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 星期日

神話_(呂思勉)盤瓠與盤古之混同※



----------------------------------------------------------------------------------------------------------------
釐清「盤古」與「槃瓠」之混同。
前者為宇宙創世神話,後者乃楚地武山一族的祖靈傳說,
二者在性質、地域與信仰層次上截然不同。
----------------------------------------------------------------------------------------------------------------

袁珂在《中國神話傳說》中,試圖構建一套完整的中國神仙系統。
可是,年代久遠,考古實證難以齊備。
若強行將彼此孤懸的神話,
不問時代、不論地理遠近地硬連起來,便會出現「張飛打岳飛」的奇觀。

例如,袁珂在學術上提出「盤瓠與盤古之異同」的爭議。
他認為「盤瓠」二字可音轉為「盤古」,
據傳瑤族人民奉盤古為主宰生死壽夭、貧賤榮辱之神,虔誠祭祀,尊稱為盤王。
而後,三國時徐整撰《三五歷記》,吸收南方少數民族關於「盤瓠」或「盤古」的傳說,
並附以古代哲理與個人想像,遂創作出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
然而,「盤瓠」與「盤古」除音近之外,實無共通的地方,更何況要強說同源。

呂思勉在《讀史札記》(註1)中專文論述此題,
詳析「盤瓠」與「盤古」的差異,以下是引述該文,並翻譯成白話:
認為「盤古就是盤瓠」這種說法,
最早是夏穗卿(1863年—1924年4月18日)提出的,見於他所寫的《古代史》。
我以前也曾相信這個說法,如今才明白那是不對的。

盤瓠的故事,出現在《後漢書‧南蠻傳》。內容說:  
古代高辛氏(帝嚳)時,有一群名叫犬戎的外敵來侵擾。皇帝為此十分苦惱,派兵征討卻始終無法取勝,於是下令全國懸賞:
誰能取回犬戎將領「吳將軍」的首級,就賞黃金一千鎰、封萬戶之邑,並將公主嫁給他。
當時皇帝養了一隻五彩毛的狗,名叫「槃瓠」。
下令之後,槃瓠竟然叼著人頭回宮,群臣檢查後發現,那正是吳將軍的頭。
皇帝十分高興,但又覺得不能真的把女兒嫁給一條狗,也沒有封官的辦法。
正在猶豫時,那位公主聽說此事,認為既然皇帝已經公開頒令,就不能違信,於是自願出嫁。皇帝無奈,只得允許。

槃瓠娶了公主後,背著她逃入南山,躲在石洞裡,地方險峻無人能到。
公主在洞中脫去衣裳,用布條結作繫帶,穿上粗布衣服。
皇帝想念女兒,派人尋找,卻總遇風雨雷電而無法前進。
三年後,她生下十二個孩子,六男六女。槃瓠死後,他們彼此成婚繁衍。
這些人以樹皮為衣,以草果染色,喜歡穿五色衣服,衣襬多有尾形。  
後來母親回宮,向皇帝報告。皇帝派人去迎接這些孩子,發現他們衣服花紋斑斕,語言難懂,
性喜山林,不樂平地。皇帝順從他們的天性,賜予名山大澤讓他們居住。
此後世代繁衍,成為所謂的「蠻夷」。他們外表憨厚,內心聰明,安於故土,崇尚舊俗。
因其先祖有功,又為帝之外孫,故耕作商旅皆免賦稅。
其族中首領皆得印綬,以獺皮為冠。首領稱「精夫」,互相稱呼為「姎徒」。
今日長沙、武陵一帶的蠻族,即為其後裔。

《水經‧沅水注》所載與此相同,只略短些,
說:「今武陵郡的夷族,就是槃瓠的後代,他們仍珍藏著狗皮毛作為信物。」

夏穗卿認為:古代中原的帝王多活動於北方,唯獨盤古的祠在桂林、墓在南海,
顯然是苗族的神話,被漢人誤以為自己的祖神。
他引用了《晉書》及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
其中都記載當地人在歲首祭盤瓠,用魚肉、酒飯混在木槽裡,再叩槽呼號以為禮。  
又《文獻通考‧四裔考》也引用此事。
直到今天,廣西西部的山洞中仍有盤古廟,每年農曆六月初二祭祀盤古生日,民眾虔誠聚集。
這便是我當年信從夏氏說法的原因。但如今再思,並非如此。
凡神話傳說,雖古今不同,總能看出流變與傳承;
像盤古與槃瓠這兩個故事,卻全無相互影響的痕跡。

《後漢書注》說:「今辰州盧溪縣西有武山。
黃閔的《武陵記》云:山高萬仞,山腰有槃瓠石室,可容數萬人,內有石床與槃瓠的足跡。
《水經注》又云:武水發源於武山,石上尚留槃瓠足跡。」
現今山窟前仍有石羊石獸等古跡,奇異非常。
遠望石洞,大如三間屋,有一塊石頭形似狗,當地人傳說那是槃瓠像。

《路史‧發揮》也說:
「有人從辰、沅二地來,言盧溪西百八十里有武山,高千仞。
 遠望山腰有石洞,旁有狗形石人立其側,這就是槃瓠。
 縣西南三十里有槃瓠祠,規模宏大,可謂奇跡。」
注中又引黃閔《武陵記》與《辰州圖經》等,詳述其石室、石獸與祭祀之俗。
當地分四種族群:
一曰七村歸明戶,生活近似漢人,只是左衽;
二曰施溪武源歸明蠻;三曰山人; 四曰犵獠。  
雖有名分區別,服飾習俗大致相同。
每年七月二十五日,四族聚集盤瓠廟下,攜老扶幼,住五日,以牛豬酒祭祀,擊鼓跳舞,
稱為「樣」(即祭祀之意)。可容萬人之眾。
這些記載雖略顯誇張,但足見自唐至宋,遺俗猶存。
《後漢書》所謂槃瓠,其實只是指武山一族。

雖然《後漢書》的說法近於神怪,
但其中關於服飾、居處、語言、風俗、以及朝廷對其寬厚政策等,仍暗含真實的民族學內容。
「獨力」「仆鑒」是他們衣結的名稱。「精夫」之「精」義不明,
但「夫」字在漢語中常用以稱領袖,如「大夫」「千夫」。  
「姎徒」更確是漢語詞。「托之高辛」的說法,乃因楚族自稱其祖出於高辛氏;
楚為高辛之火正,其與吳為世仇。
「吳將軍」之名,本是指「吳地的將軍」,後來又說槃瓠是狗族,稱其人為「犬戎」,
於是「吳」反變成他的氏族名。
《公羊傳》言「楚王妻其同姓」,可見楚族本有此俗。

《廣韻》「槽獛」字注引《山海經》云:「獛鋁,南方之夷,尾長數寸,棲居山林。」
今本已佚。
《後漢書》述哀牢夷時也說「衣皆著尾」,顯然同類風俗。  
濮族本居荊、豫之地,《左傳》昭公九年載「王使詹桓伯辭於晉曰:
巴、濮、楚、鄧,吾南土也」,
又昭公十九年言「楚子為舟師以伐濮」,足見其地理相近。

「將軍」是戰國以後的稱呼;「金以鎰計」「封以戶數」皆為秦漢制度。
由此可知,槃瓠傳說應起於楚地,經秦漢人改造後流傳,其所指地域不廣,年代也不算久遠。
這與「盤古」那種自東至吳會、南過嶺表,被視為人類始祖的神話,顯然不同。


《路史》又說:會昌有盤古山,湘鄉有盤古堡,雩都有盤古祠,成都、淮安、京兆也有廟祀。
《元豐九域志》又載廣陵有盤古墓廟。
又有說荊湖南北居民,每年以盤古生日占陰晴。這些都與槃瓠毫無關聯。  
《述異記》又記「南海中有盤古國,今人皆以盤古為姓」,
可見盤古也自成一族,應與南海之盤古墓、桂林之盤古祠有關。
吳楚之間的盤古傳說,或出於同源,但既說盤古為夫婦二人,因此才有墓;
若說盤古一身化萬物,又何來墳墓?哪有創造天地萬物的神,還用衣冠築墓者?  
所以,盤古與槃瓠這兩種說法,性質全然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盤古非盤瓠之說》結構總覽
範圍 主題 主要引文/文獻 地理與對象 論證重點
第一段(主體篇) 論「槃瓠」 《後漢書》《水經注》《晉書》《桂海虞衡志》《文獻通考》《後漢書注》《路史·發揮》等 湖南辰州、盧溪、武山地區 驗證「槃瓠」是楚地山區部族(武山一族)的祖靈傳說,祭期為七月二十五日,屬地方信仰,非創世神,與苗瑤無涉。
段落轉折句 「這與『盤古』那種自東至吳會、南過嶺表,被視為人類始祖的神話,顯然不同。」 作者在此劃出分界,表示下文將另論「盤古」。
第二段(對照篇) 論「盤古」 《路史》《元豐九域志》《述異記》等 吳會、嶺南、南海、京兆等多地 盤古信仰屬創世神崇拜,遍布全中國,性質與地區祖靈不同。作者以此駁斥「盤古=槃瓠」之誤。



----------------------------------------------------------------------------------------------------------------

註1:原文:
盤古即盤瓠之說,始於夏穗卿。見所作《古代史》。 予昔亦信之,今乃知其非也。盤瓠事蹟,見於《後漢書·南蠻傳》,其說雲:“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購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下令之後,槃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羣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帝大喜。而計槃瓠不可妻之以女,又無封爵之道,議欲有報,而未知所宜。女聞之,以爲帝皇下令,不可違信,因請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槃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處險絕,人跡不至。於是女解去衣裳,爲僕鑑之結,着獨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尋求,輒遇風雨震晦,使者不得進。經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死後,因自相夫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后歸,以狀白帝。於是使迎致諸子。衣裳班蘭,語言侏離;好入山壑,不樂平曠。帝順其意,賜以名山廣澤。其後滋蔓,號曰蠻夷。外癡內黠,安土重舊。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賈販,無關梁符傳租稅之賦;有邑君長,皆賜印綬,冠用獺皮。名渠帥曰精夫,相呼爲姎徒。今長沙武陵蠻是也。”《水經·沅水注》與此說同而辭較略,雲:“今武陵郡夷,即槃瓠之種落也。其狗皮毛,適孫世寶錄之。” 夏氏謂漢族古帝,蹤跡多在北方,獨盤古祠在桂林,墓在南海,疑本苗族神話,而漢族誤襲爲己有。案幹寶《晉紀》,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皆謂“歲首祭盤瓠,雜糅魚肉酒飯於木槽,叩槽羣號爲禮”。《文獻通考·四裔考》引。 而今粵西巖峒中,猶有盤古廟,以舊曆六月二日爲盤古生日,遠近聚集,致祭極虔;此予昔所以信夏氏之說也。由今思之,殊不其然。凡神話傳說,雖今古不同,必有沿襲轉移之跡,未有若盤古、槃瓠之說,絕不相蒙者。《後漢書注》雲:“今辰州盧溪縣西有武山。黃閔《武陵記》曰:山高可萬仞。山半有槃瓠石室,可容數萬人。中有石牀,槃瓠行跡。《水經注》雲:“武水源出武山。水源石上,有槃瓠跡猶存矣。” 今案山窟前有石羊石獸,古蹟奇異尤多。望石窟,大如三間屋。遙見一石,仍似狗形,蠻俗相傳,雲是槃瓠像也。”《路史·發揮》雲:“有自辰、沅來者,雲盧溪縣之西百八十里,有武山焉。其崇千仞。遙望山半,石洞罅啓。一石貌狗,人立乎其旁,是所謂槃瓠者。今縣之西南三十,有槃瓠祠,棟宇宏壯,信天下之有奇蹟也。”《注》雲:“黃閔《武陵記》雲:山半石室,可容數萬人,中有石牀,槃瓠行跡。今山窟前石獸,石羊,奇蹟尤多。《辰州圖經》雲:隍石窟如三間屋。一石狗形,蠻俗雲槃瓠之像。今其中種有四:一曰七村歸明戶,起居飲食類省民,但左衽。二曰施溪武源歸明蠻人。三曰山 。四曰犵獠。雖自爲區別,而衣服趨向,大略相似。土俗以歲七月二十五日,種類四集,扶老攜幼,宿於廟下。五日,祠以牛彘酒鮓,椎鼓踏歌,謂之樣。樣,蠻語祭也。雲容萬人,循俗之妄。”自唐迄宋,遺蹟依然,足見《後漢書》所謂槃瓠者,實僅指武山一種落。《後漢書》說雖荒唐,中實隱藏實事。如衣服,居處,語言,俗尚,及中國待之之寬典等。 獨力、僕鑑,蓋其衣結之名。精夫之精,義雖難解,夫固漢族稱長上之辭,如大夫、千夫是也。姎徒尤確爲漢語。其事託之高辛者,楚之先,爲高辛火正。楚與吳世仇。吳將軍,蓋本謂吳之將軍。復以槃瓠狗種,稱其人爲犬戎,以冠吳將軍上,遂若吳爲其人之氏族矣。《公羊》言“楚王妻 ”,同姓爲昏,楚蓋自有此俗。《廣韻》槽獛字注引《山海經》雲:“獛鉛,南極之夷。尾長數寸。巢居山林。”今經無。 《後漢書》述哀牢夷,亦云“衣皆着尾”。濮之先,固亦在荊、豫之域,《左氏》:“王使詹桓伯辭於晉曰:巴、濮、楚、鄧,吾南土也。”昭公九年。 又云“楚子爲舟師以伐濮”,是也。昭公十九年。 將軍,戰國後語。金以鎰計,封以戶數,亦皆秦漢時制。然則槃瓠傳說,蓋起於楚,而經秦漢後人之改易,所指固不甚廣,其原亦非甚古也。孰與夫盤古之說,東漸吳會,南逾嶺表,且視爲凡生民之始者哉?《路史》又謂會昌有盤古山;湘鄉有盤古堡;雩都有盤古祠;成都、淮安、京兆,皆有廟祀;又引《元豊九域志》,謂廣陵有盤古冢廟;與所謂荊湖南北,以盤古生日候月陰晴者,固與槃瓠渺不相涉。《述異記》謂:“南海中有盤古國,今人皆以盤古爲姓。”則盤古亦自有種落,此當與南海之盤古墓、桂林之盤古祠有關。吳楚間盤古之說,蓋亦同出一原。惟本夫妻二人,故有墓;若一身既化爲萬有矣,又何墓之有焉?豈聞創造天地萬物之神,乃待以衣冠爲冢者哉?然其與槃瓠之說,不可緄而爲一,則又無待再計矣。


2025年10月6日 星期一

表達_齋藤孝《如何打造你的獨特觀點》※

這本書想達成什麼目的?

形成自己的思考並從而應用到生活問題之決斷。

齋藤孝的這本書應放在日本教育文化的脈絡下來理解。  
齋藤孝在《學習力》、《國語力》等書中強調:思考能力應透過語言與行動實踐來養成。
他批判日本教育長期偏重記憶與服從,
卻忽略語言表達與思辨能力的訓練,導致學生雖能背誦知識,卻缺乏清楚表達思想的能力。

因此,這本書的主要目的不是提出一套哲學思維理論,
而是為了矯正教育體系的傾斜,  讓人重新學會「說出自己的想法」、「以語言建立自我」。  
換句話說,它是一種針對「集體沉默社會」的社會化思考訓練。  
在這個情境下,他所說的——「有自己的想法,人生會因此大不相同。」  
確實是對症下藥的處方。

然而,這句話的效力必須放在正確的問題範圍(scope)中理解。  
它並非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而是針對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療法。  
若離開「抑制個體意見」的社會環境而無限上綱,  
就可能演變為另一種「過度強調個人意見」的偏差。

本書是一本思考訓練實用書,以五天的練習,使人學會如何思考、但不是教你思考什麼。


第 1 天:在部落格或社群網路上撰寫書評,思考的出發

思考訓練從哪裡起步。

核心建議(僅列5點)

方向 重點說明 作者原意與實踐建議
先說點什麼,不要怕說錯 寫錯的代價很小,重點是「開始行動」。 齋藤孝指出,自己寫的文章多半可能被忽視;就算被看到,頂多被嘲諷。與其沉默,不如動筆。
不必全是個人意見,八分事實、二分觀點 以事實為基礎,觀點為點綴;在充分理解事物的前提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體會。 強調「敢說」並非鼓勵主觀,而是讓學生練習把理解轉化成語言。這樣的表達更有說服力與深度。
給「有用」的評論 評論重在「評價」,而非單純感想。可思考:「這資訊對讀者有何幫助?」 建議以使用者角度撰寫──如「這筆花費值得嗎?」「會再消費嗎?」讓評論具有實際價值。
尊重對象,少批評,多肯定 批評容易但空泛,肯定需要理解。要標明自身立場與經驗背景,讓文字更誠實。 例:說明「我是一位普通消費者/或美食愛好者」,讓讀者知道你評論的視角與基準。
只對一部分進行「限定評論」 不需談全貌,聚焦最有感觸的部分;字數不宜過多,約一、二百字為宜。 若只作概要易流於平淡;挑出自己覺得最重要的部分加以說明,才能展現評論的意義與個人觀點。


第 2 天:掌握思考技能:比較、比喻、辯證、現象學、系統思考

實用性強,讓想法成形的「思路工具」。
思考方式 操作方法 所訓練的能力 對應舉例
比較思考 對照異同,看出特點。
從差別找本質,從共通見規律。
抽取重點、建立對比意識。 比較兩部電影的節奏與畫面風格。
比喻思考 以簡代繁,以熟代生。
讓抽象變具象,說明更直觀。
轉換視角、創造聯想、避免陷細。 「人生如棋局」、「思考像呼吸」。
辯證思考 正反並觀,讓對立對話。
在矛盾中尋找新的可能。
不是折中,而是超越。
理解衝突、統合觀點、深化思考。 「自由與秩序」、「理論與實踐」的關係。
現象學思考 拋棄舊經驗找亮點。
換角度重新貼標籤。
以產出為前提觀察。
重返童心,如初次所見。
消除成見、強化觀察。 「像第一次看到一樣看日常」。
系統思考 看整體,不看片段。
尋關聯,理因果。
觀全局,思脈絡。
全局視野、因果分析。 「這結果與哪個環節有關?」


第 3 天:讓思考動起來——生活上的思考習慣

第三天的主題是「改變行動的習慣」。  
思考力的鍛鍊必須落實到語言與身體的日常行動。  
他提出幾種具體方式:練習轉述、準備對話、模仿說話節奏、隨音樂放鬆、保持玩心..等等,
藉此在溝通與聯想中培養思考的流動性。

 核心建議(僅列5點)

面向 方法與要領 作者觀點摘要
語彙力——聰明的起點 「頭腦聰明」的標誌是詞彙力。多閱讀、模仿電視與廣播用語,磨練語感與格調。 思考的深度取決於語言的精細度;詞彙越豐富,思考越靈活。
轉述力——讓理解化為表達 嘗試把聽到的話轉述給別人,或以自己的話再說一遍。 轉述是檢驗理解的最佳方法;能說明白,才是真懂。
提問力——聚焦思考的方向 不斷問「為什麼」。 問題就是思考的起點;好問題能讓思考更集中、更具創造性。
概念力——以邊框化思考世界 用概念為現象設定界線。 思考不是憑感覺,而是熟練運用概念。從概念中,靈感才會誕生。
玩心——讓身體與思考共振 隨音樂搖擺、暖身、團建。放鬆身體,打開心境。 思考需要餘裕;輕鬆與玩心是創意的養分。


第 4 天:深化思考的讀書方法——用閱讀擴展思考的厚度

這一天是思考的補給,如果沒有外部輸入(學)作為素材,  那種思考就會變成空轉、自我重複。

核心建議(僅列5點)


主題 方法與要領 說明(依據原文要旨)
選書策略:讓書成為話題源 可從暢銷書、實用書或易於討論的書入手。 章首談到「先讀容易引起共鳴、能成為話題的書」,並舉暢銷書作為例。
閱讀耐力:培養思想的持久力 每天固定時間閱讀,持續接觸文字。 文中提到「每天安排閱讀時間,讓思考的肌肉不鬆弛」。
書店體驗:汲取知識氛圍 走進實體書店、觀察書架與人群。 書中提到「到書店親自觀察,會受到知識氛圍刺激」。
古典閱讀:提升表達分量 閱讀古典或經典作品,模仿其語感。 章中以「古典名句與節奏能提升語言品味」為例,強調表達的深度。
閱讀模式:快速而有選擇 以三十分鐘速讀抓重點,摘錄三段文字。 作者具體提及「三十分鐘內讀完一本書並挑三處引用」,作為高效閱讀訓練。

怎麼樣從閱讀中,形成觀點。
作者說:
究竟要如何確立觀點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著眼於語言。
從各種各樣的信息中選取引人注目的、有趣的語言,
經過不斷收集這些詞語,就會逐漸浮現出「自己的思考」。
這樣的語言,即便想記也不可能全部記住,所以建議大家不管有多麻煩,
只要遇到這樣的語言,就記錄在記事本、手機或電腦裡面,影印或貼在一些東西上面。
從報道當中收集的原本就是別人發表的言論,
但由於選擇語言的是自己,從累積中也要看到自己的影子。
並且,從這些語言中選取 2~3個組成小話題的話,就會完全變成原創了。
這樣想來,難道不會覺得形成「自己的想法」也變得格外簡單了嗎?
如果一開始自己的目標就是原創的話,那麼不管怎麼內容都很單薄;
如果僅是收集信息,又會缺乏原創性。
只有兩者結合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展現自己獨一無二的視野。

第 5 天:思考的終點,是成就決斷力

核心建議(僅列5點)

主題 方法與要領 說明(依據原文要旨)
決斷力是思考的出口 思考若不化為行動,終將停滯。 開章即指出「所有職場人士都不可欠缺的決斷力」,並以「行動改變現實」為重點。
對話是整理思路的加速器 與人交談能讓思路顯形。 「與人交談,整理論點」說明對話能使觀點具體化、加速判斷。
面對消極思考,強化當事人意識 承認現狀、主動應對,而非逃避。 「直面消極想法」「當事人意識能活躍大腦」,強調思考的責任感。
從經驗出發,鍛鍊第一反應 培養經驗性直覺,建立即時判斷力。 「第一反應源自經驗」「預想情況」指出,直覺是累積經驗的快速應用。
決策需聚焦與節奏 控制發言十秒內,設定優先順序。 「會議發言要控制在十秒」「決定待完成事項的優先順序」,皆屬實際行動準則。



---------------------------------------------------------------------------------------------------
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新觀點」,而在於教你如何生成有力的觀點。  
它像是一場「思考體能訓練營」,讓人從資訊服從者變成觀點創造者。
----------------------------------------------------------------------------------------------------





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中史人物_北宋二程教學風格※



北宋的程顥(明道先生)與程頤(伊川先生),並稱「二程」,是宋代理學的標誌性人物。
二人雖為兄弟,卻在教學風格上迥然不同。

明道先生的特色是「以仁感人」,其代表故事為「如坐春風」。  
《明道先生行狀》(註1)中兩段文字,譯為白話如下:  
看明道先生的神情,待人接物就像春天的陽光一般溫暖;
聽他的言語,入人心扉如同及時雨般滋潤...
先生待人處事,能分辨是非而不挑起隔閡;
能感人動心而溝通無礙。教導他人時,人們很容易信服跟從;
即使責備他人,對方也不會心生怨懟。  無論賢愚善惡,皆為他的誠心所感動;
狡詐虛偽者願以真誠相對,粗暴傲慢者亦能變得恭敬。  
聞其名者由衷欽服,親見其德者更是心醉神往。
即使有小人因利害不同而一時排斥,事後反省自身,也無不承認先生是君子。

「如坐春風」一語,多書有載,其一見於《河南程氏遺書》(註2),同樣譯成白話如下:  
朱公掞(朱光庭)在汝州(今河南臨汝)拜謁明道先生,一個多月後方才返家。  
回去後與人談及先生,說道:「與先生相處,宛如坐在春風裡一個月。」


與之不同的伊川先生,其特點是「以理導人」,代表的故事是「程門立雪」。
《宋元學案》卷十六(註3)有多處文字顯示伊川的嚴肅與端重,
循上列舉幾則,並譯作白話如下:
明道親切隨和,而伊川則嚴重(即嚴肅莊重)以致門人不敢親近;
又,程頤即使在坐談之間也極為謹嚴,使得在場無論年齡輩分,無一不自然肅敬;
又,韓公維與兩位先生(程顥與程頤)交好。
有一次,他邀伊川先生到家中作客,命子弟陪侍。行列間,有人言語舉止不夠莊重。
伊川回頭瞪視,嚴聲斥責說:「你們跟長者同行,竟敢如此嬉笑談笑!
韓家的孝謹家風已經衰敗了!」韓氏於是把那些子弟全都趕走。

「程門立雪」則見於《宋史》卷四百二十八(註4)〈楊時傳〉。
 程頤(伊川先生)在洛陽,大約四十歲左右。
一天,學者游酢和楊時前往拜見老師,談話後,老師偶然瞑目靜坐。  
二人不敢告辭,恭敬地站在一旁靜候。
過了許久,老師從靜中醒來,發現他們仍在,門外的雪已積一尺。  
「程門立雪」遂成為象徵「師道嚴峻、學子敬師」的典範。
這一故事,與前述諸事相互印證,展現伊川先生治學與教人皆以理自持、以禮守身的風範。



--------------------------------------------------------------------------------------------
教學風格,程顥(明道先生)以仁感人,如坐春風;程頤(伊川先生)以理導人,程門立雪。
--------------------------------------------------------------------------------------------
①「視其色,其接物也,如春陽之溫;聽其言,其入人也,如時雨之潤。」

②先生接物:辨而不間,感而能通。教人而人易從,怒人而人不怨,賢愚善惡咸得其心,
狡偽者獻其誠,暴慢者致其恭,聞風者誠服,覿德者心醉。
雖小人以趨向之異,顧於利害,時見排斥,退而省其私,未有不以先生為君子也。


初,明道先生嘗謂先生曰:「異日能使人尊嚴師道者,吾弟也。
若接引後學,隨人材而成就之,則予不得讓焉。」見語錄。
侯仲良曰:「朱公掞見明道於汝州,踰月而歸,語人曰:「光庭在春風中坐了一月」。
游定夫、楊中立來見伊川。一日先生坐而瞑目,二子立侍,不敢去。
久之,先生乃顧曰:「二子猶在此乎?日暮矣,姑就舍。」二子者退,則門外雲深尺餘矣。
其嚴厲如此。晚年接學者,乃更平易,蓋其學已到至處,但於聖人氣象差少從容爾。
明道則已從容,惜其早死,不及用也。


①明道和易,人皆親近,先生嚴重,人不敢近也。

②伊川直是謹嚴,坐間無問尊卑長幼,莫不肅然。

③韓公維與二先生善,……命諸子侍,行次有言貌不莊敬者,伊川回視,
厲聲叱之曰:『汝輩從長者行,敢笑語如此,韓氏孝謹之風衰矣!』韓遂皆逐去之。


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
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