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電視劇裡的窗戶紙一戳就破,我、電視劇裡的窗戶紙一戳就破,
若真是如此,那要如何遮風擋雨?因此,我素來持懷疑的態度。
即便它是貨真價值的紙,我認為也應該經過特殊處理,不會那般脆弱。
我沒查證過古籍之類的書籍,單憑直覺的話,
我會猜「窗戶紙」會像是高雄美濃油紙傘的「紙」~
不會滲水打溼,有一定的堅硬度。
一些網路文章及報導,對於它的材質,常見的有下面這兩種說法:
第一種:明瓦(石材,天然雲母、羊角、貝殼)。
其中一篇<古代用來糊窗的是什麼紙>(註1)云:
「明瓦出現在宋代,是一種半透明裝飾材料,曾為玻璃的代用品。
在我國(中國)的北方或內地,以前一般是用天然雲母(一種片狀礦石)來代替。
而吳地的明瓦,卻是一種傳統的手工藝產品——用蚌殼或“哈蠣殼”等貝類,
打磨成豆腐乾大小、四角略帶圓的方形薄片。
用其鑲嵌於木格窗戶,或覆蓋於屋頂的天窗,能起到保溫遮風的作用,又能透些亮光。
這種明瓦,老蘇州稱其為“蚌殼窗”或“蠣殼窗”。」
「明瓦出現在宋代,是一種半透明裝飾材料,曾為玻璃的代用品。
在我國(中國)的北方或內地,以前一般是用天然雲母(一種片狀礦石)來代替。
而吳地的明瓦,卻是一種傳統的手工藝產品——用蚌殼或“哈蠣殼”等貝類,
打磨成豆腐乾大小、四角略帶圓的方形薄片。
用其鑲嵌於木格窗戶,或覆蓋於屋頂的天窗,能起到保溫遮風的作用,又能透些亮光。
這種明瓦,老蘇州稱其為“蚌殼窗”或“蠣殼窗”。」
第二種:(白)棉紙、竹紙等長纖維手工紙糊裱。
同樣是上篇,云:
「棉紙具有纖維長、柔韌性好、張力強、光滑度高等特點,
潔白、細嫩、防蟲蛀、有清香味,吸墨性強而不易變色,
有一定的透光性,但不透明,現在還用於茶葉、藥材、食品包裝,
糊燈籠及製作各種工藝品、紙傘、燈罩、紙扇、風箏、書刊封面等,
銀行捆錢也用棉紙。」
中國時報的一則報導(註2)也說:材料是紙,並談到處理法,它寫:
「原來當時的窗戶紙並非像是現在的白紙,
在製造窗戶紙時,會在上面刷桐油,有了一層油就不會怕雨水沾染破掉,
也會變得比較有韌性,沒那麼容易被風吹破;
而且古代的房子都有一個特點,會有較大的房檐,
就是屋頂會有伸出牆外一部分,這樣只要不是狂風暴雨,窗戶紙就不易被弄壞。
此外,古代窗戶紙也不是單純的紙漿製作,
據悉有兩種最常見,分別是棉繭或桑皮做成的棉紙,它的纖維較堅韌,能防風耐用;
另一種是砂紙,通常會用桐油浸泡一段時間,只會變得透明和防水。」
小結這兩段話,窗戶紙是「棉繭或桑皮做成的棉紙」或「砂紙」,再刷或浸泡桐油。
從這能推斷,我上述說的油傘紙的「油」,便是桐油。
(假如材質是紙)會出現窗戶紙一戳就破的情況,是因為扛不住長時間的潮濕。
東西總是會壞阿~
----------------------------------------------------------
註1: 古代用來糊窗的是什麼紙
○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造紙術進一步改進,紙張大量普及,
平民百姓才有了用紙糊窗的前提。
再到大約宋代的時候,出現了油紙,所謂油紙,
就是在製作紙的時候用較為堅韌的紙,刷上一層桐油,起到防水的效果。
古人使用的油紙傘,就用此材料製成。
雖說油紙窗戶具有一定的防水性,
但也禁不住長時間潮濕,所以電視劇中用唾沫捅破窗戶紙並不誇張。
○古代的窗戶上除了窗紙,外面還設計有一層窗板,天氣寒冷的季節,
○古代的窗戶上除了窗紙,外面還設計有一層窗板,天氣寒冷的季節,
人們會捨棄窗戶的透光性,為窗戶上脆弱的窗紙蓋上板子,
有時,窗板與窗戶間還會裝上棉簾,這樣即使寒風暴雨也不會破壞窗戶紙了。
同時,大戶人家在設計房屋的時候,一般採用迴廊式的宅邸設計,
屋檐伸出窗戶很長的一段距離,
構成一個在下雨天也可以在院內隨意走動的迴廊,自然就很難有雨能夠打濕窗戶了。
有實力的人家,從造房子這一步就徹底根治了窗戶沾水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