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1日 星期三

古籍_《孟子》<離婁上>18:易子而教

《孟子》離婁上18(註1):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
「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百度百科(註2)有這一段譯文,我讀後覺得更模糊,我不建議讀。
反倒是《教育大辭書》(註3)的解說,非全文翻譯,意思比百度清晰。
該辭條云:
孟子主張家庭教育應藉賢父兄人格和親情的影響,
使子弟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品格,才能謹守中道而有所作為。
不過「知識」的傳授,做父親的便不宜親教其子,
因為在教學時,父親可能因期望過高,要求過嚴,以致引起兒子的反感。
造成父子的不和,這是家庭的最大不幸。
所以主張「易子而教」,將教正責善的工作,交給教師代行,
以維持父子的親情,保持家庭的和諧。

「易子而教」的主張,在教育實施過程中是很好的理念,
因為若由父兄執行,照我國早期的觀念,是父嚴母慈,
父親難免有責之過切的表現,而造成兒子離叛,有損親子之間的感情。
另一方面,子弟也可能因為教者為父兄,而掉以輕心,影響學習效果。
因此「易子而教」既可全父子之親情,又可不失其教導,實在是一種適切的方式。


為何要「君子不教子」(或言「易子而教」)?我覺得要歸因於中華文化的「望子成龍」
也許知道自己孩子足夠頂尖,但是克制不住情感的求好急切,便「揠苗助長」搞砸了;
也許不知道自己孩子不夠優秀,或是知道卻不承認(人不知其子之惡,其苗之碩),
勉為其難,造成親情上的困擾。理由可能還有許多,總是由於是親人,感性因素居多。

然而,父母絕非全然不教。
如《三字經》曰:「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若將教育分成「身教」、「言教」,
「身教」是不言而教,孩子自幼常以大人為模仿對象,複製父母的言行,
所以,在家中,不知不覺中早已受到家長「指導」。
父母之教偏向於已自身作表率的「身教」較多,
不是沒「言教」,而是將其大部分交給老師。
像孔子對兒子孔鯉的教育,陳亢歸納成「聞詩、聞禮、君子遠其子」(註4),
意思是有「言教」,但不會因為是我兒子,我就講得特別多,並且避免過於親暱。
為何如此,理由同上。

而「言教」可概括為「德行」和「智識」兩類。
德行包含:德育(人格教育)、體育(行動力)、群育(人際關係)
智識包含:智育(素養教育、專業教育)、美育(美感認知,情意覺受與表達)。

「德行」方面,孩子跟父母雖不至朝夕相處,也屬於長時間了。
俗諺:「聽他嘴不如看他腿」,"做"比"說"有說服力。
自己做得到的,孩子已淺移默化,甭說太多。
要求孩子做自己做不到的事,多數起不了多大作用,除非,孩子懂得自律。
而老師要求的,會以社會共識的最低道德標準、法律規章,不至於有上述責之過切的問題,
基本上,作不到的,不太能在社會生存。
「智識」方面,在此工商業繁忙社會,專業分工很細,而且教書是技術活,才有師範院校。
我高中老師曾在課堂說過:
「有什麼課業問題,直接問老師,別問你父母。
 因為等你父母搞懂,再來教你,你可能就已經畢業了。」
於今時此刻,更需要老師。


*****
台語有句諺語:「別人的孩子死不完。」
我有一位國中老師便持此...偏見。
她跟人說:「我只當放牛班導師,我只管好我孩子的教育。」
(我們那年代還有能力分班,放牛班就是那些不考高中的學生,全校的末段班)
事實上,若以世俗標準來看,她的孩子是很有成就。但對此,我不以為然。
雖然那些學生跟自己沒有血緣關係,
而既然領國家薪水當教師,教好學生就是分內之事,不應該把自私說得理所當然,
不然,可以辭掉工作,全心照顧自個孩子,豈不更美?
我不是很理解這種人,但她是少數個案,我不會因此而以偏概全。



---------------------------------------------------------------
大綱:
1. 為何:「易子而教」
2. 「易子而教」不等於父母不教。父母仍有身教,言教、智識多交給老師
3. 為什麼別人願意教你孩子:基於職業道德(古代是拿束脩)
---------------------------------------------------------------
註1: 孟子 -> 離婁上


註2:百度百科:易子而教
公孫丑說:「君子不親自教育自己的兒子,為什麼呢?」
孟子說:
「因為情理上行不通。
(父親)教育(兒子)必然要用正確的道理;用正確的道理行不通,接著便會動怒。
 一動怒,就反而傷了感情了。(兒子會說:)
 『你用正確的道理教育我,而你自己的做法就不正確。』
 這樣,父子之間就傷了感情。父子之間傷了感情,就壞事了。
 古時候相互交換兒子進行教育,父子之間不求全責備。
 相互求全責備,會使父子關係疏遠,父子疏遠,那就沒有比這更不幸的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