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

心理_《行動的藝術》:睡眠者效應

在《行動的藝術》這本書裡,講到一則故事,我將其摘錄出來(註1):
 二戰時期,美國政府曾經花了很多錢來製作宣傳電影,
 想利用電影來提高士兵的作戰熱情,以更好的狀態投入戰鬥。
 到20世紀40年代的時候,美國的陸軍部就想看看,
 花重金製作的宣傳電影到底有沒有用,這錢花得值不值。

 所以他們就做了一系列研究,結果發現,
 看不看電影對士兵的士氣沒有什麼影響,他們並沒有比以前更有作戰熱情。
 因為電影雖然有觸動人心的地方,
 但是看之前觀眾就知道這是為了宣傳拍的,所以電影傳達出來的信息就貶值了。
 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
 9個星期之後,心理學家再次測試了士兵對戰爭的態度,
 結果發現,那些之前看過宣傳電影的士兵明顯比沒看過的更有熱情了,
 也就是宣傳起作用了。可為什麼作用這麼遲鈍呢?
作者的解釋是,睡眠者效應(註2),他說:
 你讀了一篇文章,再覺得它有道理,過了幾週興奮勁也就沒了。
 但是,宣傳鼓動的效果不一樣,
 而是隨著時間增強的,心理學家卡爾管這叫“睡眠者效應”。
 意思是說,
 我們的大腦對「信息來源」的認知,要比「信息本身」的認知減弱(遺忘)得更快
 換言之
雖然我們會淡忘信息的內容,但是相比之下,我們遺忘信息來源的速度更快
後面這一句話相當重要!人會記得某段信息、某段話,卻忘了是誰說的。
設想一下,如果有一個不誠實或傷害你的人,對你說謊、給錯誤資訊或中傷。
當時你知道是他說的,著實不採信,
但日子一久,你記不清誰說的,卻因印象殘存,
以為那是自己的想法或是對的,對人脫口而出,後果難以預料。


那如何克服這情況呢?我在網路上的一則短片(註3)找到建議。
1. 一開始就不接觸、遠離不可靠來源,連聽都別聽。
2. 每當接觸到資訊就想:它的來源是哪?有沒有根據?如果接受,對誰有利呢?
 這方法,也可以檢視過去印象所謂的理所當然,是否中「睡眠者效應」之害。
 雖然耗時,但好處不少,因為
 (1)這樣做其實很有趣,你可以發現別人怎麼樣獲取資訊;
 (2)你可以學習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
 (3)不再容易被不可靠的消息所左右。
我認為這建議很好,做了之後,相信有效。


然而,對待解答,人們除了會驗證問題是否有效解決,
可能會考慮有無產生顧此失彼的"副作用(Side Effect)"。
比如有人會問:
 一開始就不接觸、遠離不可靠來源,
 會不會就只聽固定來源,限縮自己的見聞?
我想不至於。遠離"不可靠",並非是"固定而不能新增"。
所有人應該都同意,"新的來源"不等於"不可靠來源"。
所以,沒有禁制接觸"新來源",而是要檢別。
用第2點的方法多次辨識,得出他究竟"可不可靠"的結論。
而且見聞是重量(廣度)也重質,若一味求知道得多,不問真假(真中有假,還是假),
構建不起知識的大廈,探不清真實的宇宙,那才是真的限縮。

又比如有人會問:
 回回有新知新聞就三問:
 「它的來源是哪?有沒有根據?如果接受,對誰有利呢?」,豈非辛苦?
這分三方面,
一、可用價值觀,篩選20%80%
 畢竟不是任何資訊對每個人都重要,
 有疑慮的資訊量太大,就先用價值觀篩選出重要的20%,再行查詢。
 沒查又不確定就存疑,別傳遞。
二、不論什麼價值觀,欲得好資訊,都得付代價
 舉個極端的例子,有些人喜歡聊捕風捉影的事,
 尤其要帶腥色羶,才足夠誇張、刺激、好笑。
 然而,收集、杜撰到滿足自己胃口,難道從不費吹灰之力?
 但他能不辭勞苦、樂在其中,是因為這對他是「價值」。
 又辛勞有"代價",更讓他樂此不疲。
 因此,即便引以為樂之事,仍然是付出而來。
 人云亦云才不辛苦,但對錯好壞,全憑運氣。
 世上沒有不勞而獲,假如你愛智求真,花點氣力去查證,有其必要。
三、養成習慣,雖苦不苦
 作查證剛開始會覺得很辛苦,隨著時間推移,遂能習以為常,便覺得那沒什麼。

總而言之,就目前來看,照那2點去做,是利大於弊(辛苦)的。
 
 
 
----------------------------------------------------------------------------------------------------
註1:得到-行銷-影響公眾:宣傳片真的有用嗎


註2:睡眠者效應


註3:睡眠者效應 | 啾來聊聊 2015 第15集 | 啾啾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