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中史_(清)台灣建省後的行政區劃分※


按維基(註1)的說法,1885年籌備台灣建省,
是鑒於中法戰爭,為國防安全計,大清政府採納了當時福建巡撫劉銘傳的建言。
(劉銘傳原是直隸提督(註3),1869年因病卸職,實情則是官場失意,
於1884年8月16日(六月廿六日)再次啟用(註2)。)

可能是為了顯示淵源,官方取名為「福建台灣省」,而不是單純的「台灣省」。
這並非今日的福建省全域與台灣全島及周邊島嶼合併成一省,
而是福建省仍為福建省,台灣及周圍島嶼則從福建省轄內分出,
成為一個新的行政單位——「福建台灣省」。然而,人們慣稱它「台灣省」。

首任巡撫為劉銘傳。
他因中法戰爭,先上任福建巡撫,1885年改稱福建台灣巡撫,簡稱台灣巡撫(註4)。
同時,原本由福建巡撫管轄的福建省事務,轉由閩浙總督兼管(註5)。

這裡有兩個時間點(註6)需要釐清。
第一個是1885年(光緒11年),朝廷敕命台灣建省,設置二府八縣四廳。
此時已有福建台灣巡撫的職銜,但實際上還未建立「(福建)台灣省」;
第二個是1887年(光緒13年),台灣才正式獨立設省,重新劃分為三府十一縣三廳一直隸州。
因此,1885年至1887年間,應視為君臣商議的過渡期。
又在1894年(光緒20年),台北府增設南雅廳,台灣形成三府十一縣四廳一直隸州。
隔年發生甲午戰爭,之後台灣的行政區域則由日本人主導,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現在,我們就以「三府十一縣四廳一直隸州」來說明所轄區域,由北到南分別是:
一、台北府,下轄:基隆廳、淡水縣、宜蘭縣、南雅廳、新竹縣。
二、台灣府,下轄:苗栗縣、台灣縣、埔里社廳、彰化縣、雲林縣。
三、台南府,1887年由原台灣府改設,下轄:澎湖廳、嘉義縣、安平縣、鳳山縣、恆春縣。
四、台東直隸州。

即便這「三府十一縣四廳一直隸州」,與今日行政區域的劃分已有不小差距,
但仍然可以粗略對應如下,必然不精準,僅供參考:
基隆廳 → 基隆市
淡水縣 → 台北市、新北市
宜蘭縣 → 宜蘭縣
南雅廳 → 桃園市【實際轄區較接近今日桃園市大溪區南雅派出所附近之地,僅供參考】
新竹縣 → 新竹縣
苗栗縣 → 苗栗縣
台灣縣 → 台中市
埔里社廳 → 南投縣
彰化縣 → 彰化縣
雲林縣 → 雲林縣
澎湖廳 → 澎湖縣
嘉義縣 → 嘉義縣
安平縣 → 台南市
鳳山縣 → 高雄市
恆春縣 → 屏東縣
台東直隸州 → 花蓮縣、台東縣

本來,台灣省的省城(或稱省會)是打算設在台灣縣(註7),
當時規劃的新省城地名叫「橋仔頭(雅作橋孜圖)」,
位置大約在現在的台中市北區、台中公園附近,
只是暫時把省會安置在淡水縣(現今台北),計畫等新省城建好之後再遷回中部。
可是,城一直沒建成,這個「暫時」一拖就是十年。
等到日本人來接管台灣時,省會仍留在淡水縣(現今台北),
自始至終都沒搬去台灣縣(現今台中)。



--------------------------------------------------------------------------------------------------------
1. 1887年(光緒13年),台灣正式獨立設省
2. 行政區域為三府十一縣四廳一直隸州(南雅廳是在1894年才設)
--------------------------------------------------------------------------------------------------------

註1:
1. 維基:臺灣清治時期
在中法戰爭中,清廷於1884年六月授與前直隸陸路提督劉銘傳巡撫頭銜,
使其負責台灣的行政與軍務。
同年七月,劉銘傳到達台灣,因鑑於北部遭受法軍攻擊的情勢,親自駐守台北。
劉銘傳就任管轄台灣及福建的福建巡撫時,向朝廷建議台灣與福建分離被採納,
1885年十月台灣成為獨立的「福建臺灣省」,劉銘傳被委任為第一任台灣巡撫。
福建台灣省成立後,立即修改行政區劃:
台灣省之下,設台東直隸州與管轄淡水縣、新竹縣、宜蘭縣、基隆廳的台北府,
管轄台灣縣、彰化縣、雲林縣、苗栗縣及埔里社廳的台灣府,
管轄安平縣、嘉義縣、鳳山縣、恆春縣及澎湖廳的台南府等三府十一縣三廳一直隸州。
將臺灣省省會定於台灣縣(今臺中市)。

2. 維基:台灣府
1885年清廷敕命臺灣建省,但建省準備尚未完成,故維持二府八縣四廳。
1887年臺灣才獨立設福建臺灣省,因為與福建省仍有部分行政業務,
因此官方正式名稱稱為福建臺灣省,不過一般仍稱分治後的臺灣為臺灣省。
[註記:
跟我從前作的筆記做對照,這一段文字有改過。
原來文字跟現在百度百科(福建台灣巡撫)的敘述一致,如下:
1885年(光緒11年)台灣建省後,清廷先裁撤福建巡撫,將此官缺移設台灣巡撫。
由於改制之初,需要福建協餉,故在台灣巡撫官銜加福建二字,全稱為福建台灣巡撫。
台灣省會設於橋孜圖(今台中市),巡撫理當駐此,
唯因省城未建,暫駐台北府,並設有欽差行台作為駐省辦公之處。1894年省會改設於台北府。]


註2:
1. 維基:劉銘傳
1883年12月(光緒九年十一月),法國軍隊進攻駐紮在
越南紅河三角洲東京(越南稱「北圻」)的清軍並佔領了該地,中法戰爭爆發。
初期清軍戰敗,於1884年(光緒十年)5月間由直隸總督李鴻章代表清廷與法國議和,
在天津簽訂《中法會議簡明條款》,
清朝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並約明「將所駐北圻各防營即行調回邊界」。
6月23日,法軍要求清軍撤離未果,發生軍事衝突。
7月下旬,兩江總督曾國荃代表清廷與法國談判失敗,雙方重啟戰端。
清廷早先已探知法軍有意佔領基隆煤礦,故已加強台灣防務。
8月16日(六月廿六日),清廷重新啟用劉銘傳,命令其以「巡撫銜督辦臺灣軍務」。
9月9日(七月廿日),劉銘傳抵達臺北府就任。10月29日(九月十日),補授「福建巡撫」。

2. 維基百科:台灣清治時期
在中法戰爭中,
清廷於1884年六月授與前直隸陸路提督劉銘傳巡撫頭銜,使其負責台灣的行政與軍務。


註3:
1. 維基百科:直隸提督
任職期間:同治四年七月辛巳(1865年9月8日)~同治八年四月庚申(1869年5月29日);卸職理由:病免。


註4:維基:福建臺灣巡撫
1885年,廢福建巡撫改設閩浙總督,並由總督統領閩浙臺三省,時命設「臺灣巡撫」。
[註記:
描述方法不同,有的人說廢除福建巡撫,有的人說福建巡撫更名為福建台灣巡撫。
總之,福建巡撫這個職銜沒了,而福建巡撫所管轄的福建省職務,由閩浙總督兼管。
]


註5:
1. 維基:福建巡撫
第153任,劉銘傳,安徽合肥,
1884年10月29日(光緒十年九月十一日)~1885年10月12日(光緒十一年九月初五日)。
1885年10月12日,改設福建臺灣巡撫。原福建巡撫的職權由閩浙總督兼理。

2. 維基:閩浙總督
光緒十一年(1885年)起,取消福建巡撫,由閩浙總督兼任。

3. 維基:福建省(清朝)
1645年,設閩浙總督。1647年,設福建布政使司、福建巡撫,駐福州府。
1875年福建巡撫移駐台北府,福建布政使司仍駐福州。
1885年,福建巡撫改為台灣巡撫,閩浙總督兼管福建巡撫事。


註6:
1. 維基百科:台灣清治時期
1885年(光緒11年)朝廷敕命臺灣建省,設二府八縣四廳。
1887年(光緒13年)臺灣才獨立設省,因為與福建省仍有部分行政業務,
因此官方正式名稱稱為福建臺灣省,不過一般仍稱分治後的臺灣為臺灣省。
臺灣建省之後下設臺北府、臺灣府、臺南府三府,
此時的「臺灣府」範圍約是現今的臺灣中部地區。

2. 維基:福建台灣省
光緒十一年九月初五(1885年10月12日),
慈禧太后據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會同議奏的結果,
頒詔決定:
「臺灣為南洋門戶,關係緊要;自應因時變通,以資控制。
 著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常川駐紮;
 福建巡撫事,即著閩浙總督兼管。所有一切改設事宜,該督詳細籌議,奏明辦理。」...
光緒十二年六月十三日(1886年7月14日),
楊昌濬與劉銘傳會奏〈遵議臺灣建省事宜〉摺,呈報相關事宜等候裁決。
而在此摺中,打算將彰化縣城改設為「省垣」,並指出臺灣各縣轄域太廣,必須再加以細分。
光緒十三年二月十六日(1887年3月10日),朝廷聽從吏部的奏請,添設布政司一缺。
同年八月初二(9月18日),劉銘傳奏請頒發福建臺灣巡撫關防及布政使等印信。
八月十七日(10月3日),劉銘傳與楊昌濬會奏〈臺灣郡縣添改撤裁〉摺,
重新規劃臺灣的行政區劃。其中關於省城之事,
則改為參照之前的福建巡撫岑毓英之提議,改在彰化縣橋孜圖一地建立省城。
九月初八(10月24日)奉准,於是臺灣的行政區劃正式改為三府一直隸州。


註7:
1. 維基:台灣省會
臺灣省城是清朝時臺灣建省後,
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預定設在彰化縣橋仔頭(雅作橋孜圖,今臺中市中心)的省城,
負責管理臺灣的中路,亦是行政區劃調整後新臺灣府的府治所在,也是臺灣縣的縣治所在。

2. 維基:台灣府
省城擇於原彰化縣橋仔圖(今臺中市),並於省城所在地新設臺灣府及臺灣縣。


2025年4月20日 星期日

西哲_札記_中西哲學思維方式:含蓄留白 vs. 推理到底※


我的大學教授曾在課堂上(我已記不清哪一堂課)隨口提到一句話:
西方哲學家有一個特點,就是會把自己獨創的理論推向極致,
 嘗試用它來解釋世界的各個面向,並力圖自洽。

雖然老師當時沒有點名具體人物,但這類例子在哲學史上俯拾即是。
這種「從原則出發、推演到底」的思維方式,早在古希臘時期便已成形。
比如,柏拉圖的「理念論」(Theory of Forms)
主張感官世界的萬象只是理念世界的投影,建構出一套高度抽象且完整的形上學系統;  
笛卡兒(René Descartes)從「我思故我在」出發,
一步步推導出對上帝、世界、身體與心靈的看法;  
康德(Immanuel Kant)試圖建立縝密的知識論與道德哲學,
解釋人類理性的運作與道德判斷的基礎;  
功利主義者如邊沁(Jeremy Bentham)與密爾(John Stuart Mill)
則以「最大幸福原則」為核心,衡量所有道德抉擇,
也引出了如「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這類極端情境的道德思辨;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以「存在」為起點,發展出深邃的存在論哲學;  
而當代哲學家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
則以「無知之幕」的假設為基礎,構思出一套公平正義的政治理論。

究其根源,
這種將一個理論推演到底的思維方式,與西方文化長期以來對「真理」的理解密切相關。  
在這個脈絡中,真理被視為唯一且普遍的,不因時空、文化或個人差異而改變。  
這種觀念源於希臘邏輯學與自然科學的理性傳統,也深受基督教一神論的影響——
世界有一個客觀真理(Truth),而人類的使命就是去發現它、定義它、並賦予其邏輯與結構。

因此,西方哲學經常從一個看似簡單的原則出發,經過層層推理與驗證,
即使推到極端、挑戰常理,也必須嚴格檢視其邏輯是否成立。  
例如,功利主義者會問你是否願意犧牲一名無辜者,換取全人類的幸福;  
康德堅持即使說謊能救人,也不能說謊;  
尼采則挑戰你是否願意無限次重複你現在的人生。  
這些問題背後皆透露出一種哲學精神:即使撞得頭破血流,也要追問真理的極限。

與此相較,中國哲學的風格則迥然不同。  
中國哲學家較少熱衷於建構邏輯體系或下明確定義,
反而更重視「體悟」與智慧在具體情境中的靈活運用。
他們不追求一種普世且恆常的真理,而是強調「道」的流動性、多樣性與因應變化的智慧。

在《中庸》中強調「無過無不及」,孔子提倡「因材施教」、「視其所由」,
老子說「大音希聲」、「大道無形」,這些話語皆展現出一種含蓄、圓融而深邃的思維方式。  
莊子更將這種風格發揮到極致,他不直接下結論,而是透過寓言、悖論與文字遊戲,
引導讀者自己去體悟,達到「言外之意、不言之教」的境界。  
中國哲學常常刻意保留模糊與曖昧,
不求確切定論,而是引導人們在變動的現實中尋找最合宜的行動準則。

簡言之,  
西方哲學像是一條筆直的邏輯之路,追求的是清晰與真理;  
中國哲學則更像是一幅水墨畫,重視留白與流動,講究的是仁善與絜矩。
這並非高下之分,而是文化性格與思維方式的差異。

以下是一個簡明的對照表,可幫助我們整理中西哲學的主要思維差異:
對比項目 西方哲學 中國哲學
思維方式 演繹推理,從原則出發 歸納直覺,從經驗體悟
追求目標 真理(Truth) 道(Dao)或合適(Appropriateness)
語言風格 清晰、定義明確、邏輯嚴密 含蓄、比喻、留白、意境豐富
理論態度 力求一致性,推理到底 容納矛盾,強調圓融與和諧
道德觀點 普遍原則(如康德、功利主義) 因時因地制宜,重視情境與人際
知識觀 知識是可分類、可外顯的 知識是體悟、不可言說、內化的
典型表現 電車難題、康德批判、笛卡兒懷疑 孔子不語怪力亂神、莊子逍遙遊



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外地_日本東京上野大仏※


上野大佛位於東京都台東區的上野恩賜公園內,靠近知名西洋料理店上野精養軒,
其東側的大佛山丘上(35.71441219823538, 139.77271234014975)。
大佛旁,有藥師佛的寶塔式祈願塔以及香火捐獻所(日文:志納所)。

如今所見的大佛僅存面部浮雕,原因諸多,
有火災,天保12年(1841年)寺院失火;
有地震,安政2年(1855年)安政江戶地震重創佛像;
有戰亂,昭和15年(1940年)二戰期間,大佛的頭部(除臉部外)與軀幹的銅材被捐作軍用。
現存的大佛面容,即是在這些災難與動盪之後的殘留。

原本的大佛是一座高達6.6公尺的釋迦牟尼佛坐姿銅像。
更早之前,於寬永8年(1631年),這尊佛像最初是以土塑成的塑像,為了慰靈戰死者所建,
但史料中並未明確記載是為了哪一場戰爭,推測應是一般性的紀念用途。
萬治年間(1658年-1661年),原有的塑像被改鑄為青銅佛像。

大佛之所以聞名,與「不落地」一詞密切相關。
在日文中,「不落地」與「不落第」同音,因此具有特殊的意指。
事實上,大佛的佛首並非從未落地,從上述火災與地震的歷史來看,佛像曾多次損毀。
然而,自2000年代前半期起,這尊只剩佛臉的大佛成為考生祈願的對象,
據說十分靈驗,因此被尊稱為「合格大佛」。
失去了身體的佛臉,被視為「不再掉落」的象徵,寓意著「不落第」。

正如維基百科(註1)所述: 
「胴体を失った顔面は『これ以上落ちない』という意味から、
2000年代前半頃から受験生らが祈願するようになり、『合格大仏』と呼ばれている。」

我之所以對此產生好奇,是因為我印象中,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並無類似科舉的考試制度。
那麼,「不落第」的信仰傳說應該不會出現得太早。

下圖這是朋友送我的上野合格大佛的御守:



---------------------------------------------------------------------------------------------------------
上野大佛何以稱「合格大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