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6日 星期六

軍事(史)_二戰日本沒三月亡華論※



在日本二戰的史籍資料,並未有「三個月滅亡中國(三月亡華)」之說,
以中國國土之廣袤,光要行軍走遍,三個月就不夠了,遑論佔據。
可是,兩岸的中學課本和抗戰史皆具此說,難不成是當時中國政府編造出來的?
不是。較恰當的說法是,當時中國政府刻意誇大、渲染日本人的話。


日本人確實沒講過「三月亡華」(註1),
但曾說過「兩個月解決中國問題(與中國武裝對立)」(註2)。
1938年(77事變那一年),
裕仁天皇(年號昭和)問陸軍大臣杉山元:「什麼時候解決支那事變?」
杉山元答:「兩個月內。」

支那即中國,這裡的兩個月內解決中國事變,照袁騰飛老師(上方影片)所言,
是指結束和中國的武裝對立,以及逼迫中國承認(偽)滿洲國的獨立,而並非佔領、

為何要變造日本人的說詞?
因為對老百姓的宣傳,宜用簡單易瞭的語言,並激起對日本的同仇敵愾!
又為何如此狂妄的措辭,普遍被人們相信呢?
這是由於當時中國軍事實力不敵日本。對日抗戰前,已盛傳日本能幾日之內能滅中國。
一.孫中山《三民主義 民族主義第五講》(註3):
 最近可以亡中國的是日本。...日本或者因為時機未至,暫不動手,
 如果要動手,便天天可以亡中國。
 從日本動員之日起,開到中國攻擊之日止,最多不過十天;
 所以中國假若和日本絕交,日本在十天以內,便可以亡中國。
二.《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十二 演講:抵禦外侮與復興民族(上)(註4)
 依現在的情形來看,他(日本)祗要發一個號令,
 真是祗要三天之內,就完全可以把我們中國要害之區都佔領下來,滅亡我們中國!


後來,眾所周知,杉山元沒達成目標。再後來,美日開戰前,
裕仁天皇又問陸軍大臣杉山元:「美日開戰預計多久完成作戰?」
杉山元答:「太平洋方面預計3個月就可以結束作戰。」
天皇說:
「你在支那事變爆發當陸軍大臣時,當時說支那事變2個月左右就可以解決,
 支那事變至今已經4年了還沒結束。」
杉山元回:
「支那的內地寬廣,預定的作戰,不能如願。」
昭和天皇說:
「如果支那的內地寬廣,那太平洋豈不更寬廣嗎?到底有沒有任何把握在3個月解決?」(註2)
同樣地,杉山元依舊沒能如願。


開頭的影片是最主要的參考資料,這篇文章乃摘其要點,並修正一些引用謬誤。



----------------------------------------------------------------------------------------------------------------
七七事變時,日本並無出「三月亡華」之狂語。
而有兩個月內結束和中國的武裝對立,以及逼迫中國承認(偽)滿洲國的獨立。
----------------------------------------------------------------------------------------------------------------
影片出處:袁腾飞聊抗战胜利日:为什么“三月亡华”绝无可能? #循迹漫聊 200901


註1:日本人真的狂妄到要“三月亡華”?背後的歷史真相原來如此之深
翻開兩岸的教科書,“三月亡華論”可謂臭名昭著。
內地的教科書說:
日軍佔領平津以後,繼續向華北和華中發動攻擊,妄圖三個月內滅亡中國。」
(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 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年),
臺灣教科書稱:「國軍卻在淞滬會戰中,堅守三個月,粉碎日本‘三月亡華’的野心」。
(施添福等:《國中社會2下》[M],臺北:康軒文教事業,民國102年(2013年))
而在各種文獻和回憶錄中,類似的說法也屢見不鮮:
「大隊長整隊集合恭聽馮(玉祥)司令長官訓話:
『小日本有什麼可怕?他的飛機大炮,敵不過我的步槍和大刀。
 一九三三年五月,我領導的察綏抗日同盟軍,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
 隊伍由幾千人擴大到十萬多,先後收復了寶昌、沽源、多倫等地。
 現在,日本人企圖三個月滅亡中國,這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王延洲, 吳昌華《一位空戰老兵的非凡人生 (三)》[J]. 《黃埔》, 2011年第3期)
然而進入新世紀以來,這個觀點卻一再為人所質疑。更有人言之鑿鑿曰:
我翻遍了手上幾千萬字的中、日兩國史料,
 至今都未能找到『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史料出處

(馮學榮:《不忍面對的真相:近代史的30個疑問》[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年),
斷定“三月亡華”乃是以訛傳訛、三人成虎之語。


註2:
1. 杉山元與「三月亡華」
「三月亡華」、「田中奏摺」、「三光政策」都是中國自創的「名詞」。
日本當年根本沒有什麼「三月亡華」的論點,
77事變後,日本政府就大力鼓勵日本國民對中國要「堅忍持久」(國民精神總動員)。
[意思是打持久戰]

2. (來自1提供的連結) 杉山元與「三月亡華」
(1)「三月亡華」據說來自昭和天皇在77事變時,
詢問陸軍大臣杉山元要多久時間才能解決「支那事變」?
『歴代陸軍大将全覧 昭和編』一書中杉山元回答:「需要2個月左右」。
意思是在2個月內迫使中國政府作出退讓和妥協,
停止武裝衝突,並沒有征服或滅亡中國的意思
後來搞砸了「淞滬戰役」的蔣介石為了自吹自擂證明自己在上海折損20萬,
中國部隊對日本作戰竟能長達3個月之久,表現出中國「抵抗能力很強」...
就開始宣傳「三月亡華」,再由自己粉碎了日軍「三月亡華」的"迷夢"!
國民黨雖然在上海大慘敗,但是"粉碎"了日軍「三月亡華」的囂張氣焰,
所以也就不算「太失敗」了~
[此作者的個人觀點]
日軍當年占領東北約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花了半年以上。
所以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時,
中國政府才正式向日本宣戰,再此之前雙方都心照不宣的沒有宣戰。
日本根本沒有「三月亡華」之說~但有「三日終結」之說~
前往上海支援的加賀空母城英一郎海軍中佐向大本営說:
「海軍航空部隊發動奇襲攻撃,日華事変3日結束
(海軍航空部隊の奇襲攻撃により日華事変は3日で終結する)」,
日本海軍對中華民國空中武力有過小評價,後來發現並不是這樣~
甚至中國空軍在史達林秘密幫助下 還愈打愈強!

(2)
美日開戰前,
昭和天皇又問時任参謀總長的杉山元,如果美日開戰預計多久完成作戰?
杉山元樂觀的說:
「太平洋方面預計3個月就可以結束作戰
 (太平洋方面は3ヶ月で作戦を終了する見込みでございます)」
昭和天皇說:
「你在支那事變爆發當陸軍大臣時,當時說支那事變2個月左右就可以解決,
 支那事變至今已經4年了還沒結束。
(汝は支那事変勃発当時の陸相である。
あのとき事変は2ヶ月程度で片付くと私にむかって申したのに、
支那事変は4年たった今になっても終わっていないではないか」
杉山元:
「支那的內地寬廣,預定的作戰,不能如願
(支那は奥地が広うございまして、予定通り作戦がいかなかったのであります)」
昭和天皇說:
「如果支那的內地寬廣,那太平洋豈不更寬廣嗎?到底有沒有任何把握在3個月解決?
(支那の奥地が広いというなら太平洋はなお広いではないか。
いったいいかなる成算があって3ヵ月と言うのか?)」


註3:

2. 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 > 卷四 專著 > 
就中國方面說,現在支配中國政治的是中國國民黨。
國民黨應該崇信中山先生的遺教,是沒有疑義的。
中山先生曾經說:「如果東亞沒有日本,中國早已被人瓜分或共管了。」
他又說:「從日本動員之日起,開到中國攻擊之日為止,最多不過十天,
中國假若和日本絕交,日本在十天以內,便可以亡中國。」(民族主義第五講)
其它證明中日兩國輔車相依,合則兩利,敵則兩敗的話,散見於各種講演文件的還很多。


註4:

依現在的情形來看,他(日本)祗要發一個號令,
真是祗要三天之內,就完全可以把我們中國要害之區都佔領下來,滅亡我們中國!
[袁騰飛老師所引出處有誤,在<敵乎?友乎>文內,
沒有「祗要三天之內,就完全可以把我們中國要害之區都佔領下來,滅亡我們中國!」
該句是出自於:抵禦外侮與復興民族(上)。
《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十二 演講>隸屬章節:演講\中華民國二十三年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七月十三日對廬山軍官訓練團講——
]



2022年3月21日 星期一

札記-科學人物-夏琨塔拉‧戴維(Shakuntala Devi)的傳記電影※


【Shakuntala Devi: Human Computer (2020)】(註1),
是印度人拍攝,數學家Shakuntala Devi傳記電影,非紀錄片。
我僅看了Youtube當中一個十分鐘左右的短片介紹。
影片中的數學計算,大多為多位數乘法以及開立方根(開三次方根),
但在維基條目:夏琨塔拉·戴维Shakuntala Devi(註2),
說她能算出7次方根、23次方根,能力更強大。

影片還講到一段,Shakuntala Devi和電腦競賽算速,
主持人公布題目,Shakuntala心算不出整數的立方根,便講該題目有誤,
可是,電腦卻能得出答案,她便被主持人訕笑。
後來事實證明,Shakuntala是對的。尾數三個數字應該是213,而不是原本的312。
於是,我便想,一般人不可能看出十幾、二十幾位數的立方根,
但有無機會從低位數(比如,個位數),一眼瞧出一些開X次方的題目出錯呢?


平方根是比較有可能的。
先把那一大串數字除以10,獲商數(division quotient)和餘數(Remainder)。
假設商數為X,餘數Y,該數字即10X+Y。
根據二項式定理(註3),在不考慮Y為0的情況(這種題目不會出),

若Y是1,1X1=1,那一串數字尾數為1;若Y為2.....尾數4;
若Y為3,尾數為9...以此類推...
1到9的平方尾數,依次為1、4、3、6、5、6、9、4、1。
其中,2、7、8沒出現過,我們可以很有把握地說,
若要給一個長串數字開平方,個位數是2、7、8,肯定沒有整數解。
反之,假如為其他數字,那就不敢肯定有沒有整數解了。

平方根呢?
很不幸,1的立方為1、2的立方為8...以此類推,
1到9的立方尾數,依次為1、8、7、4、5、6、3、2、9。
1到9的數字都有!所以,很難單以個位數來判斷開立方數學題,是否有整數解(題目有錯)。

找四次方根、五次方根...最簡單的方式承上,或許有更好的方法,目前猶未想到。


我查了一下,
目前心算紀錄保持人已不是Shakuntala Devi,而是Alexis Lemaire或Sanaa Hiremath(註4)。
不過,我想像的數學家,是那種能解出世界數學難題,或者發現什麼定律或創造新領域,
倒不是這種心算快速型的。



---------------------------------------------------------------------------------------------------------------
註:







註4:



2022年3月2日 星期三

學習_公開宣告目標,可提升實現機率嗎?※


我對於「先訂定目標,再付諸行動」,是毫無疑問。
為何標題用「問句」?
因為「有了目標,一定要公開宣告能帶動實現」,我目前是沒有確切答案的。
像這類偏向於心理學的題目,不像多數的數學計算,可以有確切的答案。
會由於被統計的心理實驗對象的背景,
如國籍、年齡、收入、社會地位等等...複雜的條件不同,可能有所變化。


樺澤紫苑《最高學以致用法: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output)》(註1)中,
作者自述:
 我為自己設定了「每個月看二十本書」、「每個月看十部電影」的輸入目標。
 然後在每個月月底的電子報中,公開自己每個月的達成度,
 例如這個月看了哪幾本書、哪幾部電影等。
 透過這樣公開宣告目標、發表中途的過程,
 可以提高緊張感,推著我往實際達成目標前進。

很多書同此建議,只是我沒有詳細找出、條列。

而在另一本書,斯蒂芬·科特勒《不可能的藝術:巔峰表現的入門指南》:
 拉瑟姆和洛克最初認為將目標公開會增加動力,
 紐約大學心理學家Peter Gollwitzer的一系列額外研究表明,
 談論目標會大大降低你實現目標的機率。
 通過為目標發聲,你正在創造一種所謂的"社會現實",而這對真實的現實有負面的影響。
 把你的目標告訴別人的行為給你一種目標已經實現的感覺
 它過早地釋放了你之後應該得到的多巴胺。而這種神經化學作用帶來的是滿足感。
 這就是問題所在。一旦你已經感受到了那種高漲的感覺,
 就很難再去進行真正意義上的硬仗了。俗話說,真正的壞小子都是默默無聞地動起來的。
有這種論點的書亦不少,我也不一一枚舉。

再者,可能有人會以為「公開自己目標」的弊端是:
若是有那麼有一天進度沒跟上,心裡產生「管他的效應」(註3)而一蹶不振。
沒想到《不可能的藝術:巔峰表現的入門指南》講出的理由是,
讓自己大腦誤以為「已經完成」。
雖然我個人不確定誰(統計數據中,或然率高者)比較正確,但我個人意向偏於後者。

從前有一個「莫札特效應」:聽古典音樂能讓人變聰明,後來證實它不太對。
音樂的關鍵不是"莫札特",而是"喜歡",即只要是喜歡的音樂就有效(註4)。
當時「莫札特效應」會成立,是剛好測試的受眾,大多喜歡莫札特音樂。
我覺得「公開宣告目標幫助實現率」也是有應機眾的,
像是公開告知的對象,是志同道合(和你有共同目標)的朋友,能彼此砥礪勉勵前進。
所以,我絕不是說它是錯的。



-----------------------------------------------------------------------------------------------------------
(圖片出處)

註1:《最高學以致用法: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output)》
CHAPTER 3/激發極限能力的書寫方法/WRITE:
54 實現目標 Achieve a Goal:把目標烙印在腦中,向大眾公開


註2:《不可能的藝術:巔峰表現的入門指南》第一部分 動機:目標
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家珍妮特‧波利維(Janet Polivy)和彼得‧赫曼(Peter Herman)
在研究飲食失調的時候發現了自我控制失敗的過度飲食(counterregulatory eating),
一般稱之為「管他的效應」(what-the-hell effect),
用來描述放縱後的後悔和罪惡感導致更放縱的循環。

隨著第一次破戒帶來的負面思考,導致更嚴重的意志力喪失,進入放縱的惡性循環。
管他的效應實例諸如,站上體重計發覺體重增加,沮喪、對自己失望,
結果反而投向食物的懷抱讓心情變好。
關鍵是,導致失控的原因並非破戒本身,而是隨破戒產生的羞恥心和失望。
一旦你困在這個惡性循環中,只能走下去,一再苛責自己,又一再向誘惑屈服。
[管他的效應,還有別的寫法:abstinence violation effect, AVE]
其實,重點是要讓心情變好
也許在做智力測驗之前,只要播放任何讓人愉快的東西,
就能使人擁有好心情,並因此表現得更好。由於參與測試的都是大學生,
不可否認地,這些大學生可能只是對史蒂芬金的小說,
跟對兩百年歷史的鋼琴曲一樣喜愛罷了。
我相信,若是學生們事前先聆聽一段音樂或故事,
而非安靜地坐著的話,也會在相同的「紙張未摺前應該是什麼形狀」測驗上,有較佳的表現。
測驗結束後,這些學生必須表明自己比較喜歡聽故事還是音樂。
較喜歡聽故事的學生,在聽完故事後所做的測驗分數最高;
同樣地,較愛好音樂的學生,則是在聽完音樂後做的測驗分數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