀之漠然,不甚經意。」 
20.蘇徹評蘇軾:「子瞻文奇,吾文但穩.吾詩亦然。 」--->from欒城遺言 
21.蘇軾自評:「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
 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
 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甚他雖吾亦不能知也。」 
22.蘇軾評賈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 」--->from賈誼論 


註5:
1. 東坡志林/卷一
 退之詩云:「我生之辰,月宿南斗。」乃知退之磨蠍為身宮,
 而僕乃以磨蠍為命,平生多得謗譽,殆是同病也。
2. 《東坡志林》卷二
 吾平生遭口語無數,蓋生時與韓退之相似,吾命在斗間而身宮在焉。
 故其詩曰:「我生之辰,月宿南斗。」且曰:「無善,聲以聞,無惡,聲以揚。」
 今謗我者,或云死,或云仙,退之之言良非虛爾。白話文翻譯:東坡談異諸事掠譯
 我平生遭人非議無數,全因為在出生上和韓退之類似,
 我的命宮是磨蠍,而退之的身宮也是磨蠍,
 所以他的詩中說:“我生之辰,月宿南斗。”
 並且說:“沒有好名聲可以讓人知道呀,也沒有壞名聲可以被人傳揚。”
 (無善聲以聞,無惡聲以揚。)
 如今攻擊我的人,不是說我死了,就是說我仙去了,退之的話真可謂不錯了。

3. 廖藤葉<從東坡摩羯命格談黃道十二宮在中國的流播>


註6:狼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