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我在2011年讀到的,當時唯一見到對蘇軾〈稼說〉(送張琥)的白話譯文。
覺得它寫得極好,那時網路上的連結還能開啟,如今卻已失效:
http://www.wretch.cc/blog/remind0829/11530307
http://www.wretch.cc/blog/remind0829/11530307
〈稼說〉中,蘇軾用耕耘作喻,談作學問與施致用。
我依據上述譯文,稍加修訂成自己的語氣,留作日後查覽。
原文第一段:
曷嘗觀於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餘。
其田美而多,則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
其食足而有餘,則種之常不後時,而斂之常及其熟。
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實,久藏而不腐。
白話:
您何曾見過富人家種莊稼麼?
他們的地又好又多,他們的糧食足且有餘。
因為地又好又多,
所以能夠輪流休耕,土地亦可得到完善的休養。
因為糧食足且有餘,
所以下籽,往往不需要跟著時節(不急),而收割,則能待莊稼熟透之後。
也因此,富人家的莊稼總是好的,
顆粒大都很飽滿,很少有空癟,儲藏很久卻不腐壞。
原文第二段: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畝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
鋤耰銍艾,相尋於其上者如魚鱗,而地力竭矣。
種之常不及時,而斂之常不待其熟,此豈能復有美稼哉?
白話:
現在我們這個十口之家,共有只此這百十來畝地,
每一寸都要用上,天天看夜夜盼(一家生計寄望在上面),
又是鬆土又是除草,
跟像魚鱗似的,一茬茬密密麻麻地田裡中種,榨得地力都衰竭了。
每每時候未到,就種下了,
等不到熟稔就收成了,這樣難道能再有好莊稼麼?
(一定一年不如一年)
原文第三段: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過今之人也,
其平居所以自養而不敢輕用以待其成者,閔閔焉如嬰兒之望長也。
弱者養之以至於剛,虛者養之以至於充。
三十而後仕,五十而後爵,
信於久屈之中,而用於至足之後;
流於既溢之餘,而發於持滿之末,
此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白話:
古時的人,才能並不比今人更高,
他們平常時滋養學問,不敢輕易施展,
好等待學識逐漸成熟,就像在殷殷呵護、憂心守望嬰兒慢慢成長。
軟弱的人通由這般培補,達到剛強。空虛的人憑藉如斯津潤,達到充實。
三十歲以後做官,五十歲以後封爵,
大顯身手,從長久受壓抑之中;發揮施展,自醞釀充實之後。
好比:水於盈滿時才溢出;箭於弓滿弦時才發射。
這正是古人勝過今人的地方,亦是今人不及古人的原因。
原文第四段:
吾少也有誌於學,不幸而早得。
與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謂不早也。
吾今雖欲自以為不足,而眾且妄推之矣。
嗚呼!吾子其去此而務學也哉。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吾告子止於此矣。
子歸過京師而問焉,有曰轍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語之。
白話:
我年少的時候也立志好好好做學問,不幸的是登科很早,
與你(張琥)同年的進士相比,其實您得中的年齡,也不可說不早啊。
(你也是年輕就考中進士)
「厚積」,就是長期積累,厚植根基,這不難理解;而「薄發」之義,卻不那麼容易掌握。曷嘗觀於富人之稼乎?其田美而多,其食足而有餘。
其田美而多,則可以更休,而地方得完。
其食足而有餘,則種之常不後時,而斂之常及其熟。
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實,久藏而不腐。
白話:
您何曾見過富人家種莊稼麼?
他們的地又好又多,他們的糧食足且有餘。
因為地又好又多,
所以能夠輪流休耕,土地亦可得到完善的休養。
因為糧食足且有餘,
所以下籽,往往不需要跟著時節(不急),而收割,則能待莊稼熟透之後。
也因此,富人家的莊稼總是好的,
顆粒大都很飽滿,很少有空癟,儲藏很久卻不腐壞。
原文第二段:
今吾十口之家,而共百畝之田,寸寸而取之,日夜以望之,
鋤耰銍艾,相尋於其上者如魚鱗,而地力竭矣。
種之常不及時,而斂之常不待其熟,此豈能復有美稼哉?
白話:
現在我們這個十口之家,共有只此這百十來畝地,
每一寸都要用上,天天看夜夜盼(一家生計寄望在上面),
又是鬆土又是除草,
跟像魚鱗似的,一茬茬密密麻麻地田裡中種,榨得地力都衰竭了。
每每時候未到,就種下了,
等不到熟稔就收成了,這樣難道能再有好莊稼麼?
(一定一年不如一年)
原文第三段:
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過今之人也,
其平居所以自養而不敢輕用以待其成者,閔閔焉如嬰兒之望長也。
弱者養之以至於剛,虛者養之以至於充。
三十而後仕,五十而後爵,
信於久屈之中,而用於至足之後;
流於既溢之餘,而發於持滿之末,
此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而今之君子所以不及也。
白話:
古時的人,才能並不比今人更高,
他們平常時滋養學問,不敢輕易施展,
好等待學識逐漸成熟,就像在殷殷呵護、憂心守望嬰兒慢慢成長。
軟弱的人通由這般培補,達到剛強。空虛的人憑藉如斯津潤,達到充實。
三十歲以後做官,五十歲以後封爵,
大顯身手,從長久受壓抑之中;發揮施展,自醞釀充實之後。
好比:水於盈滿時才溢出;箭於弓滿弦時才發射。
這正是古人勝過今人的地方,亦是今人不及古人的原因。
原文第四段:
吾少也有誌於學,不幸而早得。
與吾子同年,吾子之得亦不可謂不早也。
吾今雖欲自以為不足,而眾且妄推之矣。
嗚呼!吾子其去此而務學也哉。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吾告子止於此矣。
子歸過京師而問焉,有曰轍子由者,吾弟也,其亦以是語之。
白話:
我年少的時候也立志好好好做學問,不幸的是登科很早,
與你(張琥)同年的進士相比,其實您得中的年齡,也不可說不早啊。
(你也是年輕就考中進士)
我現在雖然覺得自己仍很不夠,偏偏受到大家不實的推崇。
唉!您這次離開此地,是要去做學問的啊。
得廣泛閱讀,擇其精要,大量積累,輕輕發揮,我要跟你說的就這些。
你回去路過京師,打聽有個叫蘇轍字子由的,
他是我的弟弟,請將這番話同樣轉告給他。
唉!您這次離開此地,是要去做學問的啊。
得廣泛閱讀,擇其精要,大量積累,輕輕發揮,我要跟你說的就這些。
你回去路過京師,打聽有個叫蘇轍字子由的,
他是我的弟弟,請將這番話同樣轉告給他。
*****
整篇文章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便是「厚積而薄發」。
我以為它的意思是:看似輕輕一手,卻直中要害,四兩撥千斤。出小力,收奇功。
用一個小故事來比喻,或許更方便理解。
有人車子故障送修,老修車匠聽了聽發動聲,拾起鎚子在某處敲了三下,
車子立刻恢復正常,隨即收取一千元。
車主不滿地說:「就三下竟要一千?」
車匠答道:「三下只值一元,知道該敲哪裡,才值九百九十九元。」
這正是「厚積薄發」的妙處:經過多年的努力,才能表現得毫不費力。