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0日 星期六

札記-風俗-(疑)以駱駝性命定位先塋※


以前寫過一篇關於「錢母」的文章(註1),這次來聊聊與之有高度相似性的傳說。
絕大部分記載此事的文字(註2),無論是新聞報導、科普文章,還是個人部落格,
指向的出處大致不外乎以下四項:

一。南宋 彭大雅譔、徐霆疏證《黑韃事略》(註3)
二。明代 葉子奇《草木子》(不管是單行本或《四庫全書》本)(註4)
三。元朝官修《元朝秘史》(註5)
四。《元史》本紀一(註6),祭祀志(註7)
我假定維基文庫中的這四部書沒有缺頁或大段遺失。
然而,我查遍全文後,仍未找到他們所引用的句子。

先暫時擱置考證吧,我們來看看「傳說」最普遍的版本:
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
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裡。
獨木棺下葬後,土回填,然後萬馬踏平。
為了防止外人發覺陵墓地址,在將成吉思汗陵用馬踏平之後,
其將士還要用帳篷將周圍地區全部圍起來,
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長出,與周圍的青草無異,
才將帳篷撤走,這樣墓葬的地點就不會泄露了。

全部工作完成後,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殺死一頭小駱駝,
這時,陪伴這頭小駱駝前來的母駱駝就會十分悲痛地號叫,並且記住這個地點。
第二年來祭祀的時候,把這頭母駱駝牽來,在殺死小駱駝的地點,母駱駝就會悲痛地流淚。
這樣,前來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確切地點

我直接給結論:
綜合前述的四部書來看,僅傳說「駱駝部分」(即引文中的加粗部分),沒有可靠依據。
我非常好奇,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駱駝是否存在這樣的行為--母親牢牢記住孩子死的地點?



----------------------------------------------------------------------------------------------------------------
歷史上曾發生以駱駝性命定位先塋?存疑。
----------------------------------------------------------------------------------------------------------------


註2:
明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崩,
「用梡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
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
然後,挖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躪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
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當年成吉思汗去世,就是採用了這種方式下葬。
根據記載,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
其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裡。
獨木棺下葬後,土回填,然後「萬馬踏平」。
為了不讓外人看出曾經動土的痕跡,還要用帳篷將周圍地區全部圍起來,
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長出,與周圍的青草無異,才將帳篷撤走,
這樣墓葬的地點就不會洩漏了。
 全套工作完成後,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殺死一頭小駱駝,
這時,陪伴這頭小駱駝前來的母駱駝就會十分悲痛地號叫,並且記住這個地點。
第二年來祭祀的時候,把這頭母駱駝牽來,在殺死小駱駝的地點,母駱駝就會悲痛地流淚。
這樣,前來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確切地點。

元朝皇帝及其王公貴族,多實行秘葬,即不起墳壟,不留墓誌,不公佈葬地,
而是在選定的隱密之處挖掘深穴,將死者的棺木安放在地下。 
為了進一步消除墓穴的痕跡,他們還會用萬馬踏平墓地,並在上面殺死一頭小駱駝。 
這樣做的目的是利用小駱駝的母親來尋找墓穴。
據《草木子》等史料記載,元朝皇帝及其王公貴族在祭祀死者時,
會用所殺駱駝之母為導,視其躑躅悲鳴之處,則知葬所矣。 
這是因為駱駝是一種極其忠誠和感情深厚的動物,
它們會記住自己的子女和伴侶,並且在失去它們後會悲痛不已。 
因此,只要牽著母駱駝到達墓園附近,它就會發出哀嚎,並停留在自己子女被殺死的地方。

南宋有關文人所編的史書上記載了成吉思汗下葬的全過程
「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
其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裡。...」
[其餘說的,大多重複上述兩篇;南宋有關文人所編的史書,應該是《黑韃事略》]

南宋文人所編的史書上,記載了成吉思汗下葬的全過程:
「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
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裡。...」

南宋文人所編的史書上,記載了成吉思汗下葬的全過程:
「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
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裡。...」

根據《黑韃事略》記載:「(蒙古人)其墓無冢,以馬踐蹂,使平如平地。
若忒沒真(鐵木真)之墓,則插矢以為垣,闊逾三十里,邏騎以為衛」。
也就是說,蒙古人和我們中原人不一樣,他的墓並不是一個山包,
而是在下葬之後,讓馬把墓地踏平,沒有痕跡。

以《史集》的記載進一步追尋,為什麼成吉思汗會選擇這裡為他的葬地?
原來,成吉思汗第一次稱汗,建立自己的牙帳-斡兒朵,就在古連勒古(起輦谷)地區。
正因如此,起輒谷是一處神聖而具有紀念意義的地方。...
關於蒙元皇帝的秘葬習俗,在《元史》卷77《祭祀志》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述


其墓,無塚,以馬踐蹂,使如平地。
若忒沒真之墓,則插矢以為垣,〈闊踰三十里。〉邏騎以為衛。
霆見忒沒真墓在瀘溝河之側,山水環繞。
相傳云:「忒沒真生於此,故死葬於此」,未知果否。

[白話文:(忒沒真=鐵木真)鐵木真的墓地沒有墳丘,用馬踐踏夷平,使其與地面齊平。
(好像?)在鐵木真的墓,則在四周插上箭矢作為圍牆,
圍繞範圍超過三十里,並由騎兵巡邏守衛。
徐霆(霆=徐霆)曾見過鐵木真的墓地,位於瀘溝河旁,周圍山水環繞。
傳言:「鐵木真生於此地,因此死後被葬於此。」但是否確實如此,難能確定
。]


註4:
用梡木二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小大合為棺。
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送至其直北園寢之地深埋之。
則用萬馬蹴平。俟草青方解嚴。則已漫同平坡。無復考誌遺跡。
豈復有發掘暴露之患哉。誠曠古所無之典也。夫葬以安遺體。遺體既安。多貲以殉。何益。



成吉思騎一匹紅沙馬,為野馬所驚,成吉思墜馬跌傷...
至豬兒年,成吉思崩後,將唐兀惕百姓,多分與了也遂夫人。


(鐵木真)壽六十六。葬起輦谷。


註7:《元史》祭祀志(元史/卷077)
凡宮車晏駕,棺用香楠木,中分為二,刳肖人形,其廣狹長短,僅足容身而已。
殮用貂皮襖、皮帽,其靴韈、繫腰、盒鉢,俱用白粉皮為之。
殉以金壺瓶二,盞一,椀楪匙筯各一。殮訖,用黃金為箍四條以束之。
輿車用白氊青緣納失失為簾,覆棺亦以納失失為之。
前行,用蒙古巫媼一人,衣新衣,騎馬,
牽馬一匹,以黃金飾鞍轡,籠以納失失,謂之金靈馬。


2024年4月2日 星期二

札記-宗教-屏東縣東港東隆宮的舊址※

 


瀏覽一本小冊子,書名《溫王爺傳奇》,發行者應該是(屏東)東港東隆宮。
又查閱屏東東港鎮公所的官網(註1),它寫:
 「東隆宮主祀溫府千歲,相傳大約在清康熙四十五年,由先民攜香火隨祀,
 因神威顯赫,有求必應,故興廟永祀。
 初建於『舊東港』故地,因山洪汜濫沖毀廟基,遷至『太監府』,
 後又颱風巨浪刮失,再次遷建現今之所在地。

如是說來,廟方遷址兩次,三處位置。
一.舊東港。有人說(註2):「康熙58年《鳳山縣志》所稱的東港,位於現今新園鄉鹽埔仔。」
  上圖紅色虛線框起來的地方。下圖是現今屏東縣新園鄉的行政轄區(註3)。鹽埔在左下角。

二.太監府,依據(屏東)東港鎮海宮官網的「本宮沿革」:
 「溯明永樂、宣德年間,三保太監鄭和率船隊下西洋宣揚國威,一次返程中遇有颱風,
 部分船隊泊靠昔三條崙仔一帶,蓋有「太監府」(約今鎮海公園外一公里處)
 太監,即赫赫有名的明朝太監鄭和。太監府,現鎮海公園。
 第一張圖,我有標鎮海公園和鄰近的東港鎮海宮。
三.現今位址:東港鎮東隆街(註4)。


東隆宮供俸主神是溫王爺,他的生平,廟方說法如下:
東港東隆宮主神姓溫,名鴻,字德修。生於隋煬帝大業五年
 (公元609年,農曆己巳年十一月初一日),
 齊郡曆城縣白馬巷(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
 書香門第,自幼聰穎,稍長文武兼備,交遊廣至四方,風雲際會,
 適逢於唐朝貞觀年代,唐太宗微服出遊,遇險困危,溫鴻捨身救駕,
 功居其首,皇帝賜他進士出身,其時與溫鴻義結金蘭之救駕者三十六人,
 一併賜封進士,皇帝酬功任他出仕山西知府,
 到任後政通人和,清廉愛民,興學育才,地方大治,民稱父母。

事實上,從維基資訊(註5),唐朝的異姓王,沒這位溫王爺。
比較近期的研究,海洋文化學刊 第三十二期(2022.06)(註6)
敘述王爺來歷有六,提供參考:
1、 秦始皇「焚書坑儒」,後人感念,乃尊這些儒士為王爺而祭拜之。 
2、 唐代有五名進士,當他們進京趕考時,途中住宿在某驛站,無意中聽到幾個
瘟鬼在密議,某月某日將開始發動瘟疫,危害人類,方法是井中下藥。這五
名進士聽了之後,決定犧牲自己,拯救當地人民的災難。經向上天祈禱後,
就各自跳進井裡淹死,因此人民都不敢喝井水,乃免除了一場瘟疫的災難。
五進士乃昇天成神,封為王爺。 
3、 唐玄宗為測試張天師超人法力,使得三百六十名進士冤死,玄宗為了憐憫無
端喪命的這三百六十名進士,以及怕他們的冤魂作祟,就各賜他們以「王爺」
的封號,並且通令天下各地建廟供奉,所以王爺才有許多的姓氏。黃叔璥在
其《臺海使槎錄》卷二〈赤崁筆談〉「祠廟」云:「三年王船備物建醮,志言
之矣。及問所祀何王?相傳唐時三十六進士為張天師用法冤死,上帝敕令五
人巡遊天下,三年一更,即五瘟神;飲饌器具悉為五分。」9 
4、 明初有三百六十名進士,聯袂坐船到北京參加殿試,不幸在福建沿海遭遇颱
風沉沒,三百六十名進士全部化作波臣,他們的靈魂徘徊人間而不能歸天。
皇帝知道此事後,就分別封這些進士為王,並通令各地建廟供奉。 
5、 明初有三十六名進士奉皇帝之命巡行天下,宣揚大明德威,途中浮海遇風舟
覆,三十六名進士皆罹難。據傳他們遇難之後,海上出現了祥雲紫氣,並且
神樂齊奏。皇帝於得知此一傳聞,內心哀悼之餘,感於成佛之說,乃下旨建
造大船,賜名「王船」。船內奉三十六名進士之靈位,送入大海,上有御書「遊
府吃府,遊縣吃縣」八個大字。因此,凡王船所到之處,百姓均應殺豬宰羊
大事祭拜一番。
6、 明末有三百六十名進士,由於不願接受滿清的統治而自弒,他們的靈魂升天
之後,都由玉皇上帝分封為王,並且奉命回到下界觀察人民的善惡。他們所
在的地方稱「代天府」。神明祭日時,要抬著神輿遊行,稱為「出巡」,是取
「代天巡狩」之意。 

重點在該篇論文的註解10,作者說:
臺灣屏東縣東港東隆宮的溫府王爺千歲的由來與第五種傳說幾乎一樣,
惟時間在唐朝,係宣揚「大唐德威」途中發生船難而殉職。
 http://www.66.org.tw/m1/m.php?id=1&mid=5&category=y(東隆宮官網神祇介紹),
 2019 年 5 月 19 日查詢。

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是宗教信仰,心靈寄託高於一切,因此其歷史真偽並不那麼重要。



--------------------------------------------------------------------------------------------------------------------
王爺的由來有六種傳說。
--------------------------------------------------------------------------------------------------------------------
關於王爺神來歷,自早傳說與蒙難的儒生、進士有關。
或說秦始皇焚書坑儒,活埋360名儒生,儒生死後被玉皇大帝封為王爺,接受人間膜拜。

或說唐太宗時,欲試張天師法力,誤傷致死360名進士,死後變做厲鬼作祟,
太宗才賜封為王,敕令天下立祠供祀,使其遊歷四海,遍享血食。

或說明初36位進士奉皇帝命巡行天下,宣揚大明威德,
一次浮海遇風舟覆,36進士皆遇難,時海上出現祥雲紫氣,且神樂齊奏。
皇帝知道這一傳聞,下旨建造大船,賜名“王船”,內奉36位進士靈位,送入大海。

或說是明末360名進士不願降清,自盡而死,玉皇大帝特敕封為王,使之巡按天下,賞善罰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