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6日 星期二

古籍_《孟子》<公孫丑上>:2. 何謂知言?

原文出處:孟子 -> 公孫丑上 橘色底
朱熹的注釋:四書章句集註/孟子集注卷三 黃色底

------------------------------------------------------------------------------------------------------------------------

(公孫丑:)「何謂知言?」
(孟子)曰:
「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聖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先將此段翻成白話,再說朱熹注釋的大意。
語譯:
公孫丑問孟子:「什麼叫能識別言論呢?」
孟子答:
「偏曲的言論,能知道它蒙蔽的地方;
 放蕩的言論,能知道它陷入錯誤的地方;
 邪僻的言論,能知道它違反正道的地方;
 躲閃的言論,能知道它理屈詞窮的地方。
 這四種言論從心生起,就必定危害政治,從政治上表現出來,就危害到各種事業。
 聖人復生(比如孔子,他如果還活著),也必定認為我說的是對的。」

〈詖,彼寄反。復,扶又反。此公孫丑復問而孟子答之也。
詖,偏陂也。淫,放蕩也。邪,邪僻也。遁,逃避也。四者相因,言之病也。
蔽,遮隔也。陷,沈溺也。離,叛去也。窮,困屈也。四者亦相因,則心之失也。
朱熹這段是,注音跟單詞解釋,並說:這四種言論,都是心理的過失(病態)。

人之有言,皆本於心。其心明乎正理而無蔽,然後其言平正通達而無病
苟為不然,則必有是四者之病矣。
即其言之病,而知其心之失,又知其害於政事之決然而不可易者如此。
人說話,一定本源於內心,內心的所思所想。
如果內心端正,說的話便正派、通情達理。反之,則不然。

非心通於道,而無疑於天下之理,其孰能之?彼告子者,不得於言而不肯求之於心;
非得在根源下功夫,也就是心地。

至為義外之說,則自不免於四者之病,其何以知天下之言而無所疑哉?
程子曰:
「心通乎道,然後能辨是非,如持權衡以較輕重,孟子所謂知言是也。」
又曰:
「孟子知言,正如人在堂上,方能辨堂下人曲直。
 若猶未免雜於堂下眾人之中,則不能辨決矣。」
正因為孟子內心通於正道,才能辨邪識偽。



*****
這一段,「知言」要怎麼翻才好,讓我很感興趣。
此段之前,孟子談不動心、善養浩然之氣,也說過他"知言"。
又,通段讀,會感覺「善心說好話,壞心出惡語」,如同我愛說的那句:舌者,心之苗。
總之,可從言談中,辨人善惡吧,且修善從心起。
因此,我以為翻譯成「識別言論」,雖差強人意,但好理解。


古代人說:「才德兼備」。才是才華,德是道德。
用現代的話,才,就是專業能力,德,就是人格品德。
而且,專業能力,人格品德,最好作兩碼事。
有人會說:
「勤能補拙,性格勤勞的人,現在專業即便不夠,日後可以趕上」;
又或者,
「一個與人為善的人,職場上,雖然專業能力不足,
 但其他人樂意教導,他學會了,也能彌補回來。」
我同意以上兩種情況的可能性,然而,當他們說「專業不夠、不足」之時,
同時也承認專業之必要性,評判方式則以公平公正的制式衡量標準,比如證照、執照。
人格品德是基本要求,專業能力亦不可或缺。
不要拿「人格品德良優」冒替「專業能力不佳」,解決不了問題的。
即便"政治",也需要專業。


我為何說這個?
因為我常聽到有人說:「別人出自一片善意給建議,斷無拒絕之理。」
試問:假如你生病時,
有人真心誠意建議你食補,跟醫師出自專業開藥給你,你會選哪個呢?
我太常看見,有很多人高估了人格品德的重要,
覺得對方給我的觀感好,他說的就是對的,而忽視專業。



------------------------------------------------------------------------------------------------------------------------
2019.01.24
------------------------------------------------------------------------------------------------------------------------

2018年1月15日 星期一

札記-飲食-嚐四咖啡品種

我好像是國小時初回嚐純咖啡,第一感覺是:「這是撲鼻香的中藥吧?」
好長一段時日,我喝咖啡會狂加糖與奶精(現在不會了),
所以,我真正能接受的,是咖啡牛奶。
聽人講咖啡能「回甘」,我想那人瘋了嗎?便好奇問咖啡上癮的同事,
他說:「好的咖啡順入喉嚨,味道由苦轉甜,甜到會大喊一聲"甘"。」
想想我也是如此,不過我的"甘",發第四聲罷了。


有的人吃東西能講出味道的層次感,
什麼外脆、中軟、裡嫩,別生異趣,嘴裡演奏交響樂;
什麼肉鮮、菜甜、果香,互別苗頭,口內遊行嘉年華;
喂~不就肉、菜、水果擱一塊,哪有那麼神奇,
去麥當勞點個漢堡加蘋果派就有了阿(翻白眼)。

還有的人能一一道出食材佐料,我沒那能耐,
我會說那是氧原子、氫原子、碳原子...碳水化合物所組成的吧(轉圈圈)。
我嗅覺、味覺並不敏銳,從來不是專業饕客,與其說好吃,不如說嚐鮮跟風,
吃了會說:「喔~原來受歡迎食物長這樣」,
然而,說完我仍是不甚了了,依舊人云亦云。

上個月,一個朋友給我四種咖啡品種的掛耳式咖啡包。
換個方式吧,不聽人說,自己先試。
這回喝之前,不查各個特色,怕被干擾,忽略自個真實感受而附和。
先把品嘗後的直覺寫下,再跟其他人(跟產商)比對,看是否與一致。


首位上場是(衣索比亞)西達摩,我覺得:較著者是它的酸,資料(註1)說是果酸。
原敘述為:
「與一般非洲咖啡不同的是,西達摩有清澈的果酸,
 滑潤的口感,並帶有精緻的花草氣味。」除了酸,我其餘沒發覺,呵呵。


其次是(瓜地馬拉)安提瓜花神,我認為:微苦,嚐不出酸味,具特色的是芳香。
資料(註2)則講它:「 中度口感,圓滑柔順,花香味,微酸。」
看起來出入很大,哈哈。


再來是精選巴西,與前二相比,這是最不苦的,而香氣,遜於安提瓜花神。
資料我懶得查了,肯定不一樣,而且我以為,雖然我現在說得出差別,
但喝完一輪後,過一段時間再隨便挑一種給我喝,讓我猜產地,我很可能沒辦法。
像我昨天去星巴克,店員跟我說要不要換特選咖啡豆,好像說的是"安提瓜花神",
可是,我喝起來跟之前他們泡的沒啥兩樣呀,平白地被加了10塊錢,犯啥傻呀。


最後耶加雪菲,它跟"精選巴西"差不多。
或許是因為兩次喝的時間間隔有點久,我不太區別得出兩者差異。

回想起來,我沒聽過正經美食家如何描述咖啡口感,
但知道絕對不是科學用語:幾級的酸甜苦辣。
他們既要將抽象味覺形象化,
又得說得高尚且引人共鳴(讓聽的人說:對對對、就是那樣),可想其難度。
《世說新語》裡的:白雪紛紛何所似?
一個說"撒鹽空中差可擬",另一個說"未若柳絮因風起"。
同是形似、好懂,柳絮比鹽更顯高雅,而這就是好說詞的範例。

形容飲料,我倒是常聽綜藝美食節目的愛用格式:
有以花果去摹繪的,如,這有XX花或果之香,XX花或果之甜。
(目前為止,沒人用過榴槤香)

亦有誇張地分段雕飾從口至喉之過程的,
像是說:初入嘴巴淡而無味,滑到舌根氣味點燃(有時會說爆炸),
進了喉嚨後勁紛湧,掀一次次滔浪,越墊越高,越墊越高,雲深不知處了...
接著臉露浮誇的愉悅。不至於喝個咖啡,會達「夕死可矣」的境界,
但肯定要為收視率,說得這番俗得有力、言大而夸吧。

我可沒有商業壓力,喝個東西不需要演義得像漫畫。
我的結語很簡單,總歸一句,"耶加雪菲"喝起來差不多像"精選巴西"那樣。
以上。



------------------------------------
註1:西達摩--讓人愛恨交纏的精品咖啡


註2:安提瓜 花神咖啡豆 Antiqua Flora

2018年1月12日 星期五

札記-文物-(中國)玉觿

文物通常都先是以實用,漸漸變成美觀裝飾或象徵意涵。
像"觹",原本是拿來解繩的,開始使用時間是在(中國)人懂得結繩記事之後,
人們出門會帶繩,有如現在購物袋的概念,不好拿的東西便綁起來。
回家後,便用獸骨作的"觿"解開。

註1
從商朝(註2)起,有人拿玉作成觹,玉觿,此即不再以實用為主。
其表徵意義,舉二種說詞:
一.聰穎智慧,具有解決困難的能力。
  見於《說苑》脩文:「能治煩決亂者佩觿」(註3)
二.意味能「解開心結、解開煩惱」,但願被贈者寬心。(註4)
 
 
同理,不就可以送象棋給人,祝福他有馬子、有車、和愈來越帥吧~開玩笑的。



-----------------------------------------------


玉觿為角形玉器,造型可能來源於獸牙。
原始社會有佩帶獸牙​​的習俗,後來以玉仿之,遂有玉觿之形。
玉觿於商代流行,其後歷西周、春秋戰國,至漢而不衰,漢以後消失
玉觿除用於佩帶裝飾的功能外,古人還以此作解繫繩結的工具
...同時,佩帶玉觿被認為具有解決困難的能力,是一個人聰穎智慧的表現。




註4:
一是它作為成年人或已婚少年的標誌性的腰間佩飾物,表示佩帶者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是「觽年」一詞指的正是佩帶由獸骨製成的解繩結飾物的年齡——童年;
三是古時青年男子佩觽多與戀愛有關,說明他想解開女子的心結,
 即有一層渴望愛情的美好的含義。

2018年1月11日 星期四

語文_『青春舞曲』

從前聽苦苓的廣播節目,
他說當兵時,為了多放天(公)假離開軍營,報考公職考試,
連長看他考試科目裡有阿拉伯文(應該跟外交部有關),
就問他:「你怎麼跑去考這個,你會阿拉伯文嗎?」,
他說:「會阿,我會阿拉伯數字1,2,3,4....」

這麼說來,我也會葡萄牙文了,萬歲牌的Viva,就是葡萄牙文的"萬歲",
我還會念維吾爾語的"鵪鶉",而且不只我會,我認為我們這一輩的都會,
因為大家從小就聽過『青春舞曲』這首歌。
註1:鵪鶉
歌詞中的幾句是:「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別得那呦呦 別得那呦呦。」
裡面"別得那呦呦"的"別得那",即是維吾爾文的"鵪鶉"(註2)的音譯。
原文寫法:بۆدۈنە,發音:bödüne(註3),
由於維吾爾文書寫是從右到左(註4),但我們發音習慣由左唸到右,
所以,你會看到寫法(بۆدۈنە=enüdöb)跟發音是反向的。

王洛賓先生改編新疆民歌成『青春舞曲』時,
考慮歌詞及音律問題,為保留特色,沿用原發音。
所以,歌詞中才會有"別得那呦呦"的詞句,而且,我的青春小鳥就是鵪鶉呀。



----------------------------------------------------
註1:圖片來源

註2:
1. 膾炙人口的《青春舞曲》背後卻有著迷一般的身世
歌詞中唱的「別的那」維吾爾族語即「小鳥」的意思。這是一種類似鵪鶉一樣的野生小鳥。
...在原來的民歌中「別的那呦呦,別的那呦呦」是十個音節,
「別的那」是維吾爾語「小鳥」的意思,
如果用漢語直譯過來,就會唱成「小鳥小鳥呦呦、小鳥小鳥呦呦」。

2. 金石堂的:《掀起你的蓋頭來:王洛賓永遠的青春舞曲》連載試讀
『青春舞曲』是在一九三九至一九四○年間完成的。
這首歌原本是支舞曲,小調式的曲風,奔放、開朗的情緒極富新疆維吾爾人的民族風格,
是一位來自新疆的流亡知識分子在青海教王洛賓唱的。
在改編過程中,王洛賓不論寫曲還是填詞,都希望秉持保留民族語言的美,不損傷其音韻。
因此,在改編這首〈青春舞曲〉時,王洛賓展現出他對原創作的堅持,
以及他在中國文學詩詞方面的造詣,
雖然只是短短幾句歌詞,卻蘊含了詩詞與音律的藝術講究與美學。

一九三九年,王洛賓蒐集到這首新疆民歌,
在做漢語轉譯的時候,出現一個讓他傷腦筋的問題。
這是一首舞曲,原本歌詞裡的「別得那呦呦,別得那呦呦」是十個音節,
而這「別得那喲喲,別得那喲喲」是維吾爾語,是指小鳥的意思,
如果按照原本漢語填入曲譜裡,就會是「小鳥小鳥喲,小鳥小鳥喲」只剩六個音節,
這不僅不符合曲調要求,也失去原本民歌的味道。
而且,王洛賓總感覺唱小鳥韻腳怪怪的,幾經思考,他決定保留原本的語言,
將「別得那呦呦」變成歌曲裡的語助詞,
這麼一來就不僅能保留完整的十個音節,還可呈現一種異域曲風。


註3:
查:鵪鶉
發音:bödüne 維吾爾文:بۆدۈنە

2. 維吾爾語 蒙古語 通音 通義詞比較裡面:Boedine Boedvn鵪鶉,
前者他說維吾爾語,後者是蒙古語,這與我查到的辭典發音有出入。



註4:維基:維吾爾語文字

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人際_送禮指南

在中華史書文獻,
常見文人之間時不時會彼此餽贈小物,有扇子(取"善"之音)、筆、書籍等。
民國後,一代代受西式教育的影響,科技翻轉生人與人間的交往模式,
那一套嫌過時了,甚至會覺得送禮多是走形式,
求婚除了戒指,還有什麼嗎?
探病除了鮮花水果,會有其他嗎?
公司行號不就是為了作生意,不得不三節禮品。

可是,不可否認,
若禮物能送得"投其所好",自己又負擔得起,能增進雙方情誼的。
有人會說:「那送錢最實際。」
為了免去職場有收賄、行賄等不必要的誤解,也許還是送東西好,
可以參考<預算有限,應該怎樣挑禮物>(註1),
對現今社會的人們,一篇實用的送禮建議。
摘要如下:
一.給女友或妻子(男友或丈夫)
 原則一:避開她擅長的領域,專攻她不擅長的領域

  她了解首飾,你就買手錶;
  堅持要買她擅長領域(比如包包),帶她去挑,你刷卡。
 原則二:她擅長的領域裡面,找到冷門的垂直領域
  舉個例子,她擅長同一品牌的時尚首飾,
  價位通常是項鍊最貴,手鐲其次,耳環耳釘。
  同樣是五千台幣,與其買項鍊中最便宜的一款,
  不如買耳環或者更小的耳釘,可買到比較貴的那款。
  一份好禮物,一定要是對方喜歡或者需要的,
  而且又是對方不太會在平時自己掏錢買的。


二.給長輩
 原則一:單價比較貴、他們又不太捨得買的好東西(經常用)

  例如:手錶、手機、羊絨衫、高級絲巾
 原則二:你個人的獨特東西
  例如:你喜歡寫東西,可以自己印一本書送給他們。
    有孩子的,把小孩照片洗一下,
    做本百十來塊錢的影集,老人基本能看一年。

三.給朋友
 原則一:預算範圍內,買普通品類的好物,而不是高級品類的差東西

  比如,1000塊錢,買條圍巾,也就是H&M檔次的;
  買電子產品,也就是個行動電源;
  但如果只買個咖啡杯,卻可以買到相當好的了。
  如果買一把勺子,那就可以買到相當高級的了。
 原則二:花點兒錢好好包裝一下,能讓禮物加價50%。
 原則三:想想對方喜歡什麼

   比如,朋友愛聽音樂,送付新耳機。

四.給小孩
 原則一:12歲以下的小朋友,一定要又大,又美觀,又沒用

  12歲以下的孩子都是視覺派,送各種大型玩具。
 原則二:12歲以上、18歲以下,別挑禮物了,直接包個紅包


又,另一篇文章(註2)也談送禮,提議你送的時候,這樣說:
我也很喜歡這個,並且也給自己買了一份。
說這叫伴隨效應,對方便會收到的禮物好感度增加。

我個人覺得這好比請人推薦餐廳、旅遊景點、電子用品...,
人會找專業人士,或和自己氣味相投的人。
除非你很識貨,或者對方和你喜好相當,才能得好效果吧!


古人送禮時會說:「略備薄禮,不成敬意。」
但是內心想說的話,在字詞反面:
 「說薄禮,實際上是經濟能力允許下的厚禮;
  說不成敬意,而事實是要透過厚禮,表達非常有敬意。」
"禮"是手段,"感受敬重、心意"是重點,而能情誼長存才是最終目的。
世界上有些人是厭惡收禮物的,
有的是極簡主義者(註3),有的是怕虧欠,
這些都該與予尊重,禮物不須拘泥是物質,
像是知識或經驗之分享,像是關懷陪伴,都行。



---------------------------
註1:得到-人際-預算有限,應該怎樣挑禮物?


註2:內參-人際-怎樣送禮物對方最喜歡
在送禮的時候,如果你和對方說,你也很喜歡這份禮物,
並且自己也買了一份,對方就會對這份禮物的好感度有所增加。
這種現象叫做“伴隨效應”。
當送禮的人說了自己也買了同樣的禮物時,
會在“送禮者和收禮者之間結成特殊的紐帶,讓一份禮物變得特別”,
會讓收到禮物的人感受到對方送禮背後的心意。
“伴隨效應”不僅對家人和朋友有效,對不太熟的同事或朋友也能起作用。


註3:內參-如何避免收到不想要的禮物

2018年1月1日 星期一

古籍_《繫辭上》8.8: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繫辭上》8.8(註1):
子曰:
「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
 負也者,小人之事也。
 乘也者,君子之器也。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
 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當中的"易說",是《周易》下經的「解」卦第三爻(註2):「負且乘,致寇至。

此段文,我的興趣在「慢藏誨盜,冶容誨淫」兩句,特別是「慢藏誨盜」。
我覺得目前多數(含教育國語辭典)對它的解釋,說不太通,
反倒是我在大學所讀的,比較合理,故寫此文,談談我這麼說的理由。



先說「慢藏誨盜」普遍的講解:
如教育部國語辭典:
 收藏財物不謹慎,以致引起盜賊偷竊。
和中華成語/慢藏誨盜(註3):
 慢藏:收藏不慎;誨:教導。收藏財物不慎,等於誘人偷竊。

然而,我的疑惑是,同樣在教育部國語辭典,
「慢」字有(1)怠惰;(2)驕傲、不禮貌;(3)速度低、不快的意思,
就是沒有"不謹慎"的意思,並且,這三種意思也很難跟"不謹慎"差不多。
這是其一。


其二是「慢藏誨盜,冶容誨淫」兩句的搭配。
假設按慢藏誨盜的「普遍講解」,白話則是:
 收藏財物不謹慎,以致引起別人起盜賊偷竊;
 打扮妖媚,以致引起別人作姦淫的事。

前者講"有作(藏財物)卻作得不夠謹慎小心",後者"太過於暴露",兩者結果皆是招人犯罪。
或許很多人覺得兩句(慢藏誨盜,冶容誨淫)連著沒不妥,
但它們一個是"內收"、一個是"外放",我感到有一點點不相稱。


其三是上下文。
1. 「慢藏誨盜,冶容誨淫」的源頭:《周易》解卦的第三爻(註4),
我引用多數人的理解:
 原文:
  六三:負且乘,致寇至,貞吝。
  象曰:負且乘,亦可醜也,自我致戎,又誰咎也。
 白話: 
  經文意思是:
  本來是背負東西的窮人卻乘坐在豪華的馬車上,
  所以招來賊寇,守正道也有憂吝。
  象辭意思是:
  本來是背負東西的窮人卻乘坐在豪華的馬車上,
  這是件醜事(君子才可乘車),自己的行為招來賊寇,又能怨誰呢?
 
有個易經的邏輯得曉得:第一爻、第三爻、第五爻的位子應該要陽爻,
但是,解卦的第三爻是陰爻居之,
所以,就被說成"小人居君子"之位,負(背貨物)=小人(或窮人);乘(有車)=君子。

再來,說它顯示的狀態:
 一個背著東西的人,作在(春秋時代)豪華的車上,於是,便被搶劫了。

我想問:
此情境條件下被搶,跟是君子或小人(身分對不對)有關係嗎?
我認為沒有。任誰背著物品坐豪華車,皆會讓人以為有貴重之物的機率很高。

其次,背起來這舉動可以說是「收藏財物不謹慎」嗎?
應該叫「招搖」吧! 因此,上面的白話,呵呵。  



2. 《繫辭上》8.8
子曰:
「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
 負也者,小人之事也。
 乘也者,君子之器也。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
 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我找到白話翻譯的兩版本(註5):
版本一:
 孔子說:易經的作者難道知道「盜」的起由或動機嗎?(依下文,是知道的)
 易經的「解卦」六三爻之爻辭說,
 背負著財物的人同時又乘座車輛,這代表極為富有,勢必招引強盜的來臨。
 為什麼說強盜會搶劫這種人?
 因為背負財物的人身份是低賤的,
 而乘坐車輛的人則是高責的代表,身份相互不對稱,當然強盜就要奪取了,
 正如君主傲慢而臣屬又橫暴,當然人民為盜寇而侵犯國家也就必然產生。

 財物不隱密的收藏好,間接是鼓勵、教唆強盜、賊寇來劫竊了!
 而容貌妖艷姣好若不要求自己行為正當合規矩,則間接在鼓動、教唆別人淫亂。
 易經之所以說「負其乘。致寇至」就是說強盜賊寇其實乃是自己招引來的。
 
版本二:
 孔子說:「《易經》的作者,真是採知盜賊禍亂產生的原因啊!」
 如解卦六三爻辭上所謂:
 「背上肩著重物,而且又高坐在車騎之上,招搖過市,這樣是會招惹盜匪來搶奪的啊!」
 背上肩著重物,這是小民為小利而謀生之事,
 所乘的車騎,這是君子為公務而運用的名器。
 現在小人不務本業而乘君子的車騎以誇耀於人,這樣便會引起別人搶奪之心。
 小人在上位而褻瀆名器,而在下位的人又暴虐無法,這樣就會引起爭奪的禍害。
 所以若不能小心的保藏名器,便會使人起盜心!
 過份的講究外在的裝扮,便會引人起淫心。
 《易經》所謂「負且乘,致寇至」,正是說明本身不夠慎密,是招盜致亂的主因。
 
版本一翻譯的「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
 因為背負財物的人身份是低賤的,
 而乘坐車輛的人則是高責的代表,身份相互不對稱,當然強盜就要奪取了,
 正如君主傲慢而臣屬又橫暴,當然人民為盜寇而侵犯國家也就必然產生。

它說:小人坐君子車理應被搶就很詭異了,
後推導到「如同君主傲慢、臣屬橫暴...」,完全前言不搭後語!
而版本二翻譯的就稍稍通順些,至少它前文已點到"招搖過市",但我仍不滿意。


我以為(個人愚見,哈哈),重點在三個地方:
(1)"小人而乘君子之器"
(2)"上慢下暴"的「上下」
(3)"上慢下暴"的「慢」和"慢藏誨盜"的「慢」

(1)既然前面說,搬東西是小人的事。
後面的"小人而乘君子之器",
除了原意是"搬東西的人坐在華麗的車"外,亦能說成:搬運工坐在華麗的車上。
這邏輯若對的話,人們就會猜:
 搬運工不會平白無故坐在華麗的車,除非上面載東西或正在搬東西吧!
被盜賊盯上就不意外了。

(2)上下,要怎麼解釋呢?
習慣解釋成上位者(君)和下位者(臣民)。
可是,為什麼不能解釋成乘上和乘下呢?即車上坐的人和車子下瞧的人。

(3)上慢下暴"的「慢」和"慢藏誨盜"的「慢」
參照最前面說過慢有三種解釋,如果翻作"驕傲",上下文便能通順。

所以,「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的白話可翻成:
 車上的人收藏物為傲(傲表現在"招搖"上),車下的橫暴,
 一個是有東西可搶,一個是能搶,引起爭奪的禍害。

而「慢藏誨盜,冶容誨淫」的白話可翻成:
 以收藏物為傲,炫富的人,引別人起盜行;打扮妖媚,引別人作姦淫。
如此,兩句全錯在"暴露太多,外放過度"了。



基於前說的三點,慢藏誨盜"的「慢」最應當譯成"驕傲",意近於方言的「嘚瑟」(註6)。
此正是我從前所知所識。



------------------------------








2. 易經繫辭傳白話註解


註6:微文庫: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字面意思就是說:你收藏很多很多的東西,其實就是為了引賊的;
你把自己打扮的很漂亮,其實就是為了招流氓。...

“慢藏誨盜,冶容誨淫”這句話講得很深刻,其實道理很淺顯。
像三國的楊修就是嘚瑟死的,楊修不“恃”他自己的“才”,
曹操也不會把他殺死,這就是楊修帶給我們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